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企業管理 >品質管理 >

品質管理的發展歷程

品質管理的發展歷程

不讓不良品出廠→ 依靠檢查的品質保證

品質管理的發展歷程

不製造出不良品→ 依靠工程管理的品質保證

不企劃不良品→ 依靠源流管理的品質保證

接著我們一步一步地學習。

  什麼是品質

既簡單又非常難的問題,大概能夠回答的人沒有。翻閱的參考書中這樣寫著:"為了判斷其製品或部品是否達到其使用目的與顧客的約定的評價物件和固有的性質"。對於五金部品來講,就是孔徑、彎曲的高度等。

品質主要指定型的科學技術內在資訊狀態,作為企業要素的人力、人才、產品、服務等,都必須藉助科學技術手段,不斷的提升其內在的科技內涵,進行必要的資訊化披露,準備接受質量標準的衡量和評測。具體而言,產品品質是指產品所具備的一種或幾種為達到客戶滿意所具備的固有特性。

  品質優良

曾經的判定方法:作成所謂品質的概念(專案)並進行評價,那麼一定將其作為評價的基準。一般情況下將其稱為規格。如果滿足規格,則評價為"品質優良",最低限內滿足要求,也為良師益友了,並不是期望最高等級。

現在&未來的判定方法:一個企業或組織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達成客戶滿意的目標,基於這個目標,品質的優良的判定變成了客戶是否滿意,企業或組織應全力進行內部改善以最終達成這個目標,如果客戶不滿意可以直接理解為企業或組織的品質不良。

  品質是公司的綜合力

作出良好的品質僅僅依靠製造能力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這裡講到品質是公司 的綜合能力。例如,依靠杜撰的營業情報與顧客要求的日程有偏差,就無法作出正確的生產計劃。所以造成勉強地生產的情況,不熟練的人的集體要做出良好的品質等,是夢中夢。還有,技術方面,如不準備適合的冶具,檢查冶具等,良好的品質是荒謬虛無的,不良品只會象山一樣堆積起來。所以需要包括人事在內的所有公司員工都要向著良好的目標邁進,這就是公司的綜合能力。

在未來的企業競爭中,更大程度的達成客戶滿意是每一個企業或組織存在的意義,所以品質不僅僅是產品是否符合規格,更包括了客戶是否滿意這個大的方向,而客戶滿意又更廣義的包括了交期、服務、價格等多方面。如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品質就是一個公司最直接的實力體現。

  所謂品質的偏差

既然是製作產品,即使是相同的機械的方法制作,進行精密測定的情況下,也不會完全相同,會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和差異用語言描述即稱為偏差。

  所謂公差

在製造規格產品的同時一定存在公差。例如,將普通的影印紙3cm的幅寬裁剪,那麼我們考慮一下,3cm是3.00000…cm,而不是2.99或3.10。所就需要所謂公差--允許的幅度。

而且在當今世界上,並不是單純地一件部品與另一部品組合生產的時代,現今追求的是部品之間的互性。否則,就談不上生產,我們的文化生活就不能成立。也正如此,設計者根據經驗等在圖紙上標註各種各樣的公差,但我們無視公差,認為"只要裝進去就沒有問題,只要能夠動作就沒有問題",任意地去解釋公差並不是好事。

  什麼是標準化4M

請考慮一下生產是如何進行的?

《五金、注塑部品的生產》 《裝配品生產情況》

A. 有機器 A.有機器型、無機器型

B.有材料 B.有部品和材料

C.有模具 C.有冶具和檢具

D.有人 D.人的工作增多

這A、B、C、D用機器、材料、方法、人替換其英語分別為Machine、Material、Method、Man,取其各自英文字頭稱為4M,在全世界的產業界中,都深刻地認識到4M是生產出安定品質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無論哪家公司都對其管理方法抱以重大的關心,並正在進一步探索之中。

為了能夠便大家認識到這一點,做一個實驗來看一下。

剛才所說到的,將普通的影印紙以3cm的幅寬進行裁剪。那麼將相鄰兩人之間的幅寬3cm會存在差異這個差是由於人的差異的同時,也有相鄰兩人的方法的差異。但是如果用直尺和刀來裁剪的話,是怎樣的呢?這裡我們假設材料"紙"為一定的情況,當然如果是厚紙,情況就會變化。規定"機械"即為刀,"方法"即利用直尺,那麼人的差異是否會減少了呢?

這樣的規定就稱為"標準化",同時要想製造出良品,就必須真正地將管理作為"變動要素"的人、機械、方法、材料"。這種管理即為"工程管理",將在後面講述。

  什麼是抽樣檢查

大家在我們的一般生活中也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抽樣檢查在使用。

例如,在買花生的時候,你會吃一兩個,剝開看看,這就是典型的抽樣檢查,象這樣的事情,可能誰都經歷過,這種想法被匯入產業界是在大戰中的美國軍隊。在前線的士兵需要武器,但在當時的軍需產業中,部品是經過一個個全數檢查之後送到組裝工場的,組裝後的槍是否可以發射子彈,是否向瞄準的目標前進等,須經過全數檢查後方可出貨。而且接受的軍隊應相當嚴格,亦經過全數檢查,但是並不能滿足前線所需的數量。這樣一來,就想到抽樣檢查。

*子彈射中地點與目標有稍稍的差異的,在一定的數量中有一些,難道不可以嗎?

