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熱點 >

家長應獲得怎樣的家教指導

家長應獲得怎樣的家教指導

一、 獲得怎樣的家教指導

家長應獲得怎樣的家教指導

目前,有關家庭教育的報告、報紙、書籍、音像製品很多,許多家長也如飢似渴地讀過一些書,聽過一些報告。這些書籍和報告都有一定道理,也給了自己一定的啟發,但又覺得不得要領,摸不著頭腦,對孩子的教育無法下手。即使模仿其中的一些做法,也難以解決隨時遇到的各種問題,“按下葫蘆瓢起來”、“顧東顧不了西”。家長應該獲得怎樣的家庭教育指導呢?

筆者認為,我們要把家庭教育的資訊、經驗和知識分開。

資訊,是關於某時某地發生的某事的描述,或者是某人對某事觀點的描述。

資訊裡邊可能有新鮮經驗,某些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鑑。但資訊總體上不是經驗,或者說,資訊中的經驗微乎其微。資訊即使是對事情的描述,也不一定準確,有的人為了證明某個結論,故意擴大、歪曲事實的事也是有的。

所以,資訊不能成為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渠道。如果有人用資訊去指導家庭教育,無疑於讓家長大海撈針,費了很多力,也很難得到有用的知識。

經驗,是對某件成功事件的原因分析,以及從中找出的影響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對於同樣的事件,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但是,經驗有兩個侷限性:

第一,經驗往往具有特定的前提條件,只有在前提條件滿足的情況下,“經驗”所提供的做法才能在同樣事件中“重複”取得成功。不能迴避的是,經驗能夠被重複的前提條件往往十分苛刻,這就是照搬他人經驗往往不成功的原因――因為兩者的前提條件完全一致的可能性很小。

這也是許多經驗不能推廣的重要原因。

第二,一件事情的成功,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在“總結”經驗時,人們往往沒有找出導致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或者為了某種目的而假定一個導致成功的因素。如果把這種因素作為成功的經驗,也會將讀者匯入歧途。例如,某個單位管理的很好,發展生機勃勃。人們為了需要,可以從這個單位中總結出許多經驗。但是,當這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離任後,即使經驗中所涉及的因素仍然存在,這個單位也有可能很快退化,變得和其它單位一個樣。這是因為,這個單位原來搞的好的主要因素是有一個優秀的主要負責人。

這是我們許多經驗自生自滅,不能長久的主要原因。

有的家庭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孩子,家長的所有做法似乎都成了“經驗”。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成功有多種的原因,許多原因都是其它家庭無法複製的。另外,即使讓這個介紹經驗的父母再去教育其它的.孩子,這些孩子是否也會同樣成功也值得懷疑。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上了哈佛大學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那麼,哈佛每年要招收幾百學生,是否要總結數百個“經驗”?假定把類似的孩子交給這位家長,家長能夠按照自己的經驗去實施家庭教育,把類似的孩子都送進哈佛大學?

所以,經驗不能成為獲取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渠道。

知識,是對事物客觀規律的本質描述。自然科學的知識,必須有可重複性;社會科學的知識,必須具有普遍的指導性。

應該承認,作為社會科學的教育,其知識體系還不能覆蓋人類成長的各個階段,更不能說家庭教育的知識體系。另外,即使我們掌握了教育的知識,也需要靈活運用,但是,知識畢竟是做好事情的基礎。

作為家長,面對眾說紛紜的家教書籍資料,要注意分清這些資料的基本屬性。對於資訊,可以引發思考,但不能當真,哪怕這些資訊是非常誘人的。對於經驗,應該學習,尋找導致成功的主要原因和值得借鑑的地方,但不要照搬。對於知識,家長要認真學習,對它有一個系統的掌握,弄清其中的關係,並在家庭教育活動中靈活運用。

