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篇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篇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1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讚

每次觀看戰爭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便在我腦海中閃動。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不到勝利的笑容,更找不到作為贏家的欣喜。僅僅有一股真切的感覺環繞著我,就是來自生命頑強及尊嚴對我的震撼。

我從這部影片中終於明白,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勝利的。因為,為了勝利,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會隨之消亡,但這對於任何一個家庭無不是打擊。

在這次二戰中,億萬人失去家庭,億萬人的生命成為了戰爭對人類的懲罰,他們用八個人純潔的生命與靈魂交換了一個大兵的性命。支援他們堅持下去的,是要拯救大兵瑞恩。

在這次行動中米勒上尉在激戰前夜,對其他人說:“我殺過人,一個、十個、百個、上百個,但我十分後悔,可是我又不得不告訴我自己,我不殺人別人就會殺我。在我的指揮下犧牲了四十九名士兵,但他們挽回的卻是幾倍幾十倍。使命就是生命,我們使命的意義在於要讓瑞恩回家去,要讓他活著。”也許這就是人性的殘忍,偉大與光榮。當美軍轟炸機盤旋在血淋淋的戰場上,八人小分隊全部陣亡,但這場戰役的意義也許就是米勒上尉對瑞恩說的最後一句話:“要好好做人……”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生活中失去兩個兒子母親的希望,這值嗎?也許值,這就是對人性對戰爭的抵抗,是善良。八個人最終用生命付諸了行動,他們隱藏了八位母親無言以對的失子之痛,把大兵瑞恩還到痛失兩子的母親身邊,這是何等選擇!也許是人性的溫暖、生命的偉大做出的選擇!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人性、生命究竟是有什麼力量在戰爭中,米勒上尉小分隊用生命捍衛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的確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捍衛人性的自由不惜放棄生命,以死相博。“螻蟻的在鐵蹄面前的掙扎”是否也是在捍衛人性呢?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有了人用生命去捍衛尊嚴與自由,是讓人類在失去生命卻沒有失去精神活著的佐證,讓生命不至於墮落到用數字來計算。

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艱難的人生

為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敢於用生命抗爭。不僅詮釋了生命的偉大維護了世界的和平,也說明無畏的犧牲裡包含著一切光榮,對一切理解生命的赤子之心實在不易做到。

當今社會裡,雖然沒有硝煙和戰爭,但是有一群維護我們安寧生活的人們。他們是抗擊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消防員……他們用行動甚至是生命贏得了屬於自己的尊嚴,最美的禮讚應當屬於他們,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讚……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2

對這部電影的接觸很有偶然性,當時我去租碟,老闆和我不錯向推薦了這部,當時沒當回事,回家後一看我就驚呆了。不用說那就是開頭奧馬哈海灘登陸戰,那時的我對電影還處在無知階段,看電影只是打發時間而已,戰爭電影更瞭解甚少。以前也只是看看《地雷戰》《地道戰》,看後很歡樂,的確很歡樂。這部電影一改我對戰爭電影的觀念,因為太真實了,看得我熱血澎湃。

至於這部影片主題大家一直褒貶不一,瑞恩到底值不值得救,有人說這是一種英雄主義宣傳,我說這是對的,要不然拍這部電影就沒有意義了。說實話我小時候對戰爭還抱有一種歡迎態度,以為戰爭不過就像影視劇中那麼簡單,現在想想是多麼的腦殘。奧馬哈海灘登陸戰讓我見識了戰爭,一段二十五分鐘的血腥紀錄片。在那一刻我如夢方醒,這就是戰爭,我還那麼期待嗎?

關於米勒上尉我一直很糾結,諾曼底登陸戰中他一直想減少傷亡,可能那種情況下只是無能為力,在奧馬哈海灘德軍對美軍簡直是一場屠殺,據史料記載那一戰傷亡高達2500多人,被稱為“血腥奧馬哈”。在戰役反擊階段美軍也展開了瘋狂的報復,這裡沒有俘虜也不會接受投降。而米勒卻無視了一切,他也只能這樣。他是一個惡人嗎?不是。他是一個好人嗎?也不是。這種糾結一直繼續下去,接到救出瑞恩命令的時候,其實米勒也和其他人一樣表示懷疑,可是這就是命令,你只能服從。隨著劇情的推進,米勒本人的特點也顯示出來,不管是攻克機槍堡還是放回德軍俘虜,都顯示了他堅定善良的一面,也許放走德軍俘虜是錯誤的,在後面的劇情也說明了這點,但就像米勒說的,他還是願意做一個好人。

關於厄本這個角色,很多人只記住了最後保衛戰中的畏戰行為,這的確印象深刻。可是這恰恰反映出真實的一面,你難道不害怕嗎?厄本這個人身上的特點早在影片一開始就顯露出來,怯懦天真。但這些只能靠血的經歷去慢慢改變,所以不要去嘲笑他,他比任何人都要強,因為他活到了最後。他也是一個好人,一個天真的好人,當他擊斃被米勒曾經放走的那個德軍的時候,也許他明白了,戰爭就是戰爭,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八個人救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我認為是值得的,從個人利益來講這是得不償失。從大局利益講,這是美軍的一次最好的宣傳,他們是最重視人道主義的軍隊,他們是一支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歡迎並且戰無不勝的部隊。這種英雄主義一直延續到現在,它不可能被消亡,在危機時刻英雄主義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種需要。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3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中的故事: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親自下令, 派一個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後,將已在二戰中死了三個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國。為了一個而可能犧牲八個, 值得麼?不僅中國人會發出這種疑問,影片中的小分隊成員萊賓也說:誰都有母親,憑什麼瑞恩媽媽的喪子之痛要比我媽重要?

