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节日庆典 >

春节传统习俗集锦15篇

春节传统习俗集锦15篇

春节传统习俗1

春联是春节的名片,是春天的请柬,是新年的眼睛,是日子的笑脸,是崇天敬地的仪式,是祝福家国的心愿。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春节传统习俗集锦1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经感叹现在的过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很多过年的传统习俗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流,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不过贴春联这一流传千古的的风俗,至今依然热烈在大江南北,喜庆在千家万户,寄寓着城里人幸福吉祥的愿景,抒发着乡下人五谷丰登的愿望。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发轫于五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直流行到现在。俗称“门对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驱鬼辟邪的“桃符”。

历史上第一幅春联诞生于蜀国,孟昶令: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随后春节贴春联的风气在民间也渐渐流传了开来。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一直长盛不衰。春联的内容也是有讲究的:“春满乾坤福满门”贴在大门上;“寿同山岳永”贴在老人门口;“六畜兴旺”则是贴在牲口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斗大金元宝”、“抬头见喜”。

春联融合了书法,可装饰门户,其大红纸也显出了红红火火的年味。不仅是在春联的张贴上有讲究,同时,上下联字数也应一致,语言生动的同时,语义也不要重复。

春联在粘贴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承接关系,贴反了就错了;从平仄看,通常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而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如这副对联的上联尾字“岁”,下联尾字“春”。当然,平仄声并不是判断上下联的唯一标准,还应结合横批认真读联。

贴春联这种传统习俗越来越被简化: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曾经盛行的木版年画,已难觅踪迹;古朴精致的窗花,更是芳迹难寻了。

在一切讲究实惠快捷的今天,贴春联这一风俗为什么能保存至今,民俗专家表示,这涉及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自古就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们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很好选择。

人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每到腊月三十,中国每家每户家里便门庭若市,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那种忙碌,那种热闹,那种人来人往的氛围,酝酿着年的味道,营造着年的感觉,构成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联贴好后,过年就有了最鲜明、最长久的标志。

春节传统习俗2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广东春节的习俗

1、准备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过的旧衣,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此习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不穿新衣,来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这最初是广府人的过年习俗,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个广东,大家都有共识,这一天就是打扫卫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尘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坏运气。

3、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4、贴春联、年画

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5、拜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6、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8、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七年级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七年级、二,无心拜年九年级、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9、回娘家

正月八年级、九年级,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七年级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东春节旅游最佳去处

清远

地点:龙潭客栈、湟川三峡

看点:长鼓舞、臼米舞

满园春色关不住,梦里桃源是连州。古城连州春意盎然,春色无边,成为了北上湖南、西进广西游客的春节踏青目的地。

龙潭客栈距连州市区路程仅18公里,这里的瑶胞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春节期间,龙潭过山瑶风情园日日歌舞升平,传统的长鼓舞、臼米舞、布袋木狮舞每天精彩呈现。湟川三峡则是全国著名的水利风景区。全长20多公里,分龙泉峡、仙女峡和羊跳峡,两岸茂林修竹、山花烂漫。春节到岭南,湟川三峡春意萌动,江岸的千株桃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白里透红,红白交映。

美食:凤翔虫草浸鸡

交通:自驾线路:广州-广清高速-清远市-清连高速-连州出口-连州市-人民路(文化广场右转)-慧光路-过城南收费站-直走700m左转直走15公里至龙潭。

圣地礼佛,鸡鸣天下

东莞

地点:东莞观音山

看点:观音开库,祈福法会,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圣像

春节登高寓意新年吉祥如意,步步高升,更是人们对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春节出游,携亲带眷登高礼佛,怀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在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圣像前焚香请愿,放飞新年梦想。此外春节期间,观音山也将举行迎春纳福、祈福法会、观音开库等带有浓郁地方和民族色彩的节庆活动。

除夕夜,观音山观音寺将举行鸣钟祈福活动,面向社会召集99位“酉”缘人,也就是鸡年出生的市民,一起缘聚观音山,与僧众一起参加鸣钟祈福活动,吉祥洪亮的钟声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家庭幸福安康,事业繁荣昌盛。

大年七年级至初七,人们可极目瞻仰世界最大的花岗岩观音菩萨,送年送神,放生利众,酬谢祖宗佛祖,求鸡年吉祥,姻缘和合。初五拜财神,求诸事吉利,财源广进。

从正月初十到二十六,观音山将举行为期十七天的观音开库法会。法会由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东莞观音山观音寺住持法成法师主法,率领僧众为游客信众诵经洒净,恭请菩萨下凡显圣,打开宝库,广布财源。

