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後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後反思

國小6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一: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後反思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六年級第一單元的課文主要描寫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作者通過精彩的文筆,細膩的描寫,運用大量排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學生帶進有靈性的魅力大自然,進行心靈的交融。如何讓學生感悟大自然的靈性和美麗,從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是我們老師該思考的問題。

美是通過有感情的讀才能領悟出來。如何讓學生進入作者所描繪的境界是關鍵。《山中訪友》作者把古橋、樹林、瀑布、山泉、懸崖等當作知己朋友,同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對話。教學時,我一是通過引導學生採取各種方式的讀,讓學生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痴迷與熱愛。二是通過角色的轉換,一部分學生當山中的古橋、樹林、瀑布、山泉、懸崖等,一部分學生當作者,讓他們進行對話與交流。課文學完我總覺得學生只是初步領悟了作者的情感,沒有深刻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痴迷與熱愛。

第二篇課文《山雨》,作者全身心投入雨中,通過大膽而又奇特的想象,寫出了山雨的音樂美。同時也帶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引起我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作者把雨中的樹木、小草、巖石比做一把巨大的琴鍵,把飄飄灑灑的雨絲比做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做一首優雅的小曲,面對如此美妙的文章,我深深地被感染,因為我和作者一樣鍾情於大自然,迷戀於大自然,而如何讓學生感受這種情感又成了難題,學生是好動的,也許他們關注的世界和成人根本不同,課上到這裏我好睏惑,學生只能體會到作者的一些情感,要他們深入作者的內心,身臨其境地感悟大自然的美妙還是達不到。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悟與聆聽還是欠缺。

在學習《草蟲的村落》時,我發現教學中並沒有抓住孩子感興趣的切入點,將孩子們引入草蟲的世界裏,瞭解蟲子的生活習性,感受蟲子的喜怒哀樂,體味文本的獨特魅力。沒有發揮有效的作用。既沒有進行有效的文字訓練,又沒有讓孩子們受到熱愛大自然的薰陶。和孩子們學完這課,感慨頗多。雖然我們是不太年輕的老師,但是,要永遠保持一顆童心,亮着一雙童貞的眼光,這樣我們能發現更多的美好,更能讓我們的課堂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課堂是生活的濃縮,可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悟會隨着年齡的增長會有獨特的見解的。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教學又告一段落,回顧這單元的語文教學工作,我感歎良多,靜下心來,反思自己這教學工作如下:

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陷入了沉思,由於課文長,課堂的容量大,為了實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多的地方只是匆匆而過,引導的還不到位,留下很多的遺憾。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紮實的。我帶着孩子們跑啊跑啊??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學習《懷念母親》時,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沒有做好。在精讀課文時,我採用了抓住重點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由面過渡到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學生找出體會最深刻的語句後,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卻不夠深入。這也許是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另外,本單元是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一主題。《詹天佑》一課後面就安排綜合性學習活動,我也佈置學生回去蒐集資料,開展活動。由於我沒能好好的組織、引導,加之學生對中國的歷史瞭解的甚少,後面口語交際與習作的演講稿需要這些具體的事例,學生引用起來就比較困難。也讓我感受到語文教學不能光光侷限與課本,應擴大學生的閲讀面。

在教學方式和方法這方面,我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於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字詞句篇開始,點點滴滴打下基礎。

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表現的就不夠端正。主要表現在作業方面。一部分學生作業雖然能按時按量完成,但書寫較差,更談不上作業的正確率。及時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與家長聯繫過,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其次,課堂上學生聽課的有效性較差。很多時候我發現班上有很多一部分學生上課聽得不認真。雖然,這些學生中並不全是思想開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積極參與的,感覺課堂與他無關。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這個單元以人間真情為主題。學生通過學習本組課文,感受到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體會真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感動,樹立講誠心,動真情,樂意用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的風尚。同時學習作者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體會情感,感受人物美好心靈。並讓學生積累有關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動及環境描寫的句子,瞭解這些句子對錶現人物的作用。特別是同學們在“辯論: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的辯論賽中,表現積極踴躍,課前準備了大量材料。正方和反方都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説明了理由,有的用一些具體的事例來説,有卻用名人名言來做論據,還有同學針對對方説的內容進行反駁。言辭激烈,常常爭辯得面紅耳赤,也博得同學們陣陣掌聲。通過一場口舌戰讓他們明白做人要講誠信,但有時也需要善意的謊言。

