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工作報告 >

社群支書先進彙報材料

社群支書先進彙報材料

興辦事業,我在前

社群支書先進彙報材料

多年來,村幹部的舊觀念是“稅費收好了,矛盾不上交,工作就做到家了”。但張支書的思維並不侷限於此,早在1986年,他就想到,這樣的工作是被動的,他認為應該把心思放在如何幫助和帶領全體居民致富上,而這單憑開開廣播會、做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是沒有說服力的,他覺得自己應該做創業的帶頭人。由於資金不足,他就和村民陳均合作,從創辦預製場入手,以作坊起家,當時租地2.95畝,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場地,年產值達到50萬元,當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資,為今後的發展積累了原始資金。1999年初,四安鎮了民營園區,張支書瞄準這個機會,又與村民王建中合夥承包了鎮紡織廠下設的一個車間,由於他經營有方,車間獲得了可觀的利潤,更增添了他興辦民營企業的信心以及將企業做大做強的。

帶民致富,我來幹

張季明同志先富了起來,同時他也不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清楚知道群眾的具體困難和疾苦,用自己的真心、愛心去對待每一位群眾,去溫暖居里的每一戶家庭,通過點滴小事,把黨對農民的關懷滲透到群眾的心裡。他常這樣講,作為一名村支書,每一個村民都應該是自己的親人一樣,尤其是貧困戶,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原因致貧的,我們都有責任、有義務去拉他們一把,不讓任何一個掉隊。憑藉自己辦企業走南闖北的膽氣和見識,他想到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一方面利用鎮區在居委會的優勢,千方百計引進工業專案,鼓勵有資金、有能力的居民大膽辦企業,為農村勞動力的就地創業創造條件;一方面去南通、走上海、奔京廣,根據本居現有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現在,80%的村(居)勞動力都走上了經商務工的道路,其中有近100名成了大小不等的老闆,全居老百姓已經徹底擺脫了貧困。

在四安街道,提起張支書的好,每個人都能說出一段故事來。不把路修好,幹啥都不行。他在老沿防村任村支書的時候就尋思著要修路,測量了一年又一年,就是沒錢。2001年道路建設一炮打響,這回,修路所需的資金,張季明全掏了;出工出力,鄉親們全包了。環村4公里的黑色路、至戶5公里的砂石路,把家家戶戶與外部世界緊密相連,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在鎮成立工業園區之初,他積極響應,與村民一起動手備土打壩,為園區的開闢打了前哨。現如今,全居已實現道路通達化、灌溉防滲化、住居樓房化、廠企園林化、主要幹道路燈化,為富民強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關鍵時候,我來上

俗話說,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張支書也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為了招商引資,他想盡了辦法,為投資者鋪平道路。辦企業,需要廠區,而千百年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從農民手上徵用土地,難度可想而知,工業園區裡的十幾位企業家對此都深有感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支書挨家挨戶幫他論文

整理們上門做工作,將一分分土地徵集起來變成了廠區,白天農戶沒人在家,張支書就晚上過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和農戶簽好字、訂好就不回去睡覺,就憑著這股“犟”勁,不少農戶就這樣被他打動了,同意出讓承包的土地。在張支書的`帶動和努力下,全居近40家民營個體企業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其中有達1000萬元的定報企業,也有幾個人的家庭作坊,同時也為全居提供了1000多人的就業機會,老百姓有了穩定工作,純收入逐年提高,居經濟也逐步好轉,成了零債務村,且有盈餘。

開展,我領先

平日的工作他總能處理得遊刃有餘,將老百姓的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稅費徵收期間,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遲的人,廣播會開到喉嚨沙啞……為了努力改變居委會的面貌,也為了創設招商引資和擴大商貿成果,張支書帶領著居委會在各項工作上都爭先創優。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和精神建立活動,是統一農民群眾思想,樹立共同理想的必要載體,是農民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辦法,也是引導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張季明與兩委班子成員圍繞居委會建立文明街道,廣泛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在農民素質教育中,他組織居民開展“雙思”教育,採取算賬對比的方法,引導居民從農村改革20年來的變化中深刻領悟致富思源“源”在黨的富民政策。與此同時,他把居黨支部、居委會下一步交由居民代表討論,使居民看到了富而思進的前進方向。平時居里的工作,無論是農業稅費徵收、民事糾紛調解還是道路橋樑建設都走在全鎮前列,居黨支部連續多年獲先進黨支部稱號,全居七星級以上的文明戶佔總戶數的90%以上,勞動力轉移達85%以上,科普示範戶達12%。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去年,社群居委會一舉奪得江蘇省唯一的科普文明街道榮譽稱號。

多年來,他一直都是早上5點鐘起床、晚上12點以後才休息,從來不知道啥叫累。白天,張支書儘可能地在村裡工作,夜裡,他開始在廠裡辦公,既管生產業務,又抓企業,通宵達旦是常事。如有需要,他還親自走南闖北,進原料、銷產品。日子雖然苦,但苦中有甜。正是由於張季明的吃苦精神,他實現了人生的“雙贏”。面對飛躍發展的形勢,一向不甘落後、勇於進取的張支書又有什麼新的打算呢?且看他的行動和計劃:年底前全居再新辦3家民營企業,產值1.5個億,居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個人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再投入150萬元,新建廠房1400平方米,力爭實現產值、利稅翻番。

每每談及這些,淳樸的張季明總是淡然一笑。用他的話講,“如果這也能算得上的話,那麼這成功的訣竅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想’。凡事只要認真地去想,反來複去、設身處地地去想,疏漏就會少了,辦法就會多了,成功的把握就大了”。看似很普通的一席話,而其中所蘊含的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卻是每一個村幹部都應該思考和借鑑的經驗之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baogao/xvw9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