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關於怎樣創設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於怎樣創設高效的數學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數學學習更是如此。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只有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自主學習的目的。同時確保良好的課堂氣氛是使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及學生達到學習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如何為學生營造自主、和諧的數學課堂學習環境,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關於怎樣創設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景,數學就在身邊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同時,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體現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形成數學思想,更能促進在以後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動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想、去解決問題。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用故事引入:從前,在美麗的微山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一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魚要休息一天。”年輕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魚要休息一天。”(螢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一張四月份的日曆。)有一位城裡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們,那麼在這一個月裡,他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會幫他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學生嘗試著尋找答案,有的一邊想一邊在紙上寫,有的直接在課前發的日曆紙上面圈圈找找……過了一段時間,一些同學開始小聲地議論了起來。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這樣教師通過挖掘教材的生活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啟發、引導學生,並且讓學生關注身邊的人、關心身邊的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

二、組織數學實踐,在動手中求知

實踐證明,若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勤於實踐,數學上的很多問題還是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的。特別是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尤為顯得重要,學生普遍反映: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親自動手才能學得會。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準備了農村孩子非常熟悉的簸米工具——一個簸箕,並精心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了讓這個簸箕更牢固一些,我想給它箍一道鐵絲,你知道需要多長的鐵絲嗎?你是用什麼知道的呢?”問題一提出,同學們就議論紛紛開來。有的說:“可以用繩子繞簸箕的外沿一圈,再量繩子的長度。”也有的說:“可以讓簸箕沿著直線滾一圈,看它一共走了多遠,這個長度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長度。”接著就讓分別用滾動法和繞繩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在兩位同學的演示過程中,下面的同學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這樣量很麻煩,而且,兩人得到的資料不一樣”。這時教師順水推舟,引導探索“圓的周長”究竟與什麼有關呢?它的計算有沒有規律呢?此時,原有的生活經驗,已經不能滿足的需要了,他們自覺地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實驗、交流,很快知道圓的周長與直徑(或半徑)有密切聯絡,並通過計算推匯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展示自己,營造自主的課堂

新課程注意到了學生的情感因素,認識到了它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試想,假若學生體驗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他怎麼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無拘無束地問答、創設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遊戲等活動,都會給予學生更多的快樂和滿足,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堂交流應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它比教師講和個人自學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興趣。

四、關注學習過程,訓練自主、合作學習

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體驗。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就應該充分地考慮和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把開展探究性學習和研究作為貫穿於課堂教學始終的一條線。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總是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角色出現,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討論、探究,我只是在適時、適當的地方給予點撥,解決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是在我的精心設計、組織與引導下,學生自己發現提出的,並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法。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心理體驗、新的認識,以改善自我、發展自我為目的。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最鮮明的體現。新的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本著新課程的理念,用心鑽研教材、教法,總能找到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k6r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