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通用10篇)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通用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木蘭詩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通用10篇)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1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每當吟誦這詩句時,我們就感到了古代女子木蘭的勤勞與懂事。當她看到徵兵文書時,想到了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自己也沒有長兄。每一卷文書上都有父親的名字,而父親年紀大了也不能去戰場。木蘭便到市場去買來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要去替父親應徵。從此她與男兵們走向遙遠的北方,抗擊入侵的敵人。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十二年後才得勝而歸。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都出來迎接她……

看看木蘭,再想想自己。自己從小就生活在溫馨的'生活環境中,從來沒有關心過父母,甚至沒有為他們做點家務。想到木蘭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為父親,為家庭去征戰,我感動不已。

她不要天子的重金獎賞,也不要做大官,只要回到家鄉去看望年邁的父母。看到這裡,我彷彿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木蘭,一位孝順的木蘭,一位堅強的木蘭,一位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的古代的女英雄。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2

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花木蘭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並不生疏,小時候聽父母講述過,後來上學時也學過。可我每次讀起《木蘭詩》的'時候,都深受感動,今天再次讀它仍感觸頗深。

木蘭乃一名普通“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徵之列。父親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木蘭於是決定捨棄女兒身,替父從軍。木蘭騎上戰馬,渡過黃河,越過燕山,經過了重重困難才到達軍營。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凱旋歸朝,木蘭放棄功名利祿,願回家過耕織的生活。當她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戰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3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初次聽見我們學校的大姐姐在學校活動中誦讀這首《木蘭辭》時,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韻律、生動的故事情節所吸引。

回家後我從爸爸買的古詩詞書籍中找到了這首《木蘭辭》,纏著爸爸講給我聽,原來《木蘭辭》講述的是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孩,因國家需要驅趕外患、征戰戍邊,花木蘭年邁的父親也在徵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於是木蘭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在沙場上,木蘭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屢建奇功,經過多年的征戰獲得了勝利,使民眾過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後不願在朝為官,只懇求早日回家與家人團聚,恢復原來在家時的本來面目,過上了平淡、安寧的田園生活。從此,我就喜愛上這位能為國分憂、文武雙全,孝敬父輩、關愛手足,熱愛生活、勤勞善良的女英雄。每當我誦讀《木蘭辭》時,眼前就浮現出花木蘭那英姿颯爽、剛毅堅強的身影,又聯想到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情景。多次誦讀《木蘭辭》後,我深深感到木蘭在三個方面值得我去學習。第一是她自強不息、剛毅堅強、心繫民眾、為國分憂的精神。木蘭從小自強不息,練得一身高強的武藝本領,在封建禮教的`重男輕女的大環境下,不畏艱難,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十多年的征戰中,她為廣大民眾能過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棄親情,不辭千辛萬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終於凱旋而歸。

我覺得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刻苦認真的學習真本領,鍛鍊自己堅強不息的精神,長大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輩、關愛手足的誠摯親情。從文中看到國家需要戍邊徵兵,而木蘭家父年老多病,沒有長兄,弟弟又小,木蘭坐在機杼前一陣陣的嘆息,轉而毅然決定替父出征,積極參軍,為父解憂。又從文中“不聞爺孃喚女聲……”感受到木蘭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我覺得從木蘭的身上,我要做到尊敬老人,關心弟弟妹妹,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做一個大家都喜愛的人。第三是她熱愛生活、積極生活、勤勞善良、不愛慕虛榮的生活態度。從木蘭回家急切地“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到“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看出木蘭是一個熱愛生活,也是愛梳妝打扮的女孩子。從“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看出木蘭是一個不愛慕虛榮、追求名利的人。我覺得我也應做一個熱愛生活、真真實實、健康快樂的人。

我國有豐富的文學寶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從參與誦讀經典的活動中,我體會到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這些知識的指引。只有努力學習、勇於實踐、積極生活,才能做一個對社會、家庭有用的人。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4

成長所需的是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精神,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浩然正氣,是蘇東坡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與瀟灑,漫漫成長路上,更需要的.是花木蘭的愛國志,她為了國家而留血犧牲的深深報國情。

