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热点 >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通用6篇)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通用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敬业奉献先进事迹(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通用6篇)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1

李小溪,女,2007年入职,现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该同志自2013年1月调入人力资源部至今,已经从事人力资源工作6年了。这6年期间,她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实践锻炼,不仅在业务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集团层面的高度,去指导安排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具有工作的前瞻性和未来规划的指导性。在各位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已经由一个初涉人力资源工作的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优先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工作虽然繁忙而琐碎,但是她尽心竭力,干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细节,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一、主动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人力资源工作业务能力。

万事开头难。2013年1月,李小溪同志初涉人力资源工作,在这之前,她只是企管部的员工,对于人力资源档案、劳动合同、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编制核算、招聘面试等新的工作内容让她觉得自己还只是个人力资源工作的“边缘人”。时逢公司进行组织机构变更,领导给她分配了培训管理的工作,负责推动集团公司各单位的练兵管理工作。从练兵培训的需求调研、专业部门培训课件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审核,到练兵课堂的管理。这些工作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任务重、时间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她倒觉得这是一个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好机会,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她利用各种时机走访各部门,了解部门具体工作情况,坚持到现场与员工进行走访,汇聚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了突破点。很快练兵工作就显现了成效,员工的基础技能在行为上有了改善,工作有了很大转变。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

起步的顺利并没有让李小溪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她意识到自己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她积极参加培训,阅读人力资源专业书籍,为自己充电。通过知识积累,让她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先后拟写了公司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多项人力资源制度,为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有了实践的锻炼,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李小溪同志于2015年5月考取了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对她来说只是一次知识和能力的认可,但是她更珍惜的是培训中诸位人力资源管理名师的精彩讲授,其中针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操作技巧和管理经验,让她觉得受益匪浅。

二、立足本职,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要求细致严谨,尤其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审核各部门报送的人力资源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核对,为领导提供准确的人力资源数据资料。人力资源部负责着公司员工的入职管理和离职管理,关系到公司人员“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所以,对于招聘面试、入职资料的审核、录用考核等都要严格严谨的进行。作为一名人力资源负责人,不仅要为人员入口把好关,也要为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花心思。李小溪同志深刻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组织做好人才引进,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对各岗位人员的招聘精挑细选,严把质量关,确保满足招聘需求,使员工队伍进一步充实、壮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在工作作风上,该同志一贯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脚踏实地,勤奋敬业。作为一名中层管理干部,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主动、积极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本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起到表率作用。她还注重加强部门人员的管理,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规范内部工作程序,注重沟通,调动员工积极性。2019年在集团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之际,公司大批人员要根据所属公司转移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李小溪同志为保证续签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员工关心的几个问题,在公司例会上多次进行讲解说明,并组织劳动关系的同事一起积极为续签合同的员工进行现场答疑,保证了续签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端正修养,用操守严把制度关。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录用、考核、任免、奖励、惩戒等多方面的工作有着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真严格执行政策,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历史负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尤其是负责公司的招聘工作,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很多,人情世故的东西又掺杂其中,这更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严肃性和职业操守,时时刻刻要秉持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对于这一点要求,李小溪同志比谁都清楚,所以在工作中,她始终以“眼里不能揉沙子”的态度对待那些违反政策的事情。

在人力资源工作的保密制度上,李小溪同志更能意识到保密内容对于公司稳定团结的重要性。公司历经了多次组织机构调整,每次都涉及到管理人员的岗位变动,在没有成文发布之前,她坚持原则,绝不泄漏任何信息,严守制度规定和工作要求。

四、从细节做起,为各部门提供服务,为领导做好参谋助手。

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掌握着最全最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李小溪同志能够积极落实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责,为帮助各部门完善人力资源工作,主动提供各种信息、政策的支持。在工作汇报中为领导提供人力分析报告和人力资源工作的可行性建议,充分发挥领导参谋助手的作用。

在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经历和上级领导的指点,成为李小溪同志非常珍惜的学习经历。今后的工作依旧是繁忙,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她决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无所畏惧,脚踏实地,带领着团队圆满完成任务,奉献她的力量。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2

