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文藝 >服裝 >

婚紗的歷史淵源

婚紗的歷史淵源

在西方國家,婚紗已經成為最普遍的嫁衣,所有的新娘都會選擇一件純美的白紗,伴隨自己走進婚姻的殿堂。那麼,它又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樣式呢?讓我們一起來尋跡婚紗的歷史淵源...

婚紗的歷史淵源

 1、古埃及——最早的婚紗

婚禮穿戴婚紗的習俗看似歷史短暫,不過一百餘年,然而嫁衣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古埃及時期。根據遺留下來的象形文字記載,古埃及宮廷貴族新娘傳統穿着白色亞麻質地的多層細褶薄紗裙,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由線繩系在乳房以下,下身着鐘形衣裙。嫁衣整體緊身合體,褶襉裝飾層次分明,被認為現代婚紗禮服的雛形。因當時衣物多以亞麻紡線織布,而亞麻染色困難,故顏色上白色為主,其他顏色如黃、藍、綠、紅則小面積使用。

 2、古羅馬——婚紗雛形

公元前9世紀的古羅馬,在文化禮儀上進入成熟繁盛階段。宗教滲透人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各司神靈的形象描摹在重要儀式中隨處可見。彼時白色象徵歡慶喜樂,人們時常在節慶場合穿戴白色衣飾,婚禮作為人生最重要的典禮之一也不例外。除卻顏色的限定,傳統嫁衣配飾也常展現出純潔的象徵形態。婚禮上,新娘身着一件由父母贈送的嶄新白色丟尼加(Tunica)禮袍,以此象徵新娘的純潔,丟尼加禮袍上繫有一個只能由新郎解開的大力神赫拉克斯(Herculean)結。整套婚紗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頭紗,古稱Nuhere,為面紗(Veiling)的術語,同義於結婚。面紗多為橘黃色,取自代表純潔處女的女灶神Vesta的火焰。而新娘頭上的白色百合花環,不僅是對婚紗的呼應,更是純潔象徵的加強。

 3、14世紀——裙拖的產生

中世紀對服飾發展的主要原因為宗教和十字軍東征,後者有如展開了一條“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藝術和商業貿易的交流,不僅增加了服裝面料的多樣性,更帶動了刺繡、紋樣、鑲嵌珠寶等裝飾潮流。14世紀,帶有裙拖的緊身柯特哈蒂裙(Cotehardie)成為傳統的婚紗,蕾絲裝飾背部和前身,擁有長而貼體的袖子,膨大的裙子開一條裂縫,露出裏面也帶有裙拖的襯裙。從這個時候起,直到20世紀,裙拖一直是婚紗時尚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歷史上最早記載“婚紗”概念則是在1499年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路易十二與王后安娜·布列塔尼的婚禮上,王后的婚紗採用了從古代中國進口的較為昂貴的白色織錦,上面鑲綴着各種珍珠、銀飾和寶石,首開婚紗中國化的先河。

 4、16世紀——緊身衣和裙撐

隨着緊身胸衣和裙撐的出現,開始了上衣緊束,下裙膨大的女服格局,禮服的概念逐漸清晰化。利用填充物來創造立體效果,強調女性身材的幾何形態,令腰肢更為纖細,整體曲線明顯。此時服裝本身表現立體的外觀,擴大和豐富了設計師的思路,為後來的婚紗禮服設計中立體裁剪作了鋪墊。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特點是分拆為各個部件,相互獨立構成,穿着時需要將其組裝在一起形成明確的外形。婚紗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較快的發展,與以往利用植物等作為象徵物的習俗不同,它逐漸強調身上不同部位的裝飾物,比如結婚戒指作為誓言和真愛的象徵,胸針則是代表了純潔和堅貞。

