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工作報告 >

肇慶好玩的地方

肇慶好玩的地方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嶺南氣息濃郁,乃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肇慶好玩的地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肇慶好玩的地方

楊池古村1

坐落在封開縣羅董鎮,距縣城江口鎮28公里。是一個明清文化遺產地,被稱為“嶺南第一村”。楊池古村裡的居民全部姓葉,就像一個葉氏族落。在葉氏祠堂前面有一眼池水,常年碧綠,清澈見底;池邊上有纖細楊柳,和風依依。池上的柳樹,柳影倒印池中。故此稱為“楊池村”。

楊池古村坐落在封開縣羅董鎮,距縣城江口鎮28公里。是一個明清文化遺產地,被稱為“嶺南第一村”。

楊池古村裡的居民全部姓葉,就像一個葉氏族落。在葉氏祠堂前面有一眼池水,常年碧綠,清澈見底;池邊上有纖細楊柳,和風依依。池上的柳樹,柳影倒印池中。故此稱為“楊池村”。

環境

從遠眺望,整個楊池村古屋環拱相接,莊嚴肅穆,是古香古色的古代建築群,體現著明清時期獨特的建築風味,青山環抱,綠水縈繞,曲徑通幽。從外面看,小村像一個世外桃源,而置身其中,又彷彿進入了一條時光倒流的隧道。這裡四處環山,林深樹茂,空氣清新,環境深邃,風景旖旎,走進楊池古村,就像身處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而有“不辭長作楊池人”之感。楊池古村,建於曲徑通幽,山環水抱的山坡上,整個村寨都順著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不僅立體感強,而且通風、取光、排水理想,對人群的居住極之有利。村寨共有60多間磚木結構的硬山頂或歇山頂體現明清建築風格的兩進或三進房屋,其中有五間是書院(學宮),一間古代錢莊。楊池古村裡的居民全部姓葉,就像一個葉氏族落。在葉氏祠堂前面有一眼池水,常年碧綠,清澈見底;池邊上有纖細楊柳,和風依依。池上的柳樹,柳影倒印池中。故此稱為“楊池村”。從遠眺望,整個楊池村古屋環拱相接,莊嚴肅穆,是古香古色的古代建築群,體現著明清時期獨特的建築風味,青山環抱,綠水縈繞,曲徑通幽。從外面看,小村像一個世外桃源,而置身其中,又彷彿進入了一條時光倒流的隧道。這裡四處環山,林深樹茂,空氣清新,環境深邃,風景旖旎,走進楊池古村,就像身處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而有“不辭長作楊池人”之感。

特色

楊池古村整座村子都是由青磚建造,目前有60多間磚木結構古屋。硬山頂或歇山頂房屋,昭示著明顯的明清風格。建築物均用經過人工精心雕琢的大塊長方形花崗石墊砌底角,起到了很好的防潮、防蛀、防塌作用,無其它古屋那種青苔橫生的痕跡。整個建築結構嚴密、勻稱,造型美觀、精緻,門窗造型奇特。走進屋內,先後有大門、屏風等,有的甚至有連環小門相叩;抬頭向上望,屋脊翹起,瓦脊上和正門上方雕鏤有花鳥蟲魚、龍鳳麒麟等民間工藝品,手工精巧,惟妙惟肖,並有書法、摹描、圖畫圖案等,真是圖文並茂。楊池古村房屋的底層均用花崗岩石條砌築(據說這樣可以起到防潮、防蛀的作用),上層則用青磚。因此,楊池村的古屋均沒有其它地方古屋常見的青苔橫生的現象。

楊池古村原貌依然,由於楊池村處於大山深處,因此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民風,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來形容最為確切。走進楊池村就如同走進古代的廣信,抬頭就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掛著“恩貢”的古代牌匾。楊池古村淳樸的民風,優美的景色,使得它更美,更迷人。

楊池古村的“葉氏大宗祠”是楊池古民居的建築精華,無論是木雕還是灰塑、壁畫,都是嶺南古建築中非常罕見的裝飾。“葉氏大宗祠”的3間廳房內,8根木製頂樑柱通體散發古木香味,上面鐫刻著工整的對聯。據說,這8根樑柱是由8根杉木打造而成的,自明朝年間修建“葉氏大宗祠”時就一直留存到現在,雖歷經400年風雨滄桑依舊屹立不倒。廣州市文物保護部門有關專家指出,嶺南地方古建築的特色之—,就是支撐主體古建築的“簷柱”,其整體均由一塊石料打鑿而成。而“簷柱”由木製成則是北方古建築特色,在“葉氏大宗祠”出現用杉木作“簷柱”,這在嶺南古建築中是十分罕見的。

