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昔日水車情依依經典散文

昔日水車情依依經典散文

一次下鄉,在一個偏僻的丘陵地區,看到一戶人家仍用手搖水車車水,覺得好奇。這一男一女大概是夫妻倆,他們手杵車拐,一推一拉,節奏和諧,隨著“呼嚕呼嚕”的響聲,水嘩嘩地從塘裡流淌到農田,滋潤莊稼。面對此情此景,彷彿又回到五十多前在鄉下車水的情形,這是我記憶中的一幅優美的“農耕圖”。

昔日水車情依依經典散文

我老家的村子在紅楊南面的一個山畈邊,村名叫生鐵衝。村名的來歷未曾考證,不知是否祖先從涇縣遷徙來到這裡墾荒時,挖到生鐵而取名。這裡屬半山半圩地帶。每逢春夏之際,草長鶯飛,花紅柳綠,蝴蝶飛舞,蜜蜂嗡嗡,黃鸝喳喳,紫燕呢喃,田野山水美景如畫,真的成了一首首點綴著煙雨樓臺與小橋流水的唐詩宋詞;一幅幅浸染著拱橋碧潭與山丘迭翠的丹青水墨。不過,每逢乾旱時,乾渴無奈的莊稼,就昂首翹盼著雨露甘霖。這時,水,對這些莊稼們是多麼重要!農人們不負眾望,有的扛著水車,有的手拿車拐,三三兩兩,一幫接著一幫,各自走向塘壩邊,安裝好水車後,即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緊張車水戰鬥。

我們家鄉的水車(家鄉人車讀音ca),因為車筒裡有形同龍脊骨的車葉子鏈,人們就管它叫龍骨水車。這是古代最先進的排灌機具,一直沿用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農耕時代,它可是古老農具中科技含量最高、結構最複雜的一種先進農業機械了。龍骨水車一般有三種:一種是以牲口為動力的,一種是用人腳為動力的,還有一種則是以人手為動力的.手搖水車。在我們家鄉,主要是用後一種。車頭的兩頭分別安上一大一小的轉軸,轉軸上裝上一顆顆“齒輪”,將車槽裡的鏈板套在“齒輪”上。這種手搖水車相對要簡單一些,體積也小些,一人就可以扛著走;同時安放也方便得多,一頭放在田缺裡,另一頭放在塘、壩裡,車兩邊各插一根棍棒,用繩子兜著車底,繩子兩頭分別系在車兩邊的棍棒上,並根據水位高低隨時升降。這是一種最先進、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千百年來一直沿用,結構沒有什麼變化,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生產隊大集體時在江南農村還能見到,一般生產隊有十多架。這些水車絕大多數是解放前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家的,解放後由生產隊折價徵收歸集體所有,也有生產隊後來請木匠加工製作的。遇乾旱時隊裡派人將水車馱出去,車水一般兩人一班,用車拐套在曲柄轉軸上帶動龍頭、龍骨、車葉轉動,把一斗斗水從河、壩裡“車”上來、送進田地裡。

水車時的風景真引誘人,水車與田野為伍、綠水為伴,它用愛的甘露澆灌田野、滋潤莊稼,田園風光因此而美麗,農村色彩因此而斑斕。迷人的水車吸引著我,我放學回家,常常去看大人們車水。看著車上來的水潺潺地流向田間、流向四方,覺得這水特別白亮,特別清澈,特別涼爽。在水車的悠悠運轉下,塘裡的水居然“水往高處流”,這真是另一種奇觀啊。小時候出於好奇,一個星期天,跟著大人去玩,趁他們休息,我也拿起車拐試著車車看。手搖水車車水時,不光是用力,還要掌握車把運轉到一定位置的用力巧勁,如果不懂技巧,車拐往前推的時候容易掉下來,人就會往前趴倒。我因為不懂這些技巧,另一人拉的時候,我使勁一推,結果車把掉下來,我整個人一下趴倒在水裡。讀國中的時候,每當放忙假或暑假,在生產隊勞動時,就學著和社員們車水了。從學校畢業回到家鄉在生產隊勞動時,又參加了幾次車水,由於吸取了教訓,變得稍微內行一些了。為了統籌協調勞力,車水時一般一男一女搭配,或壯勞力和半勞力搭配,這樣人力才能調配開。開始因怕我車水不內行,第一次便讓我和一個整勞力一起車,這樣邊幹邊學,配合得蠻好。因我基本掌握了技巧,後來便讓我和一個女青年一班,因她也是從未車過水,車起來很費勁。這次我卻當起了師傅,我教她車水用力要勻,車拐轉到下面時要用力拉,拉過來後快到上面時用力稍輕,這時由另一人用力拉,這樣周而復始,整個水車就能勻速、正常運轉。

那時農村雖窮、農民雖苦,但車水時的心情是歡快的、愉悅的。在徐徐清風中、融融豔陽裡,車水人赤腳站在田裡,一斗斗水順著水車撥子的轉動而流進田裡,渾身清涼爽快。他們聞著泥土的絲絲氣息,吸著莊稼的縷縷清香,一邊閒聊著農事新聞或家長裡短,一邊欣賞著大自然的景色,一邊唱著車水歌,看著河、壩中之水源源不斷地車上來、流出去、進農田。流進農田的是河水,流入心田的是喜悅。水車車出的不僅是清清的河水,更是收穫累累的希望。

一年中,水車使用一般始於春末之時的水稻插秧季節,止於夏秋之交的水稻成熟時機。這幾個月中,鄉村的田野由於水車的運作,詩情多多,畫意濃濃,空氣裡到處瀰漫著河水的氣息,風聲裡不時摻和著水車的轉聲,水田裡久久傳來了陣陣的蛙聲……歡快的水車轉動出了一道道多麼鮮活的鄉村風景啊!

龍骨水車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對解決農村排灌問題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龍骨水車結構合理小型實用,所以能一代代流傳下來。直到近代,雖然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完成了歷史使命,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我們老家鄉下特別是僻壤山區,現仍然還儲存著少量的龍骨水車以備急時所需。水車,可謂是舊時農村的一個倩影,一曲村歌,更是一首農耕文明的史詩。歷經過千百年的春風秋雨、曾經為農業生產作出過重大貢獻、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水車,在現代化的巨輪作用下,一去不返,那吱吱呀呀的水車聲早已埋沒在現代化的隆隆的馬達聲裡了。然而,已成農耕歷史、已為農具符號、已作為文化元素的水車,它那古老而美好的形態,在我腦海的藏庫裡,還能清晰地找到它的記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wenxue/r641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