*在1Km能夠射倒敵人是理想的,800米時射倒的,在一定的數量中有一些,難道不可以嗎?

*於是考慮決定把那樣的武器送往前線。

*槍亂髮是不可以的。對於這樣重要部分的品質要求嚴格確認。對於那些不重要部分的品質,決定來抽檢來降低檢查時間和檢查費用。

*大家都認為好公司的部品和好裝配線的製品,也可以降低檢查時間。把這些部品製品儘早送往前線,對於這樣的軍隊考慮方法,軍需產業界也會給與協助,根據統計的理論值發表了"MIL-STD-105"這種抽樣規格,現在被不斷改進,同時被許多公司所採用。可是抽檢畢竟是抽檢,不能保證其LOT100%是良品,而其中肯定會有不良品存在,在這5年10年當中,對於品質的觀念有所進步,但是肯定有不良品存在的這種觀念又出現問題。

那麼就是我們每個消費者大抵只買一個部品。

可是如果買的那一個性能不良的話,對於那個人來講就是100%的不良,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而對於其生產廠商來講也許是1000pcs裡面就這麼一個不良品。

如果有兩個或更多的人購買到這樣的不良品的話,就會說這個公司的品質不好。從而使公司產生經營危機。現今,因此而產生經營危機的公司就有很多。所以,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認為靠抽檢來保證品質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雖然因商品的不同,特殊性亦有很大差異。而根本上是時代在變化,那麼就需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可是現實又不能改變作為保證方法的抽樣檢查方式,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建立不生產出不良的體系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這也就引出了工程管理。

  標準化和標準資料

公司內所有的公司資料都叫標準資料,可是一般情況下是指和生產有關的資料。受注公司在生產一種製品或部品時,成本的問題另談,開始必須做的是客戶的要求是什麼?這個要求即是"圖紙"、"仕樣書"、接下來是為了滿足這個要求,該公司在滿足什麼樣的規格時可以出貨,即是"檢查基準書"。然後是為了滿足規格要求按照什麼順序生產、在哪工位評價品質、是否需要評價治具。其他的就是探索不生產不良的體系,決定順序的資料、即"QC工程表"。把此工程表作為基礎、其作業用圖解釋、用文字說明。消除4M中人的差異,使其按一定的"標準化"去作業,即是"作業指導書"。可是我認為我們公司對作業指導書重要性的認識很淡薄。

例如,請考慮語言傳導遊戲。並且請體驗一下,你的語言傳到最後的人,傳達到什麼程度?出現不良,一開會經常有人說"因作業者變了"這樣的話,正因為作業者經常變換,才需要完善此資料,根據此資料,對作業者進行指導,雖然是同一個對其作業是很有必要的。人教,但教的方法會越來越簡單,這點雖然能夠理解,可是我們這個手工作業多的公司正確作業能教到什麼程度,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拉長最重要的工作。所以,作業指導書的充實有必要更加認真地執行。

其他的不良履歷、作業條件的記錄等也是標準資料。

  班長的工作

班長的重要任務是時常對自己管理的生產線帶有問題意識和改善慾望,確實地把握自生產線的狀況、改善其問題點。如果為了改善其問題,而自己能力有限的話,有必要把此問題要確實地向上司報告,尋找指示,最優先考慮用這種方法管理此生產線。具體的記錄記述其方法的一個例子,作為基本的想法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如果正確作業的話,就不會出現不良品,作為班長,如果不這樣想的就不具備做班長的資格。

(1) 經常巡視生產線,監視作業者是否正確作業。

(2) 如果發現錯誤作業的話,在立即糾正的同時,對生產出的製品進行確認,並把此事實正確的向上司報告。

(3) 在發現有異常情況,自己又無力解決的情況,按上述方法處理。

(4) 如作業者發現異常情況的話,讓其養成必須報告的習慣。

(5) 必須給品質確認工位的作業者不良集計表,讓其記入每天的不良數及不良明細。

(6) 把此DATA每日統計的收集起來考慮實施改善對策。

*作這些方法,班長要親自確認其不良數,對引起不良的作業者進行再教育。

*同時要正確聽取作業者的意見,如果需要治具的話,向上司報告,依賴作成。

(7) 要意識到新人和代理作業者對於作業一無所知。

(8) 所以對其作業指示在明確傳達想讓他作什麼的同時,以標準資料為基礎進行指導。

(9) 指導後對其作業結果班長親自確認,判定良否,如果其結果不好的話進行再指導導,反覆如此。

  作業者的工作

作業者就是按照以"作業指導書"為代表的標準資料中所寫內容作業,記錄資料,按照上司指示,將工作一絲不苟地完成,僅此一點。在此之中,想特別記載的是,色、音、感、觸等和平常不同的區分和向上司的報告,人的五感是很敏感的,和平常的品質不同的是一定會知道的。所以如果發現而迅速正確地報告,能夠得到正確處理的活不良品就不會流入後工程。

  品質是製造出來

什麼是工程管理?