小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知書達理。村民出門不用關閉家門。並且他們顯然懂得這些古居的價值,十分注意保持村子的建築風格,即便是現在生活富裕了,家裡蓋起了小洋樓,依然不忘將古居按原樣保留,使遠道而來的客人有幸一睹明清古居的迷人風姿。

原貌

楊池古村原貌依然,由於楊池村處於大山深處,因此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民風,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來形容最為確切。走進楊池村就如同走進古代的廣信,抬頭就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掛著“恩貢”的古代牌匾。楊池古村淳樸的民風,優美的景色,使得它更美,更迷人。

楊池古村的“葉氏大宗祠”是楊池古民居的建築精華,無論是木雕還是灰塑、壁畫,都是嶺南古建築中非常罕見的裝飾。“葉氏大宗祠”的3間廳房內,8根木製頂樑柱通體散發古木香味,上面鐫刻著工整的對聯。據說,這8根樑柱是由8根杉木打造而成的,自明朝年間修建“葉氏大宗祠”時就一直留存到現在,雖歷經400年風雨滄桑依舊屹立不倒。廣州市文物保護部門有關專家指出,嶺南地方古建築的特色之—,就是支撐主體古建築的“簷柱”,其整體均由一塊石料打鑿而成。而“簷柱”由木製成則是北方古建築特色,在“葉氏大宗祠”出現用杉木作“簷柱”,這在嶺南古建築中是十分罕見的。

景點位置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封開國家地質公園

德慶盤龍峽2

盤龍峽原始生態旅遊區內峽谷漫長,罕見的瀑布群共有大大小小100多個,是首個得到廣東省旅遊局認可有10級以上瀑布群的旅遊區,被譽為“亞洲罕見、廣東第一”瀑布群。

2005年獲中國最高權威旅遊雜誌《中國國家地理》評為“廣東最美麗的地方”。盤龍峽景區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遊區和中國龍文化與傳說的聖境。景區內古木蔥蘢,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欏遍佈其間,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峽谷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是南中國最大的天然大氧庫。有“中國勇士第一漂”之稱的盤龍峽漂流,於2002年在全國首創冬季漂流,成為國內唯一可以開展四季漂流活動的景區,在廣東省內眾多的漂流景區當中一枝獨秀,享有極高的知名度。盤龍峽內,由近100個大小瀑布彙集而成分東西兩部分。東側瀑布群密集,最壯觀處在不到200米的距離就有四五個落差達60多米的瀑布。盤龍峽騰龍瀑布位於西瀑布群,落差達90多米,其雄偉可見一斑。

整個瀑布群落差近300多米,水流長達5.3公里,形成範圍100多公頃的瀑布群。盤龍峽瀑布不僅瀑布密集,水量大,而且整體感好,立體觀強。在盤龍峽可暢遊奇峰怪石之仙境,耳聞如獅聲吼,看飛瀑激起千堆雪。有三大天然瀑景不可不玩。沿著盤龍峽瀑布群下山,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那片紫色的海洋在拐角處的出現,在山麓處終於發現了深紫色的田野。這種原產地中海地區的“香水植物”有著馥郁的紫色小花,成株時可高達1米,覆蓋著星形細毛的花朵形如小麥穗。每當輕風吹過,一整片的薰衣草田宛如深紫色的波浪層層疊疊地上下起伏,非常美麗。

交通訊息

盤龍峽←→德慶交通:盤龍峽生態旅遊區與德慶汽運總站每天有四班旅遊專線對開,發車時間為8:30、10:30、13:30、15:30。

德慶←→肇慶交通:德慶汽車站與肇慶端州路地區總站、德慶汽運總站與肇慶端州路地區總站每天6:50—18:00有班車對開,發車時間為每20或30分鐘一班。

德慶→廣州交通:德慶汽車站往廣州窖口客運站班車,發車時間為7:10、8:00、9:30、10:55、12:10、13:10、14:30、15:30。

廣州←→德慶自駕車旅遊線路:西出廣州上廣三高速,在三水上321國道,經肇慶西行梧州方向抵德慶,約需2小時;德慶北行18公里到金林水鄉及盤龍峽,交通十分方便。

詳細>>景區資訊

門票:80元

【門票優惠政策】

1.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票;身高1.2-1.5米兒童,門票半價優惠。

2.65-69週歲老年人憑有效證件,門票半價優惠;70週歲以上(含70週歲)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景區內交通】