影片用一個小小的細節回答了萊賓的問題:為了一個空降師的生命安全, 有人在他乘坐的飛機上焊了一塊鋼板, 飛機嚴重超載,降落時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喪生, 駕駛員悲痛地說“為了他一個”

同樣都是“為了一個”, 這“一個”是列兵, 那“一個”是,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出,導演斯皮爾伯格已經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斜到列兵瑞恩一邊。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 那麼請看“泰坦尼克號”將要沉沒時,婦女、老人、兒童優先上船, 沒有人對此發出疑問,難道紳士的生命不如婦孺重要?

與之相對的, 新疆某地一個劇院突發火災, 有人高呼:“讓首長先走!”為什麼?因為首長對革命貢獻大啊!這口號似乎天經地義。

兩種價值觀, 對照如此鮮明,西方國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義,而我們從小接受的卻是集體主義思想,在需要做選擇的時候,永遠要遵循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當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是,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這其實和老師讓我們做的鐵軌的選擇相類似,雖然我也是從小接受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選擇應該是什麼都不做,不轉向,也不直行,任其前進,也許在這一小段時間裡還會出現轉機呢。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論幸福還是苦難的生活著,我們都是平等的,我無權決定任何人的生死,也無權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利。因為不是我給了他們生存的權利,既然不是我給予的,那我怎麼能剝奪呢?

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對人性的關注,中國人需要的是平民憊識, 是最一般的做人準則, 而非既大且空的口號。在西方, 同一個“人”字,並不以種族、膚色、地位高低、金錢多少來衡量其價值。在我國, 先秦儒家就提倡“民貴君輕”,程朱理學也鼓吹“人人可以為聖賢”。高呼“讓首長先走”的人、對和列兵誰有價值產生疑問的人,可能不知道,那麼就需要補課。每一箇中國人,都需要補上人道主義這門課。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4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一個力作,影片最大的突出特點是使用一種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讓二戰那段沉痛的歷史更加真實的展示在我們眼前。每一次槍響,都是一條生命的逝去;每一次的爆炸,都是對生命的褻瀆。導演使用大量的搖擺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混亂與激烈。戰爭的傷害,讓人揪心。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讚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了無數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最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這部片子有點想象的意味,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很喜歡影片一些片段的無聲處理,在最殘酷的地方表現得最脆弱。當金色的農場上,遠處慢慢駛來一輛汽車,瑞恩母親也慢慢的抬起頭注視著那輛駛來的汽車,似乎明白了,步履蹣跚的走到門口,最終跌落在門廊上。一片寂靜,沒有臺詞,鏡頭從背後慢慢注視著母親抽泣的背影,還有一張四兄弟的合影。在影片的最後,同樣是一段無聲處理。一次爆炸過後,米勒上尉用自己的意志,無力地一槍又一槍的打著坦克,他的腦海已經陷入一片嗡嗡聲的空白,世界裡再也沒有炮火連天的聲響,然而這畫面的震撼力,卻表現的更加悲壯轟烈。

世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就像影片中的母親一樣,一場戰爭讓她損失了兩個兒子,導演借這部片子表達了他對和平的期望,以及他的想法,這部影片,給了人們一種警醒,一種傳達。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

20世紀是一個可以令人驚愕的時代,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年代有過如此多的危機、災難和戰爭。許多事情都發展得那樣極致。

“人”是相當複雜的動物,他可以不瞭解自己身處的這個時代,但足人卻無法忘記時代所帶給自己的愛恨情愁悲歡離合。在那個大背景下,“人”是渺小的,但在人類的各種情感下,時代的一切也同樣顯得那麼脆弱無力。

看《拯救大兵瑞滬恩》時,“泰坦尼克號”剛剛駛過,觀眾們的情感在那漆黑的電影院裡迅速地做著轉換。

和許多戰爭影片一樣,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拯救大兵瑞恩》有著同樣恢弘的戰爭場面,同樣的廝殺和毀滅,八位青年為了保護那位老兵毋親的最後一個兒子—瑞恩,而奔赴戰場做了一次生與死的牽賭。

有人不禁要問:“八比一”值嗎?實際上那根本沒有可比性,雖然那八位青年同樣也有母親,同樣也有著盡孝的責任。但是,“戰爭”是什麼?難道那僅僅是“人性”的極致,是生與死最直接的交鋒嗎?同時它還是一個民族的立場,一個國家自我得衛的方式。在那個以戰爭為武器謀求幸福,以“死”換取“生”的時代,“人”沒有單純的生命。瑞恩就是這樣,在人們眼中,他是無數母親心中的象徵,心中的牽掛。看到瑞恩,母親們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兒子,於是了便感到了彼此的存在。而那位母親也一樣,她是身在戰場的無數戰士們的母親,是那些在戰火梢煙中用血肉杭爭的兒子們的生存寄託。於是那八位青年所守護的其實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夢,而不是簡單的數字概念。

於是,“值”與“不值”在那生死的一瞬間表露無疑:

在人類的諸多危機中,生存危機似乎是一個永遠倍受關注的主題,走過了戰爭的人們似乎更能深刻地瞭解“活著”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和整個社會意味著什麼,人類是戰爭的主導者,但為什麼歷史會發展,用戰爭來控制人。這樣的“本末倒置”似乎並不僅僅是在譏刺這種解決問題的武力手段,同時也在向世人揭示一種“人性”,一種可以面無表情地面對死亡的“人性”。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和平。這種本能甚至可以瓦解民族仇恨、政治立場,可是卻無法逃脫人們求生的渴望。戰爭讓這個世界變得混亂不堪,讓身在其中的人們被迫去做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殘酷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ng0d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