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從業資格證 >社會工作者 >

殘疾人社會工作基本理論知識

殘疾人社會工作基本理論知識

正常化就是為受助者提供與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環境,包括讓他們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會,過常人的生活。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提供殘疾人社會工作基本理論知識,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殘疾人社會工作基本理論知識

  一、正常化理論

正常化理論是用來分析和如何看待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傷殘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會群體的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正常化理論一般有兩種含義:

1、以服務物件為本的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認為,由於貼標籤的緣故,以往把殘疾人等一些工作物件的行為視為異常,並採用主流社會通行的所謂“正常”的方法去治療他們實際上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在一些社會工作者和治療者或助人者眼裡被視為不正常的行為,其實在服務物件群體那裡完全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關鍵是助人者把自己看問題的眼光強加於受助者身上,換而言之,問題實際上是出在助人者對服務物件的任意標定上。

2、所謂正常化就是為受助者提供與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環境,包括讓他們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會,過常人的生活。英國倡導和推行的社群照顧就含有這種意義。美國全國智力遲鈍公民協會曾對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謂正常化就是幫助殘疾人獲得一種儘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條件儘量與社會中大多數人一樣而不是有意地將他們區隔開來。在社會工作實務中之所以強調這一點,蓋源於社會工作承認所有人(包括殘疾人等)都具有尊嚴和價值。

上述正常化理論引出一個對殘疾人社會工作共同的啟示,即殘疾人社會工作尤其需要從服務物件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斷和隨意標定。

  二、迴歸社會理論

迴歸社會理論的提出是和一些社會學家在20世紀中期對西方普遍實行的將精神病人長期封閉在院舍裡的研究,具有密切的關係。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護所裡的精神病人的情況後指出,由於在庇護所裡精神病患者始終處於不良的同伴關係(指精神病患者長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強烈刺激性的互動關係)和“關護”關係(指庇護所裡的管理人員、醫護人員對精神病患者的消極的、冷漠的的態度和嚴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為而導致醫患人員隔閡、緊張甚至敵視的關係),結果,並沒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轉,相反,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也有社會人士關注到老人和殘疾人因長期住院而產生的種種不良後果,發現長期住院令那些殘疾人等產生倚賴性、漸漸失去重新適應社會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運動開始興起,迴歸社會的理論也由此而產生。

迴歸社會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1、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等,他們多是社會上最脆弱及最無依靠的群體,他們往往需要社群內正規或非正規的服務和照顧,去協助他們在社群內繼續過正常的生活。

2、社群照顧是讓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務物件迴歸社會的典型模式。

3、社群照顧的目標是儘量維持殘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群內或其自然生活環境內的獨立生活,換言之,社群照顧表示提供合適的支援,讓殘疾人等社群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獲得最大的獨立性和自我控制。

  三、社會網路理論

社會網路這個概念最初由社會人類學家所創,早在於1940年,李察夫-布朗(Redcliffe-Brown)已經用“人際網路”去比喻社會結構。1954年英國人類學家白恩士(Barns)採用了社會網路的分析方法去有效地分析一個挪威的漁村社群。至今,社會網路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裡受到廣泛的重視及採納,因為它能夠提供一個系統的方法去分析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加深社會工作者對服務物件之間的相互溝通模式及互動的'理解。

概括而言,社會網路理論有如下幾個基本觀點:

1、所謂社會網路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間所存在的特定聯絡,而這些聯絡的整體特點可以用作解釋這群人的社會行為。或者也可以把社會網路視為一群人之間的關係結構及他們之間所存在的交換關係及特定角色。

2、社會網路和社會支援常常聯絡在一起,網路大多數情況下都扮演支援性的角色。社會支援網路是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支援,通常被視為解決個人及社群問題的“第一線”問題,因為當個人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尋求相熟或親密的人的協助,所以,社會支援網路無疑是補足正規社會服務的一種有效支援模式。

3、一般而言,社會支援網路至少可以表現出兩大方面的功能:(1)能夠起到緩衝壓力的作用。社會網路中的支援可以在兩個關鍵性時刻介入,一個是在危機將會發生或剛發生後但在壓力產生之前,社會支援可以幫助個人去採取較樂觀的態度或作較適當的準備工夫去減低壓力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社會支援也可以在壓力產生後但病態形成前產生作用,幫助個人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或鼓勵個人去執行適當的治療程式。這些支援系統可以包括親戚、朋友、互助小組及鄰舍關顧團體等,而所提供的支援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緒上的支援、協助日常生活上的細節、提供物質、金錢、技術及意見,等等。(2)能夠起直接及整體的保護作用。社會支援能夠幫助個人融合進社會的網路之中,因此而強化個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幫助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當個人確知他是生活在一個寓支援性及關懷性的社會網路中,而他也主觀地感覺到其他人時時刻刻都願意提供適切的幫助時,他自然會感覺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圍的環境。這種健康的心理狀態也自然能夠幫助個人增加對危機及疾病的防衛性、預防問題及壓力的產生。

4、社會工作在開展實務過程中,通常採用以下一些社會網路介入策略來幫助個人及群體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1)個人網路策略。這種最普遍被採用的策略,其重點在於強化服務物件的現存人際關係及他所處身的環境內有發展潛力的成員的互助能力。

(2)自願連結策略。這種介入策略是要幫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協助的輔助者之間建立聯絡,建立一對一的輔助關係。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將服務物件與適當的輔助者配對,而這些輔助者通常是對某一些問題的處理較有經驗及較關心,以致能對需要輔助的服務物件提供適切的協助。

(3)互助網路。這種介人策略是把面對相同問題或具有相似興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們之間的聯絡,促進他們互相支援的功能。採用互助策略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嘗試聯絡相同困難的服務物件成為互助小組,也可以把這些互助小組與社群內其他非正式組織聯絡成為網路,以達到互相支援及互相諮詢的效果。

(4)鄰里援助網路。當採取這種介入策略時,社會服務機構通常以一個以地域界定的的社群為基礎,然後盡力識別當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輔助網路及區內的“自然輔助者”。這些自然輔助者可以在向鄰里提供支援上扮演關鍵的角色。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去強化區內的非正式自然網路,把分佈區內的大小網路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效的鄰里援助網路系統,幫助區內孤立無援的人士。

(5)社群授權網路。這種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發展一個聚合了非正式社群領袖的討論場所,藉以有效地反映區內各種群體的意見及利益。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去促進這些非正式領袖的溝通、聯絡及互助並建立網路,鼓勵這些網路成員去共同參與及關心區內問題,形成社群內申述問題及倡議社群政策改革的聲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cyzgz/shehui/94pl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