美食:十八罗汉斋、客家三酿

交通: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笔架山大道,毗邻港澳,地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一小时城际铁路生活圈,省道莞惠、东深公路在此交汇,惠常、莞从高速从辖区内经过,广州、深圳、惠州、中山、佛山、江门等城市均有直达樟头镇的公共汽车。

登山眺美景 海岛吃海鲜

惠州

地点:西湖、巽寮湾、双月湾

看点:中国的马尔代夫

来惠州,可以坐双层观光巴士游遍惠州市区主要景点,然后逛逛拥有“苎萝西子”美誉的惠州西湖,在西湖边的黎记吃个特色午餐,下午去红花湖绿道踩踩单车、赏赏梅花,然后登上高榜山俯瞰鹅城风景,晚餐在富杰山庄来只特色烤乳猪犒劳自己。到了晚上,还可以乘坐东江游轮看夜景,最后选择在西湖边上的宾馆落脚。

此外,有中国的马尔代夫之称的巽寮湾,以及以两轮新月闻名中外的圣地——双月湾,还有海龟湾都是度假胜地,肥美的海鲜任性地吃。

美食:“阿嬷叫”

交通:从广州珠三角自驾来惠州有三条高速公路:广惠、莞惠、深汕(包括惠盐、惠河)。坐大巴可到天河客运站,有很多班车。

泥人迎新春 欢喜过大年

肇庆

地点:七星岩景区

看点:吉庆泥人对偶、桃花

春节期间,七星岩景区将在竹园小广场摆放6对形态各异,讨人喜爱的大型吉庆泥人对偶,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过年氛围。鼎湖山景区在宝鼎园举办“喜羊羊与灰太狼”羊年定制嘉年华版卡通动漫展,其间还有“灰太狼外传人偶剧”, 亲子同乐,节味浓郁。

七星岩桃花岛的800多株降桃、寸桃、碧桃、白桃以及20多株李树将在春节应节盛开。由肇庆汉学社的社员扮演的神雕侠侣也将降临此岛,与民共赏桃花。鼎湖山还将推出山水音乐会、庆云寺上头炷香等活动。

美食:西江河鲜

交通:从广州出发,沿广肇高速在白土收费站下,进入肇庆市区,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可到七星岩,但位于321国道边的北门停车场最大。

一条孙文路 半部中山史

中山

地点:孙文路

看点:百年骑楼、中山纪念图书馆

孙文西路步行街是中山曾经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如今则是中山最有文化味道的旅游景点。

在孙文路中段,西山脚下还屹立着一座花岗岩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宋庆龄手书的“中山纪念图书馆”七个大字。循着西山脚的古道往上走,在与西山寺相对处,能够看到一座颇具西洋风味的三层洋楼,这就是中山纪念图书馆的旧址。

美食:沙溪三宝(扣肉、白切鸡、粉葛焖洋鸭)

交通:从广州出发可走广珠西线高速在沙古公路出口靠右,往中山城区方向行驶。孙文西路步行街可乘10路、1路等公交到达。

最美油菜花 赏樱不出省

河源

地点:万绿湖、客家文化公园

看点:赏油菜花、樱花

新春到万绿湖景区乘游船不仅可观山赏水、还可看文艺表演,而且在景区周边还可赏花品花。新春还是观赏和拍摄万绿谷油菜花的最佳时节,万绿谷景区种植的油菜花是免费提供给游客观赏和拍摄的。

另外,在新春期间珠三角市民不必舍近求远到日本或韩国观赏樱花,可免费到河源市区永和路的客家文化公园观赏樱花。此外,河源客家文化公园内还有迎春怒放的红色山茶花、黄色风铃木花、紫红色的紫荆花和桃红色的玉堂春花等树种。

美食:万绿湖河鲜鱼、山地鸡等客家菜、咸糍等客家小吃

交通:从广州市区出发沿着广河高速或广惠高速往惠河高速,再北上直接转入粤赣高速粤境段行驶,然后从粤赣高速河源出口或城北出口驶入目的地。天河客运站或省汽车客运总站搭乘,每15分钟或半个小时左右就有一班客车开往河源。

滨海度假区 一湖生百岛

湛江

地点:鼎龙吉兆湾国家海洋度假区

看点:广东第二大水库

鼎龙吉兆湾国家海洋温泉度假区坐拥16公里纯美海岸线,有水岸休闲区、滨海(别墅)度假区、高级体育健身(高尔夫)体验区、主题游乐区、养生居住区等六大园区,整体配套包括5家五星级酒店群、水上主题乐园、湿地公园、法国风情小镇、豪华游艇会等。

