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幼兒 >

2023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2023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希望大家喜歡!

2023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是廣西法定假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每年農曆“三月三”將成為廣西公眾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具體放假時間,將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每年年初確定後公佈。

2014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三月九年級、初四放假兩天,全區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4月20、21(三月八年級、九年級)全區放假兩天,與週末湊成4天小長假。

2016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放假時間為4月9日(週六)、10日(週日),即農曆三月九年級、初四。因為今年“三月三”放假時間正逢週末,所以4月8日(週五)、11日(週一)補休,湊成4天小長假。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群眾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每年,廣西12個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

三月三傳說

說法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

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日,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說法二: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說法三:西王母蟠桃會日

每年的三月九年級,天界各路神仙都會集於瑤池,為王母慶壽,稱為“蟠桃會”。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九年級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說法三:西王母蟠桃會日

每年的三月九年級,天界各路神仙都會集於瑤池,為王母慶壽,稱為“蟠桃會”。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九年級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說法四:上巳節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著名的蘭亭雅集就是在這一天。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說法五:靈界大節

農曆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並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有一種邪病是中邪人一到靈界大節的時候就開始鬧邪病,靈界大節就是三月三九月九這倆個節日,這是佛教道教民間仙家都過的節日,也可稱為是靈界大節日,有一類中邪者一到三月三九月九就鬧邪病,這類人群基本鬧邪病和靈界有關係,中國北方多少和地仙有關係,就是我們知道的胡,黃,常,莽,等等動物修成的仙,這又涉及到出馬仙堂口問題,保家仙問題,半堂口等等和仙堂相關的問題了,這類邪病也是依理用法,有說和,有需立堂口,有需要捋堂口,有需要清堂口,甚至需要驅走等等。

說法六:真武聖誕

《搜神記》卷二,謂玄天上帝“三月九年級日生”。明初朱權《皇上至道太清玉冊》亦謂:三月九年級日,北方鎮天真武誕生。元末明初之《玄天上帝啟聖錄》及明中葉《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所載相同。古街老巷遊蕩著神仙附體的雷人。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全稱“真武蕩魔大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武當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

真武大帝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

說法七:女兒節

三月三也是中國的“女兒節”。上巳節自西周以來就是女性色彩濃重的節日,漢族人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傳誦已久。宋代歐陽修也在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diàn)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由於後來宋明理學的壓制,三月三的民俗在漢族逐漸衰微,“女兒節”漸漸消沉。現在,在日本、韓國每年這一天仍然舉行種種節日活動。日本以“女祭”為名紀念慶賀,而且早已作為他們國家的“無形文化財產”加以保護。

說法八:中國情人節

也有人把三月三視為中國的情人節。中國的情人節有兩個:一個是農曆的三月三;一個是農曆的七月七。農曆七月七因傳說牛郎織女相會而演化的情人節,早已為大多數人所認同了,而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也是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裡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

說法九:少數民族節日

三月三,同時又是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流行在壯、侗、布依、水、仫佬、毛南、苗、瑤、畲等民族中間。

壯族,一般在這天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讓青年男女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傳說壯族歷史上有位歌仙劉三姐,又稱劉三妹。她擅長歌唱,三位秀才來對歌,都敗在她手下。後來她騎著鯉魚上了天,在廣西一帶留下不少佳話。後人紀念她,把三月三叫做“歌仙節”。

侗族,多在這天搶花炮、鬥牛、鬥鳥、對歌、踩堂,又稱“花炮節”。

布依族,在這天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色糯米飯,各個村寨之間,好幾天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畲族三月三稱“歌節”,又稱“烏飯節”。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上巳節的習俗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的古老節日。舊時,在上巳節這一天,人們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祭祀高襟、祓禊沐浴、曲水流觴等等。但是,上巳節現在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忽略。

祭祀高裸

高襟,又稱郊襟,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通過祭高襟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最初的高襟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巳初是幾點,具有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巳初是幾點,這是生殖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襟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

起初上巳節是通過祭高襟、祓楔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但又傳說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被賦予新的內涵,因此也有了流杯、流卵、流棗、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及歌會等活動,對貴族而言,這一天是耀財富和遊春娛樂的盛會。

上巳節是什麼意思

上巳節,即我們常說的“三月三”。又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在曹魏以後,上巳節固定在三月三日。

在這一天,人們要外出到郊外遊春,水邊飲宴,在水邊洗滌汙垢後祭祀祖先,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日。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舉辦宴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行酒令,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是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