陈明宣,男,彝族,现年41岁,现任尖山乡仁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01年初,他带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心愿,当选为仁厚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十年间,在他的带领下,仁厚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变成如今欣欣向荣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仁厚村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尖山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尖山乡东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镇雄县城39公里。东面邻果珠,西面邻芒部,北面邻大湾。辖先峰、大山等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80户,共624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5993人,劳动力2355人。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23550亩,海拔1340米,年平均气温23.5℃,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079亩,林地8748亩,人均耕地0.68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和养殖收入为主,村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全村20个村民小组,有4个村民小组在坝子里,3个村民小组部分在坝子里,其余13个村民小组全部隐藏在大山里。全村有近6000亩耕地,坝子地只有1700亩,其余4000多亩全是山地。

仁厚村从过去贫穷、破旧、村情涣散的落后村,如今一下子成为了欣欣向荣的脱贫致富示范村。村支部书记陈明宣用他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一个基层党员的本色。

要致富先修路

多年来由于路的困扰,仁厚村一直没有绕出发展的弯子,陈明宣当选为村主任后,把修路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他深知群众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的实际困难,水果摘下了,路不好运不走,卖不上好价钱;粮食收割时,路不好,不能及时颗粒归仓;孩子们要上学,路不好,需要家长接送。2008年农村通村公路项目实施以后,他四处奔走,跑项目、争资金,在上级政府及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事一议、农民筹工集劳相结合的办法,不顾自己身体正生着病,带领全村百姓,修成了全村29.7公里的村组公路,覆盖了16个村民组、1020户、4498人。

抓产业促增收鼓起群众“钱袋子”

过去,仁厚村由于产业发展思路不对,群众单靠传统的种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群众收入低,生活普遍困难。陈明宣自2001年担任村干部以来,一直就把发展产业视为富民强村的唯一出路,陈明宣当选为仁厚村支部书记后,多年村干部的工作经验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村里产业要怎么发展?群众增收渠道该怎么拓宽?上任伊始的他就确立了“优果兴牧抓建设,劳务输出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仁厚村产业发展从果业开始,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2008年,国家投资280万元的仁厚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市农科所和县蚕茧办有关负责人的指导下,全村进行了1380亩的科学栽桑养蚕规划,共栽种了138000株桑苗,请了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凌英、胡明成向农民们讲解了科学栽桑养蚕技术和科学种植玉米、油菜技术,并针对仁厚村的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当前应加强桑树树型培养、科学修剪、合理施肥等田间管理。向农民们讲授了栽桑新技术、养蚕新技术、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油菜种植新技术,共发放宣传资料、实用手册700余份。培训结束后,他立即组织农民铲除桑园杂草和实施追肥工作,使当年种桑户每户就养上一张蚕茧,户均增收400-800元。并带领大家搞好玉米的田间管理,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除此之外,陈明宣还积极探索新产业,2010年该村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去外面学习取经,聘请专家,新建了大棚蔬菜4亩。2009年以来,全村配套种植了板栗1600亩,水保林1468亩,改变了人居生态环境。此外,还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劳务输出当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仁厚村每年劳务输出均在900人以上,年增收近1000万元。正是有了陈明宣和村两委一班人的艰辛努力,2010年仁厚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

抓基础强建设群众建起新房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热潮中,作为村支书的陈明宣更是敢于创新,他从长远出发,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在新农村示范建设中,敢出新招。为了解决石笋泥石流滑坡地带农民的居住问题,经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石笋涉及45户百姓的异地搬迁工程于2009年10月正式启动,党总支部的成员们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制定方案。从工程计划到选址到方案实施,全程参与。该工程总建筑6120平方米,现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并硬化了院坝1870米,修建了连户路,修建了30立方米的水池一个,安装PE管道6662米;安装了10千伏的变电器一台,架设了输电线路3000多米,使该居民点成为尖山乡第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2009年,得到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投资42万元,新建了一幢376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20平方米的食堂,另外修建了围墙160米,硬化院坝200平方米,并配备了价值两万多元的村级活动场所办公设备,进一步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在2010年抗旱救灾期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抗旱救灾,身先士卒,共投入抗旱救灾的党员干部550人,搞好生产自救,积极寻找水源,在祁家湾凉风洞内勘测到水源,修建了20立方米的水池一个,安装管道2000米,修建了爱心水窖34个,蓄水2740立方米,铺设PE管道55662米,覆盖16个村民组,解决了939户,396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了丰富全村百姓精神生活,2009年在县委宣传部得支持下,该村又修建了120平方米的农家文化大院一个,设置了书柜、书桌、音响设备等。自行编排的文艺节目《彝族舞蹈》、《仁厚新貌》等得到了县领导的好评。正是陈明宣支书的辛勤付出,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谋划发展,带领百姓脱贫致富,这位村支书时刻都在思考着,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村情,与全村百姓一道制定出了仁厚村“十二五”规划和经济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100%,粮食生产达219.65万斤,人均纯收入1900元;发展经济林果(板栗1600亩、核桃1400亩、蚕桑500亩)3500亩,搞好仁厚村集镇道路硬化,继续招商引资,开发5平方公里的硫铁矿,完成全村20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劳务输出产业产值达2000万元。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陈明宣连续三年被评为全乡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在当地老百姓口中,更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当家人:我村社社通公路,菜地即将修大棚;村道条条将硬化,来年运菜更舒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位一心为民的村支书将本着一心为民的宗旨为全村的老百姓的幸福继续忘我工作。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3