《木蘭詩》雲:“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爹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想當年,風華正茂的花木蘭,為了不讓年邁的爹爹參軍,竟剪去瀑布似的黑髮,女扮男裝,懷著一顆熾熱的愛國心,馳騁沙場,為國立下許許多多的汗馬功勞……能文能武的花木蘭,愛國情深的花木蘭,是我們每個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樣。

在我們成長道路中,總有一些荊棘,一些磕磕絆絆,但是每個人都有一座讓你依靠的山,那就是國,國家就像一顆璀璨的藍水晶,永遠熠熠生輝流光連連。我們要像花木蘭那樣胸懷祖國,為國爭光。在我們成長道路中,才會撒下一顆又一顆晶瑩的雨珠,回首間,才會發現,它是我們最難以忘懷的情。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的,我拾一片最燦的;漫漫成長路,我採擷人世間最重的——花木蘭的愛國志和她那深深的報國情。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5

從古至今,世人一直有著重男輕女之念。曾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在當今男女平等之社會,除個別仍有重男輕女之念的人之外,這句話可就錯了。還有人一度以為女子懦弱無能,可現實卻否定了這個觀念——

比如《木蘭詩》中的花木蘭,她難道懦弱無能嗎?她代父從軍,以男兒身在軍營中度過了十幾年,以男兒身在戰場上殺死了眾多敵人,卻沒有使和她一塊奮勇殺敵的夥伴察覺她是女兒身,難道她的聰明才智不及男子嗎?

我一度認為女子不一定不及男子,讀了《木蘭詩》後,這使我更相信了。《木蘭詩》中的花木蘭令我十分佩服,我要向她學習,學習她英勇的精神,我要讓所有人明白:女子比男子厲害,女子比男子棒;我要讓所有男子敗倒女子的裙下、女子的本領下!

也許這要在很久後才能做到,但我不會因時間而放棄,因為我已經看到了一部分成功,那就在我們班——在我們班,誰都知道科學老師對男女生的評價。女生雖然有的`成績不好,但字比男生清楚;我們班的男生有20個,照科學老師的說法,只有1/4的男生算“人”,而女生就比男生多得多了。

從教我們班的老師中也能看出我希望的成功。除了科學老師,其他都是女老師。她們個個才藝八斗,哪個比教同類課的男老師差呀!你說對嗎?

為著這些小小的希望的成功,我充滿了信心,從現在起,我要更努力學習,一定在不久的將來做成這件事!加油!

哼!誰說女子不如男!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6

看了《木蘭詩》,木蘭替父從軍的孝順令我十分感動,一名女子願意為了自己的父親,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真是令人敬佩。如果換做是我,我又會怎麼樣呢?是擔當,還是逃避呢?

小時候,我最喜歡坐在爸爸的'肩頭。那時最開心的事,就是和爸爸出去玩。他經常帶著我去動物園,那真是我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了。

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會像以前那樣,沒有顧慮地往爸爸懷裡鑽,也不再趴在他肩頭撒嬌,和他一起到處遊玩。以前,跟爸爸好像有說不完的話,可現在不知為什麼,儘管都在家裡,也說不上幾句話,大概是因為長大了。有時候,真的挺懷念從前。

爸爸因為經常上夜班,再加上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導致染上了許多小毛病。雖不嚴重,但疼起來時的痛苦,是我親眼所見。

木蘭為了自己的父親不畏艱險奔赴戰場,那我又該如何去孝敬爸爸呢?小時候,他陪著我,長大後,他努力工作供我上學,也許他並不是那麼有錢,也不是那麼善解人意,但他用肩膀扛起了這個家。他的辛苦與勞累,其實我都明白,只不過我跟他很像,從來都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想,我只有好好學習,才會讓父親得到安慰吧。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7

花木蘭替父參軍的故事成為一段美談,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巾幗英雄成為巾幗鬚眉,人中大丈夫!從我國前史上僅有的女皇帝武則到到八十年代的我國保爾張海迪,真可謂是巾幗不讓鬚眉!