另外,作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可以用資訊去印證某個知識,但不要將單一的資訊上升為經驗,更不能上升為知識,以免以偏概全,誤導家長。可以向家長介紹經驗,但要指出經驗的適應性,千萬不要擴大某個經驗的普遍作用。而在知識的傳播上,也要慎之又慎、一絲不苟,不摻假、不誇大,並要鼓勵家長的靈活應用。

二、 警惕言過其實的宣傳對家庭教育的混淆

還有必要指出的是,一些書籍和報告缺乏對人的成長的系統分析,要說什麼重要,就說的無比重要,完全不去思考這一點是否真的那麼重要。這會給普通家長造成混亂:努力讓孩子做到這一點,費了很大的力量實現了這點後才發現,其實不這樣也是完全可以的。 也有孩子提出質疑和反抗,你為什麼一定讓我這樣呢?其它同學不這樣,不是也很好嗎?

甚至,有的書籍自己也無法統一自己的觀點,只好寫到哪裡說到哪裡,也不管自己說的是否矛盾。這會使讀者無所適從,幾乎得不到指導。

如一本書在小標題《千萬不要草率盲目作決定》中寫道:

草率行事是成功的大忌,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草率盲目帶給人們的只能是失敗和殘局。……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做事千萬不可草率,否則就會種下讓自己難以下嚥的苦果。

……

行事草率的青少年,一定要謹記:在做事之前先了解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再去做,在你沒有明確目標之前不要行動。

而在本書的另一個小標題《有好的想法就馬上行動》中則說:

只要有了好的想法,就立即行動,相信誰都可以成功,關鍵看你是否將想法付諸行動。

……

天底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該那樣做,卻沒有去做。也經常聽見有人說,如果我當年那樣做,就發大財了。

……

現在就採取行動!現在要採取行動!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你要一遍又一遍,每一小時、每一天都要重複這句話,一直等到這句話成為像你自己呼吸的次數一樣多;而跟在它後面的行動,要像你眨眼睛那種本能一樣迅速。

讀了以上的論述,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另外,本書的一個小標題是《放棄是人生的大智慧》,其中寫道:

人生要懂得放棄,有時候放棄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 歷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

而在另一個小標題《沒有什麼不可能》中,作者則強調: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積極的人,要有信心讓所有的所謂“不可能”統統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

……

對於我們每一位青少年來說,“不可能”有百害而無一利,要在大腦中用“沒有什麼不可能”取而代之。

這些論述,又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呢?

三、 何時獲得家庭教育的知識

根據事前、事中、事後來分,家長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分為三種時態,以對3-6歲孩子教育的知識為例:

一是前導性學習,即在孩子3歲以前,家長就要系統地瞭解孩子3-6歲發展的程序,並知道在不同的時期,孩子會有怎樣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優雅地欣賞孩子的發展,關鍵時候幫孩子一把就可以了。

二是指導性學習,即在孩子進入3歲以後,孩子一邊成長,家長一邊學習,一邊指導孩子,儘管有點手忙腳亂,但總體趕得上孩子的發展。參與指導性學習的家長也有風險,當孩子稍稍渡過了你所剛剛瞭解的發展時期,就可能耽誤一點。

三是彌補性學習,即孩子已經進入了國小,但發生的問題卻是幼兒時期的欠賬,解決問題還得從幼兒時孩子發展的原因找起。因此,家長不得不再去了解孩子幼兒時期發展的心理特徵,根據當時的發展缺陷來制定補救方案。

易見,家長最好參與前導性學習,這對於我們提前掌握孩子成長規律,系統把握家庭教育的階段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儘量不要用彌補性培訓去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那樣,事倍功半是最好的結果,出力不討好、出力不管用也是非常可能的。

幼兒園是有組織的教育機構,幼兒教師應該是幼兒教育的專業工作者,對於家庭教育具有特別的指導作用。如果家長未能參加前導性學習,也要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要求幼兒園對家長進行系統的指導性培訓,集中一段時間,瞭解孩子3-6歲的發展程序。這對於家庭教育未雨綢繆、有的放矢,是非常重要的。

標籤: 家教 家長 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redian/wxrk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