于国仁同志,生于1948年,现年66岁,高中学历,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四十余年,任支部书记四十余年。于国仁同志担任南腰村村干部以来,努力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勤政为民,恪尽职守,认真履行村党支部书记职责,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村风民风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近几年来,他战胜病魔带领支部成员奋发拼搏、埋头苦干,多次赢得上级政府和村民的好评,他被省、市、县授予“十佳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等称号,是支部的好班长,是全村干群的领路人。

南腰村位于新安县西北部深石山区,距县城50公里,属于革命老区村,全村270户,9个居民组,920口人,80年代时,全村不通电,无公路,百姓无水源吃水难,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不了,支部双委无办公室,没有学校等贫困落后面貌。面对如此困境,于国仁同志胸有成竹绘蓝图,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多方筹措,利用有限的资金,竭力改变村容村貌。一是通过向上级部门单位争取“村村通”项目和发动本村外出打工老板捐资,顺利实现村内进村道路及环村道路硬化,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现状。二是利用村集体有限资金办实事,在环村道路安装路灯,实现村内道路亮化,方便群众夜晚出行。

一、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

于国仁同志认识到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中有没有威信,党员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紧抓党建不放松,首先从村级班子建设入手,在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新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了村干部管理、民主议事、民主生活会,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做到用制度规范干部行为,要求每个班子成员讲团结,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讲公道,一切按程序办事,一切按制度办事;讲奉献,以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决策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都能够广泛征求每个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不搞一言堂、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消除了班子成员之间的隔阂和疑虑,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出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其次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上,他在严格落实党员教育培训,“三会一课”等制度,在全面提升党员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双培双带”、“三帮三联三增”、“创先争优”等党性实践活动,大力推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等党员管理新机制,使全村党员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再次是建好阵地,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建好党员活动阵地,他上任后多方筹集资金,对原先的村办公楼进行了重新装修,全面改善了办公环境。群众说,来到村委会就像看见了党,党在群众中就有了主心骨。

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雁”,于国仁书记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拎在手上、抓住不放。通过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民主生活会、集体党课等形式强化组织建设,并确立了党员联系户,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负责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全村党员从无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二、搞好民主制度监督,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完善村务工作制度,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是加强村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纪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他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要求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接着,根据上级下发的村务工作规则,他又结合该村实际,认真细化、完善村务工作规章制度。

自担任村书记以来,他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搞好班子团结,班子团结得好就好像内燃机有了内在的动力,群众看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干什么事情都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再难的事情也能做。相反的话那就成了一盘散沙,什么问题都会冒出来,要发展社会事业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国仁同志做的一系列实事,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称颂。

三、尽职责改面貌

任职以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无私地贡献着,为改变贫穷面貌带领双委成员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敬业之歌。投资35万元,打深井一眼,解决全村历史以来吃水难问题,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建校投资25万元,校舍面积430平方米,建文化大院投资8万元,四室齐全,长期开放。村级卫生室建设投资10万元,万村千乡农村超市一个,投资5万元,村组通公路铺修6公里,投资120余万元,农户沼气建设180处,农户改厕150处,村室建设两期共投资50万元,现有建筑面积470平方米,退耕还林和村庄绿化960亩,荒山造林面积500亩。农村电网改造达到电气化村,又投资10万元对公路沿线房屋墙体粉刷皂白,如今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焕然一新。