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如:學習《窮人》一課後,我讓學生續寫《窮人》,並一再要求主題不可以變,一定要反映窮人善良,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可是學生在續寫時,他們沒有考慮到當時托爾斯泰寫窮人時的寫作背景,沙俄時代窮人生活窮困潦倒。有的學生大膽的想象,什麼老闆要建海景房啦,需要拆遷等等,沒有通過具體的事例去寫,只是用自己的語言在那裏敍述,不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以及環境進行描寫,一點也不感人。

我分析一下原因,在要求學生續寫時我指導不到位,《窮人》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雖然我在上課時也和同學們説了,但在續寫的時候沒有做強調。另外與學生的生活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即使告訴他們,他們也很難想象當時的情況。我在指導他們續寫時,雖然一再強調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以及環境的描寫,但沒有説要通過具體的事來寫。

在以後的作文教學中,我一定要指導到位。應考慮到學生在本次作文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情況,做認真的指導。另外有的時候你光是泛泛地説一下也是不行的。不要怕麻煩,學生在寫的時候,教師應加以巡視,發現他們普遍存在問題,可以掃描到大屏幕上進行評講,我想這樣的作文質量會高一些。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要學生多讀多積累。

國小6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二:新課標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我的舞台

在教學本課時,需要學生課前收集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要着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閲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2.蒙娜麗莎之約

作為語文教師我知道教學時要時時關注插圖,讓文章的描寫和插圖結合起來,真正感受達芬奇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我要要藉此培養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蒙娜麗莎的微笑詮釋應該是不確定的,如果教學中學生的感悟言之有理均要認可,並啟發學生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去看蒙娜麗莎的微笑。

我也盡力去做了。可是當這幅畫出現在孩子的面前時,學生有些驚訝,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畫面,可是幾個孩子起立後又得確實呆立,後來有幾個學生開始發言開始描述畫面,可是那語言依然有些貧乏,蒙娜麗莎的美麗與魅力已經在個別學生的描述中蕩然無存,我知道在這方面的審美,學生還不具有。看來多方面教育學生還是必要的。好在看她的面部表情時孩子們又恢復了原有的狀態。

一課下來我覺得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待於提高,學生的鑑賞力有待於提到。

3.月光曲

教學完《月光曲》,我個人認為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重視預習:

上《月光曲》這課前,我提前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通,進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現在課文中的什麼地方,組成哪些新詞;二查字典、詞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關資料初步瞭解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預習中把遇到的問題做上記號,課堂上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2、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張揚個性:

《月光曲》這課的情境教學,我主要採用語表情境和音樂幫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採用語表情境,學生才能把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第九自然段採用音樂幫助想象情境,學生才能體會樂曲由舒緩到明快到激昂,從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讀得有滋有味。3、以讀為主,重視熟讀成誦的指導,充分感悟語言:

教學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熟讀成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4、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閲讀教學中,學生所產生的感悟、體驗並不全面、合理時,教師及時、積極地指出來,靈活地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只有這樣,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飛揚。

5、體會聯想,拓展思維,創新教育:

聯想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多彩的聯想,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教完全文後,問學生:“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越課本,敢於超越教師,敢於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並發現問題,這不僅無礙於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所以,鑽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礎,也是教學創新的基礎。

4.金色的腳印

《金色的腳印》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

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有位同學説:“老狐狸救掉下懸崖的正太郎,太巧合了,使人難以置信??”看全班同學的表情大有苟同之意,於是我故弄玄虛地説:“是呀,難道老狐狸一整天一直和正太郎在玩,而沒有照顧小狐狸?”有學生很快否認了我的説法,我接着追問:“小狐狸被帶走,老狐狸知不知道?”學生説:“肯定知道,因為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險就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時時刻刻都照顧着小狐狸。”我於是又發問:“既然知道小狐狸被鄰居帶走,按狐狸的做法,應該跟蹤到鄰居家,在鄰居家做窩照顧小狐狸。老狐狸為什麼不去拼死營救,而還留在正太郎家?”頓時,教室裏炸開了鍋,對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地討論,很快答案產生了,同學説:“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彼此信任產生了奇蹟,老狐狸相信正太郎一定會幫助他們救回孩子,於是留下來等正太郎,於是懸崖救正太郎就不是巧合,而是順理成章的事。”疑點變亮點,學生對老狐狸的聰明和犢子之情讚歎不已,對正太郎的仗義和善良佩服有加,特別對狐狸和正太郎之間那種濃濃的情誼更是感慨萬分,於是大家聯想到自己家的寵物,聯想到動物給人類做的貢獻,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有的同學甚至還檢查自己的不愛護動物的過錯,後悔對父母態度不好,沒有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一時間我彷彿看到一顆顆金子般的心在課堂上閃耀,一句句肺腑之言在温暖着我的心。

