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數學加減由來

數學加減由來

數學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它們,那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符號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的呢,又是怎麼來的呢?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數學加減由來,歡迎檢視。

數學加減由來

數學加減由來

古時候,數學運算很早就出現了。但是呢,這些符號真正被廣泛運用是在十七世紀,在那之前運算子號都是比較麻煩的。

在一開始,表示加的符號是“p”。取自英語表示要“加”的單詞,也就是“plus”的首字母。不過加法符號的運用並不統一,比如拉丁文就是另一種符號,是“et”,相當於英語當中的表示和的單詞“and”。

雖然有了符號,不過仍然不夠簡便,隨著歐洲商業的日益繁榮發展。“et”這個符號的兩個字母就慢慢的連起來寫,之後慢慢的簡化,最終就成為了現在用的“+”號了。不得不說,這個符號還真是方便簡潔呢。

不過要說最簡潔的符號,那就是“ - ”號了。其他的符號都是兩筆以上它可是“一氣呵成”的,其實這個符號一開始也沒有這麼簡潔。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採用的是英語中代表減少的.單詞“minus”的首字母m。隨著慢慢簡化,最終成了“ - ”。看來減號和加號的發展程序都差不多呢。

其中,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魏德曼 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 - ”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 - ”表示加減,後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 韋達 (Vieta)的宣傳和提倡,才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並被廣泛採用。

拓展:數學乘除由來

“ × ”這個符號最早也是在英國出現的,因為乘法可以看作是數字的連續相加,比如12×4,就能表示12+12+12+12。所以有乘號是根據加號演變而來的說法,我們想想,確實“×”看起來和“+”還真是很相似呢。

你知道嗎,以符號“ × ”代表乘是誰創造的呢?對了,他就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 首創的。奧特雷德對數學符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大量的運用符號代替冗雜的算數描述。他是在其著作《數學之鑰》中首次以“×”表示兩數相乘,即現代的乘號,後日漸流行 。

不過乘法符號除了“ × ”之外也有一個“ · ”的表示方法,後來,萊布尼茲認為“ × ”容易與字母“x”相混淆,建議用“ · ”表示乘號,這樣,“ · ”在現在的數學當中也被認同的,不過因為容易和小數點混淆,所以用的比較廣泛的仍舊是“ × ”。

在四種運算子號中,最複雜的就是除法的符號“÷”了,除法符號“ ÷ ”率先是英國的瓦里斯 (沃利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和全世界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這麼說,大家覺得有些難以理解,那舉個例子。比如,如果有20個蘋果,要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會有幾個呢?用符號表示就是20÷5。仔細觀察符號,你會發現什麼呢,“÷”像不像用“-”把上下兩部分分開了呢,如果你這樣理解就明白分的意思了吧。

他和乘號一樣,也有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這個符號的發明者和“ · ”的發明者是同一個人,而且“:”現在也在應用,比如比例當中就會使用它,其實比和除法的意思是差不多。

標籤: 由來 加減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lml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