鹤地水库是国家AAA级景区,是省内最大的“人造海”,为广东第二大水库,也是国家滑水、赛艇训练基地。跨越广东、广西两省交界,湖中有100多个由山丘变成的小岛。还有一家红湖农场,漫山遍野种着荔枝、龙眼、黄皮、红杨桃和芒果等果树,把船停在农场码头,可以上岸吃个饱。

美食:天然海鲜、水库鱼头汤、山姜头鸡汤

交通:从广州自驾车沿沈海高速往湛江方向,在茂名高速路口下高速,之后沿325国道开往吴川,在距离覃巴镇交通转盘约700多米的国道旁即是鼎龙吉兆湾国家海洋度假区;从廉江城往河唇镇方向开车,约15分钟可到达鹤地水库。

千年珠玑巷 禅宗寻根旅

韶关

地点:韶阳楼、珠玑巷

看点:重现盛唐韶州风貌

韶关是广东热门短途旅行目的地之一。唐诗《韶州韶阳楼夜宴》,曾描述了大唐盛世年间人们在韶州(今韶关)的“韶阳楼”彻夜欢聚场景。而就在千多年前的唐人曾笙歌夜舞的韶阳楼遗址上,如今再次耸立起了一座重现盛唐韶州风貌的地标性建筑韶阳楼。

距离南雄市区东北方向10公里远的珠玑巷又名沙水镇,是一个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古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是客家人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美食:紫苏鸭、梅岭鹅王、爆炒山坑螺、白果炖鸡

交通:韶阳楼:广州-华快-广乐高速或京港澳高速抵达韶关-南郊2公里。珠玑巷:广州-华快-广乐高速或京港澳高速抵达韶关-转韶赣高速在珠玑出口下。

走跨海大桥 尝海岛美食

汕头

地点:南澳岛、前美村

看点:广东最美古村落

来汕头,怎能不去南澳岛呢?由于南澳大桥开通,去往这个广东唯一的海岛县现在开始有大桥通行了。现在还是试运营阶段,所以这个跨海大桥还没有开始收费,春节期间去一趟海岛旅游当然是来汕头的首选。跨过十余公里长的大海到达海岛,观赏这里的美景,品尝海岛美食。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前美村,是广东最美古村落,这里有“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等可供观赏,春节期间,在故居内还有各种潮汕特色的民俗表演等着你。

美食:粿品小吃、牛肉火锅

交通:推荐选择高铁动车出行,广州东站以及广州南站都有列车开往潮汕站。自驾线路:广州经广惠高速转深汕高速可以直达汕头。也可选择广州出发经河源往梅州方向,转汕梅高速抵达汕头。

新春赶庙会 蛇口逛渔街

深圳

地点:锦绣中华、蛇口渔街

看点:双狮贺春、渔街风情

双狮贺春、鼓舞中华、社火大巡游、中华绝技秀、非遗文化展、万盏河灯会、火龙钢花、彩船巡游……深圳锦绣中华大庙会将在大年三十正式上演。

此外,还可以到蛇口渔街看看深圳的渔村文化。蛇口渔街位于南山区蛇口街道中央,东临蛇口海鲜市场、南接15公里滨海观光休闲带、北望四海公园,西倚海上世界城市综合体,是蛇口的中心纽带,由石云路、南水步行街交汇形成。如今的渔街,既彰显中高档特色海鲜美食的文化,同时还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渔街风情。

美食:海鲜、鲜虾烧卖、榴梿酥

交通:庙会:从广州出发走广深高速进入深圳,锦绣中华在深圳南山区。蛇口渔村:从广州乘坐和谐号到达深圳罗湖火车站后,乘坐深圳地铁2号线东角头站D出口沿蛇口新街步行5分钟至新街与石云路交界处。

春节传统习俗3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到了,也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的开始。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也是充满希望的节日。

春节传统习俗4

春节的介绍: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的送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级为高潮。春节期间要举行各种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俗称“过年”。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七年级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八年级、九年级,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广东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送灶

送灶也叫“祭灶”、 “谢灶”、“送灶神”等,在每年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举行,各阶层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所谓“官三民四蛋五”,即官宦人家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蛋民(水上居民)二十五。

传说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故各家各户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等祭祀一番,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谓之“送灶”。此俗古已有之,因地因族而异。广东民间传说中的灶君是个不识字的,大老粗,人们怕他禀告时讲错话,所以送灶时要为他写个“灶君疏”,帮其备讲稿。祭灶的贡品包括一碗米,两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以及饴糖、麻圆等甜品,此外还供上些用糯米做的糕点,为的是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让他讲错话。另有一匹纸马,给灶君老爷代步飞升,有的地方还特备一件黑衣、一双黑靴,给灶君上天见玉皇大帝作礼服。焚香礼拜者多为男性,拜时要烧香烧纸、放鞭炮,拜完把贡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瓮”,以示来年衣食丰足。直到年三十晚,才把灶君接回来一起过年。今城市居民已无此习俗,广州市八区亦禁鸣鞭炮。

