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高三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人生的境界》知識點

高三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人生的境界》知識點

1、理清全文思路

高三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人生的境界》知識點

(1)全文闡述了什麼問題?

老師:你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文章論述的是哲學的任務。那文章為什麼要以《人生的境界》為題呢?(布白,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猜測:學生可能闡述的理由不同,但是老師不要提出哪個對哪個錯,讓學生毫無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學生的答案可能有缺陷,但比老師直接說出參考答案來要意義深遠得多了。)。

(2)構造分析(這部分較簡單,老師直接用課件展示出來就行了。)。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提出"哲學的任務是什麼"的問題,並簡要作答,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節):闡述人生四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層(第2節):概述因每人的覺解程度不同而形成從低到高四個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

第二層(第3~6節):分別闡述什麼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層(第7節):綜合評價人的四種境界。

第三部分(第8~12節):照應第1自然段。

第一層(第8、9節):在明確什麼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哲學的任務,闡述實現哲學任務的方法,回答哲學任務的問題,指出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們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第二層(第10~12節):中外哲學家對於如何到達天地境界的不同闡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國哲學的特點和對中國哲學發展的展望。

老師: 從以上可以看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先是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即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進而闡述什麼是人生境界,有幾個層次、有什麼不同,從而更加明確了哲學的崇高任務是教人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於是順理成章.弛提出如何成為聖人的方法的問題,從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角度來闡述,得出了中國哲學既出世又入世的特徵,展望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2、感悟四境界的意義。

老師:結合對四境界的理解,談談你對下面文字的認識。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之則: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

B、"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C、"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嗎冰河入夢來。"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切惡乎待哉?

猜測:學生會回答出很多不同的看法,老師不要去評價他們的正誤,只要在恰當的時候點撥一下就可以了。

老師:A句反映了古人儘管遵循自然法則,但不知不識這些法則,對這些法則無覺解,其境界屬於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為讀書目的,其動機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現了作者不以己悲,歲年老體衰仍不忘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是道德境界。D句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質疑討論 (本部分旨在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將幫助學生體察其他的哲理性文章。)。

老師:以下有四句話,同學們來對它們解剖一下,前後桌同學一起討論,過10分鐘後你們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來回答問題,全班共同探討一下。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麼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猜測:學生一看到這句話,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老師應該告訴學生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它說的是"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於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於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於增加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 "覺解"是什麼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為什麼意義的有無決定於覺解與否?

猜測:老師引導學生看有關的句子可以幫助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瞭解。說對於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麼事情對於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為什麼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猜測:老師讓學生看後面一句"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於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於他人,也可能是有利於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並非不道德。這裡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階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於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猜測:學生可以很容易看到文章中說,功利境界中人"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著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逆向思維)。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mp6o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