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心得體會 >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通用10篇)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通用10篇)

華羅庚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呢?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勵志故事:華羅庚事蹟,希望大家喜歡!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通用10篇)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1

華羅庚家境貧寒,國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後,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裡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裡串門,埋頭在家裡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2

從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學就與人類相伴。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學偉人,華羅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鋒芒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鑽到數學裡,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裡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裡,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並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勤奮成才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曆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誌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並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於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天才出於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國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後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後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鬆,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鬆,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託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誌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國中畢業文憑。

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國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並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裡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訊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餘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餘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3

1979年,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應邀到英國講學。在一次宴會上,一位美國女學者來到華羅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揚聲問道:“華教授,您不為自己當初回國感到後悔嗎?”這裡說的“當初”,是指1950年。

那年春天,華羅庚欣聞祖國大陸解放的訊息,毅然放棄在美國優裕的條件,帶領全家人回國。

途徑香港時,他發了一封《致留美學生公開信》,信中寫道:“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建立。”

“為我們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鬥”。面對這位女學者不友好的提問,華羅庚堅定而又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後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並不是為了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鏗鏘有力的回答,擲地有聲,愛國的摯情,溢於言表,充分體現了他愛國情操。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4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刻苦學習,然而,華羅庚卻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個婦女去買棉花,華羅庚正在算一個數學題,那個婦女說要包棉花多少錢?然而勤學的華羅庚卻沒有聽見,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個婦女尖叫起來:“怎麼這麼貴?”,這時的華羅庚才知道有人來買棉花,就說了價格,那婦女便買了一包棉花走了。

華羅庚正想坐下來繼續算時,才發現:剛才算題目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下可急壞了華羅庚,於是不顧一切地去追,一個黃包師傅便讓他坐車追,終於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

回家後,又計算起來……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5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這句話,是陶行知伯伯說的一句話。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1936年,他到英國留學,他發表的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1946年,羅羅庚在英國定居,有洋房,有汽車,勝過過得十分優裕。在新中國誕生後,華羅庚放棄了英國的富裕生活,回到祖國,跟人們一起建設祖國的未來。

華羅庚一心想為祖國爭光,獲得數學王冠上的明珠,他傾注了大量心血。華羅庚一聲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但現在,有很多人不但不愛許熱西,還去做一些犯法的事情。

現代青少年,只顧玩遊戲,不吃飯,也不上學,抽菸、吸毒,這類的事,都出現在現代青少年身上。我真希望這些人,快快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為國爭光。

拜倫說:“凡是不愛自己國家的人,什麼都不會愛。”是啊!你不愛國,祖國就不愛你;你愛國,祖國永遠會記住你!

同學們,學學華羅庚、馮如、錢學森 這些愛國科學家吧!記住:我們的未來是努力奮鬥、報效祖國,讓我們國家的五星紅旗再次升上其他國家的天上;讓我們的五星紅旗再在天空上飄揚吧!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6

中學畢業後,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後,病雖然痊癒,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裡,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柺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於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於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衝。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7

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於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著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著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著他說:"我怎麼能知道呢?你怎麼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呆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後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於後來果真成為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裡舉行廟會。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起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裡走來,馬上坐著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非常虔誠。拜後,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裡投入錢,就可以問神問卦,求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卻不跪不拜“菩薩”。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後很生氣,訓斥道:

“孩子,你為什麼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麼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要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著。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著“菩薩”。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裡,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裡面看。只見“菩薩”能動了,他從馬上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裡的每個人,人們終於恍然大悟了。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呆子”了。正是華羅庚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8

我在《國小生數學報》上發現了有關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讀了以後,深有感觸,也是這個故事使我對華羅庚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金壇縣,小時候家境貧寒,因此,沒有好好學習,直到念國中時才開始在王維克老師的認真輔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

我最喜歡華羅庚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因為他自學成材,並且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反駁前人的不正確的說法。雖然多數不是被諷刺就是被嘲笑,但他依然不停地工作,寫文章,希望能夠發表。

讀到華羅庚與病魔鬥爭,最後落得殘疾時,我震驚了,華羅庚小小年紀就成了瘸子,每走一小步,右腿都先要在地上劃個圈,這如此大的挫折,對於華羅庚來說,是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並沒有被嚇倒,而是暗下決心,走自學數學的道路。是呀!人的身體雖然殘廢了,但精神不能殘廢!而華羅庚的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呀!後來,他被獨具慧眼的熊慶來所倚重,從此,年僅21歲只有國中文化的殘疾青年華羅庚離開了閉塞落後的小城金壇,來到了聞名全國的北京清華大學,在熊慶來教授手下當一名助手,月薪40塊大洋,簡直是“一步登天”。

每每看到這裡,我就在想:熊慶來慧眼識才,主要是因為華羅庚有才。金子是不會被埋沒的!正是這種刻苦鑽研、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成為了一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數學家。如果他在殘疾時就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如果他沒有從小對數學的那種痴迷;如果沒有夜以繼日地工作,寫論文,他能有今天的成就?