开灶

从谢灶那天起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如清朝李调元《粤东笔记》所云: “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日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日米花;以粉杂白糖入猪油煎,名沙壅。”

煎堆是其中较有特色的小吃,有九江煎堆与龙江煎堆之分,还有化皮、软皮、脆皮之别,用料大致相同,主要是糯米粉、爆谷、糖等。九江煎堆馅用爆谷、白糖,加花生仁、冬瓜条、橘饼等,龙江煎堆馅则用爆谷、片糖、麦芽糖,两种煎堆外皮都沾有芝麻。这些用料寓意也非常讲究:花生象征人丁兴旺,生机盎然;冬瓜条、橘饼为蜜饯,取意生活甜蜜;爆谷象征花开富贵;芝麻意为多子多福。两种煎堆制作过程不同,外形亦有别,九江煎堆为扁圆形,龙江煎堆呈圆球形,均有纪念迁徙后团圆之意。广州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可见它的普遍。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过年家家必备的。

据说煎堆是从中原传人,原来的煎堆形似蟠桃,寓意吉祥。是中原先民祭灶时敬奉玉皇大帝的仙果,后来由移民把它带到了南雄珠玑巷。事起宋代胡妃潜逃一案,当时殃及当地58村33姓居民,他们南逃时带着这种“仙果”,以祈逢凶化吉,万事如意,兼有对故乡的怀念。33姓居民后来都散落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煎堆就一直流传开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淡化。现在市面上仍有煎堆用纸盒包装作为礼品或点心出售。

除煎堆外,人们还有炸油角、茶素、芋虾等。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人喜爱吃糕,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教糕、马蹄糕、九层糕等,象征“新春步步高”。

扫尘

每到岁末,腊月二十三谢灶以后入年关,最忙的恐怕要算扫除了,广东人称之为“扫尘”。扫尘的时间各地略有不同,均在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八之闻。《迎春扫尘鼋鼢具体展示了“扫尘”的情况: “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扫尘时,家家必备一把新扫把,用来打扫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灰尘,有的地方还用“有尾蔗” (连头带梢的甘蔗)扫一下以求吉利。民间流行“年廿八,洗邋遢”之说。近年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年晚清洁多集中在腊月二十八前后进行,雇用工人或交给清洁公司负责的也越来越多了。

包粽

腊月二十八有包粽的习俗,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之别,粤西信宜、高州一带还有条状的“笔嘴粽”等。其中以肇庆裹蒸粽最为著名,不但个大,而且内涵丰富,有猪肉、绿豆、栗子等,“剥而煎食,甚香”。

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 “新春大吉”、 “万事胜意”、 “出入平安”、 “恭喜发财”等,按神位张贴。三十团年,宰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接财神,卖发财大蚬,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行花街

提到广府地区过春节,就不能不提充满岭南传统节日气氛的广州除夕花市。广州一年一度的行花街民俗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每至岁暮,人们成群结队到迎春花市游览,称为“行花街”。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看花买花的人络绎不绝, “卖懒” (在花街上闲逛)的少儿招摇过市,那热闹的情景,非亲临者实难体会。

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开始,历时三天,至新年七年级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开始搭售花的棚架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要在几天前就开始运来。二十八日正式开市,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川流不息,不分日夜,花农吃住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入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买了花的人们只好把花束高高举起,或把一盆盆的金桔、盆景托在肩上,随着人流,缓缓而行。

辛亥革命后,广州老城拆除,花市的发源地藩署前一带成为通衢大道,花市延伸至现教育路、西湖路一带,花色品种越来越全,游人也越来越多。N20世纪20年代,广州花市已是相当的兴旺了。1949年前,全市已分设四个花市:中心花市仍在西湖路、教育路一带,东山区花市设在东川路,南区在滨江路,西区在新风路。1978年后逐步拓展,至今,广州越秀、荔湾、海珠、天河、芳村等共十区都开设了迎春花市,上市花卉品种多达500多种。其中除了桃花、金桔、水仙、菊花、芍药等一些传统品种外,大花蕙兰、郁金香、百合、玫瑰、海棠等也受到欢迎。

