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從業資格證 >導遊證 >

吐魯番坎兒井導遊詞

吐魯番坎兒井導遊詞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擷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以下為大家整理的是坎兒井的導遊詞範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參考作用!

吐魯番坎兒井導遊詞

吐魯番的坎兒井。吐魯番是著名的火洲,曾經測到的最高氣溫達49.6度,並且年降水量僅為10—16毫米,但年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以上,也許大家都會問,這裡的人們是如何生存的?為何這裡不僅沒有乾渴難耐,反而成為有名的綠洲呢?這些都是今天我們要去參觀聞名世界的坎兒井的功勞。坎兒井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作中,為適應乾旱地區的自然環境而創造出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佈在哈密、木壘和吐魯番等地,尤其在吐魯番地區最多,有1100多條,總長約5000多公里,相當於萬里長城的長度。所以有人將它和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文明工程。吐魯番的灌溉用地約有68萬畝左右,它們75%都是靠坎兒井的水灌溉的,所以它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線,沒有坎兒井,就絕不會有今天吐魯番的片片綠洲,說到這裡大家會產生疑問,既然坎兒井這麼好,為什麼不在全疆各地都修建坎兒井呢?這樣不就可以開闢更多的綠洲了嗎?

但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掏挖坎兒井,掏挖坎兒井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吐魯番地區是最適合修建坎兒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兒井要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火焰山的山體在其北麓使地下潛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則要找渠道疏通,這為開鑿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兒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這樣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為人所用,吐魯番盆地北部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離為60公里,而高差卻達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第二個有利條件;最後修建坎兒井對土質的需求非常嚴格,必須要質地堅實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個重要條件,坎兒井就在吐魯番發展了起來了。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漢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即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它們各有用途。首先,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坎兒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0.7米,一條坎兒井的豎井越深(約70米左右)其間距也越長(約30-70米)。在吐魯番最深的一口堅井達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來,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流出地表來,地下暗渠一般高達1.7米,寬約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澇壩,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庫,這樣坎兒井的水經過澇壩注蓄再引入農田灌溉,不僅可以控制流量,減少渠道滲透,更可以提高水溫,利於農作物生長,坎兒井的水冬天約為12度,秋夏約為8度。

聽了關於坎兒井的描述,大家也許很想知道這麼聰明的制井方法是誰創造出來的呢?對於它的開鑿歷史起源,有很多學者和史料都曾做過各種各樣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大致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傳、西傳和本地說三種。

第一種是東傳說:其依據是漢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陝西的澄城縣鑿堅井,開挖“龍首渠”(據《史記漢渠書》記載),並且將明渠、暗渠相交接處稱之為龍口,而且吐魯番人們延用了很多漢唐的有關坎兒井的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詞,如:“創”、“旱活”等。第二種是西傳說:認為此技術源於西亞的波斯人,那裡的人早在2000年前就首創了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術,而坎兒井是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隨著多領域的互利而傳入新疆。最後一種說法是:坎兒井是當地人們長期與自然鬥爭中自行發明的,也就是本地說。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根據坎兒井的分佈地區大都是當年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絲綢之路的沿線(甘肅、陝西、伊朗、土庫曼、烏孜別克、高加索),並且就“坎兒井”一詞考析,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約在2400年前,《莊子秋水篇》中曾有過:“子獨不聞夫坎兒井後的新發明,對於哪種說法正確,還請各位臆斷。

說了這麼多且不管哪個更為準確,但人們從這種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這點都是無法否認的,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首“坎兒井歌”:“坎兒井姓挖不姓誇,吐魯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潤綠洲開百花,種出葡萄哈密瓜,賽過它個金娃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吐魯番正是有了坎兒井,才有了鳥語花香,有了聞名於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發展,才有了吐魯番地區的勃勃生機,因此在這兒的人們將坎兒井當成盆地命脈,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則徐當年途經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並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每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現在看到的坎兒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兒井”,還有的以動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魯番,現在人們記得擁有最長曆史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坎兒井”。

建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坎兒井的開挖和建設,七十年代以來,由於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風使得很多坎兒井得了“乾渴”症,廢棄不用了,但人類總是在進步和不斷髮展,坎兒井在人們的發展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無法否認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tw/cyzgz/daoyouzheng/wm10n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