環保車:10.00元/人

【景區內娛樂】

景區內有漂流等單獨付費的娛樂專案,具體資訊參考景區公告。

德慶學宮3

學宮是用於供奉聖賢孔子和小孩讀書的地方,大成殿是學官的主體建築,面寬、進深各五開間,殿頂為重簷歇灰瓦頂,四柱不到殿頂,其建築藝術國內首創。整座建築融宋元時代風格與嶺南地方特色於一體,為我國宋元木構建築珍品,是廣東省唯一現存的宋元木結構建築。

德慶學宮,座落在廣東省西江之濱的德慶縣城。始建於宋朝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由石欄、櫺星門、泮池、大成門、杏壇、東西廡、大成殿、名宦鄉賢祠、崇聖殿、尊經閣和尊聖義祠等組成,是一組莊嚴、雄偉的古代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是學宮的主要建築,氣勢雄偉。為重簷灰瓦歇山頂,平面呈正方形,面寬、進深各五間。殿內面積三百多平方米,殿高十九點四米。它在建築上別具一格,與“八柱撐空”的一般古代廳堂不同,明間四根金柱不到屋頂,在柱頂上橫架座鬥枋,安放12朵類仿溜金斗,承託壓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形成“四柱不頂”的獨物結構,與廣西容縣“四柱不地”的真武閣,一東一西,一文一武,一天一地,遙遙相對,被稱之為我國南方古代木構建築的“一對明珠”。是廣東省唯一現存的宋元木結構建築,被譽為“國之瑰寶”。

學宮者,顧名思義,乃學子上課之地也。在中國,未有現代之國小、中學、大學之前,學宮成了當地培育人才之重要場所。學宮,又稱作孔廟,蓋中國歷史上曾“獨尊儒術”,而儒家之創始人乃孔子。孔廟,無論規模大小,廟內都設有大成殿。殿內用以安放孔子塑像。

在南中國眾多的孔廟大成殿中,論建築規模之大,結構之巧,氣勢之雄,應首推德慶學宮大成殿。這座大成殿始建於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建後曾倒塌,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是廣東省唯一現存的宋元兩代磚木結構古建築。

德慶學宮原有建築群佔地39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大成殿居正中,前有文明門、石欄、泮池,後有崇聖殿、尊經閣、明倫堂,還有東西兩原殿。德慶學宮大成殿設計者,獨闢蹊徑,打破了傳統廳堂那種“八柱撐空”的木樑架結構而採用“四柱不頂”的獨特形式以滿足建築物防災的要求。所謂“四柱不頂”就是:在殿樑架不砌上露明藻,左右次間各減了兩根內簷柱,明間正中只豎四根不到頂的圓林金柱,柱頂上橫架座鬥枋,安放四朵類似溜金的斗拱,以承託著壓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天花板上再立圓柱以支撐正樑;在山牆上和前後簷柱的柱頭上。承託著下簷的重疊起來的斗拱。殿身的樑架則用大鹿結構法。

這是古代建築師為使廳堂免受雷擊,採用消除電學上稱為“跨步電壓”危險的一種獨特設計;那四根上不到頂的圓木柱,稱作“雷公柱”。從外觀藝術看,大成殿氣勢巨集偉,殿面寬闊。加上用高臺基、高柱礎,前簷用花崗石柱,左、右、後三面圍以高牆,使全殿採光良好,光線均勻,又可防洪、防蛀。

大成殿外,正面通花門;重簷歇山牆;屋頂坡度緩,上有雕飾物,正中紅日起,兩邊鯉翹首。兩對雕龍各據一方,昂首天外。這些藝術造型,反映了興建成孔廟的宗旨:“聖人之道,如日中天。鯉躍龍門,聿開文運。”

德慶學宮大成殿,無論外部造型還是內部結構,都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是古代典型的嶺南建築,是不可多得的建築佳品,因此受到我國古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認為這座大成殿是祖國科學文化的結晶,在當時處於世界建築領先地位,被譽為"國之瑰寶"。

德慶學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肇慶市德城鎮朝陽路,始建於宋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這座莊嚴的古建築群由大成殿、崇聖殿、尊經閣、鄉賢祠、杏壇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八千多平方米,是我國元代木構建築的瑰寶。

大成殿是學宮的主體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殿高19.4米、氣勢雄偉,它的建築特點是四柱不頂、兩側減柱、斗拱特長。其殿簷的銜接之沒用一釘一鉚,全靠榫頭接駁,角度分釐不差,體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大成殿於1971年重修,現為縣博物館。