中心花市常常有著名书法家应众即席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卖懒

除夕之夜,儿童一手提灯笼,一手拿着一个红鸡蛋和几炷香,结队上街闲逛,边走边重复唱道:“卖懒、卖懒,卖到三十晚,人懒我不懒。”或唱道:“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俾(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俾广西王大姨。”这样不断重复,一直走到土地庙中上香,再回家来把鸡蛋分给长辈吃,表示自己一年的懒惰已经卖掉,从此勤快读书干活。在广州地区,卖懒儿童也有到花街上游荡叫卖的。 旷东新语·事语·广州时序》载: “岁除祭,日送年,以灰画弓矢于道射祟,以苏木染鸡子食,以火照路,日卖冷。”卖冷是口音之误,实为“卖懒”。此俗现已绝迹。

开门大吉

年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子时(晚上11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都传来鞭炮响声。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应,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到凌晨一两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到天亮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开门、烧炮之后就是接财神,家家设案于I'q多'l-,烧香礼拜。此时便有一些小孩、叫化子等充当小贩,拿着一张红纸,上面写有“财神”两字,嘴里喊着“财神到”,挨家挨户去叫卖。人们为了买一个好兆头,也乐意给一个“利是” (红包),让小贩高兴而去。一些平时卖蚬的小贩,此时也趁机而来,叫卖“发财大蚬”。反正这东西既可吃,又可得个好兆头,一般不是手头拮据的人家,都会买些。这种风俗,现在已很少见。

行大运

大年七年级,阳江人一大早就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好事常来,万事胜意。阳江人把正月上旬的每一天都冠以名称,如正月七年级为“鸡日”,这一天,大家都不杀鸡,就连鹅鸭诸禽都得到荫庇。

所以年七年级人们多数吃斋,不吃斋的也必有一道斋菜,用绍菜(黄芽白)煮粉丝虾米,或加冬菇、木耳、竹笋等,称“罗汉斋”。也有蒸腊肠、腊肉、腊鸭等,但动筷时必先吃斋。

开年

正月八年级谓之“开年”,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

广州人无鸡不成宴,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 (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或“大显声威”;发菜蚝豉(干牡蛎)取发财好市之意;猪删(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伶俐,芹喻勤劳刻苦,韭喻长长久久等。初七人日吃春盘,内有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旧时广州的一些商行厂家,开年时老板请伙计吃开年饭,席上若有鸡肉招待,则在席间宣布一批被解雇人员的名单,被解雇者吃完饭就走,此俗又被称为“食无情鸡”。

而在韶关沙田地区,有句俗语叫“狗仔怕夏至,生鸡(公鸡)最怕年八年级”,因为在年八年级那天,首先就要宰生鸡开年。鸡要个头大、高冠、红脸、会啼、毛色靓丽,还要有弯弯的尾巴,这是生气十足的体现。鸡用滚水烫后去毛,从屁股处剥开,取出内脏屈脚,鸡嘴放上一粒大红枣,鸡尾要留三条大弯尾毛,与一块猪肉一齐煮熟,上碟还伴两个有芽的茨菰、生菜、生葱、大蒜(连头带根叶洗净),寓意生生猛猛,生气十足,威武雄壮。生鸡准备就绪,斟好茶酒,点燃香烛,敬拜大神、祖先、门口土地天神,鸣放大红炮仗。拜神开年后,一切肉类——猪、鸡、鸭、鹅、鱼均可切食了,意思是百无禁忌、万事如意。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相互之间你来我往的穿梭拜年也开始了。

开小正

旧时在粤东一带,农历正月初五叫开小正。又称“开张日”。当天人们迎接门神复位,所谓“初五神落天”,即神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示假期结束,年禁解除。

是日家家张灯结彩,烧炮庆贺,商店开市,工厂开工,生产生活工作恢复正常。

游花地

到了农历正月初七,即“人El”那天,广州人成群结队去花地游览,俗称“游花地”。花地在广州西南方的芳村区,是著名的花卉产区。清代中叶以后,花地先后建立了30多处大小园林,著名的有留香园、醉观园、纫香园等。各名园多于正月初七和十五、天后诞、端午、七夕、中秋、下元节等日,摆设“花局”,供人观赏。有些园主还邀集文人学士,吟诗联句,以助雅兴。描写游花地情景的,黄遵宪有《花埭纳渤诗,张维屏有《泛舟花埭》之作,康有为有“千年花埭花犹盛”句。这一习俗在1922年出版的《歌谣》周刊中也有记载:

“初七是人日,广州人多到花埭(按:即今花地)去逛逛。”娄子匡先生在《新年风俗志》中也有这么一条: “逛花地,初七是‘人日’,那天,广州西南隅有一处地方叫花地的,很多人都要跑到那边玩。”可见广州人游花地的风俗,当时确实兴盛。评选“人日皇后”,主持当天的游览事务,蒸糕做美食,庆祝一番,此俗盛行于清末民初。如今人们在节假日休闲也喜欢到花地一游,不再局限于正月。正月游花地的习俗还有,但是不再举行“人日皇后”评选活动了。

