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熱點 >

關於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精選5篇)

關於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精選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蹟吧,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精選5篇)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1

“門窗關好、小心火燭……”,沙啞的聲音伴隨著清脆的鈴聲,總是在那固定的時間段裡響徹在巷頭黑夜裡,居民們一聽見這熟悉貼心的話語,都下意識地去看一看煤氣閥門或摸一摸門窗的插銷。這個“更夫”是一位智障老人,三百六十五個夜晚,從不間歇,哪怕是暴雨如注的天氣裡,即使感冒發燒,他都會撐著去完成這“份內事”。

眼前的,六十出頭,五短身材,額頭皺紋很深,眼睛不小,目光卻是有點呆滯。說起話來也有點口齒不清,“做點好事,做點善事……”

據社群工作人員介紹,,住在號;年輕時,因為智力障礙,作為殘疾人常受到別人的欺辱,一直靠姐姐和鄰居接濟過活。為了讓他能自食其力,原居住地的愛河橋居委會主任動足了腦筋,四處碰壁後,最終,得到一家市政公司的收留。他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幹活很賣力,和同事也相處融洽。退休後,有一份一千多元的工資,生活不用愁,他不會燒飯,由姐姐幫他送來飯菜。知恩圖報的他,總想著“為鄰里做點事,為社群盡點力”。於是,他主動加入了社群義網務志願者隊伍的行列。早上,準時來到社群,從郵遞員手中接過報紙雜誌,一份份地發到工作人員的案頭;發完後,踮起腳來,再將閱報欄上的報紙更新。碰上社群有會議、搞活動,就住近旁的他,不用招呼,主動地去“要活”,去附近的老虎灶泡水,步履有點蹣跚,卻是一絲不苟;“泡水”成了他的“固定差使”。晚上,他就戴上紅袖章,走巷巡街,搖鈴“看更”。平常,還幫著貼貼通知、海報。他將社群當成了另外一個家,常來常往;社群,也非常尊敬這個樸實的老人,將他當成社群的一份子。

“嘀呤呤……”,鈴聲在雨夜裡迴盪著,為每一個已進入甜美夢鄉的人們送去了聲聲祝福,遠近的人們也都認識了這們一位可愛可親的老人,感人的事蹟在社群流傳。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2

二九一農場共有人口19000人,住戶6900戶,現有各類殘疾人452人。2009年農場殘聯作為墾區第一個單列的場級殘聯,在上級殘聯和農場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以“家”為陣地,努力提高為殘疾人服務水平,保障了殘疾人平等參與農場的各項生活,共享農場發展成果。

一、加強基礎建設,建立以“殘疾人之家”為中心的康復訓練網路

為提高“殘疾人之家”服務功能基礎建設,在農場職工醫院和街道社群建立了為殘疾人服務的康復訓練中心。各管理區衛生院建立康復站,作業站衛生所建立康復室,幫助殘疾人恢復身體機能,為不同殘疾型別的朋友提供康復服務,增強他們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農場社群以“殘疾人之家”康復訓練中心為載體,加強“殘疾人之家”服務功能基礎建設,配備液晶電視、電腦、投影儀,建立圖書室,製做宣傳欄,努力為殘疾人提供各項服務,使“殘疾人之家”成為殘疾人生活中的精神樂園。真正實現了“康復進社群,服務到家庭”的目標,使殘疾人在“家”中能夠得到便捷的康復訓練和服務,幫助處在社會邊緣的殘疾人迴歸生活主航道,讓殘疾人群體享有和諧社會的溫暖。

二、採取有力措施,建立為“殘疾人之家”服務保障機制

農場從建立機制入手,把“殘疾人之家”建立工作納入到單位的“十一五”發展規劃之中,為“殘疾人之家”服務保障機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是建立殘疾之家資訊網路機制,建立上下聯動、便捷有效的康復服務資訊網路機制,在“家”中分類建立了康復服務檔案,建檔率達到了90%。二是建立服務運作機制。以農場職工醫院、街道社群為中心,對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實施康復治療和訓練。三是建立合理利用資源機制。利用街道社群居民委中空置的場所,開設殘疾人康復訓練場所。四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殘疾人康復工作納入農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設規劃、衛生規劃,列入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工作目標考核之中。