德慶學宮是南國古建築的一顆明珠,國際建築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建築系教授吳良鏞先生譽之為“國之瑰寶”;國家建設部總工程師章世清教授也稱它是“凝固的歷史,無聲的音樂”。1962年,德慶學宮被廣東省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鎮朝陽西路26號

型別:古蹟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小時

電話:0758-7780333

開放時間:

08:00-17:30。

門票:

肇慶德慶學宮(孔廟)成人票 30元

肇慶德慶龍母祖廟+德慶學宮(孔廟)+三元塔成人套票 90元

肇慶七星巖4

肇慶七星巖位於肇慶市區北約4公里處,景區由五湖、六崗、七巖、八洞組成,面積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美如人間仙景。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餘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南中國儲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為七星巖。

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波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裡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七星巖歷史悠久

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遊,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元帥於一九0年四月遊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七星巖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於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遊覽區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餘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五湖:中心湖、仙女湖、裡湖、波海湖、青蓮湖

六崗:石牌崗、獅崗、象崗、萬鬆崗、黃茅崗、蔭梓崗、佛仔崗

七巖: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

八洞:石室洞、蓮花洞、碧霞洞、鹿骨洞、雙源洞、金津玉液洞、旋螺洞、出米洞

交通訊息

公交

市內乘坐公交車在【七星巖西門】站下車即到。

其他

風景區內有公共汽車、環湖旅遊專線車、出租小汽車和交通船可乘坐。

詳細>>景區資訊

門票:60元(景點需另外收費)學生憑證件35元/人。

電瓶車:10元/段。

七星巖山水精華全景遊:40元/人(觀魚(或風情)碼頭→七星橋→水月宮(可上岸)→石室洞(可上岸)→天柱巖→鐵索橋→返回原碼頭(或西門碼頭))

仙女湖溼地風光+丹頂鶴園遊船:45元/人(北門(或禪林)碼頭→丹頂鶴園→出米洞→野生候鳥島→返回碼頭)

仙女湖溼地風光+野生候鳥群島遊船:45元/人(北門(或禪林)碼頭→出米洞→野生候鳥島→返回碼頭)

龍巖洞(含碧霞洞):10元/人

自行車環湖遊:15元/人(北門(或禪林)驛站→禾仙橋→景區北門入口→石牌堤→仙女湖入口→遠觀天然臥佛→皎杯石→東大橋→知青場→返回原驛站)

碧霞洞:5元/人

雙源洞:10元/人

百仙洞:6元/人

鐵索橋:2元/人

仙掌巖凌霄宮:5元/人

開放時間:8:00-19:00

鼎湖山5

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慶城區東北18公里,位於北緯23°10’,東經112°31’。因地球上北迴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乾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學者譽為“北迴歸線上的綠寶石”。1956年,鼎湖山成為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79年又成為我國第一批加-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保護區,建立了“人與生物圈”研究中心,成為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和研究基地。

鼎湖山面積1133公頃,最高處的雞籠山頂高1000.3米,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佈著溝谷雨林、常綠闊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森林型別。而儲存較好的南亞熱帶森林典型的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是有400多年曆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價值聞名海內外,被眷為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和“活的自然博物館”。

這裡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種,栽培植物534種,其中珍稀瀕危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3種;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種。鼎湖山多樣的生態和豐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這裡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很多,有鳥類178種,獸類38種,其中國家保護動物15種,1998年12月,經中南林學院森林旅遊研究中心測定,鼎湖山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05600個/立方厘米,為目前國內所測定的最高的負離子含量區。

鼎湖山自唐代以來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西南之頂老鼎建白雲寺,此後,高僧雲集這裡,環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來朝拜、遊覽的香客、遊人越來越多。明崇禎年間,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蓮花峰建起蓮花庵,第二年又迎來高僧棲壑和尚入山奉為主持,重建山門,改蓮花庵為慶雲寺,到了清代,慶雲寺規模越來越大,成為嶺南四大名剎之首。鼎湖山因為覆蓋著茂密的森林而蘊藏著豐富的泉水,從而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流泉飛瀑。幽深的自然景觀,東西兩溪流形成兩大景區:天溪景區、老鼎景區。九十年代新開發的鼎湖山新景區叫”新鼎景區”。

鼎湖與七星巖一起於1982年組成星湖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家首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於1998年七月又評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示範點。如今,鼎湖山又建起了國際學生旅館,以低廉的價格接待海內外學生。

地址:肇慶市鼎湖區上山路坑口鎮

型別:寺廟森林山湖泊

遊玩時間:建議4-8小時

電話:0758-2528138;0758-2621332

開放時間:

鼎湖山:7:30-17:30;蝴蝶谷遊船:9:00-16:30。

悅城龍母祖廟6

悅城龍母祖廟座落在廣東省德慶縣悅城鎮水口,是供奉龍母娘娘的廟宇。

龍母姓溫,秦時人,自小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人稱神女。傳說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濯洗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隻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長大後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後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於北岸的珠山下。後人感於五龍的孝心,就此建廟,名曰“孝通廟”,後改為“龍母祖廟”。

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歷代有封賜修葺。現存的`龍母祖廟重建於清光緒晚年,為磚、木、石結構,建有石級碼頭、石牌坊、山門、香亭、正殿、兩廄、妝樓、行宮、龍母墳。龍母祖廟最為值得稱讚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雕樑畫棟,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堪稱一絕,被譽為“古壇僅存”。其建築系按低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岩石板鋪設。每逢水淹過後,廟內稍作清掃便乾淨如故。此乃龍母廟建築之中的神奇。

龍母祖廟,系集兩廣能工巧匠,運作七年才完成。它與廣州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嶺南建築三瑰寶。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上香朝拜,煙火經年不衰,為百粵龍的子孫朝拜龍的母親的聖地。2001年悅城龍母祖廟作為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鎮321國道旁

型別:古蹟

遊玩時間:建議5-6小時

電話:0758-7619339;0758-7619855

開放時間:

6:30-17:30

門票

肇慶德慶龍母祖廟成人票 50元

肇慶德慶三元塔成人票 100元

肇慶德慶龍母祖廟+德慶學宮(孔廟)+三元塔成人套票90元

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7

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星湖在肇慶市北郊。原是北嶺山前沼澤地,1955年冬始闢成湖。面積約6平方公里。湖中修有20餘公里的長堤,將湖分為波海湖、中心湖、東湖、湖光湖、青蓮湖和裡湖等六部分。湖濱有7座石灰岩山,稱七星巖。以湖岩石洞取勝,在山崖湖堤間建有亭臺樓閣40餘座,各湖之間有堤橋相連。銀湖黛峰,林蔭覆道,碧水波光,垂虹弄影,景色優美,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美譽。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湖區錯落散佈著七座徒立峻峭的石飛巖山峰,形如天空中的七鬥星,因此稱為七星巖,其名稱是:閩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石掌巖,阿坡巖。

湖光山影交相輝映,多姿多彩。有巖就有洞,星湖吸引遊人的就是它有著絢麗,奇特的巖峰和巖洞。有人將星湖風景區的景點提煉為星湖二十景,名為:牌坊覽勝,平湖幽堤,釀風夕照,,玉屏疊翠,石林峭骨,虹橋雪浪,水月岩雲,鬆臺攬月,石室藏奇,千年詩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阿波泉湧,桂軒留醉,杯峰浮綠,敞天石洞,月魄松濤,仙掌秋風。二十景中,最有特色的是石室藏奇和水月岩雲。

廣東肇慶市的星湖風景名勝區,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很多遊人對它評價很高,認為它兼有杭州西湖和廣西桂林的勝景。星湖位於肇慶市北郊4公里處,湖面約8000畝,大小和西湖相近。整個湖面被蜿蜒交錯的湖堤劃分為五個湖: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裡湖。湖堤總長20餘公里,堤上楊柳、鳳凰木成行,宛如幾條綠色帶子飄落在碧澄的水面上。

絢麗、奇特的巖峰和巖洞:

湖區錯落散佈著七座陡立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形如天空中的七鬥星,因此稱為七星巖,其名稱是: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石掌巖、阿坡巖。湖光山影交相輝映、嬌嬈多姿。有巖就有洞,星湖吸引遊人的就是它有著絢麗、奇特的巖峰和巖洞。有人將星湖風景區的景點提煉為“星湖二十景”,名為:牌坊覽勝、平湖幽堤、閬風夕照、玉屏疊翠、石林峭骨、虹橋雪浪、水月岩雲、崧臺攬月、石室藏奇、千年詩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蓮湖泛舫、阿波泉湧、桂軒留醉、杯峰浮綠、敞天石洞、月魄松濤、仙掌秋風、波海朝暉。二十景中,最有特色的是“石室藏奇”和“水月岩雲”。

“石室藏奇”和“水月岩雲”:

“石室藏奇”即石室洞,這是七星巖諸洞中開闢最早的一個,洞中景物很多。唐朝李邕寫的《端州石室記》,就具體描述了他進入石室洞後的神奇感受。石室洞口高2米,洞內穹窿寬廣,頂高30餘米,水洞為石室主洞,遊人可以乘舟遊覽觀賞洞內奇景。洞內有石景20多處,石景270多幅。石室洞南口左側,一座依山面水的宮殿式建築,名曰水月宮,水月宮旁湖面上有一組作放射式排列、玲瓏剔透的水亭,中間一座八角重簷,四旁各一座四角單簷,曲欄相接,連成一體,又以一道長橋連線湖濱,與水月宮合成一個整體。在亭上環視周圍景色,水、月、巖、雲人間天上渾然一體,便是水月岩雲。亭的以,多被人們選作星湖的標誌。鼎湖山在肇慶東北18公里處,山上森林茂密,植物繁盛。

唐朝李邕寫的《端州石室記》,就具體描述了他進入石室洞後的神奇感受。石室洞口高2米,洞內穹窿寬廣,頂高30餘米,水洞為石室主洞,遊人可以乘舟遊覽觀賞洞內奇景。洞內有石景20多處,石景270多幅。石室洞南口左側,一座依山面水的宮殿式建築,名曰水月宮,水月宮旁湖面上有一組作放射式排列、玲瓏剔透的水亭,中間一座八角重簷,四旁各一座四單簷,曲欄相接,連成一體,又以一道長橋連線湖濱,與水月宮合成一個整體。在亭上環視周圍景色,水、月、巖、雲人間天上渾然一體,便是水月岩雲。亭的以,多被人們選作星湖的標誌。

這裡最佳旅遊季節為七、八、九月和春節期間,最高日達4萬人次。

貞山8

貞山位於四會市城區的西南面3公里處,山高649米,風景區內林木蔥蘢,山清谷幽;清泉瀑布,雲蒸霧蔚,有如人間仙景。

唐朝年間,貞山原名廣正山,因有“文氏貞女在此昇仙”之說而改名貞山。貞山能聞名嶺南,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之外,還與文氏貞仙之傳說有很大的關係。

據傳說,貞山下姚沙鄉的一個小村,有一對年過半百的恩愛老夫妻,唯獨膝下無兒女,未免有點美中不足。一天晚上,夫妻倆剛入夢鄉便隱約看見一朵雪白的荷花飄然而至,頓覺滿屋異香。不久,妻子懷孕,十月懷胎,生下女嬰,夫妻甚是高興。女孩滿月時,鄰村一個老朋友帶著嬌妻及三歲的樵哥前來慶賀,兩家人還當眾替子女訂下婚約。轉眼十餘年,兩家人見兒女已長大成人,便著手籌備婚事。不料,樵哥上山砍柴為虎所害,兩家人悲痛欲絕。樵父更是一病不起,半載身亡。樵母也因哭幹了眼淚盲了眼。文姑娘目睹樵家慘況,考慮再三,便披一身白衣,毅然過門樵家,服侍婆婆,並挑起生活重擔。文姑娘之義舉、品德,有口皆碑。但是,當地財主的幾個紈絝子弟見文姑娘長成窈窕淑女,早已垂涎三尺,心懷不軌,曾有一次闖入屋裡想調戲她,文姑娘手握剪刀,痛斥其非,幾人只好怏怏而退。然而,他們並不死心,後來以催租迫債為由,欲要文姑就範。文姑只得到廣正山躲避。時日一長,還是被那幾個人發現並進山企圖施暴。文姑見狀急步登上潭邊石崖,義正詞嚴地呵斥他們:"寧死不從,休想辱我!"然後縱身跳下深潭。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暴雨傾瀉。那幾個無恥之徒,被吹得跌跌撞撞,滾下山去。雨過虹現,文姑遺體安然地躺在潭上,如同熟睡一般;而那幾個無恥之徒卻焦頭爛額,橫屍山野。村人見狀,既惋惜文姑之不幸,又慶幸歹徒。大家正欲下潭撈起文姑遺體的時候,驟聞仙樂齊鳴,眾仙姑乘著彩雲飄然而至,將文姑托起,然後飄然西去。不一回,天空飄下一張黃紙, 書曰:"貞山一片石頭白,一片貞山白石頭;人為多情頭髮白,貞山頭白為誰愁?"後來,廣正山便更名為貞山,文姑跳潭處名貞崖。朝廷獲悉此事,皇帝下旨冊封文姑為"文氏貞仙"。四會縣衙也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在貞山谷口擇地建祠,名曰"貞烈祠",又名"仙女壇"。祠為道觀式,供奉文姑金身塑像,由道士住持,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

近十年來貞山風景區新建了牌坊,天音塔等景點。在貞山的周圍,還有化身潭、仙魚、仙螺、石碗、石麻籃等勝蹟。到這裡旅遊,既可以欣賞清幽的自然景觀,又可以"睹物思仙",別有一番樂趣。