七样菜

客家人在大年初七“人日”的家宴上,一定要吃“七样菜”。七样菜一般以葱、蒜、芹菜、韭菜、芫荽、肉和鱼等七种菜一锅煮熟,全家共食。此俗主要取其兆头:葱谐聪,吃了会聪明;蒜谐算,吃了会化算;芹谐勤,吃了会勤快;韭谐久,吃了幸福长久;芫谐圆、缘,吃了有缘又圆满;鱼谐余,吃了年年有余;肉近禄,吃了福禄双全。初七过后,多为大人出门、小孩上学之时,故以此图吉利。

嘉应诗人黄乐三《新年竹枝词》云: “人日俱餐七不同,芥芹菠蒜韭茭葱。诸般俗套从何说,父老传言是古风。”

实际上这是中原人吃春盘的古风遗俗。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同样有吃“七样羹”习俗。这一天,人们以当时出产的七种菜蔬如菠菜、芥菜(当地叫大菜、白菜)、君达菜(也叫百合或厚合)、萝卜、茼蒿、芹菜等煮成一锅,异香诱人。家中人人吃之,以图吉利。其中“百合”取意“百年百合,百事好合”。

关于七样羹,在潮汕当地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个老汉,依靠儿子出洋赚钱,每年寄钱或者物品回来赡养。但有一年,儿子很久都没有寄任何东西回来,也没有任何消息。

到了初七那天,老汉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在菜市场捡了一些别人不要的菜,放在锅里一齐煮。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儿子带着赚的钱和许多东西回来了,老汉喜出望外。村里人都说,吃这七样菜吉利,于是大伙都在初七这天吃七样羹。在潮汕地区还有“七样羹,食老变后生(按:年轻)”的俗话,说明在潮汕人们心里,吃七样羹也有助于身体健康。

拜年

拜年,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拜正”。七年级清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年。后辈先祝福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然后长辈鼓励后辈新年干出新成绩,或者学习进步、身体健康。早饭后,大家就向亲朋好友拜年。拜年讲究时间,越早越见其诚意,潮汕俗谚说: “有心拜年七年级、二,无心拜年九年级、四。”因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回来才吃早饭。潮汕人拜年的时候,总要带一点手信,其中大桔是必不可少的,大桔粤语中谐音“大吉”,数量多少没有明确规定,但忌讳奇数。

掼春楹

“掼”为动词, “春楹”是一种礼篮,掼春楹是潮汕地区春节期间另一个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春楹是一种内分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大年七年级,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楹中,由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访时,夫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潮汕俗语云此为“阿舅来,掠鸡刮”。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太桔自是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取意新媳妇生活节节高。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一般送给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夫家看不起;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夫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也是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于是,各家各户都在鞭炮声里忙着分派礼物。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分家的兄弟也享受这样的待遇。

送穷

客家人会在年九年级“送穷鬼”,以示奖勤罚懒。送穷意即祭送穷鬼(穷神)。

关于送穷,有一个故事: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要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

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三十),为他送葬时,人们说: “今日送穷子也。”从此, “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民间把“送穷子”的“穷”逐渐说成了“贫穷”的“穷”,清扫家中秽物叫送穷。唐人姚合有诗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各地送穷的时间不一,广东客家以正月九年级为穷鬼日。传说过去有两夫妇,贫穷无比,女方后改嫁员外为妾。一年春节前,前夫去求助,女方把银币塞入年糕中相赠。前夫因无渡船钱,误将年糕送给渡伯顶数,依然身无分文,只得在新年那天又去向前妻求助。女方怒其不争,不予理睬,男方饥寒交迫,冻死在员外的柴房中。女方怕事情败露,火烧柴房灭尸,于九年级日扫余灰倾于河中,谓之“送穷鬼”。邻里效仿,衍为习俗。

正月九年级清早,把房子,特别是厨房周围打扫干净,污秽的杂物倒到垃圾堆里放火烧掉,有的还备香烛冥镪等一同烧毁,表示送走从前的秽气穷气,迎接财神福星来。这一天不宜探亲访友,以免被人家视为穷鬼。此俗广东梅县、海丰、翁源皆有,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

春节期间,民众还有一系列文娱活动,最常见的就是舞狮、舞龙了。

舞醒狮

广东舞狮子源起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一带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嚏嚏”响声,老百姓叫它“嚏兽”。只要怪兽出现,老百姓便大受其害,不是牲畜伤亡,便是庄稼被糟蹋。