我國當代青年張海迪9歲時高位截癱,多病纏身,每行一斷路都要灑下比別人多的汗水,每做一件事都要支付比常人多得多的價值,但是她並沒有被病魔所嚇倒,而是向命運所應戰,每天堅持在家裡自學,並且堅持學習各國言語,並且以優異的成果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學,並且還翻譯了許多英文、日文版的文學作品,為社會做出了奉獻。她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她憑著自己的意志打敗困難的決心都達到了常人難以辦到的工作。她以“人殘志不殘”的決心發明了生命的光輝,成為了日子中的'強者,誰說女子不如男?

傳統道德上的認識成見,早就應該被前史的車輪輾碎,君不見商海女強人,各國政要中也有女強人的身影呈現嗎?這個國際原本就有我們女性的一半,憑什麼把勞績和成果都說成是男人發明的,我一定要爭做一名超卓的中學生,在不遠的將來也能成為一名女強人!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8

當別人在睡覺時,她在夜裡嘆息;當我們在享受父愛和母愛時,她卻要替父從軍;當我們在學習時,她在戰場上打仗,當我們學業有成時,她勝利而歸。有一首讚美她的詩“彎弓征戰做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舊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她就是替父從軍的花木蘭。

花木蘭是北魏人,她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教花木蘭練武。北魏經過孝文帝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父親沒有兒子,木蘭沒有兄弟,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多年後凱旋迴家。天子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木蘭拒絕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好好的去孝敬父母。

從木蘭的出征寫出了英勇奔赴戰場的颯爽英姿,戰場上的惡劣氣氛和殘酷,體現了木蘭的英勇無畏;從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寫出了木蘭不慕名利,十分想念家鄉,豪邁的.崇高精神。從同行了十二年的夥伴都沒有認出木蘭是女兒身,寫出了木蘭的謹慎,詩中木蘭辭官還鄉,運用一系列動詞,寫出了木蘭急於恢復女兒身,表現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心情。

木蘭是一個巧梳雲鬢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鐵馬的英雄。她替父從軍,不怕困難和保家衛國的精神,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9

本是一個依靠織布而生計的普通少女,整日在織布機的聲音下度過,上有父母,日子還算平靜溫馨,沒料想好景不長,皇上大規模徵兵,徵兵名冊上有父親的名字。只可惜木蘭的爹爹已年邁,又沒有長兄可替代爹爹去。

這一切沒有難倒木蘭,為了保家為國,木蘭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讀到這裡,我不禁為木蘭的大無畏精神所折服。

一路上可謂遭受了千難萬險,夜宿黃河邊,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更不必說,還得女扮男裝,強忍著遠離家鄉和親人的痛苦,這一切足以說明木蘭有著堅強的心理素質。

在戰場上,木蘭憑著勇敢頑強的精神與敵人浴血奮戰,殊死搏鬥,在疆場上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打完勝仗歸來朝見天子,天子論功行賞。但木蘭不願做官,她不計權力的誘惑,“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與她一同出征的將士回鄉後才得知與他們同行多年的`木蘭竟然是女郎。

讀完《木蘭詩》,我很受感動:首先,百善孝為先,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惟有孝心才能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到一起,她忠孝齊全,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第二,她的大智大勇。打勝仗需要多少智慧的策略和勇敢善戰,有智有勇從而使她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為國家做出了輝煌的業績。

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木蘭能超越社會習俗,女扮男裝,勇敢地代父從軍,由此說明了一個事實: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子一樣能夠為國家效力,有功於國家。

我們也要學習木蘭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的優秀品質。從現在開始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在學習上不怕困難,如此,才能發揮自身的潛力,刻苦學習,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於木蘭詩讀後感 篇10

《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嚮往。千百年來,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 這首敘事詩充滿傳奇色彩。故事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敘述詳略得當,如木蘭沙場征戰,思念親人,心理描寫細膩傳神;而關山飛度,百戰建功,卻只用寥寥幾句詩來概括。這樣寫,使得木蘭的形象真實感人,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民歌剛健清新,表現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邁的氣概。它還成功的運用了對偶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得全詩氣勢雄渾,又易記易誦。習誦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民歌特色。

《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木蘭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後,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的從軍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後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分明、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木蘭詩》說明了一個事實:婦女一樣能夠盡忠,一樣能夠為國家效力,現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蘭們都可以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了!花木蘭的故事能流傳千古,顯示了人們對花木蘭的喜愛、敬仰以及這位奇女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6rp0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