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實用】語文教案範文彙總6篇

【實用】語文教案範文彙總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語文教案範文彙總6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學習複韻母ieüe,學會特殊韻母er及四聲,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學會整體認讀音節yeyue;學習聲母與複韻母ieüe組成的音節,能正確拼讀。

教學準備

字母、拼音卡片、圖片、掛圖、錄音機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1.歌曲導入。(伴隨着音樂聲,學生自由做動作。

小朋友,我們今天到拼音樂園去遊玩好嗎?瞧,拼音樂園的花五顏六色的,多美呀!(黑板上貼有不同顏色、形狀的花,背面寫有學過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

2.採摘“花兒”遊戲。

你們願幫花農伯伯採摘這些花嗎?你喜歡哪一朵就摘哪一朵,不過,花的背後都有一個小祕密,你得告訴大家。説對了,花農伯伯就把這朵花送給你。

3.給“花”分類。

請拿帶有聲母、韻母、音節“花”的小朋友分別站起來,説明讀時應分別注意什麼。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學習韻母ieüeer。

逐一貼上“椰樹”“月兒”“耳朵”情景圖。

①圖上畫的什麼?(要求用一句完整的`話説

板書:ieüeer

②用學ɑi的發音方法,讀ieüeer。

③小朋友,仔細觀察,再讀一讀三個複韻母,分組討論討論,看看自己能發現什麼嗎

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讀準er,懂得er自成音節,不與任何聲母相拼。

④小朋友們,自己會寫這三個韻母嗎?(每個韻母寫一遍,提示方法:一看二寫三對照。

2.聽講故事,學習yeyue。

小朋友,老師帶着你們去遊拼音樂園,可有兩個小朋友沒人帶,在家裏不能出門,心裏正着急呢!他們是ie和üe。

“ie”真聰明,他到孫悟空那兒學了幾招,大聲一喊“變”。這樣“i”變成了“y”,“ye”就可以出門了。“üe”急得大哭

“y”熱情地説:“別哭了,我帶你出去。”“üe”擦掉傷心的眼淚,跟着大y就出來了,你看他們來了。(板書:yeyue)與他倆打打招呼。

你會寫yeyue嗎?(提示:ie中是i變成y;üe是前面加y,去ü上兩點

3.藉助遊戲,練習拼音。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坐碰碰車嗎?誰能拼讀這些音節,誰就可以開着碰碰車闖關。(先自由拼讀,然後遊戲。

遊戲規則:七八個學生拿着卡片,一個學生做開車的動作,拼對一個就闖一關,看誰走得遠。

三、小結全文,檢查效果。

小朋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該回家了。你在拼音樂園學到哪些本領?你們想給爸爸媽媽帶點禮物嗎?(讓沒有舉手發言言的學生參與遊戲之中

遊戲:摘蘋果。(複習鞏固ie üe er ye yue等,抽認一個摘一個。

語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着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與初步吟誦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在比較閲讀中體會送別詩的特點。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環節一:以讀破題,整體感知古詩

師:同學們,送別是古人經常出現的場景,送別也自然成了古人寫詩的重要題材。今天咱們學習的一首古詩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來,一起讀課題。(生讀題)

師:預習過課文嗎?

生:預習了。

師:我不相信。你再讀讀課題。

生讀,輕重音不清晰。

師:送誰去安西?用你的朗讀回答我。

生讀課題。

師:送元二去哪裏?繼續用朗讀回答。

生再讀課題。

師: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查資料書知道的。

師:真好!藉助工具書瞭解難點詞的意思,這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學們,元二去安西做什麼?大家一起朗讀課題回答。

生讀。

師:誰送元二出使安西。詩題連起來可以怎麼解釋?

生: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師:很完整。不過,古人寫詩題沒有這麼囉嗦,他們簡潔地寫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師:請伸出金手指和老師一起書寫。(板題)

【賞析】讓理解與朗讀訓練融合,有效。讓每一處學習均指向學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觀值得肯定。

環節二:強記書寫,夯實語文基石

師:(課件出示詩文,生字“舍”“君”留空)預習過課文的同學,應該對課文有一定印象吧,來,誰願意填填空?