其實,只有付出了勤勞和汗水,才能得到成果。每一位成功的科學家都會遇到與常人所相同的困難,但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屈服,而是更加努力,這大概就是他們成功的祕訣吧!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9

在中國,有一位數學家是家喻戶曉的,這就是華羅庚。一提到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想到“數學家”、“自學成才”和“聰明”這些詞。可能有的小朋友還參加過“華羅庚數學金盃賽”吧。

華羅庚於1910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1924年從金壇中學國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年僅14歲的華羅庚便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裡當夥計。他的中學老師很欣賞他的數學才華,鼓勵他繼續自學數學。19歲那年,華羅庚突然染上傷寒,此後在腿部留下了殘疾。

但他並不悲觀、氣餒,而是頑強地發奮自學。有一次,他發現一個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論文中有錯誤:一個數值算得不對。於是他把自己的計算結果和看法寫成文章,投寄給上海《科學》雜誌社。1930年,這篇文章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這時華羅庚年僅20歲。就是這篇論文,完全改變了華羅庚以後的生活道路。

當時正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的熊慶來,看到了這篇論文後,大為讚賞,到處打聽華羅庚是哪個大學的教授。大家都說不知道。

碰巧數學系有位教員知道華羅庚這個人。他告訴熊慶來,說華羅庚並不是什麼大學教授,而只是一個自學青年。熊慶來愛才心切,並不在乎學歷,當即託人邀請華羅庚來清華大學工作。

1931年,清華大學的工作人員拿著華羅庚寄來的照片,到北京前門火車站去接浙江來的華羅庚。華羅庚,這位未來的大數學家,當時就是這樣拖著殘腿、柱著柺杖走近了清華園。起初,他在數學系當助理員,經管收發信函兼打字,並保管圖書資料。

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熊慶來還讓他經常跟學生一道去教室聽課。勤奮好學的華羅庚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把大學數學系的全部課程學完了,學問大有長進。熊慶來對這位年輕人十分器重,有時碰到了複雜的計算也會大聲喊道:“華羅庚,過來一下,幫我算算這道題!”兩年後,華羅庚被破格提升為助教,繼而升為講師。後來,熊慶來又選送他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8年,華羅庚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當時他才28歲。

華羅庚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名字被列為當今八十八個數學偉人之一。

華羅庚事蹟的勵志故事 篇10

華羅庚:修煉成名不忘師恩

華羅庚,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在他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臺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由於青年時代受到過“伯樂”知遇之恩,華羅庚對於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視,他發現和培養陳景潤的故事更是數學界的一段佳話。

華羅庚巧解《孫子算經》: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學習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動腦筋。他十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老師王維克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此題出自古代的《孫子算經》,意思是說:有一種東西,不知道數量,如果三個三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二;五個五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三;七個七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二。問這種東西共有多少。

王老師剛把題讀完,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麼,你看過《孫子算經》?”王老師驚詫地問。(www.52名人故事:中國的愛因斯坦——華羅庚)

華羅庚回答說:“我不知道《孫子算經》這本書,更沒有看過。”

“那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王老師又問。

華羅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這樣想的,三個三個地數,餘二,七個七個地數,餘二,餘數都是二,那麼,總數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於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餘數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數了。”

“啊——”王老師簡直被驚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華羅庚從小就有數學天分

華羅庚小時候,他的父親開小雜貨鋪,家裡窮得很。華羅庚一生下來就被裝進一個籮筐裡,頂上又蓋一隻籮筐。老人說這樣可避邪消災,所以給孩子起名為“羅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華羅庚上學期間,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國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

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著。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裡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著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裡的一道名題。

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為“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其實,這年才剛滿14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

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後,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於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華羅庚的愛國情結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國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並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裡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訊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餘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餘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ndetihui/k6mx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