四、加快经济发展,关注民生

在镇农综站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组织百余人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为积极做好地质灾害点移民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认真做好了全村地质灾害移民建房,地基、用水、用电通讯等协调工作;顺利完成了本村的安全饮用水项目;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复村民组村庄水泥道路,保持村庄清洁;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做好涉农资金发放对接工作,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做好五保户资金发放,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户生活保障,评定工作;做好村级公路养护、除草工作等。

五、抓民心树新风扬和谐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十分注重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首先是投资150万建成了农民文化休闲广场一处,建起了村级图书馆、阅览室,购买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培养村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三是坚持依法治村,创造良好社会秩序。通过增强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建立防控体系,有效维护全村治安稳定。四是查民情解民忧。做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经常深入本村五保户、低保户及三无户等弱势群体家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春节期间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家庭,对村内发生的各类重大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坚持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使全村呈现出一派祥和文明、诚信明礼、产业发达的蓬勃景象。

六、抓自身提素质树形象

打铁必先自身硬,他意识到要想带领群众奔小康,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他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的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其它成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其他成员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坚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在南腰村这个充满利益诱惑的岗位上,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本色,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就是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的所有,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悦耳的篇章,有的只是党支部书记朴实无华,平淡无奇的四十余年的朴素工作,于支书是用他那朴素无奇的人生目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勤政为民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荣典范,镇党委政府信任他、广大村民尊敬他,在他的带领下,南腰村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家园整洁美丽,人民群众团结、平安、和谐奋进。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4

高志结,男,1980年生,安徽省霍邱县冯瓴乡民生村人,现为江苏洛克电气有限公司工段长。10年来,高志结视学习为生存发展需要,视成为为人生目标,刻苦学习,勤奋肯干,创新创优,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技术水平,成为了一名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蓝领精英”,成为全市新市民职工的杰出代表。先后获得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常州晚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2000年2月,刚离开父母,远离家乡的高志结来到洛克电气的第一天,就被车间主任嘘寒问暖的关心和老师傅手把手的指导所感动,从此,高志结暗下决心;不要因为自己是一名外来员工就没有理想,混日子,一定要学就学最有用的,要做就做最优秀的。他是这样想,更是这样做的。并给自己订下了工作原则:一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一问到底,遇到不会的工作一定要学会为止;二是在工作中碰到问题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三是尊重老师傅,爱护新工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近十年来,高志结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他积极参加公司新市民学校的学习,学文化、学知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其他外来工,带领和鼓舞大家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梦想打下好基础。

2000年6月,高志结所在的转子车间需要一名设备管理员,一向工作认真、好学的高志结,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锻炼自己管理水平的好机会,主动向车间主任请缨,并保证一定把车间管理员当好,把车间里的设备管理好。公司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专门送他去参加业务培训。高志结没有辜负公司领导的信任和期望,牢牢把握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本领,并将掌握的设备管理技术和知识,运用的对车间设备的改造和管理上,为公司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001年4月份转子车间一台压铸机的益流阀由于设计不合理,基本上天天坏,一坏就换阀。当时一只阀的零售价500多元,可想而知这对工厂的损失有多大。当时厂里有好多老师傅都修不好。这对刚被调到转子车间当设备管理员的高志结来讲无疑也是个很大的难题。为了能早日把益流阀的毛病找出来,他忙得忘记了吃饭、下班,顾不上休息。他把益流阀拆下来一点一点的分析,下班后也不忘带回宿舍研究分析,经过一个星期的琢磨、推敲、反复试验,功夫固然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症结”,为工厂挽回了损失。

