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作文 >

關於杜甫的作文10篇

關於杜甫的作文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杜甫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杜甫的作文10篇

關於杜甫的作文1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親曾任司馬。杜甫從小就志向遠大,最崇拜的是遠祖杜預,他是晉代的名將,多彩善戰,懂得法律、經濟、工程,還曾註解過《左轉》。

杜甫的母親很早便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就寄居在姑母家裏。姑母不光教孩子讀書識字,對他的生活也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遊戲玩耍,寫字學畫。可是一場大病把兄弟兩人擊倒了,姑母悉心照顧杜甫,把杜甫從死神手裏奪回來,表弟卻病死了。這讓董事後的杜甫難過了很長時間。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杜甫漲到十幾歲時,已經健壯得像頭小牛犢,一天到晚歡蹦亂跳的。姑母家的院子裏種着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時,樹上梨黃棗紅,他簡直像只頑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幫助姑母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

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憂新。“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着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而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羣中,忘情地歡呼。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眾着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多年後,杜甫特別賦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看來,舞蹈、書法、繪畫、音樂、詩歌,是彼此相通的。據説,但是草書家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書法大有長進。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以後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也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於杜甫的作文2

相傳,唐代大詩人杜甫棄官以後來到四川,在成都郊外蓋了一間草堂。

一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也來到成都,特地去草堂拜訪杜甫。

杜甫與岑參意外相逢,很是高興,當下取出酒來吩咐家人設宴招待。可是,杜甫的妻子翻遍了所有的櫃子,僅僅找出了兩個雞蛋、一棵葱。

杜甫的妻子很為難。不料,杜甫卻不以為然地説:“沒關係,家中有啥吃啥,咱們拿出所有的食物,以誠相待就是了。”

不一會兒,杜甫家待客的第一道菜便端上來了。原來,這道菜是兩個蛋黃做成的,而蛋黃之間又極巧妙地放了一根葱葉。杜甫十分熱情地舉起筷子,輕聲吟道:“兩個黃鸝鳴翠柳……”

久別重逢,岑參見杜甫仍把自己當好朋友,立刻與杜甫舉杯暢飲,備覺親切。

緊接着,第二道菜也端上來了。這道菜是用兩個蛋清做成的,乍一看,讓人覺得有點寒酸。但隨着杜甫那“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吟出,這道菜便別有一番情趣了。

第三道菜是杜妻用一大截葱白做的,看起來並不怎樣,可它在大詩人眼裏卻同樣也有了生機。

“窗合西嶺千秋雪……”

“妙啊!妙!”岑參一邊品酒,一邊讚不絕口。

這時候,杜甫家待客的最後一道菜端上來了。岑參見狀,驚喜不已,幾乎與大詩人同時吟出第四句詩:

“門泊東吳萬里船。”

原來,這第四道菜是一大碗冒着熱氣的清水湯,而湯水上面居然漂盪着像船兒一樣的兩個雞蛋殼。

詩成酒畢,兩人同時開懷大笑。從此,兩個雞蛋一棵葱一首詩,把兩位大詩人的心牽得更近了。

關於杜甫的作文3

浩大的詩歌王國,才華橫溢的詩人數不勝數,而詩風沉鬱頓挫的杜甫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當他的破茅屋被風吹走茅頂時,杜甫還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歡顏。”的話,從痛苦的生活體驗中能迸發出奔放的熱情和火熱的希望,多麼大氣!儘管他一生過得艱難,儘管他遭受了無數挫折,但他沒有意志消沉,無論何時,他都以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淚涕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把杜甫的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國家收復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鄉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顯現出來。杜甫雖然苦,雖然窮,但他的愛國心並沒有減弱,尤其聽到故鄉收復的消息,幾乎要飛回故鄉。他的愛國心是熾熱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國土的時候,杜甫被迫離開了故鄉,離別故鄉時的依依不捨和回到故鄉的喜極而泣令人感動。而現在,這種有情有義、熱愛故鄉的人又有多少呢?

