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傷座》原文及賞析

《傷座》原文及賞析

原文:

《傷座》原文及賞析

廟堂無計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譯文及註釋:

譯文朝廷沒有良策擊退金兵入侵,竟使邊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宮。我正驚呼京城裡竟然聽到戰馬嘶鳴,哪知可憐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這孤臣憂慮國事愁白了頭髮,又適逢春天繁花吐豔,更叫人觸景傷情。幸喜長沙有個抗金的將領向子湮,他率領疲弱之師,敢抵抗獸軍的鋒芒!註釋⑴傷春:名為感傷春天,實則是憂傷國事。⑵廟堂:舊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詩,實質上卻在感傷時勢,表現出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渾沉鬱,憂憤深廣,跌宕起伏,深得杜詩同類題材的神韻。首聯“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採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敘國事的危急。上句“廟堂無策可平戎”,是說朝廷對於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

創作背景: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過江,攻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十二月,入臨安(今浙江杭州)。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陳與義當時正流落到湖南境內邵陽,居紫陽山,對著明媚春光,深感國勢危急,傷時感事。杜甫曾有《傷春五首》,對吐蕃攻陷長安,代宗出走深表憂憤。南宋這時面臨類似局面,作者便以

作者介紹: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楊萬里,號誠齋。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為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楊萬里一生作詩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留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

代表作品 著有《誠齋集》等,代表作有《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閒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過安仁》等。

楊萬里的詩歌創作大體上經歷了從模仿、過渡到自成一體的過程。紹興三十二年以前,他是學江西派風格的,這詩作後來被他燒掉了。此後到淳熙四年(1177),是他詩風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他一方面向張浚、張栻學習和切磋理學的奧旨,同時把從日常生活中體驗與領會理致的見解挪移到文學創作中來淳熙五年以後,楊萬里詩歌的獨特風格基本形成,他的詩學觀點也基本成熟。

“誠齋體”的形成,不僅是重視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獲取新穎生動素材,還要求具有透脫的胸懷與哲理的思考;詩人在熱情地投入自然萬物與日常生活,與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時,又必須跳出來冷靜理智地觀照與領悟其中所涵蘊的人生哲理,這樣寫成的詩,才不僅有自然與生活的盎然生機,而且富於理趣。

“誠齋體”在創作方式上的特點:一是善於敏感地發現與迅速地捕捉在自然萬物與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常人所不能發現或容易忽略的富於情趣與美感的景象,這正是他拋棄堆垛古人、剝扯古語、模仿古詩而熱情地投入生活的結果;二是注意在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觀領悟與體驗,使之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趣,即所謂“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蜀士甘彥和寓張魏公門館,用予見張欽夫詩韻作二詩見贈,和以謝之》),這則是他把理學及禪宗觀物體驗方式引入詩歌的產物。

“誠齋體”在語言方面以自然流暢、風趣活潑為基本特徵。由於楊萬里的詩主要描寫尋常的自然景物與日常生活,以表現其中的勃勃生機和自己內心中的人生體驗,那種生澀或過於典雅的語言反而會妨礙他所要表現的內容,所以他在語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而努力追求語言形式之外的某種意味,這正如他自己所說:“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

標籤: 賞析 傷座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xiaoyuan/3z1d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