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計算機 >計算機二級 >

2016年計算機二級考試公共基礎考點知識

2016年計算機二級考試公共基礎考點知識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有效地對計算機二級考試考點進行復習,下面本站小編特意整理了2016年計算機二級考試公共基礎考點知識供大家參考學習!

2016年計算機二級考試公共基礎考點知識

  一、軟件測試

1、軟件測試定義:使用人工或自動手段來運行或測定某個系統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檢驗它是否滿足規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別。

軟件測試的目的:儘可能地多發現程序中的錯誤,不能也不可能證明程序沒有錯誤。軟件測試的關鍵是設計測試用例(註釋1),一個好的測試用例能找到迄今為止尚未發現的錯誤。

2、軟件測試方法:靜態測試和動態測試。

靜態測試:包括代碼檢查、靜態結構分析、代碼質量度量。不實際運行軟件,主要通過人工進行。

動態測試:是基於計算機的測試,主要包括白盒測試方法和黑盒測試方法。

(1)白盒測試

白盒測試方法也稱為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它是根據軟件產品的內部工作過程,檢查內部成分,以確認每種內部操作符合設計規格要求。

白盒測試的基本原則:保證所測模塊中每一獨立路徑至少執行一次;保證所測模塊所有判斷的每一分支至少執行一次;保證所測模塊每一循環都在邊界條件和一般條件下至少各執行一次;驗證所有內部數據結構的有效性。

白盒測試法的測試用例是根據程序的內部邏輯來設計的,主要用軟件的單元測試,主要方法有邏輯覆蓋、基本路徑測試等。

A、邏輯覆蓋。邏輯覆蓋泛指一系列以程序內部的邏輯結構為基礎的測試用例設計技術。通常程序中的邏輯表示有判斷、分支、條件等幾種表示方法。

語句覆蓋:選擇足夠的測試用例,使得程序中每一個語句至少都能被執行一次。

路徑覆蓋:執行足夠的測試用例,使程序中所有的可能的路徑都至少經歷一次。

判定覆蓋:使設計的測試用例保證程序中每個判斷的每個取值分支(T或F)至少經歷一次。

條件覆蓋:設計的測試用例保證程序中每個判斷的每個條件的可能取值至少執行一次。

判斷-條件覆蓋:設計足夠的測試用例,使判斷中每個條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執行一次,同時每個判斷的所有可能取值分支至少執行一次。

邏輯覆蓋的強度依次是:語句覆蓋路徑覆蓋判定覆蓋條件覆蓋判斷-條件覆蓋。

B、基本路徑測試。其思想和步驟是,根據軟件過程性描述中的控制流程確定程序的環路複雜性度量,用此度量定義基本路徑集合,並由此導出一組測試用例,對每一條獨立執行路徑進行測試。

(2)黑盒測試

黑盒測試方法也稱為功能測試或數據驅動測試。黑盒測試是對軟件已經實現的功能是否滿足需求進行測試和驗證。

黑盒測試主要診斷功能不對或遺漏、接口錯誤、數據結構或外部數據庫訪問錯誤、性能錯誤、初始化和終止條件錯誤。

黑盒測試不關心程序內部的邏輯,只是根據程序的功能説明來設計測試用例,主要方法有等價類劃分法、邊界值分析法、錯誤推測法等,主要用軟件的確認測試。

A、等價類劃分法。這是一種典型的黑盒測試方法,它是將程序的所有可能的輸入數據劃分成若干部分(及若干等價類),然後從每個等價類中選取數據作為測試用例。

B、邊界值分析法。它是對各種輸入、輸出範圍的邊界情況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

C、錯誤推測法。人們可以靠經驗和直覺推測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錯誤,從而有針對性地編寫檢查這些錯誤的用例。

3、軟件測試過程一般按4個步驟進行: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

(1)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是對軟件設計的最小單位——模塊(程序單元)進行正確性檢測的測試,目的是發現各模塊內部可能存在的各種錯誤。

單元測試根據程序的內部結構來設計測試用例,其依據是詳細設計説明書和源程序。單元測試的技術可以採用靜態分析和動態測試。對動態測試通常以白盒測試為主,輔之以黑盒測試。

單元測試的內容包括:模塊接口測試、局部數據結構測試、錯誤處理測試和邊界測試。

在進行單元測試時,要用一些輔助模塊去模擬與被測模塊相聯繫的其他模塊,即為被測模塊設計和搭建驅動模塊和樁模塊。其中,驅動模塊相當於被測模塊的主程序,它接收測試數據,並傳給被測模塊,輸出實際測試結果;而樁模塊是模擬其他被調用模塊,不必將子模塊的所有功能帶入。