生上台書寫。

師:正確嗎?

生:正確。

師:可是,不能打滿分。知道為什麼嗎?

生搖頭。

師:這麼美麗古詩,咱們這樣書寫,還真對不住這作品。請看老師來填寫。

師:(示範後)大家一起動手吧。(學生練習後)古詩就得這樣用心寫,漢字就得這樣用心寫!(展示一個)

【賞析】不僅寫正確,還要求寫美觀,有語文味。

環節三:繼承國學,嘗試吟誦古詩

師:同學們,通過預習,有誰已經會讀這首古詩了?

生背。

師:字正腔圓,節奏優美。不過,這是現代人讀古詩。古人讀詩一般用“吟誦”的方法。想學這種方法嗎?

生:想。

師:怎麼吟誦呢?(教師示範)

生躍躍欲試。

師:不急。讀的時候需遵照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稱它為平長仄短。(板書:平長仄短) 在普通話裏面有四種聲調,第一聲和第二聲叫“平聲”,我們用短橫表示。(板書短橫符號)。讀時需把這個字音延長。(師指着第一句詩中的“城”)來,讀一讀。(師做手勢引導等)

生讀得有模有樣。

師:平聲會讀了,那麼仄聲呢?仄聲,我們用一條豎線來表示。(板書短豎符號)仄聲讀的時候聲音一出來馬上就收掉。我們稱為仄短。(範讀“朝雨”)大家自由練一練。

生練讀。

師:平長仄短,可是在這首詩裏面有個字是不一樣的,看,最後一行的一個“出”字。這個“出”現在讀音是“出”,而在古時,它的讀音是這樣的(師讀)。這種音我們稱它為“入聲”(板書:入聲)它歸在仄聲字裏。

生再次練習。

師:標上平仄,它就是這樣的一首詩(課件出示標有平仄的詩)。請聽——(師配上《陽關三疊》吟誦)

學整體練讀。

【賞析】從學生的真實起點出發,做適當的`加法,在吟誦上下功夫,讓人耳目一新。對於學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詩文化的有益嘗試。

環節四:咬文嚼字,體會古詩情韻

師:同學們,吟誦着這樣的古詩,我們彷彿也走進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個清晨,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場小雨,屋瓦、柳樹葉子很乾淨。王維不停向元二勸酒,説出了陽關就再見不到他了。

師:描述能更具體,語言能更美一些嗎?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場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變得清新了許多,霧霾不見了,柳葉閃閃發光,客舍的青瓦遠遠望去,彷彿籠罩着一層青藍色的煙霧。亭子裏,鬚髮花白的詩人王維正動情地舉杯勸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這一去,那頭可沒有老頭子我這樣的老朋友啦!”

師:誰來評評,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個詞語表達。

生:詩情畫意。

生:依依不捨,深情款款。

生:具體生動,感人肺腑。

師:語言真美,評價真美!同學們,在這個柳色留人的早晨,在這個依依不捨的早晨。詩人王維就這樣一杯接一杯地勸着元二。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別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維為什麼一杯接一杯地勸酒呢?

生:他喜歡喝酒。

生:他覺得酒最能表達友情。

師:學古詩,有時候需要知人詩論,需要了解每一個文字背後的信息。大家請看——

(課件出示圖文)陽關以西,滿眼荒漠,無盡荊棘。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去,要到哪裏呢?(出示路線圖)渭城在今天的陝西渭河以北,陽關在今天甘肅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長達三千多公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生驚訝萬分。

師: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將遠行,你會怎麼做?

生:我會説: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會説: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總是想替對方再想周全一點,再周全一點。

生:我會對他瀟灑地揮揮手,説:去吧,建功立業,我在這裏替你祝福!

