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臺北故宮》優秀讀書筆記

《臺北故宮》優秀讀書筆記

一部講述臺北故宮文物變遷,國寶故事的作品,作者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並通過實地探訪,對當時參與的人物的採訪,為大眾還原出1931年至1965年故宮國寶遷移的歷史過程。

《臺北故宮》優秀讀書筆記

這本書不僅僅記錄那一件件國寶的運離、遷轉、顛沛,展示它們曾經的傳奇和現在的精彩,而且要講述一些震盪中國人心靈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達一些隱藏在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某些可以撥動起來的心結,某些你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在默默地做著一些看起來枯燥乏味的事,他們並不是非做不可,他們覺得這是熱愛,也是奉獻,就一直做了下去,不論多麼艱難。

從一而終,也許這才是從一而終,一份專注,一顆真心。

只是,我們大多都不清楚今天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一個存在,也不知道古往今來留存下來被安放在博物館裡面的物件究竟經歷什麼,我們更不知道那些為了現在的文化,科研,軍事等所付出的'人們。

我們開始變得乖張,跋扈,冷漠,甚至毫無人情味。

守護著國寶的那些可愛的人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活到最後,也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又有多少還沒做。去琢磨,去傳承,他們總能獲得滿足……

可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更不知道之後會做什麼。

看過這本書,也向往裡面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平凡又充實,所以,也沒有必要想得太多,時間會流逝,它會逼走很多東西,生活也許會很殘酷。

想當年那些前輩們,冒著生命危險,千辛萬苦地轉移這些國寶,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價值連城、精美、好看。在這些寶物身上,也包含著中國人的一份情感寄託、文化寄託,還有他們對這些冰冷的寶物的熱愛。

熱愛生活。

題外話…

這兩天很多自媒體平臺爆出了一則新聞,20日下午一個女生跳樓身亡,自殺的時候樓下一堆人嚷嚷著快跳,因為他們已經“等”很久了。

這類事我也經歷過,在橋下有個人拍了段視訊發到了網上,嘴裡操著方言叫嚷著快跳之類的,夾雜幾句髒話,自以為瞧見了博人眼球的新鮮事兒。

我們的命運正如同英國曆史學家科肖所說:

通往奧斯維辛的道路,為之開道的是仇恨,而為之鋪路的是冷漠。

不論天災還是人禍,不論第一現場還是隔岸圍觀,我們總能看到烏泱泱的群眾,像禿鷲一樣去分食每一起死亡。

嗯……問題何在?

可能,在於人心吧。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摘錄

想當年那些前輩們,冒著生命危險,千辛萬苦地轉移這些國寶,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價值連城、精美、好看。在這些寶物身上,是不是也包含著中國人的一份情感寄託、文化寄託。或許他們通過這樣的行為,試圖保護和傳承,中國人數千年來創造出來的那種生活方式和態度。在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太多太豐富的、無形的精神遺產,需要我們去琢磨、傳承。

19557箱文物精華,就這樣穿越遍地烽火,各自找到隱蔽處喘息稍歇。途中翻車翻船,驚險無數,卻又總是死裡逃生,人、物無恙。那志良後來曾回憶說:“我這才開始相信古物有靈,否則大家為什麼總能在敵機轟炸,千鈞一髮時安然離去,翻車、翻船也都平安無事?”甚至在文物東歸的路上,也是如此。

不管是基於什麼原因造成了六十多年前的那次顛沛和遷移,不管當年在什麼樣的政治氣候下給這些人一些評判,在我眼裡,他們都是一些值得尊重和同情的人。他們都為保護這些中華文明的古物,傾盡了自己的心力。他們值得我們去懷念和記述。

那時候很多知識分子還對國共和談抱有希望,以為去臺灣只是暫時躲避一段時期的戰火,等安定後再繼續回來從事自己的研究。為了文物,李濟決定攜妻兒遷居臺灣。

莊嚴的兒子莊靈回憶當時的情形,還記得很清楚:當時吃的都是摻雜著穀殼稗子和石粒的“八寶飯”,下飯的菜主要靠辣椒粉和醬油;穿的衣服全有補丁;書籍都是用發黃的“毛邊紙”印的;晚上全家人看書和做功課,桌上只有一盞燃燒菜油和燈芯草的“燈碗”。

艱苦的日子裡一樣有樂趣。每逢假日,莊嚴會帶著孩子們步行到華嚴洞去玩,偶爾還會留在洞口旁的中式閣樓會詩寮過夜。莊靈記得華嚴洞裡又黑又深,走路到不了底,有些地方還會滴水。每天清早,負責守護文物的駐軍會在集合後,踏著整齊的步伐高唱雄壯的《大刀進行曲》。

對文物,那志良始終有一份特殊的親近和感恩,他自己曾說:“從任何方面看,我與文物的關係,至為密切,我半世的精力消耗在文物上,而文物使我增進不少學識,養了我全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wenxue/r61d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