2003年10月,工作出色的高志结被公司提拔为转子车间副主任主要负责转子压铸。2003年转子车间的一台关键设备(250吨压铸机),由于年代比较长,产品质量的保证能力很差,产品的合格率仅为70%,当时生产任务比较紧,购买新设备周期又比较长,如果这样生产下去公司会严重亏损,如果不生产,客户将会丢失,这样一来公司得损失将会更大,当时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了主要负责转子压铸的高志结面前,他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迎难而上,主动提出对设备进行改造提升,由于时间比较紧,没有很多的时间留给高志结,他就带领手下的2名员工连续2天2夜没有休息,对设备的主要部件进行更换提升,关键部位的改进,最终问题得到解决,经过改进后的压铸机,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5%,给公司挽回经济损失40万元左右。同年被评选为江苏洛克电气有限公司的职工代表。2005年高志结发现车间的几排污管道不够合理,严重影响车间的'正常生产,如果叫外面人来设计制作的话费用很高,这时高志结向公司提出自己作,方案给领导看后公司领导非常满意。高志结利用公司的废料,合理的设计,再加上他的创新思想和对困难永不低头的决心,带领3名员工在短短的一个月就把几条设计合理、实用的排污管道展现世人面前,为公司解决了难题创造了效益。

作为三十来岁的青年人,休息天、节假日,高志结没有将有限的时间耗费在玩玩牌,逛逛街上,而是把难得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和工作上。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创优创优再创优,已成为他人生追求的座右铭。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他学以致用,不断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升级生活质量;他谦虚谨慎,不断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升华人生境界。正是基于这些优秀品质,使高志结这位普通的外来青年,在第二故乡的各级领导和关怀下,迅速成长为民营企业的优秀管理干部,成为常州百万外来务工者学习的榜样。2010年3月随着洛克“高志结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揭牌,高志结给自己的工作、创新目标订了更高的标准。通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开展,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企业社会影响力,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提高社会效益。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5

何昌淑,女,四川华蓥人,中共党员,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参加工作,现于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仅18岁的何昌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山,走进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李子垭村小任教。当时那里的办学条件极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高山,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也要6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短的只有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务当然就重,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

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 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教师敬业奉献模范典型事迹材料教师敬业奉献模范典型事迹材料。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门终于开了,何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一个个斗笠,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

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

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老师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她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

敬业奉献先进事迹6

马合沙提斯拉木,男,哈萨克族,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沙尔乌楞村护边员。

作为义务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24年来无怨无悔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累计巡逻26万余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11倍多,用生命护卫着祖国的安宁。

吉木乃县萨尔乌楞村离边境线不到100米,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马合沙提斯拉木从小在这里长大。89年,他从部队复员,当起了义务护边员。马合沙提负责巡视的是中哈边境68至71号四个界碑间15公里的边境线。从小跟随父亲巡边的他,对边境线上的每个土坑、每条水沟,甚至每块石头,都一一记在心里。巡边时,马鞭子、望远镜、红油漆等都是他随身携带的物品。看到铁丝网破损了,他就会用钳子修一修;发现界碑上的字褪色了,他就会用油漆把“中国”二字和界碑号描清晰;看到界碑脏了,他就会用干净的抹布认真地擦了又擦。

1996年8月25日,马合沙提和父亲斯拉木骑马一同去边境线巡逻,发现沙依汗山方向浓烟滚滚,父子俩随即向边防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吉木乃县军警兵民13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终于将长达20多公里的火龙扑灭。2010年4月9日,吉木乃县遭遇60年不遇特大雪灾。马合沙提巡边时发现,哈萨克斯坦方70号界碑被雪水冲积的沙石掩埋,立即报告边防会晤站。哈方很快安排专人对70号界碑进行清理,并向我方表示诚挚谢意。

2000年冬天,大雪把萨尔乌楞村盖得严严实实。看着关节炎发作、连上马都困难的马合沙提斯拉木又要出门巡边,他的妻子阿依肯古丽劝他别去了。可话言刚落,马合沙提已经骑着马走远。在巡边返回的路上,马合沙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昏了过去,醒来已是凌晨3点,几乎冻僵的他强忍着伤痛,艰难地牵着马向家走去。看到一瘸一拐、已经冻得说不出话的丈夫时,在路边等了几个钟头的妻子抱着丈夫放声大哭:“你咋才回来,你这样干不要命了吗!”从那以后,只要马合沙提出门,妻子总会给他准备好干粮、热水。

萨尔乌楞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出外打工、做生意,或在口岸装卸货物挣钱,一个月至少挣3千元,而马合沙提却只有从2000年开始边防派出所每月给他发的150元补助。有人说他傻,马合沙提却笑着说:“挣钱,我也想啊!但护边更重要!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孝敬母亲还讲报酬吗?”

马合沙提斯拉木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新疆公安边防总队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redian/0d3k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