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聽《畫家和牧童》的隨筆

聽《畫家和牧童》的隨筆

我聽了二年級的一節語文課《畫家和牧童》。授課教師偏重求穩求實,整節課從品詞、品句很透澈、細緻,初讀感知到深人品味,上得按部就班。

聽《畫家和牧童》的隨筆

文章第一段介紹了畫家戴嵩的畫,畫得很好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讚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其中一……就…… 、

沒有不點頭、爭著花大價錢這些詞語看出畫好)

文章第二段介紹了畫家戴嵩是如何畫《鬥牛圖》的。:這幅絕妙之作畫家是怎樣畫成的?“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句中“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兩個詞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

“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兩個詞老師只是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口頭點綴一下,沒有揣摩詞語,效果不明顯。

師應當出示詞語“濃墨塗抹”“輕筆細描”看老師怎樣畫?如:畫鳥,教師重筆畫出鳥的軀體,教師輕筆勾畫,完成鳥圖。老師首先是怎樣畫的,接著是怎樣畫的?老師在認知的基礎引導學生運用“一會兒……一會兒……”說說老師剛剛的動作。(老師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鳥很快就畫成了。)誰能完整地說一遍?

生:老師首先濃墨塗抹,接著輕筆細描,畫出了一隻鳥。

生:老師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畫出了一隻美麗的小鳥。(這一活動的設計,不僅使學生整體感知了文字,突破了字詞的難點,而且得到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並且教師現場再現了畫家畫技的高超,為後文指導朗讀“稱讚”對話作出了極好的鋪墊,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看到了畫家的這幅畫,大家是怎樣稱讚“其實可以抓住如果你們當時在場,看到了畫家的這幅畫,你會怎樣稱讚?加上自己的動作也來讚一讚!”

有了前面兩個層次的朗讀,戴嵩畫技的高超已經在學生心裡生根發芽,學生們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創造文字,而這一切又是那樣的'自然溝暢,均“不為而為之”。

指導朗讀,充分體現了課改精神:走進教材,超越教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激活了學生感悟的情愫,拓展了學生活動的空間,放飛了學生想像的思緒。

“畫錯啦,畫錯啦!”一個牧童擠進來喊著。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擠”說明人多)在大家的紛紛誇讚下,你相信牧童的話嗎?這裡可以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呢?

引出下面一段落。

師:請大家再看看課文插圖,哪一位是畫家?

生1:拿畫的人。

生2:摸鬍子的人。

生3:拿畫的人。因為他拿著畫,肯定是畫家。

生4:書上說畫家對著牧童,應該是拿畫的人,只有他對著牧童。

文中有這樣一段:“這時,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說:‘小兄弟,我很願意聽到你的批評,請你說說什麼畫錯啦?如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字語言的品味之中,再結合畫面進行交流,學生自然會認識到手摸鬍子、微笑詢問者才是畫家

。實際上,從課文的描寫和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來看,很明顯,摸鬍子的人才是畫家)同時,也能體會到畫家的虛懷若谷。此時讓學生誇誇畫家自然水到渠成,這才是語文教學中的成長目標。

最後,老師展示一幅戴嵩聽了牧童的話,重新畫的《鬥牛圖》。讓學生觀察一下是不是跟牧童說的一樣。

這篇課文的朗讀活動設計充分體現了課改精神:走進教材,親近學生,尊重學生。整個課堂中,教師整體把握,大膽取捨。巧妙地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教學重點放在了眾人稱讚和牧童批評的部分,學生取得了極大的朗讀進步,課堂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標籤: 牧童 隨筆 畫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wenxue/0vqe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