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涂上多种颜色,埋伏在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动起来,怪兽惊走。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一风俗延续至今,已发展为一套程式完整的岭南醒狮舞。因起舞过程中有“食青”、“醉青”、“睡醒”等动作,故而得名。常见的舞狮子套路是:响起锣鼓,醒狮平放地上,舞狮人分站两侧,打一通南拳,作为“开张大吉”,继而钻入狮内,由大头佛逗引出场,随锣鼓起舞。舞狮子的动作花样丰富多彩,计有“狮子出洞”、“窥测方向”、“欢天喜地”、“狮子滚球”、“狮子采青”等。而每种花样又有细分,就“狮子采青”一式又分为“见青”、“惊青”、“醉青”、“散青”、“饮水”、“吐珠”等一整套动作,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采青”。

醒狮为南方狮,与北方狮子造型迥然不同。北方狮讲究形似,四脚着地;醒狮讲究神韵,两脚着地,狮头与狮尾分开,各由一名演员摆舞,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还有一人戴着面具,手执葵扇在前面逗引,此乃引狮郎,俗称“大头佛”。醒狮分为佛山狮与鹤山狮两大类,佛山狮下又分为七彩狮(文狮)和黑白狮(武狮)两种。在制作上,“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手法装饰,分为“关公面” (红面白须)、 “张飞面” (黑面黑须)、 “刘备面”

(黄面白须)几种造型;狮身则用宽四尺、长丈余的缝有各式图案的“狮被”覆盖。狮头制作十分讲究,要求轻巧、坚固、光彩夺目、威严轩昂。据《南海县志》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佛山已有专门生产狮头的作坊,后工艺不断改进,现每年都有上千只狮头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地。

舞龙

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除常见的布龙、彩龙、木龙之外,还有中山醉龙、丰顺火龙、罗定香火龙、四会蕉叶龙、新会纱龙、东海岛人龙、紫菜金龙、大埔乌龙、西关草叶龙、梅县板凳龙,等等,造型奇特,舞姿各异。据粗略统计,全国龙舞共72种,仅广东就占了36种,达全国龙舞的一半。这与广东水域广阔,人们与鱼、蛇(小龙)关系密切有关。广东到处都有龙潭、龙宫、龙洞、龙山等,说明古代岭南的确是群龙聚首的王国。百越后裔是龙族团的重要支系。每一龙种,就是一个分支图腾的标志。各族团为强化自己的形象,就以其图腾的崇拜物起舞。这些舞蹈后来又与原始的宗教、巫术、娱乐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现在逢年过节,人们都舞龙。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

除醒狮舞、龙舞外,岭南民俗中还有舞凤、舞麒麟、舞貔貅等各种动物舞蹈。

打春

有的地方春节期间流行一种竞技游戏,叫做打春,又叫“打仔”。玩耍的时候,双方划好界线,布好阵势,以碎石互相对打。开始时主要是孩子们玩的游戏,除打石外,有时还拳棒交加,非常激烈。乡民以胜负来b一年之兴衰,故有时成人也加入其中,真的打斗起来。1949年后此俗逐渐消失。

盲妹歌

1949年前广州有一种以唱“龙舟”为生的职业艺人,大多是双目失明的女子,因此人们俗称这种龙舟歌为“盲妹歌”。

春节期问,她们为了讨点“利是”,挨家挨户去卖唱,歌词是: “天官赐福到你门庭,太平天下永无忧。门前银树花开放,开枝发叶在高堂。满堂吉庆人兴旺,福禄双全老少康。今晚大家同欢畅,等你夫妻和顺百年长。五福临门万事兴,吉星拱照到你门庭。

金钱多赚年年盛,招财进宝又添丁。等到儿孙累代皆昌盛,一路英雄立太平。”

广东人过年的饮食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七年级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东人过年的禁忌和习惯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七年级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八年级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九年级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传统习俗5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七年级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春节作文《山西的春节作文与习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8.拜年

新年的七年级,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传统习俗6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愿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街市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八年级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春节传统习俗7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春节传统习俗8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级。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级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级,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七年级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传统食物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七年级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七年级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传统习俗9

春节简介: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八年级、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有什么习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贴对联福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贴,总之要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祭祀:

一般农村会在春节去祭祀,城市的应该很少会有祭祀的了,不过呢还是有人会在春节的晚上去烧纸,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为烧纸而发生火灾的事情发生,尽量不要选择荒山有草的地方;

准备年夜饭: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饭菜要准备,所以,年夜饭很多人家准备的都是特别早的;

蒸粘豆包、年糕:

过了小年就开始蒸一堆东西了,有的地方会蒸一些枣馒头,还有蒸粘豆包年糕的,总之都是以面食为主的一些好吃的,尤其是农村的春节有很多面食美味都特好吃呢!

