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作文 >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讀餘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會讓人手舞足蹈起來,也並不會讓人很興奮。然而無論何時,無論在汽車上,屋子裏還是桌前,牀畔;無論是欣喜,慰然,還是沮喪,寂寞,打開餘秋雨的散文,你都會漸漸融入他的文字裏,隨他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傾聽他所講述的中國歷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帶來的魅力。

掃一下目錄,便知道自己讀的是憑藉山水風物以揭示中國文化巨大內函的一種美麗文字。讀他的文章,第一印象就是清淡,遣詞造句也自然,通暢,決沒有半點兒華詞麗句,也並不見那些故作高深的難識字。我漸漸地愛上這文字了,一點點地讀,一點點地被折服,感動。再讀進去,就會發現他文章的內容非常平實,使人親近,讓人信服,在不經意間又讓人瞭解了中國過去的燦爛文化。書中一篇《白髮蘇州》看似寫蘇州柔麗悽迷的風景,卻以小橋流水為背景,通過描寫人文山水,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形神俱佳,同時又展現出中國2500年的悠久文化史,不愧為一篇充滿人文氣息的散文。

讀上這種文章,慢慢合上書頁,輕輕撫着封面,淡淡地歎出一口氣來,回憶過往的事,是常有的事。看着一篇《上海人》,那是一剖視上海文明,研究海派文化的論析文章,我是帶着一陣陣苦澀的認同感讀完全文的,有時心裏會十分尷尬,並不時的説:“啊,是這樣,我也曾這樣。”“精明、驕傲、會盤算、能説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領導、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趕時髦、浮滑、好標新立異、瑣碎、世俗氣”,這樣的心理特徵被一個 藝術理論家、文化學者、散文作家的文字所印證,怎能不讓人尷尬、鬱悶?

《文化苦旅》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化和史學功底,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人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座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餘秋雨不僅僅只是介紹這些風景和古蹟,而是通過它們揭示了更為深層次的內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説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個無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搶掠”一空的事情。看後我很受感染。餘秋雨在文中寫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作者是在為那一副副畫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經文的丟失感到可惜;是在為中國文化遺產的遺失而感到惋惜;更是為當時清政府的無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搶掠並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錯,更是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的錯。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視一下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麼一點骨氣,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考慮長遠一點,那麼那些外國人怎麼可能就那麼輕易地將如此之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掠奪走?

可是就在這清政府之前的幾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是世界的強國,唐朝的空前繁榮,元朝的空前強盛,我們的國家吸引着多少外國人前來經商、學習。可為什麼到了清朝就那麼的備受欺凌呢?

驕傲。就是因為我們太驕傲了,我們變的封閉,我們變的遲鈍,我們變的木訥。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這樣的人,也就會出現莫高窟裏的文物僅僅只用了一點點的銀元一點點的物品就被交換走,也就有了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被掠奪走的實在太多了,做為國人,真的有無限的痛惜,但這已經是歷史造成的悲劇了,無力挽回,或許這正切合了餘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再讓這悲劇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第一部散文合集,全書共37篇。它是用過山水景物來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其運用獨具一格的文字風格描繪出我國的文化歷史,又完好地把中國文人的艱難與自身回憶結合。於是我帶着好奇的心去品讀這一本書。

第一篇為《道士塔》,講的是一個無知愚蠢的道士——王圓籙令人悲憤的故事。《道士塔》的塔就是指莫高窟,而王圓籙做了莫高窟的當家後,以極低的價格向外國人售賣莫高窟裏的中華文物。若以我們常人的思維,肯定會萬般怪罪王圓籙。可是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中,他的“恨”不止恨王圓籙。篇中“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去了,他們的滔滔奏摺怎麼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一段足以表達了餘秋雨先生對清末朝廷以及官僚的不作為感到憤懣又無奈。我第一次讀是憤懣,第二次讀是無奈,第三次讀就只剩壓抑了......