生:我會對他唱一首歌:《朋友》。

師:《朋友》創作得晚了點,需要穿越。

師: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當時,即使元二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時間,更何況,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來的時間可能是一年,也可沒是——

生:兩年;三年……

師:黃沙漫漫,旅途艱險。異地他鄉,淒冷孤單。人生無常,不要以為人與人的緣分很長,有時候,簡單的分別就是一輩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幾年後,王維就去世了,渭城送別,生離即為死別。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輕雨渭城,走進新柳渭城,走進詩人不捨的心裏,真誠吟誦。同桌之間,互相練習。

生互讀。

指名試讀,再配上《陽關三疊》,師生共同吟誦全詩。

【賞析】讀出詩心,體悟詩情,是古詩學習學得詩味的重要策略。詩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詩歌需要解,抓住詩眼探究個明白,這都是古詩學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認識。

環節五:比較研究,探究送別詩歌

師:同學們,古人與人送別,除了用更盡一杯酒的方式,還會用哪些方式?

生:《贈汪倫》……

師:積累真豐富。還有嗎?

生沉默。

師:(呈現《別董大》《贈汪倫》)。瞧,它們來了,請自由選擇一首。結合下面的註解,吟誦吟誦!

師:今天,辛老師和你們度過了愉快的40分鐘,咱們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詩句來表達,你準備送給辛老師怎樣的句子?

生:勸君再上一節課,大同學生最聰明。

……

師:創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學生最聰明。下課!

【賞析】從一首詩走進一類詩;從一首詩走進一類文化;從理解感悟走向創意運用。課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別有洞天的味道。

語文教案 篇3

一、作者簡介

莫頓·亨特,美國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痛擊》、《心理學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懸崖上的第一課》)等等。

二、故事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作為上尉飛行員的莫頓·亨特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莫頓·亨特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並不難做到,只要努力。

就這樣,莫頓·亨特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一步又一步,終會達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詞義

1、參差不齊:形容很不整齊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語言、動作等幽默詼諧,引人發笑。

3、鬨堂大笑:形容眾人一起大笑的樣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變化莫測:變化多端,難以揣測。

6、抽噎:一吸一頓地哭泣。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寫“我”與小夥伴們一起爬懸崖,而“我”卻因體力不支被困在懸崖中途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詳細敍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懸崖、脱離危險的'經過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寫“我”由小時候的爬懸崖經歷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人生經歷。

五、問題歸納

1、文章開頭介紹天氣的炎熱,有什麼作用?

寫天氣酷熱,實際上是寫爬懸崖的原因,為下文寫爬懸崖作鋪墊。

2、作者為什麼特別強調傑裏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傑裏的特殊關係,為後文埋下伏筆,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傑裏叫來了“我”的父親,使“我”擺脱了危險。

3、既然懸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為什麼又説對自己而言卻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這矛盾嗎?

不矛盾。這樣寫,照應前文所説,自己是一個病弱的孩子,同時也為下文寫“我”在懸崖上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和恐懼的心理作鋪墊。

4、⑦⑧⑨三段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來表現“我”當時的處境?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文中用“滿頭大汗、渾身發抖”這樣的情態描寫,“猶豫不決”“懸崖底下的地面摔個粉碎”這樣的心理描寫,“我緩慢地爬着,扒住巖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後的巖石”這樣的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來表現“我”當時痛苦的處境,這些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孱弱、膽小的孩子形象,預示了“我”即將面臨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艱難處境。

5、“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後才意識到那就是我。”這句話有什麼表達效果?

這句話把“我”膽小、害怕、緊張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句子生動傳神,既有點誇張,又很符合當時的情景,巧妙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閲讀。

6、“抽噎”與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麼不同?

“抽噎”這裏有被困懸崖導致的滿腹委屈,有下了懸崖後回顧的後怕,更是成功之後的喜極而泣,前面的幾個詞都是在寫“我”被困懸崖時的恐懼、焦急。

7、“我”在爸爸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這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趴在巖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險。啟發:看似不可戰勝的巨大困難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戰勝了。

8、課文最後一段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議論,在記敍的基礎上進行議論,抒發感悟,點明瞭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難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小了,就能夠戰勝困難,取得成功。既總結了全文,又畫龍點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現在讀者眼前。

六、課文主題

本文講述了“我”小時候爬懸崖遇險以及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地戰勝困難、脱離險境的經歷,從而得出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困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戰勝它的信念並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從當下做起,就能各個擊破,最終成功戰勝它。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所藴含的道理。