上巳節的來歷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

1.一般認為上巳節的來歷是由於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九年級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

2.另一種說話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

3.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紀念黃帝出生。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盤點上巳節起源

農曆三月上旬的上巳日,是我國古代民間傳統的上巳節。它是我國古代最為流行的節日之一,在南北朝以前尤其流行。上巳節是上古時的名稱,魏晉以後固定為三月九年級。

上古時為什麼要將三月上巳日定為一個節日,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民間有說法是,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遠古神話中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在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上巳節的巳字,意為陽氣盛極,即將回復,大概是取借陽氣正盛,到水邊洗除舊汙的意思。故而上巳節的最大特點是離不開水。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周朝,三月上巳日時就曾有一種宗教活動—祓禊。所謂祓,是指祓除病氣,使之清潔;楔是指清潔身體。祓禊就是通過洗灌身體,達到除去災禍、祈求致福的一種祭祀活動。周朝有專職女巫掌管此事。

春秋時期,已有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邊舉行招魂祛災的信仰民俗。到了漢朝,三月上巳已確定為節。每到這一天,官民都要去水邊洗澡,連帝王后妃也去臨水除垢,拔除不祥。

總結:由於三月上巳日每年並不固定,為了方便記憶和統一進行活動,所以魏晉時就規定農曆三月九年級為上巳節。上巳節最初的活動主要是洗澡,但洗澡之地並不是隨便找一處水即可,而是要選擇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清澈流水之地,人們也趁機舉行一些娛樂活動。

農曆三月三上巳節習俗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藥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裡,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髮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九年級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溼、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三月三舉家出遊賞杏花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九年級,舉家出遊,有的人家帶著酒菜在郊外野餐,而這時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開放的時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說法,還有“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說法。實際上作為賞花來看 ,杏花並不算好看 ,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東風第一枝”開得早,農曆三月已經綻放,在城市內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春暖乍寒,人們走向郊外賞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個活動了。青島也不例外,郊區“小水村”一帶遍植杏花,城裡市民去賞杏花的人群絡繹不絕。

古代大姑娘、小媳婦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在三月九年級結友郊遊,因而人們三月三“看麗人”。唐詩又寫有:

三月三日天氣暖,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大中學校還有三天春假,在公立四月,農曆三月三上巳日,各校安排春遊,過去嶗山交通不便,人們郊遊去丹山一帶的最多。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就寫有:春天來了,學生們忙著去逛丹山。

丹山一帶是水果之鄉,以杏樹和桃樹最多,這恰是杏、桃花開之際,幾千名大中學生三月九年級走向了丹山。

丹山是一個傳統上特指的遊覽區,它從丹山到少山這二者之間的區域,兩座山上都有賞花亭供遊人們休息。這一帶幾乎盡植杏樹、桃樹,從山上看下去粉白的是杏花,紅的是桃花,綠的是麥苗,如大地織錦,好一幅天然圖畫。從地面穿行於桃杏之間,青島的桃花品種枝幹矮,桃花的枝幹觸及頭部,到處歡聲笑語,青年女生脫去棉衣盡展青春的風采,真是“麗人行”,“桃花人面相映紅”,一派春色在丹山。

讀中學的時候,同朋友從市內騎著自行車去丹山一帶郊遊,去的時候沿著四流路過滄口轉向丹山一帶,中午在法海寺進午餐,下午經中韓、山東頭而歸,至今難忘。

有一年,電影《葡萄收了的時候》攝影組的演員們住在法海寺,有許多明星,包括於洋、張平、李百萬 、藺娜等,被影迷們包圍,青島一中劇團去與他們聯歡。一中的劇團中如韓蘭芳、潘霞以後也成為了影星。

在青島,三月九年級,即墨的丈二山有廟會,丈二山上有關帝廟 ,以此為依託形成廟會 ,各種商販、小吃、文藝演出雲集在廟會 ,是即墨“三大廟會 ”中人最多的,這裡有許多民間工藝品,出售的七級竹鳥籠是一大特產,全國聞名。丈二山廟會始於明代初年有近700年的歷史了。

吃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曆三月九年級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雲南曲靖農村,同樣有很多人喜歡吃雞絲藤。但曲靖不像瓊海、北海等地會在三月三或七月七年級專門吃雞絲藤,帶有很隆重的儀式的味道。在那裡,只要是雞絲藤發嫩芽的日子,當地人家就採摘下來食用了,或用來炒肉,或是素炒,或是涼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簡單自然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youer/k641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