三、發揮“家”的作用,實施解困救助行動,保障和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農場殘聯發揮“殘疾人之家”的作用,為解決殘疾人生活、學習、就業、康復、維權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實際困難做了以下工作。街道社群殘疾人聯合會安排8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清掃街道,年人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為75名殘疾人辦理了低保。爭取國家彩票公益金20萬元,農場匹配20萬元,為80戶殘疾人家庭進行房屋修繕,如農場殘聯投入8000餘元為二級精神殘疾人申敏更換了塑鋼窗,並對牆體和屋頂進行了維修。為一二類貧困殘疾人承擔網上評殘費。為精殘知青魯月秋辦理醫療保險。近年來農場共為各類殘疾人承擔醫療費用近15萬元,如為精神患者李樹森承擔31725元的更換骨股頭費用及護理費;為殘疾人郭鬆聯絡安裝假肢。農場各界組織助殘志願者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家庭提供常年的生活服務,還經常到敬老院為殘疾老人演出,讓他們在心裡上對生活有個積極的態度。

二九一農場“殘疾人之家”的建立工作在社會各界的愛心幫扶下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使殘疾人的事業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有人幫、有人關心,“殘疾人之家”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殘疾人的生活也越來越美好,社會也越來越和諧。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3

張書平,男,漢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國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濤城鎮黃墅村塗灣組,現任黃墅村殘疾人協理員。 1990年,國中畢業的張書平為改變家庭生活窘境當上了木工學徒。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虛心向師父求教,終於換來了一手好木工手藝,從此,開始從事木工行業,起早貪黑,吃苦耐勞,一干就是十幾年。憑著精湛的手藝,他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正當張書平意氣風發地夢想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命運跟他開了一次不小的玩笑。2007年的一天,在電刨床上製作木地板時,電刨無情地將他的左手五指全部切斷,致使左手殘疾。從此,張書平與木工手藝活斷了緣。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迷茫過,消極過,可是最終他選擇了勇敢面對這一切,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參加了縣殘聯舉辦的特種水產養殖培訓班後,他瞄準了甲魚養殖產業,2009年元月,張書平與鄰村(鳳河村大義組)村民賴正兵取得聯絡,蓋起了甲魚棚,當年建棚投入資金33萬元,從事甲魚養殖。當時,環境很艱苦,一是缺資金,這筆不小的資金全是從親朋好友處借來的;二是缺技術,當時張書平在甲魚養殖領域還是一個“門外漢”,他想盡一切辦法克服技術上的重重困難,憑著虛心求學、大膽創新的精神,在翌年元月初見成效,不但收回了所有投入成本,還略有利潤,得到了回報。嚐到甜頭的張書平幹勁更足了,隨著不停的摸索和經驗的積累,他的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效益越來越顯著,僅2011年一年就獲取純利20萬元。

張書平靠著自己自強自立和努力拼搏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開拓了一番新的事業。可是看著周圍的村民特別是殘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貧困,張書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忠厚實在的他有一股闖勁和幹勁,更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他腦海中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帶動周圍村民,扶持當地貧困殘疾人發展甲魚養殖共同致富。他的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縣殘聯的.支援,如今,在他的帶動下,當地已經有了12家甲魚養殖戶,其他養殖戶有情況、有問題找他時,他毫無保留地給予免費技術指導,幫助他人。他還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到12家甲魚養殖戶家裡義務巡迴指導,在他的影響下,12家甲魚養殖戶的養殖技術得到提高,併成立了甲魚養殖協會,走上勤勞致富之路。

殘疾人本身就特別需要他人和社會的關愛,而張書平卻做到了去關愛別人。從2010年任黃墅村殘疾人協理員以來,在發展甲魚養殖的同時更是撲下身子一心一意為殘疾人服務,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他工作求真務實、勤奮努力、刻苦鑽研,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於2012年榮獲郎溪縣優秀殘疾人協助理員稱號,並在2012年濤城鎮殘代會上被推選為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

有理想、有目標,才能有未來。張書平計劃於2013年再造一個甲魚棚,總投資40萬元左右,在擴大甲魚養殖生產規模的同時,打造一個殘疾人就業實訓基地,更好地為當地殘疾人服務。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4

每天中心一開門,就有患頸椎病的、患腰椎間盤突出的人跨進門來,連一名韓國客商也屢次前來求醫,著實給這個小小的診所帶來了名聲。

9歲那年,戴榮華突然雙目失明,從此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永遠在那雙幼稚清純的瞳孔裡定格。他還是個充滿夢想的孩子啊!命運無情的打擊給他和家人帶來的痛苦,是永遠都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啊。