3.培養獨立閲讀能力。能根據故事情節展開聯想,續編故事。

教學重點:

瞭解故事所藴含的`道理,續編。

教學難點:

提高閲讀能力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今天請同學們自己來讀懂這篇課文。

二、回憶學法、自學課文

想想讀懂一篇文章的步驟是什麼?

a)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b)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c)圍繞問題讀課文,理解課文。

d)感情朗讀,談體會

三、反饋

a)同桌互讀

b)抽生讀,檢測讀音

c)説: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什麼事?

d)談體會:從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你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説)

四、熟悉故事情節

1.分角色讀課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訓練

1.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2.把編的故事寫下來。

六、詞語盤點

1.讀讀讀記記

2.完成讀讀寫寫

3.把好詞積累到詞彙本。

板書:

小木偶的故事

啟示:

僅有一種本領是不行的,人應該多方面發展。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學會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

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給人的豐富聯想和深刻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同學們,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句話“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被人傳誦。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人説,那是辛棄疾在尋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説,“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還有人説,“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眾説紛紜。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這首詞,看作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二、簡介背景:辛棄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後被迫退休於江西上饒,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因此,字裏行間有種高潔的氣質,但是也有孤獨寂寞的顯露。

三.初讀體會

1. 自由朗讀文章(結合文章註釋提問,元夕之夜你在做什麼,見到什麼場景,那這首詞又寫了怎樣的場景)

2. 個別朗誦(正音)

3. 再讀詞文,分組討論上下片內容。

四.賞析詞文

(我們來分享一下大家對這首詞的理解)

1. 本詞既然以“元夕”為題目,那麼詞中從哪些方面來寫元宵節的盛況的呢?下面我們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説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樹如星雨——形態之美。

B.車馬:寶馬雕車香滿路——服飾華貴,觀者之盛。

C.音樂:鳳簫聲動——音樂美妙。

D.花燈:玉壺光轉——光彩奪目

E.士女: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粧扮、情態之美。

總結:上片反覆渲染了一個動態的絢麗的燈節之夜。車多、人多、燈多;焰火美、音樂美、花燈美、服飾美、情態美。作者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多種感覺器官,極盡渲染烘托,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非常,盛況空前。)

2.元宵節盛況的描寫中既寫景,也寫人。上面我們看了熱鬧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現了幾類人,主角是誰?請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兩類人:“笑語盈盈”的仕女;“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主角:“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寫景、寫人起到什麼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卻用十三句中的九句來寫景,寫別的喜歡熱鬧的女子,對於寫主角有什麼作用和好處嗎?

提示:寫景寫人都是為了反襯女主人公。A.景越熱鬧,越見“那人”處境的寂寞與孤獨。B.他人越高興,笑語歡快,就越見“那人”的脱俗與淡泊。總之,這都是為了襯托“那人”的,這不是喧賓奪主,通過對賓的着重描寫,正起到了加強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採用烘雲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個人,請結合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 “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提示:從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裏,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寫出作者儘管無法實現自己的志願,也不願隨波逐流過着醉生夢死的奢華生活,而甘願在這瘋狂的熱鬧中獨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識遷移:

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例如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學問三境界)。

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詞是寫離別的痛苦。閨中人一夜難眠,晨起登高,極目遠眺,西風黃葉,天涯路長,想和思念的人通個音信,卻因山長水闊而不知道他在何處。這句詞富有哲理,王國維以此説明第一境界:高瞻遠矚,選定目標。故也稱為“立志”。

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寫思念一個女子,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二境界:百折不撓,艱苦奮鬥。故也稱為“追求”。

C.“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詩寫上元之夜,燈月交輝、車馬喧鬧。觀燈女郎,笑語幽香,飄然而過。然而意中人千尋萬覓,杳無蹤影,似乎已經絕望了。誰料驀然回首,竟看見他在燈火闌珊之處。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王國維以此比喻為第三境界:豁然開朗,親手得之。故也稱為“獲得”。

規律總結:

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古典詩詞中常常運用這種表現手法。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鬱悲哀的基調。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為全詞定下了淒涼傷感的基調,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字字含情

方法指導:

如何區分渲染和烘托兩種手法及其作用?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脱,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悽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淒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着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説,並不意味着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説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説,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悽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湧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烘托是一種側面描寫,即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從次要方面下筆,加以修飾和陪襯。烘托又稱烘雲托月,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從雲寫起;或為了表現紅花的美,反覆地刻畫綠葉。所以烘托的“託”略帶“襯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作者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種種描寫,就是從側面來烘托羅敷的美。渲染則是為了營造某種氣氛或創設一種意境,而對景物或聲音進行描寫。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開頭寫寒蟬悽慘悲切的'叫聲,目的是為下文的離別渲染一種淒涼、傷感的氣氛。

課堂訓練

比較李清照的《永遇樂》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答:這兩首詞的共同之處:二者都是以元宵燈節作為描寫對象,藉以寄託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現方法上,都用了對比手法,極寫元宵盛況,反襯出一位獨處於燈火稀落之處的孤高女子,藉以表現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潔的人格。用較多的筆墨來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抒發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用比喻、白描、對比、渲染、以樂寫哀等手法。

其不同之處是:辛詞只直接對過去的元宵沒有牽涉,而李詞對今年的元宵的用筆方式與辛詞不同,並沒有真正突出其繁華場面,而用較多的筆墨來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

這主要是因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詞所抒發的是家國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詞則是表現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從政治層面來説,是對朝廷奉行投降國策並由此帶來的政治現實的不滿,從而表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潔的人格。在對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詞除了今昔對比外,還從人與我、樂與悲等多方面進行對比,辛詞主要是將世俗與“那人”進行對比。李詞表面極寫元宵節燈火輝煌、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諷刺南宋統治者只知沈醉於歌舞昇平,而不思復國。詞中繁華的景象,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脱俗不羣的美人形象,從中表現了詞人唯我獨醒,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六、佈置課後作業

1《全優設計》p111第六 第七題

2整理筆記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作者生動細膩而又飽含感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抓住特徵,運用適當的描寫方法刻畫人物。

教學準備

小黑板或課件。

設計思路

教學這篇課文時,應首先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明確文中刻畫的主要人物。能分辨出運用的描寫方法及其刻畫的人物性格。再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有關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

記憶中韻朋友每個人都有許多。你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朋友是誰?為什麼難忘?説出來,給同學們聽聽。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高爾基少年時的朋友跟我們韻朋友有什麼不同?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童年的朋友》。(板書課題。)

2.作者介紹。

(1)讓學生站起來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1。)

高爾基,蘇聯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二、自主學習

師: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也可以幾個人輪讀,要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畫出並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文章中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4.有人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寫人最好是寫眼睛。課文中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關的句子畫出來。體會這些描寫表現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

5.外婆在孩子的眼裏是長輩,可作者在文章中説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貴”的“終身朋友”。為什麼?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噗噗咕噥綹鬃詛咒鑲

要求:讓一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不正確的,找其他學生起來糾正。

2.文章中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7

明確:(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裏描寫。)

3.有人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寫人最好是寫眼睛。課文中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關的句子畫出來。體會這些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

明確:(黑眼珠兒閃耀着氣憤的光芒。)

(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過她的眼睛,從她內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温暖的光芒。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充滿活力、愉快、温暖。)

4.,外婆在孩子的眼裏是長輩,可作者在文章中説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貴”的“終身朋友”。為什麼?

明確:(因為她不僅善良,有愛心。還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給了我關懷,給了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5.放聲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把喜歡的原因和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後。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6.重點研討第6自然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本部分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②本部分刻畫人物時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③從這部分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2)小組代表發言交流。

明確:

(①比喻、對比、排比。

②肖像描寫、動作描寫。

③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愉快的人。)

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堂課的收穫。

(不必只侷限於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説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閲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佈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童年的朋友

高爾基

外祖母

肖像描寫

動作描寫善良、充滿活力

語言描寫愉快、温暖

心理描寫有愛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xlo1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