當我遇到困難時,我會想起杜甫;當我遠離故鄉時,我會想起杜甫。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樂觀向上的心態,已在我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滋潤着我的靈魂。

關於杜甫的作文4

我翻開書本品讀杜甫的詩作,再次重温杜氏年華。一陣古風就這樣把我吹進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溯流。

在泰山的某個角落,那時的杜甫、這時的我古今疊影,同望山之巍峨。唐玄宗二十三年,赴洛陽考進士的他,最終遺憾落榜。而24歲時,他偶遇交界齊魯兩地的泰山,它連綿不絕,聚集天地之靈秀。那時意氣風發的少年郎,駕馬馳騁,何懼落榜的悲傷。站在山腳處的他,心卻早已飛揚。登上高嶽府看眾山,看到了眾山皆小,看見了那時肆意輕狂。

而時光飛速流逝,留下積累的禍水最終席捲了盛唐。唐玄宗天寶年間,突然的安史之亂擾亂了一片祥和。八年戰爭,只剩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時代慘劇。在這破敗的長安城中,一座老宅內的布衣老人聲聲歎息。只見他的頭髮雜亂,整個人毫無精氣神,很難想象當年意氣風發少年郎,如今橋頭哀歎老翁頭,其間愁苦改變了時人多少。烽火又連着幾月不絕,早早送出的家書卻未能收到回信。院中花兒也似在流淚,樹上鳥兒似在哀鳴。隔着一條歷史巨溝,我便只能眼望杜甫青絲變白髮,離院青葱漸荒蕪。

唐肅宗乾元三年,成都近郊的一所茅草堂住着杜甫和他的妻兒。此時大風颳過,捲走了屋上茅草。杜甫出門,想着把茅草找回來,這時的他早已憔悴不已,歲月戰亂的雙重打擊似使他疲憊無力。南邊村莊的幾個孩童搶先衝了出來,抱着這堆茅草,任憑風吹雨打,即使杜甫説的口乾舌燥,他們也沒有放下。杜甫無奈回到家中,看着牀上妻兒,心中無限感慨。亂世之中,有朋友相助的他尚且如此,其他人豈不受盡戰亂之苦。可在這四海窮盡的社會中,他又能做些什麼呢?大概只能歎下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古風吹盡,我合上了書本,回味杜氏年華,心中為他的不甘和遺憾久久不能淡去。

關於杜甫的作文5

或許,他並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脱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繫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願提起他詩聖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幹,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歎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着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於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遊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願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聖。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鬱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於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説千百年後詩作不一定會流傳於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於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關於杜甫的作文6

飯桌旁。

一碟清湯,乾硬的饅頭夾着青菜。妻子給孩子喂稀的小米粥,桌上半燃的蠟燭被外界的風吹得左右不定,忽明忽暗。

夜間,勞累過後,三人相繼而睡。

“哎,着兩年,苦了你們了,如今,躺於着濕透之牀,是何等地委屈你和孩兒。”窗外黯淡的雨下着,沒有月光,誰又能發現杜甫削瘦的側臉。

“沒事,只是苦了孩子。”牀邊妻子輕描淡寫。

“哎,但願天下愛書之人,與吾等不同。”

“安史之亂’讓多少人受苦,此時卻要在此荒廢度日。”一行清淚落下,抱着孩子的手鬆了幾分。

“愛國,愛國,我如今這般落寞,將如何報之國家,愛書,愛文,愛學,誰又能讓天下窮苦讀書人過得好一些!”杜甫握拳“誰能?我連自己的妻兒都不能保温保飢,我有何用?天下讀書人又會如何!”話中夾雜着萬分無奈與悲憤。

僵硬着起牀,點燃燭火,臨桌揮筆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妻子給杜甫披上舊衣,孩童啼哭。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手凍死亦足!”停筆,妻子幾行淚灑落於紙上,杜甫起身面牀落淚。

“哪裏有保暖之屋給天下寒士,我寧願死去,也會滿足!”