“江頭漁火分外嬌,綏江彎彎臥長橋。堤園平湖添勝景,貞山瓊樓樂逍遙。”這首詩描繪的是四會的美景。 近年來,四會市抓住兩廣六市建設無障礙旅遊區的機遇,整合旅遊資源,豐富旅遊內涵,提升旅遊景區、景點的品位,切實抓好四會市旅遊規劃,以八大功能區域形成的大貞山旅遊區,成為了四會的特色旅遊區。貞山,這片由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小橋、流水共同組成的如詩如畫般的大地,成為了南粵大地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今日貞山--映日荷花別樣紅

貞山風景區座落在四會西南郊,佔地14平方公里,景區內茂林修竹,幽巖邃谷,流水潺潺,空氣清新,是肇慶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近年來,四會市以建設花園式、生態型城市為目標,不斷完善區內的旅遊設施,把貞山風景區規劃為八個部分:天音塔景區、仙蹤覓跡區、九瀑九潭區、田園美食走廊區、六祖聖區、農莊生態遊覽區、貞仙聖區、賓館休息區。區內建設更加完善,貞山,成為旅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貞山以”仙”聞名,遊覽貞山,必沾”八仙”:訪仙居、吸仙氣、觀仙景、汲仙泉、過仙橋、步仙道、覓仙蹟、許仙願。貞山風景以奇山、奇水、奇泉、奇花、奇亭為特色,來到貞山,可以賞山、賞水、賞魚、賞花、賞石、賞瀑,景區內曲徑通幽,流水淙淙,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其中仙蹤覓跡區,幽徑七八里,夾岸桂花飄香,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錯雜其間,古老的水車伴隨著現代化的設施,不一而足。看著山色空?,聽著泉水叮咚,如同置身於神話世界,童話王國。

貞山地處北迴歸線附近,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故而四季如春,萬木茂盛,空氣清新,達到國家一級大氣標準,是天然負離子呼吸區,民間稱之為”仙氣”。山上古木蒼翠,雲蒸霞蔚,每當雨過天晴,遍山青翠欲滴,陣陣花香沁人心脾,小鳥呼朋引伴,明代萬曆年間就有”貞山雨霽”之雅稱,列為”四會八景”之首。貞山泉多,有名有姓的就有貞仙泉、玉泉、佐邦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貞仙泉,此泉系貞山眾多泉眼中之名泉,源於高山密林,泉水自石壁湧出,終年流水不絕,水質明淨,清甜甘洌,飽含豐富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據當地人反映,用此泉水洗浴,可消暑除痱;泡茶,則香滑味甜,舌底生津。每天都有許多鄉民帶著大瓶小罐來打水回家飲。

在貞山的周圍,還有化身潭、仙魚、仙螺、石碗、石麻籃等勝蹟,更有仙女潭等九潭。中心景區貞仙祠,高潔幽靜,鄉民祭祀,接踵而來,四方遊客,慕名紛至。祠前六角亭,可供歇憩;祠右和尚岡矗立的天音塔,雄偉壯觀。扶搖登臨,眺望遠山近色,令人心曠神怡,巍峨的塔姿與肅穆的仙祠,互相輝映。山麓開有果木園,分別栽種人生果、柑桔、荔枝、桃李、烏欖、竹子和白花油茶等。花發果黃,清香四溢,使人賞心悅目。到這裡旅遊,既可以欣賞清幽的自然景觀,又可以”睹物思仙”,別有一番樂趣。

登象山觀景,臨會仙亭聽泉、到貞仙祠許願、赴仙女潭戲水,貞山四時之景不同,春日紅花滿山,映山紅、杜鵑競相開放;夏日荷花滿池,可在碧波中泡浴、衝瀑;秋日最好是在幽谷賞桂,在碧溪垂釣;冬日採蕨採果採草藥,別有一番情趣。貞山風景區以其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景色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旅遊、進香。今日的貞山,有新築四會至肇慶的公路經過山前,交通的便利,使結伴尋幽探勝者更是絡繹不絕,每年重陽佳節,登高人群如蟻如螻。

仙蹤覓跡--千尋潭影月同清

貞山有美麗的風景,也有美麗的風情傳說。據傳閩粵有三女神,即秦代的德慶龍母廟;唐代的四會文氏貞女;宋代泉州湄洲島的天后。天后為海神,龍母為江河神,而文氏貞女為地方神祗,故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知名度很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貞山以仙命名,以仙出名,由來久遠。貞山,原名廣正山,相傳唐代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廣山下有一村姑文氏,因為未婚夫鮑生打柴飼虎,文姑娘目睹鮑家慘況,考慮再三,便披一身白衣,毅然過門鮑家,三年如一日,服侍婆婆,挑起生活重擔。文姑娘之義舉、品德,有口皆碑。但是,後來她在當地紈絝子弟逼迫下-躲進深山,最後投水自盡,得道成仙,村民即於廣正山麓建貞烈祠,改廣正山為貞山。

