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生活经验 >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思考

国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目前的现状却是,学生感到写作难,不愿意写作文,教师也感到作文教学指导课难上,师生对作文都叫苦不迭,那么有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作文能力呢?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思考

下面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提高国中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一、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

作文是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心理活动。当作者有了感想、感悟,有了写作的冲动后,这种写作就是有感而发的主动行为。所以提高作文效果的前提,是让学生有感而发,有写作的欲望。这是写作的主观方面,也是学生愿意写作的基本前提。有了写作的冲动后,学生一气呵成,将作文顺畅地写出来。比如,写自然景色,就可以将学生带到实地的场景中,在实地进行作文指导。比如写一处景色,让学生实地观察景物,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景色的美是学生的亲眼所见,他们有感想可写,不用瞎编。而且在现场看到的景色,给学生的感官刺激也是不一样,花朵的样子、小草的姿态、树木的姿态等等,学生都是亲眼所见,写起来会更有直感和质感,比坐在教室里想象要真切得多。写春天的景色,就让学生去春游,去亲自看草色要看近却无的意境,去感受春风佛面的温柔,去观察大地复苏,土地柔软地开始各种孕育,学生在这样的实地感受中,更能将春天的美好写出来。

二、正确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

1.写好人物

学生的写作方法掌握得不好,也是影响写作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比如写人的作文,是国中学生比较常见的记叙文写作内容。教师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描写人物时,不能将人物的所有言行不加提炼、不加筛选地全部搬上去。应该根据写作的目的,根据人物形象描写的需要,尽量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认真地去听听、去看看、去想想,在这些典型的事件中,人物是怎样说的,优势怎样做的。在合理的选择和加工后,将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和行动写下来,着力去展示他们、去表现他们。

其次,要选择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生活中人们的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知识层次、社会地位等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外在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动都不一样。这些差异就是他们不同性格特点的表现,写文章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些差异表现出来,那么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行为就可以鲜活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明确表现人物之间的差异,就是写好人物形象的关键。

2.写好事件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事件的记叙,在事件的记叙中,塑造人物的形象。写事情要注意素材的选择,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选择能表现人物思想品德、内心世界的事件来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记叙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记叙事件的文章重点是要选好素材,抓住重点去写。不能将事件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叙下来,采取什么样的记叙方法,怎么布局谋篇,都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注意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保证教学高效的关键。笔者认为,国中语文教学每一课的教学重点要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就着一个重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比如,一篇课文的写法经典,那么就着写法的分析,给学生以写作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模仿文本的特点进行仿写,使学生真正掌握本文的写法,并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如果一篇文章的思想情感深厚,那么就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上,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如果一篇文章的写作特别适合学生朗读,那么教师不仿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每一节课学生都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获得一个真正的知识能力。教给学生仿写、续写、改写,这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国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迎接会考,在期间的学习中,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应考能力。作文是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给学生创设作文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实的感情,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思考 [篇2]

在新课程背景下,国中作文有效教学着力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在作文考试中获得高分,就要用新理念武装教师头脑。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果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标签: 教学效果 中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shenghuo/om90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