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也就该开始了。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半夜,也有吃完以后就去各回各家的。年夜饭主要以荤菜为主,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会去饭店吃年夜饭,这就让很多饭店大赚了一把。不过还是传统在家吃的人比较多,也比较热闹比较安全嘛。

吃年糕:

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的意思,所以春节是一定要吃年糕滴。尤其是小孩子和那些处于重要职位的白领是一定必须要吃滴;

吃饺子:

饺子在春节是必须吃的,而且半夜十二点那顿是不能少了饺子的哦!饺子里呢一般家庭会包进去一些东西,比如钱比如花生大枣什么的,都是一些有寓意的东西哦!枣和花生寓意是早生贵子,钱当然就是指来年发大财喽,还有包开心果什么的,这个都是随自己心情的;

看春晚:

虽然现在的春晚的确没什么意思,虽然现在春晚的时间一般都用来玩手机聊QQ上电脑,但是吧这电视还是得开着调到春晚,就像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样,哪怕偶尔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到八点的春晚开始,也得一直守着电视机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才散去,所以春晚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了,可以不看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着春晚的频道;

放鞭炮:

放鞭炮除旧迎新,是每个人家都要在春节做的,虽然现在年味不是很浓了但是鞭炮还是少不了的。现在很多人比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再不足也不会不放鞭炮。当然鞭炮还是少放比较好,可以买电子的在家里放,因为鞭炮对环境污染可非常大,雾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污染造成的;

电话拜年: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就是离的再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跟对方拜年。晚上看着春晚打着电话拜年,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像依依这么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机短信群发拜年了,也就少了一点感情在里边,不过比电话拜年要省钱的多;

守岁: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喽!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一结束立马吃饺子才能睡觉。不过很多小朋友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

给小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过,可是现在的压岁钱只是给小孩子乐呵的一种形式罢了。小一点的孩子过一下手红包就交给父母了,而大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来或者买书买玩具了。不过压岁钱都是互相给的,除了老年人给孙子辈们其他的亲戚哪家都会有孩子,别人给了你自然要还回去多少,所以其实压岁钱也就是个意思罢了,但是小朋友们喜欢所以压岁钱也算是一个习俗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

春节的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七年级,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春节传统习俗10

窗花与“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的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春节传统习俗11

春节拜年的习俗

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七年级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这就是拜年习俗的开始。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大年七年级,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七年级拜本家;八年级、九年级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七年级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各地春节除夕家宴菜肴有什么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冷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十二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

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春节传统习俗12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七年级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七年级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七年级,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七年级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民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级,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传统习俗13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级。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级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传统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过年期间的饮食注意

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很丰富,很多人在春节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饮食极其不规律,且很容易暴饮暴食。不规律的进食和暴饮暴食,都极大的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口苦,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记

节日期间荤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鲜蔬菜是一种碱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肠胃正常蠕动,预防便秘,而且能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的平衡。

饮酒适量

过量的饮酒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节假日也必须注意限量饮酒,不要因为高兴或“面子”而来者不拒,醉酒、酗酒后容易伤己,喝醉耍酒疯,还会破坏春节和气的氛围,尤其应避免酒后开车,不是为了交警和罚单,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节传统习俗14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春节,又叫过年。每当节日来临,我国汉族人民和许多少数民族都以各自的方式举行盛大而饶有兴趣的庆祝活动,来欢度这一佳节,而另一些少数民族则还有自己的传统年节,且时间、习俗各异。

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薏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亲朋好友之间,还有互相馈赠腊八粥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企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据说七天以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众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为“扫房日”,此后家家户户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大家已不再劳作,游子们千里迢迢,也要赶回来,合家欢聚一堂。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七年级一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春节传统习俗15

旧时放鞭炮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

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归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七年级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

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

这一天讲究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讲究”。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岁岁平安”;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抢微信红包、向亲朋发送祝福短信,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七年级了。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七年级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七年级崽,八年级郎,九年级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七年级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八年级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九年级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ke),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

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传统流淌于湖湘人的血液,三湘大地多习俗,真爱春节。

湖南各地春节习俗

长沙:“年财佬、出天行”,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湘潭:星火龙表演,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

新化:七年级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株洲: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邵阳:贴春联是很有讲究的,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四声,就是上联贴在右边,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二声,就是下联贴在左边,横批当然是贴在上面。

永州:一般都有祭祖的习惯,表示对祖宗的尊敬,现在大多数地方几乎不祭祖,但对 “团年饭”很讲究,菜式非常丰富,一般有“十大碗”,而且都有鱼这一菜式,表示年年有“余”。

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

春节的历法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七年级也看做春节来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最早与最迟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jieriqingdian/6zo9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