杜甫潸然不止。

清晨,風雨退去,天邊掛上一道彩虹,書桌上書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剛勁有力,灑脱不凡。

終伴着小茅屋永垂不朽。

杜甫之志。

永垂不朽。

關於杜甫的作文7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讀着詩聖的美句,滿口回甘,窗外春雨綿綿,徐徐清風讓嫩葉搖曳。轉眼前,我竟化作那一縷清風,從樹梢間溜走,在時空中穿梭,不知怎的,我來到了你的面前……

相見泰山腳下

層雲升起,飛鳥歸林,巍巍泰山屹立在你的眼前,你的眼中是那般高大巍峨,神奇秀麗的景色,更是你兼併天下的豪情壯志。進士落榜又如何?懷才不遇又如何?我明白你遲早會登上這泰山頂,讓清風拂過青絲,俯視天下。

相見烽火三月

安史之亂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被軟禁於長安的你仍心懷家國。多少個日夜,你在油燈前,梳理着自己稀少的白髮,盼望着來自家人報平安的書信,時不時像殘花一般流下眼淚。“城春草木深”是你對國家破敗的哀歎;“烽火連三月”是你對戰爭的憎惡;“白髮搔更短”是你對年邁的惋惜。我看着你,明白了你的心情,是苦悶!是沉痛!是眷戀!是熱愛啊!

相見成都茅屋

秋風似猛虎般帶走了你屋頂的茅草,正恰逢烏雲密佈,遭遇夜雨。你睡在“冷似鐵”的被窩中,努力想敖到天亮。可你的心中卻依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心繫天下的情懷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想告訴你如今有那樣的“廣廈”了。

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了我的眼睛上,我慚漸睜開眼,興致勃勃拉開窗簾,沐浴陽光,滿是收穫。

回過神來,窗外依舊萬物滋養。曾經的你在錦宮城中看着那潤萬物的雨,如今的我在書房裏同樣望着春雨,抓住與你最後的聯繫——詩,崇拜你,學習你,成為你。

關於杜甫的作文8

泰山腳下豪言發,從此立志報國家。

柔情好雨知時節,大唐錦上又添花。

安史之亂滅夢想,春望一曲斷人腸。

老死他鄉終不悔,飄飄天地一沙鷗。

——題記

少年時,杜甫站在泰山腳下發出了豪言壯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此開始了文學之路漫漫征程,你自豪與大唐的繁榮昌盛,你陶醉與大唐的錦繡江山,大自然又賦予你柔情的一面,“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你忘情於美好的江南水鄉,你的才華也為大唐盛世錦上添花。

安史之亂,民不聊生,百姓居無定所,同時也打破了你年少的激情與夢想。你不得不把視線從江山轉到王朝的興衰。當你看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涼與頹廢,發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悽楚的吶喊,你試圖用你的絕世才華挽救唐王朝的衰敗,於是你振臂一呼,但,應着寥寥。你憤激,寫下了《三吏》《三別》,揭開了唐王朝誰敗的歷史真相!

你認識到你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之時,只能祈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只能借諸葛亮身世自喻“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只能借物自喻“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留下了千古遺恨!

走進杜甫內心深處,我認識到了才華橫溢的杜甫;走進杜甫內心深處,我認識到了柔情纏綿的杜甫;走進杜甫內心深處,我認識到了憂國憂民的杜甫!杜甫,中華民族形象的載體!杜甫精神,中華的民族精神!

