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淺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淺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

  一、 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樂於表達的習慣

傾聽與表達是與人合作交流的基礎。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已從被動的學習轉向自主的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

一年級的學生自律能力差,自我意識強,上課時往往不愛聽別人講,喜歡自己講。但在講的過程中,常常難以抓住問題的實質,語言組織能力差。説與聽是相互支撐的,學會傾聽,善於表達,需要教師精心培養。在教學中,我首先從培養學生認真聽做起,逐漸提高學生説的能力。

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是最好的引導。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應從教師自身做起,無論在課內還是在課外,教師都應沉下心來聆聽學生的表述。對語無倫次的表述要善於理解,小心誘導,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話能有條理地説出來,進而樂於表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説”與“聽”要做出科學的要求和合理的評價。在培養學生傾聽意識的同時,要激發學生“説”的積極性。布魯納指出:“一旦兒童能使語言內化為認識工具,就比以前更能運用有效而靈活的方式,將經驗和規律表達出來,並加以系統轉換。”培養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思維過程和結果,既可以使知識得到內化,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和第幾”時,首先要讓學生説一説圖意,在明白圖意的基礎上想一想用數幾説一句話,然後組織交流。學生充分地説出一共有幾個人在排隊買票,某個人排在第幾,第幾排的是哪一個,他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在説的過程中,體會“幾”與“第幾”的不同含義。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為學生的“説”提供了大量的空間和機會。課本中經常出現“你能看圖説一説嗎”“你還能怎樣説”“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想一想、説一説”“擺一擺、説一説”“比一比,誰説的多”……培養學生將操作過程、觀察過程、想像過程、質疑過程説出來。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提高學生敏鋭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水平。

  二、 養成看書、用書的習慣

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內容呈現形式新穎豐富,貼近學生生活,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教材這一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養成看書、用書的好習慣。一年級的學生因識字少,對書本中的文字及插圖的理解能力差,這就要引領他們先看懂書。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數一數”時,教材提供了一幅情境圖,畫面活潑歡快,內容豐富,富有童趣。教師應首先依託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都有些什麼,讓學生邊指邊説,並要求學生觀察仔細,為數各物體的個數做好準備。在學生看清圖意的前提下,再提出數數的問題,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數一數,感悟小圖裏的物體有幾個,圓點也畫幾個,物體的個數抽象地用“小圓點”來表示。看好書、用好書是品味教材呈現的豐富的數學內容,理解其豐富內涵的有效方法。

  三、 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

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認為“智力活動是外部的、物質活動的反映,是外部物質活動向反映方面——知覺、表象和概念方面轉化的結果”。動手操作是兒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兒童在動手操作中獲得直接經驗,在“做中想,想中學”。我深信:只有學生確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為了讓一年級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蘇教版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堆一堆”“數一數”等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學生在直觀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能夠積累學習的“關鍵經驗”,而這些經驗是無法教會的,必須由學生自己體驗。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教師讓學生藉助學具,將4個桃放在兩個盤裏: 一盤放1個,另一盤放3個;一盤放2個,另一盤也放2個;一盤放3個,另一盤放1個。有了這一操作的過程,再抽象成數的分與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實現了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又如,在教學“加和減(一)”時,教材創設了“試一試”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用10個花片拋一拋,根據花片正面有幾個,反面有幾個,寫出算式。這一動手活動,既營造了“動中學、學中動”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習熱情,又達到了協調發展的目的。

  四、 培養學生學而問、疑而思的習慣

學而問、疑而思,就是要培養學生敢想、敢説、敢問的學習精神,這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表現。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突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培養提問能力的素材,將提問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如教材呈現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嬉戲的童話情境,提出“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並在情境圖的下方讓學生填寫算式“□ ○ □ = □”,這就要求提出的問題與寫出的算式相對應。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僅要符合實際,還應有一定的數學價值。教材不僅多次呈現“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的情境,還要求學生在解決一些問題基礎上,嘗試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的提問。

要養成學而問、疑而思的習慣。教師就要充分發掘教材內容的智力因素,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好勝的心理,教師要有效地運用教材所創設的有一定思考深度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疑中問,在問中思。例如,在“認鐘錶”的教學中,課本呈現了兩幅不同的情境圖。學生在觀察中發現,鐘面上怎麼都是10時呢?產生疑問,在疑問中思考,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自己是幾時起牀、幾時睡覺,學生在思考中感悟出鐘面上的10時有上午10時和晚上10時的區別。讓學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從而培養學而問、疑而思的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必須從點滴做起,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必然讓學生終身受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z3kk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