緊跟其後的正是《莫高窟》,寫的是餘秋雨先生對莫高窟的參觀和感悟。莫高窟是我國的佛教聖地,由前秦時期開始修建,歷經十六國,各朝在此地都有不同的建造和修繕。餘秋雨先生運動窟中壁畫鮮活的語言向讀者詮釋了莫高窟足以傲視異邦古蹟的證據,從樂樽和尚對佛教的崇尚,至盛唐時期人民幻想的飛天,無一不使餘秋雨先生感慨萬千。我也去過莫高窟,但大多時候走馬觀花,只是單純地覺得窟中的壁畫很壯觀,卻無法如餘秋雨先生一般表達出如此豪邁的文字。篇末的一句,則是先生對莫高窟,對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自豪——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餘秋雨先生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説,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讀後感4

這本新編的《文化苦旅》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中西方文化對比與近代中國對文化的阻礙。後兩部分分別來自餘秋雨老師的《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吾家小史》。因為三部分寫作時間不同,文筆、內容均有較大差異性。

就文學性來説,剛開始讀時覺得行文對仗、詞藻優美,但過多的堆砌顯得有些膩,特別是《天人對話》最後一段,很優美但有些多餘。我想將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至《風雨天一閣》)推薦給即將大學聯考的學生,會對考試的行文有很大幫助。

就內容來説,這本書在文化方面帶給我很多啟發。書裏一些超前的觀點也在現在得到了印證。我本是衝着傳統文化而來,但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在當今社會文化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原《文化苦旅》中的《牌坊》《寺廟》讓我們看到文化是如何通過時間的洗刷去粗取精流傳下來的;《道士塔》讓人體會到文物遭到竊取的心痛;《都江堰》《陽關雪》《寧古塔》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血性。可是反觀現在,部分文人和作為文化傳播介質的媒體似乎無法認清自己的職責,讓文化傳播變了味。精華被人慢慢淡忘,粗劣的卻被部分保留了下來。這種潛移默化温水煮青蛙般的影響跟一次大型文化災難又有什麼區別呢?

除了文化方面的思考外,我也從本書的第二、第三部分得到一些別的感悟。比如:媒體的作用是什麼?是掀起輿論增大關注度還是如實報道做溝通的橋樑?還有,什麼是言論自由?一些沒經過驗證且危害到他人的言論也是自由的麼?再如,在社會大環境下,是隨大流順應社會還是維持心中的一把秤勇於做自己?

總體來説,第一部分讓人從各個方面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第二部分昇華文化,通過與其他國家文化的對比,瞭解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第三部分通過文化引出現代社會爭論熱點。推薦想進行文化薰陶的朋友讀第一、二部分;推薦想進行深度思考的朋友讀第二、三部分。選擇需謹慎,越往後越累,累腦又累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餘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後是理解,沉思之後是放鬆,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這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餘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表達,再現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程對話。太棒了!神奇!

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6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説:“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聯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悽美的畫卷。“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每個人的一生對於自己來説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彷彿也有一種想要遊歷山水的衝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着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中華文化,説是人文文化,不如説是自然生態文化,中華文化從長江,黃河,高原點滴累計!在我看來,宗教和時間是讓人從熱血沸騰的狀態冷卻下來,因為人有敬畏之心;科學和高速讓人從淡然到沸騰,可是卻耗廢了生態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歷過苦才能有沉澱,中華文化,雖説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澱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樑!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説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於餘秋雨,並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後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看過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餘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於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於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讚歎,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昇華!健康,健康,我會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8

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歎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閲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着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閲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於讀者來説,欣賞餘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敍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頭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資料可謂古往今來,不僅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不僅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裏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讚揚等態度)。讀者在閲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理解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並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於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能夠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敍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餘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異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敍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敍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述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敍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

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

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倘若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我們的情感寄託;倘若沒有這一場靈魂的盛宴,我們根本無法洞悉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願我做你的靈魂老友,不需眼淚不需負擔只需陪伴。——題記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這一擊僅僅是觸及,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我曾悄然凝視文化,它卻如秋水般陰鬱遙遠,忽而一朝過隙,雨落兼程,了無音訊。與《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着偶然,偶然也正是絕然。