關於杜甫的作文9

自古有云:“天府千里有沃野,物阜民豐無飢寒。”可天府之國卻也不免戰火騷擾,更不缺憂愁之人。詩人杜甫一如那孤獨的沙鷗,躑躅於西南天地間。

早年的英氣已隨那八月的秋風遠去,當年的雄心也僅在“一覽眾山小”的詞句中可尋得端倪。現在的他,壯心猶在卻如遲暮老人,孤獨的目光中再也尋不見昔日的神采。

他看到了開元盛世的`光明,更多的,卻是安史之亂的九州烏雲;他看到了致君堯舜上的希望,更多的,卻是報國無門的失望;他看到了昔日的倉廩豐實,更多的,卻是今日的民不聊生。

百年的勵精圖治,才換得來民豐國富,四海歸一,可而今,僅僅幾年的戰火卻燒的百姓流離,四海分崩。

這樣殘酷的現實幾乎要擊垮杜甫。他心力交瘁,萬般鬱憤之下,再次提起了憤世之筆:自經喪亂少睡眠的他卻憤然喊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之詞,而留給自己的,卻僅僅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悶遊武侯祠,他百感交集,憤憤又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借懷古來傷今。

早年的鋭意進仕之心他或許淡忘,而今心中惟唸的,只是希望天下早日太平,百姓能夠和樂安康。或許這只是奢望。

但他並沒有放棄這種奢望,當戰亂初停的消息剛剛傳來,他就抑制不住興奮與喜悦,“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然而盛世一去,哪能復返?“即從巴峽穿巫峽,卻下襄陽向洛陽”的杜甫看到的,聽到的卻依然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呻吟!

他失望,無奈,卻只得繼續將這民間疾苦在筆底波瀾之下顯現,最後他終將自己託付給那一葉孤舟,完成了自古“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又一段演繹!

關於杜甫的作文10

唐朝因為繁華多了些喧鬧,喧鬧的餘音是凝重的歎息。世界被李白嘹亮的歌聲無限放大,又被杜甫壓抑的沉吟召喚得悄悄還原,最後聚斂成悲愴的質點。

李白失意於現實,寄情於浪漫,因此他活得灑脱而豪放,即使爽朗的笑聲夾雜着些許悲涼。

而杜甫正好相反,他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的理想,但這之間的狂飆巨瀾讓杜甫氣喘吁吁。杜甫浪漫的絕望,只能鎖定傷心的現實。他緊握手中與他同樣正直的筆,注視着所有悲哀,透過繁唐的表象,他看到腐敗的實質,拔開歷史的風塵他預感到大唐正朦朧地走入朝代興亡的循環。他不能不疾呼不能不吶喊,他的每一聲疾呼都被人聞而驚心,他的每一聲吶喊都使人振耳發聵。然而此時的君王,早已被輕歌曼舞聲色犬馬所腐蝕,無意中排斥着一切逆耳之聲。文人大多善於並痴於幻想,而杜甫則較早地擺脱亢奮轉入冷靜,這正是他思想的高明和成熟之處。

然而在杜甫的詩中並不一味地只有悲傷,杜甫真摯,這是大幽默的特質。如杜甫年屆五十,坐客農人,説不出的苦,當索米不成空手而歸時,“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愁顏面對愁顏面,是不應有的一模一樣。再如寫逃離安史叛軍回朝時,“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狀窘境也是自嘲。讀者此時有些想笑,但被悲傷籠罩了。“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是大幽默景象。後人如果在此發笑,笑聲裏已含滿了淚水。

杜甫把握了華夏的槓桿,立在詩歌的支點,縮緊眉頭使勁一按,便把深藏於富麗堂皇的大唐撬上尤如明鏡的萬里晴空。局外人驚異於這種暴露的突然性和徹底性。以至於心中餘悸在後代不斷傳承。杜甫將司馬遷和屈原合二為一,這更讓人深深折服。一種穿透萬物的洞察力,一種廣泛深入的沉思,一種至死不渝的赤誠,一種兼濟天下的壯志,一種了出口成章的才氣,被集中,被組合,被凝鍊,轟然一聲,杜甫的形象昇華為永恆,仁人志士都向他看齊,他屹立在歷史的中心。

哭唐的淚水,一半源於杜甫。

標籤: 杜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zuowen/ojmz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