 5、17世紀—— 巴洛克的奢華

當中產階級逐漸壯大以後,服裝不再是純粹實用主義的東西,而變成了穿着的藝術形式。17、18世紀風靡歐洲富麗豪華的巴洛克藝術與輕便纖巧的洛可可藝術,最大程度地顯現和推動了禮服隆重、壯麗的風格。輕柔的蕾絲裙袍,燦爛而純粹的織錦、絲綢、緞子上大量裝飾着刺繡、蝴蝶花、緞帶和珠寶,裙子裏誇張的裙撐,掃地式的裙拖,裸露的落肩領線,寬大的泡泡袖,都為待嫁新娘所追捧。與維多利亞服飾的分部組成不同,17世紀的巴洛克樣式則把這些部件完整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種流動而統一的基調,部件間的界線消失了,增強的整體感表現出強有力的躍動的外形特色。

 6、18世紀——洛可可的優雅

同樣是繁複華美,如果説17世紀的巴洛克時代是男性力度的集合,那麼18世紀的洛可可時期就是女人柔情的展示。在洛可可時期,女性的身體成為男人瘋狂追求、欣賞的對象,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大行其道。服飾風格從粗曠、豪放轉為婉約、細膩,代表權力和財富的蕾絲被運用到極致,“暴露而優雅”成為了婦女們着裝的標準。這種革命性變化被稱為“Rococo fashion”。此時的婚紗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範,追求一種繁複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在富麗堂皇、甜美的波旁王朝貴族趣味中,窄衣文化在服飾的人工美方面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7、19世紀——維多利亞的白色婚紗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開始,立即對社會各階層的流行趨勢產生影響。新娘們為效仿古風,紛紛戴起了面紗,將蕾絲和薄薄的面紗固定在玫瑰桃金娘花環上,純潔的白色又重新成為婚紗的流行色彩。浮誇的宮廷式着裝開始轉向新古典主義的服飾流行風潮,維多利亞時期所流行的窄腰、緊身、優雅蓬鬆裙形,被認為是現代婚紗的經典外形。然而19世紀以前,西方的少女們出嫁時所穿的新娘禮服沒有統一顏色規格,直至1840年那場轟動全球的世紀婚禮。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身着一襲由漂亮的中國錦緞製作而成的`白色禮服,拖尾長達18英尺,並配上白色頭紗,從頭到腳的純白色驚豔了全場。她的驚人之舉,確立起白色婚紗在英王室近200年來屹立不倒的局面,也讓白婚紗成為西方乃至全世界婚禮的一個標誌。

 8、20世紀20年代——戰火中的簡約

奢華的服飾之風在20世紀初風靡不久,兩次世界大戰的先後爆發,從根本上顛覆了人們的服裝設計風格。一戰後的1920年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得婚紗的裙襬越剪越短,為了減少材料多使用直切裙襬,凸顯女性腰肢的高腰設計也被舒適度取勝的低腰線取代,同時婚紗逐漸兼具舞裙的功能,能讓新娘在婚禮的舞會上一展風采。1939年爆發的二戰導致物資普遍短缺,放棄傳統婚禮成為愛國行為,新娘的結婚禮服愈發趨於簡單樸素。新娘如果想穿一件白婚紗,她可以向戰前已婚的姐妹借,或用布券換取一塊簡單的素色面料,自己來做。許多雜誌也順應潮流開始教授剪裁技術,以幫助姑娘們自己學做簡便的禮服。也是從二戰起,歐洲開始有了租借禮服這一行業。許多母親也將自己的婚紗當做傳家寶,傳給女兒當嫁粧。

 9、20世紀50年代至今

50年代後,婚紗設計打破傳統的大轉擺式裙設計,並吸取了流行時裝的設計特色,崇尚“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剪裁和設計將各個年代的婚紗流行元素相結合,注重材質的現代感,避免複雜繁重。上衣部分裸露脖頸、肩背居多,裙子部分則根據喜好以及婚禮的形式選擇,常見有旗袍式、超短裙式、魚尾式等。另外一種組合式婚紗,將白天教堂婚禮與晚上宴請賓客所需禮服相結合為一件,為新娘的換裝提供不少便利。

標籤: 歷史淵源 婚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wenyi/fuzhuang/0l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