本書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找文化靈魂的人生的真諦。餘秋雨是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然而餘秋雨先生卻有着極高的探索精神,餘秋雨先生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運令人心寒;走進寺廟,文化的蜕變帶來期望;感受信客,誠信的本質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於文化的傳承,而歷經千年的中國,外在是一個文化強國,而實際上我們的禮貌正在淪陷和流失。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是相互依託,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於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許真的就應出去走走了。在成長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廢墟中,等着開拓者含着淚水,抹去陳舊書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誰,在支撐中國文化?利慾薰心的時代,人人追名逐利,帶了一張張假面孔,看不清餘秋雨先生們在想什麼。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像劃過那麼多年,卻發現自己還在原點,彷徨中上演知己白頭,信任在瞬間就見血封喉。我們的自我價值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雲煙裏。天真的人,趕快為中國文化尋一條出路吧。你或許能夠用愚昧的內心編制華麗的外衣,偏離文化的軌道,用一幕謊言唱出萬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內心的慾望,就這樣靜靜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責無旁貸,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

文化苦旅,倒不如説心靈盛宴。遠行的靈魂,已不再回望。“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沒有深刻傳統文化沉澱的人,不是一位優秀的人。做一個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嘗不可?素心若禪,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看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當看到黃州突圍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時的心情説給你聽,説給大家聽。

餘秋雨曾經這樣寫到: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願去找他的麻煩吧?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距他、糟踐他、毀壞他。起鬨式的傳揚,轉化在起鬨式的貶損,這兩種起鬨都源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鬨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的“烏台詩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蘇轍説:“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當把蘇東坡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貧瘠而又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着一個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從“烏台詩案”來看,一羣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小人牽着大師,大師牽着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羣擠眉弄眼的小人。

中國的獨特國情千年以來難道就這樣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問,又有多少人藉着正義和愛國的幌子去指責、污衊、謾罵、詛咒那些我們中國人本應該尊重並感激的可愛的人。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骨子裏的那些醜陋的東西難道還沒有去掉嗎?

我想應該可以的……

烏台詩案後,他真正成熟了,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端急的溪流匯成了湖。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流年盡相催,翰墨裏的一粒微塵,你是如何用自己的軀體去渲染了這座文化的江山,怎奈江山的命運是如此多舛,面對萬般悽迷的罅隙,你只好化作煙火中一縷飄零的孤魂。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題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也許真如趙翼所説,文化就如一顆星辰,它倏然升起,當人們忙於兵戈,帝王對它慘不忍睹、門可羅雀時它便簌簌地隕落,劃破星空的臉頰,涔涔地滑過一道血紅的溝壑。

從敦煌的洗劫到近代文革的浩劫,道士塔也好,寧古塔也罷,歷史從未停止對文化的摧殘,原以為它會凋敝,但仍有無數人用他們的臂膀支持着這面即將轟然倒塌的圍牆,因為他們絕不允許那些愚蠢的人踏進他們的園子,去剷除大樹的根鬚,去踐踏它的果實,那面牆終究還是倒了,但這些為文化獻身的亡魂並不後悔,因為在廢墟上很快就會有人建立起新的圍牆,他們也許是蘇軾,是康熙,是永遠守護天一閣的範欽……他們都在為自己的文化堅守,哪怕他們知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己不過只是歷史中的滄海一粟,但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文化,哪怕身處逆境,哪怕是他人另類的眼光,哪怕賠上子孫的幸福,這就是文化中的“苦人”,翰墨裏的孤魂吧。

一世孤獨,走自己的路,有文化在足矣,也許他們守候的會像敦煌中的經卷轉瞬即逝,會像天一閣中的書籍人去樓空,文化本身就是脆弱的,但當他們看着自己守候的,即使是滿地破碎的文化江山,也就能心滿意足地離開。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在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即使多次經歷浩劫,但文化卻沒有永遠被淤泥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它總是在經歷風雨的打擊後,猶如雨後春筍般煥然新生,而他們就像雨後的彩虹般絢爛地籠罩着。