在命運面前,是順從,還是抗爭?戴榮華不想低頭,不想成為父母的累贅。他被家裡安排到南昌盲校學習。8年一晃就過去,他勤學苦練,掌握了推拿按摩的手藝,回到了德安。

盲人按摩中心開張了,戴榮華感到自己空無影像的世界豐富起來,生活變得有意義了。當人們解除了病痛,離開診所前誇著他手上工夫好時,是他最高興的時候。

從小就經歷了那麼一場磨難,使戴榮華內心充滿了同情和善良。遇到前來救治的是殘疾人或家境困難的人,他就主動減免治療費用。從前年5月開張到現在,已為困難患者減免治療費多元。

一天,一個被骨質增生困擾多年的農村盲人來到診所。戴榮華一聽到對方也是盲人,倍添同情和憐憫,熱情地拉著他坐下,為他治病。一星期後,患者病痛消失了,戴榮華把他送出門,分文未收。去年,有個叫楊洋的小孩子,只有半歲,不幸患上了先天性斜頸,四處治療空無效果,戴榮華為孩子做了6次按摩治療,先天性斜頸竟神奇地痊癒了。

現在,為了帶動殘疾人就業,戴榮華正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學到的按摩技術教給別人,陳玉英、李宗春、王德華等6名盲人從他這裡學到技術後,紛紛開起了自己的按摩中心。

有人問:你把技術傳給了別人,就不怕砸了自己的'飯碗?戴榮華說:有飯大家一起吃。我一個盲人,還能給社會作點貢獻,活得真有意義,太使人高興了!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蹟5

我叫夏宗雲,與共和國同齡,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出生在齋壇鄉小石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我3歲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從那時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從懂事時年起的漫長的日日夜夜裡,我靠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運抗爭,走出了一條特殊的人生軌跡。

我是農民的兒子,種過田。從19歲開始做木工,走村串戶,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手藝,而且開闊了眼界。1987年,在鄉政府的鼓勵和父老鄉親的幫助下,經歷了多年見識的我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艱苦地耕耘,我辦起了一個木製品加工廠——巨集興工藝品廠,終於有了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

1997年,又逢村兩委換屆選舉。我們小石村地處肥沃的鬆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種糧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們的小石村,由於交通不便,村兩委班子思想不統一,集體經濟為負數,光欠供電局電費就達3萬多元,全村已被停電了。村裡的工作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村民們都急切盼望有一個人能挑起這副重擔。鄉黨委政府深入我村調查、座談、瞭解情況,最後找到了我。鄉領導對我說:“小石村至今還未脫貧,村裡的工作很困難,你辦過廠,見過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鄉黨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擔任書記,領著大夥兒走致富路。”鄉領導的這番話,讓我徹夜難眠,我深知創業的艱難,如果回村當書記的話,自己的廠肯定會受影響。同時,我的妻子、兒女也極力勸阻我,親朋好友也規勸我,他們都認為回去當書記,影響家庭經濟不說,弄不好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經過反反覆覆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鬥爭,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自己走上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援,帶領村民致富應是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我軟磨硬泡說服了妻子兒女,頂住了少數人的冷嘲熱諷,義無返顧地把組織關係遷回了村裡,並以全票當選了小石村的黨支部書記,我被黨員村民的信賴深深地感動了,從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幹出個樣子來。

在我接手後,才真正發現小石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子村”。當時,村裡共負債9萬餘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數村民依然沒有脫貧。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村裡因拖欠電纜而被供電局切斷了電源,出現了“日間有陽光,夜間無燈光,白村變黑村,戶戶叫黃天”的現象,這一上任就遇上這麼棘手的問題,我想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驗我夏宗雲嗎?怎麼辦?村民在試目以待。“開弓沒有回頭箭,再困難也得硬著頭皮幹下去了”我心裡一邊這麼想,一邊帶著兩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穩定村民的情緒;一方面抓緊與供電局協調,併到處籌集資金,為了還款,我以自己的名義貸了款,先交清了村裡所欠的3萬多的電費,這下,燈亮了,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下來:當村幹部真不易呀!