首先,應該理解的是品質是在工程中製造出來,大家都能夠理解QC抽檢是很多問題發現不了的。如果沒有理解此問題是不能夠理解工程管理的。生產產品就會有品質上的目標,是很自然的事,實現其目標是製造方面的工作。所以品質的好壞是受制造工程的影響,那麼其影響程度越小越好。這樣的考慮方法就是工程管理,構成其主幹的是4M的管理。作為其管理方法,分為對品質有影響的因素的管理和製品的、品質特性的的管理(結果的管理)。在製造工程方面這類管理活動中心:"工程管理"。

此工程管理確實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是使不良的損耗減少,生產效率提高到什麼程度的關鍵,同時就有品質是在工程中製造出來的這樣的語言。

在工程管理當中,一般說的QC工程圖,經常被有效的利用。其中須記載的內容有在製造各工程中,作為品質特性要確認些什麼,作為影響品質的因素要確認些什麼等專案。

因此,QC工程圖中記錄的內容,在製造各工程中,什麼對品質有影響,有必要在工程解析中事先明確出來。在過去的類似製品當中學到的經驗的積累也是很重要的。在這高度的知識當中,對各工位的`作業人員來說,要明確規定想讓其做什麼內容的工作。可是在有限的解析裝置中,我想還有很多問題是得不到分析解決的,這就只能用技術員的高等的應用能力來解決。

  QC七種應用手段

在品質改善活動的基礎上,DATA的整理及其活用是很重要。其DATA的數值向我表明什麼,我們不會視而不見吧!我們很有必要看一下DATA的情況,其方法就叫做"七種應用手法",具體如下:

(1)柏拉圖 重點指向的把握

(2)檢查記錄表 點檢和記錄

(3)直方圖 分佈情況的把握

(4)散佈圖 關聯數值的把握

(5)管理圖 工程的管理

(6)曲線圖 DATA 的視覺化(目視管理)

(7)特性要因圖 原因的追查

關於每種的書法等的詳細內容,將在下次中級學習中學習。

  直方圖的書法、看法

上面的七道具各有各的優點,我認為根據使用的目的最好分別使用。可是調查品質狀態,有必要調查其波動性,那最基本的方法是什麼樣的?DATA有幾個?按這樣的方法去整理,這個方法就叫做直方圖。其看法如下:

(1) 中心的位置

(2) 波動狀態

(3) 分佈的形狀

(4) 超差值有無

(5) 不良的推測

作出直方圖最少要30PCS以上的DATA,如果數量少的話,即使作此直方圖也沒有意義。因為此直方圖的形狀實在有很大的變化,作為此直方圖,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平均值和標準偏差。此偏差和平均值的得出和其利用的方法將在中級中講解。它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

  供應商管理十大原則

傳統的來料質量管理主要是針對IQC內部管理,對外則作為一種被動式的關係.因伴隨追求質量的提升及雙贏的局面,IQC來料質量管理將轉變為供應商的源頭質量管理。企業不是被動的與供應商打交道,而且要主動的引導,改變,管理,維護它們之間的質量休系。

採購商對重要的供應商可派遣專職駐廠員,或經常對供應商進行質量檢查。

採購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供應商品進行質量檢測或現場檢查。

採購商減少對個別供應商大戶的過分依賴,分散採購風險。

採購商制定各採購件的驗收標準、與供應商的驗收交接規程。

對選定的供應商,公司與之簽訂長期供應合作協議,在該協議中具體規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雙方互惠條件。

採購商可在供應商處設立SJQE. SJQE通過扮演客戶的角色,從而達到推動供應商的質量。

採購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供應商進行等級評比,制定和落實執行獎懲措施.

每年對供應商予以重新評估,不合要求的予以淘汰,從候選隊伍中再行補充合格供應商。

採購商對重點材料的供應商上游廠商進行質量監控管理。

管控供應商材料的製程引數變更或設計變更時均需採購商的確認批准。

  品質異常的反饋及處理

① 自己可判定的,直接通知操作工或車間立即處理;

② 自己不能判定的,則持不良樣板交主管確認,再通知糾正或處理;

③ 應如實將異常情況進行記錄;

④ 對糾正或改善措施進行確認,並追蹤處理效果;

⑤ 對半成品、成品的檢驗應作好明確的狀態標識,並監督相關部門進行隔離存放。

⑥異常處理後有改善效果的,應及時對該工位的作業指導書等進行相應的修改標準化。

⑦修改承認後,需對該工位的作業人員進行教育,並進行考核也要確認教育的有效性。

標籤: 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qygl/pinzhi/gqx9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