貞仙祠有1200多年曆史,是古邑四會的一座古祠,歷代屢毀屢修,現在的貞仙祠是1982年由四會旅港同胞蘇東霖先生捐資重建的。建祠初期,有兩副對聯,如今仍留於門口和祠內:“貞風留竹柏,仙氣活魚螺”,“麻縷紡當年,一片冰心塵不染;魚螺傳千古,千尋潭影月同清。”在貞山的山溪裡,有種魚叫做煎鯽魚,鯽魚一面煎成了黃褐色,而另一面象平常鯉魚的色,俗稱“煎鯽魚”。有一種石螺則是無尾篤的,俗稱“無篤仙螺”。相傳貞女躲進深山後,一直沒有忘記村子裡孩子們放牧捉魚摸螺的艱苦生活,時時回來煎魚,煮螺給孩子們充飢,一天那幾個紈絝子弟進山企圖施暴,貞女把剪了尾篤準備炒的石螺和剛煎了一邊的鯽魚踢落到山溪裡,義正詞嚴地呵斥他們:“寧死不從,休想辱我!”然後登上潭邊石崖縱身跳下深潭,大家正欲下潭撈起文姑遺體的時候,驟聞仙樂齊鳴,眾仙姑乘著彩雲飄然而至,將文姑托起,然後飄然西去。而在貞山山腳的山溪裡就長滿了肉質鮮嫩、美味可口的“無篤仙螺”和有半邊褐色的奇特仙魚“煎鯽魚”,供當地人民食用。

現在貞山景區內還有許多貞仙的遺蹟,其中有一處叫會仙亭,依山而築,六柱六角,凝灰石構造,內設石臺石凳,周邊以靠椅作欄,新穎獨特,周圍青山綠水,山風習習,溪流潺潺,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相傳有一天,文氏貞仙和仙人何仙姑在此會面時,突然,大雨滂沱,把在此採藥的兩位姑娘淋得象落湯雞,於是,文氏貞仙化作村姑,帶她們到風雨亭避雨,頃刻,雨停止了,亭也不見了,村姑不知去向,鄉民們知道文氏貞仙顯靈了,後來就在那個地方按照採藥姑娘的敘述建了這座亭,取名叫會仙亭。

貞仙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知名度很高,貞仙祠一千多年來晨香夕燈,歲時不懈,引來眾多的善男信女謁拜。清光緒初年,文氏貞仙受聖恩敕封為“惠澤”尊號。清末維新變法運動的領導人康有為慕四會柑桔之名,於1893年12月初,同梁啟超弟子數人,從廣州乘渡輪來四會西沙(即現貞山附近一帶)品嚐柑桔,品嚐柑桔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起步入貞山參拜貞仙祠,也許得到仙人保佑,次年,康有為鄉試中舉,1895年上京參加會試,並以二甲取為進士,發動戊戌變法成為中國近代歷史有影響的人物,從此,西江一帶凡舉行鄉試、上學會考均有大批學子前來貞仙祠上香參拜,以求仙人保佑考取功名或取得好成績。

幽谷奇境--何緣身在此山中

貞山景區的發展潛力大,區內還蘊涵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等待開發。在六祖寺往裡走,有一條幽深而狹長的山谷,筆者曾與三五朋友去探過險,人未到先聽到水聲潺潺,入到谷內,只見峽谷瀑布幽深崎峻,羊腸小道蜿蜒曲折,悠悠的綠水碧波盪漾,滿目的青山古樹參天,這就是貞山的九潭九瀑區。溝內美景、險境處處皆是,潭水清澈,瀑布飛瀉,許多地方需要扯著藤蔓蕩過去,驚心動魄,非常刺激。人在這裡就覺得兩隻手兩隻腳根本不夠用,經常下面是激流礁石,深不可測,人就在上邊扶住雜草爬過去,真是心驚驚,膽顫顫。來到這裡,遠離了凡塵俗世,遠離了都市喧囂,手機沒有了訊號,只覺得自己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心情豁然開朗。現在該市已經著手開發這一區域,相信不久,即會以嶄新的面貌迎接遊客。

標籤: 肇慶 好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fw/baogao/3k0z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