經過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變小石村的落後面貌,下一步的路該如何走?就這個問題,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一個專案一個專案地篩選。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灘的一塊荒蕪了很久的亂石地,經過多方論證,爭取縣國土部門的支援,我就帶著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一刨一鋤硬是在這片亂石灘上開出100多畝土地,得到上補助資金10餘萬元,並將它承包給人搞開發,每年為村集體增加了1萬餘元的收入。然而,由於小石村地處平原,沒有山可供開發,集體土地又少得可憐,切要壯大集體經濟光靠農業開發顯然不行。想到這點,我從自己辦廠的經歷中深要體會到發展村集體經濟也要走發展工業的道路,自己沒有資金、人才,就向外爭取外地人來興辦企業。於是,我們研究規劃了100餘畝工業開發小區,引進了一外老闆,投資100餘萬元在村裡創辦了一個“松陽縣人和泵閥製造廠”和溫州一家投資50萬元左右的鐵器鑄件廠,引進企業後,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且為村民增加了就業渠道。

村集體經濟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呢?這是我上任後的第二個看點。我想到了一個根本點,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從一條小機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況很差,車進不了村,農副產品的價格明顯低於別的村,村民心裡有說不出的無奈和苦處。想著這些,我心裡很急,千方百計,經歷幾多波折,終於開通了一條8米寬,2.5公里長,直通鄉政府的公路。後又結合康莊工種澆築了水泥路面,這樣連大型的貨車都能開進村了,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輩輩都是靠種良田為主的,但農田因鬆蔭溪古道衝擊而成,爛田糊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有許多田只能種兩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這700多畝爛糊田,成了村民們關注的又一個難點問題。是啊,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們作為村民父母官,怎麼能袖手旁觀呢?經過幾番周折,才與縣國土部門聯絡並爭取到土地整理專案。經過半年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現在是田成方,路成網,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話說:“現在的田是想幹就幹,想溼就溼,想種什麼就種什麼。”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農業經濟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漸漸地鼓起來了。

然而,畢竟富起來村民在少數,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戶殘疾人家庭,他們還是貧困不堪。想到他們,我這心裡就泛酸。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殘疾人,和他們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們有著同樣的經歷、感受和痛苦,就憑這點,如今,我自己又闖出來了,也富裕了,看著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著我,我怎麼能無動於衷呢?可又如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呢?轉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辦的廠,何不把廠辦成一個福利企業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馬放下手頭的活,立刻趕到民政局諮詢有關辦福利企業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領導的贊同,他們決心幫我這個忙。於是,我費盡心思著手搞規劃,寫申請,跑報批,一路折騰下來,總算如願以償了。接下來,我就把村裡12位有勞動能力但幹不了重體力活殘疾人招進了自己的工廠,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樣他們的生活也就有著落了。

“要當好書記離不開村民的支援,要得到村民的支援,要得到村民的支援,就必須深入村民,瞭解村民,和他們交朋友。”對於這點,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為了更深入地瞭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我經常利用晚上時間走門串戶,到村民們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誰家的生活、生產碰上困難,誰家需要哪些幫助,我都把它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逢年過年,我會帶領村兩委成員去慰問村裡的老黨員、老幹部、困難戶、孤寡老人、殘疾人,送上一些慰問品和慰問金,以表我們黨對群眾的一點心意。村民們信賴我,願把我當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機,無事也好與我嘮嘮。

無論是為集體的事,還是為村民個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對外聯絡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開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數村民認為我當老闆大手大腳慣了,村開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會計處查帳,村會計是擺出所有的招待帳目,村民們啞口無言了。其實,自打我上任以來,我從沒有向村裡報過一包香菸,招待客人多數時候也是自個掏腰包,甚至有幾次涉及到一些經濟問題,都是我自己出錢擺平的,事後也沒有向集體報過帳。這點我是問心無愧的。

8年的時間過去了,這8年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回憶這8年來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更多的還是欣慰。如今,我們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觀了,村集體經濟從負數到有存款20餘萬元,人均收入從1020元到3440元,並且成了小康村、縣級文明村、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先進黨支部。我本人也連續兩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兩屆當選為縣殘疾人代表,連續三年被授予縣優秀人大代表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我所辦的巨集興工藝品廠受到了縣殘聯的熱切關注,如今我廠年產值已達500多萬元,年上繳稅收10多萬元,全廠40名職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殘疾人20多名。殘疾朋友們在我這兒越幹越有勁,越過越開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聲說:“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同樣能夠駕馭命運,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蹟!”在今後的路程中,我會繼續努力,奮力拼搏,能多為鄉親們乾點事,就多為鄉親們乾點事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redian/k29k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