(2)集成測試

集成測試是測試和組裝軟件的過程,它是把模塊在按照設計要求組裝起來的同時進行測試,主要目的是發現與接口有關的錯誤。

集成測試的依據是概要設計説明書。

集成測試所涉及的內容包括:軟件單元的接口測試、全局數據結構測試、邊界條件和非法輸入的測試等。

集成測試通常採用兩種方式:非增量方式組裝與增量方式組裝。

非增量方式組裝:也稱為一次性組裝方式。首先對每個模塊分別進行模塊測試,然後再把所有模塊組裝在一起進行測試,最終得到要求的軟件系統。

增量方式組裝:又稱漸增式集成方式。首先對一個個模塊進行模塊測試,然後將這些模塊逐步組裝成較大的系統,在組裝的過程中邊連接邊測試,以發現連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最後通過增殖逐步組裝成要求的軟件系統。增量方式組裝又包括自頂向下、自底向上、自頂向下與自底向上相結合等三種方式。

(3)確認測試

確認測試的任務是驗證軟件的有效性,即驗證軟件的功能和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與用户的要求一致。

確認測試的主要依據是軟件需求規格説明書。

確認測試主要運用黑盒測試法。

(4)系統測試

系統測試的目的在於通過與系統的需求定義進行比較,發現軟件與系統定義不符合或與之矛盾的地方。

系統測試的測試用例應根據需求分析規格説明來設計,並在實際使用環境下來運行。

系統測試的具體實施一般包括:功能測試、性能測試、操作測試、配置測試、外部接口測試、安全性測試等。

註釋1:測試用例是指對一項特定的軟件產品進行測試任務的'描述,體現測試方案、方法、技術和策略。

  二、關係代數

當對關係模型進行查詢運算,涉及到多種運算時,應當注意它們之間的先後順序,因為有可能進行投影運算時,把符合條件的記錄過濾,產生錯誤的結果。

1.關係模型的基本操作

關係模型的基本操作:插入、刪除、修改和查詢。

其中查詢包含如下運算:

①投影運算。從R中選擇出若干屬性列組成新的關係。

②選擇運算。選擇運算是一個一元運算,關係R通過選擇運算(並由該運算給出所選擇的邏輯條件)後仍為一個關係。設關係的邏輯條件為F,則R滿足F的選擇運算可寫成:σF(R)

③笛卡爾積運算。設有n元關係R及m元關係S,它們分別有p、q個元組,則關係R與S經笛卡爾積記為R×S,該關係是一個n+m元關係,元組個數是p×q,由R與S的有序組組合而成。

小提示:當關系模式進行笛卡爾積運算時,讀者應該注意運算後的結果是n+m元關係,元組個數是p×q,這是經常混淆的。

2.關係代數中的擴充運算

(1)交運算:關係R與S經交運算後所得到的關係是由那些既在R內又在S內的有序組所組成,記為R∩S。

(2)除運算

如果將笛卡爾積運算看作乘運算的話,除運算就是它的逆運算。當關系T=R×S時,則可將除運算寫成:T÷R=S或T/R=S

S稱為T除以R的商。除法運算不是基本運算,它可以由基本運算推導而出。

(3)連接與自然連接運算

連接運算又可稱為θ運算,這是一種二元運算,通過它可以將兩個關係合併成一個大關係。設有關係R、S以及比較式iθj,其中i為R中的域,j為S中的域,θ含義同前。則可以將R、S在域i,j上的θ連接記為:

R|×|S

iθj

在θ連接中如果θ為"=",就稱此連接為等值連接,否則稱為不等值連接;如θ為"<"時稱為小於連接;如θ為">"時稱為大於連接。

自然連接(naturaljoin)是一種特殊的等值連接,它滿足下面的條件:

①兩關係間有公共域;

②通過公共域的等值進行連接。

設有關係R、S,R有域A1,A2,…,An,S有域B1,B2,…,Bm,並且,Ai1,Ai2,…,Aij,與B1,B2,…,Bj分別為相同域,此時它們自然連接可記為:

R|×|S

自然連接的含義可用下式表示:

R|×|S=πA1,A2,……An,Bj+1,……Bm(σAi1=B1^Ai2=B2^…^Aij=,Bj(R×S))

疑難解答:連接與自然連接的不同之處在什麼?

一般的連接操作是從行的角度進行運算,但自然連接還需要取消重複列,所以是同時從行和列的角度進行運算。

數據庫設計與管理

數據庫設計中有兩種方法,面向數據的方法和麪向過程的方法:

面向數據的方法是以信息需求為主,兼顧處理需求;面向過程的方法是以處理需求為主,兼顧信息需求。由於數據在系統中穩定性高,數據已成為系統的核心,因此面向數據的設計方法已成為主流。

數據庫設計目前一般採用生命週期法,即將整個數據庫應用系統的開發分解成目標獨立的若干階段。它們是:需求分析階段、概念設計階段、邏輯設計階段、物理設計階段、編碼階段、測試階段、運行階段和進一步修改階段。在數據庫設計中採用前4個階段。

疑難解答:數據庫設計的前4個階段的成果分別是什麼?

數據庫設計中一般採用前4個階段,它們的成果分別是需求説明書、概念數據模型、邏輯數據模型和數據庫內模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jsj/erji/kleo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