三月的柳絮,在風中的最後一段舞蹈,攝魂奪魄,生命的最後一段飛翔,舞得傾國傾城。輪迴路上,不知幾個孤魂還在徘徊,注視着那片守住或守不住的江山,也許來生會是一粒遊走在煙火中的塵埃,但文化裏永遠會有他們的印記,薪火相傳!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早就聽説餘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讀到他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借我一生苦旅無疆,尋覓中國笛聲何處歎千年。”他是深深地愛着中國文化的,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寫下了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這個“苦”字不知作者有沒有經過一番思量之後才確定下來。從這個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這本書情緒是低沉的,也表現出作者對文化的一片赤誠,真有點唐僧取經的味道。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跟隨着作者的腳步,我遊覽了眾多的名勝古蹟,我聆聽過沙漠中泉水的淙淙聲,我暢遊在三峽的山水長廊裏,我領悟過廢墟中掩埋的真諦,我感受到封建社會美好的人性……我傾聽着作者談古論今,在某個充滿意境的空間裏發出對中華文化的深思與感慨。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籲更多的人來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遺贈,不要讓現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優雅的亭台樓閣。我覺得,既然我們生在這個繁華的年代,就理應比我們的祖先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條件。

但看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瞭解中國歷史,有多少人在清明節還去認真地掃墓,又有多少人在閒暇時彈琴作曲、吟詩作賦......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為保護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碼身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懂得保護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遺贈拋之腦後。

我已經是一箇中學生了,我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當我們沉迷於網絡,或戴着耳機在高樓大廈間閒逛時,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兒時的我曾經天真地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不過是一些只能供人蔘觀而無法起到實際作用的東西。如今,我不禁為當時的想法感到一陣內疚。中國文化如同那醖釀千年的酒,時間越長,越是香飄千里。

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頂峯,讓中國文化昂揚在世界之巔!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會離去的終將離去。

——題記

我曾拜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當時,我對《家住龍華》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感受。然而幾天前,我又想起這篇文章,便又找出書,讀了一遍,卻讀出了一種獨特的共鳴。一定會有人説:“我讀過,是一篇很淒涼的文章,你一個學生,能有什麼共鳴?”不要着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是啊,我並沒有感受過那種與同仁陰陽兩隔的感覺。可是就是這樣,我生出了一種發自心底的贊同。我想,這種苦澀我也曾有過吧。我在他鄉,坐在草坪上,仰望星空,在浠瀝的小雨中吐露自己的內心,自言自語的説出來,苦笑着,便有苦澀。臨行前,要回鄉了,望了望身後即將離開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有過一段美好回憶的地方,卻是又有一些苦澀,一些冷清。

在生命的幾十年裏,總有一些自己所悲傷的吧?朋友,知己,卻如那熟悉的陌生人,莞爾一笑便閃過了,生命是獨自走來又獨自走去的。正如他所説,“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飄然而來,溘然而逝。”

有一位哲人説過,我們一生會與十萬餘人相遇,與數萬人打招呼,與數以千計的人成為朋友,與數百個人成為知音,與幾個人親近,可到了最後,只有你一個人。

我希望,告別不會痛苦,因為弱勢的我不能承受如此的悲傷,我更希望,沒有告別。他是教授,我是學生。有如此共鳴是我的榮幸。我想靈魂不一定歸於冷清與沉潛,希望他們歸於內心的平靜吧……

“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是一種奢望。”

這是餘秋雨先生在本書的自序中説的最後一句話。作為遊歷國內“文化山水”之人,他的希望即是筆下的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而我的確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了,這人文山水所留給他的苦澀與釋然。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本書裏,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可是,這樣的一個寶庫卻被一個道士給毀了,沒有發揮它的價值。餘秋雨對於這些寶物的損失深感痛心,從中深省釀成那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那時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於是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王道士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那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餘秋雨妙筆生花,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筆觸,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作願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標籤: 讀後感 苦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zuowen/19we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