5.最後一頭戰象

《最後一頭戰象》記敍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用倒敍的方法記敍了“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這五件事,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之後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教學流程上,緊緊扣住為什麼會愛戴‘伯父’”這個問題來展開,並以填空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的人,作為每一段的小結。這樣,隨着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各色各樣的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關心青少年、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情和關心勞苦大眾,所以得到廣大青少年、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的愛戴。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7.一面

本文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體會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通過側面描寫感悟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課外資料的補充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8.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並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聖”的意思是什麼,然後交流“土地上的什麼是神聖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後,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聖”。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繫上下文、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閲讀後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並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説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9.只有一個地球

《只有一個地球》是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科學小品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深入文本、聯繫實際,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這樣一個事實,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本文雖然只是科學小品文,可卻洋溢着作者滾燙的情感,為地球的現狀而沉痛,為地球的命運而擔憂,為地球的遭遇而憤慨,為地球的前途而吶喊。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將這樣一篇科學小品文讓學生學得有情有趣,使之既能理解課文內容、知曉課文的表達方法,同時內心又能真正被打動,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行動。

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宇宙與地球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內容沒有一個很深的瞭解是很難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會深刻。因此,我首先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閲讀有關宇宙與地球的有關書籍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去充分地感受。學生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有了較多的瞭解,對學習課文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弄清課文介紹了有關地球的哪些知識,然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充分質疑,再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自主閲讀,自主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議中交流。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總覺得還有很多知識點落實不夠到位。現就這堂課作以下幾點教學反思,與大家切磋:

1、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充分質疑的基礎上,自主讀書,邊讀邊劃,聯繫課文,深入思考,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和同學交流討論,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的、自由的與文本直接對話的空間,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與思考。在全班交流時,我根據教材特點,採用了變序教學的方法,首先抓住遨遊太空的宇航員為什麼會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歎?這一問題直奔主題,再輻射全文,避免了瑣碎的、按部就班地講解課文。

2、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讓學生體會地球的美麗、渺小時,在學生讀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認識後,再輔以課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美麗、渺小,使學生對地球媽媽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生動,這時再次讀文,理解和朗讀就比較到位了。

3、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的補充有關圖片資料:人類怎樣破壞自然資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態災難。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組文字資料:地球資源的現狀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歎的意義了。進而組織學生討論:人類的出路何在?通過抓住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必須精心保護地球!”終於成了所有學生的呼聲。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該怎樣保護地球。有利於促使學生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行動。

這一節課的教學,也還有很多遺憾:

1、學生自主閲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時間不夠充足:

學生理解宇航員説的這句話不夠深刻,學生回答問題的面有點窄,這和老師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這也證明課前備課不夠充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到位:

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敍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這段話還應通過朗讀訓練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後的內容,“即使”可強調,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人。

3、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用發揮不夠:

由於本人課件製作方法不夠熟練,致使課件效果不夠理想,如:出示地球資源遭破壞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災難圖片資料時,應適當配以音樂渲染氣氛,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4、對於這篇科學小品文語言的嚴謹、用詞的準確體會不夠到位:

如:“本來”、“至少”等詞語的運用體現了説明文語言嚴謹的特點。

對於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我今後將繼續努力去探索、完善。

10.唯一的聽眾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人們“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諾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無私的幫助。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像,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中,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入手,缺少整體性把握,縱觀本課閲讀教學,學生髮言面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

11.懷念母親

我個人對本篇設計的最得意之處是板書。它簡潔、巧妙,它不僅突出課文重點,而且體現兩位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文章的線索,所以根據板書,我的問題設計比較精要,與課後練習結合,注重了提高課堂效率,還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通過讀表達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課文的結束部分設計得也很有創意,本來教材是朗誦詩,我把它設計為先唱後朗誦,因為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音樂的氛圍中,人會顯得輕鬆,而且學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最後朗誦詩歌時,學生的情緒會更飽滿、感情會更到位。

本課,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而教學此課前,可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和拜讀《永久的悔》一文。至於如何更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層的思想感情,我還得思考。

12.詹天佑

上個星期,教辦領導來我校指導課堂教學。他們聽了我上的一節課國小課文《詹天佑》。一節課下來,第一個感覺就是上得不太成功。特別是對重點句子的品讀做得不夠到位。在評課時,劉老師和汪老師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是呀,學生對重點句子理解得不夠透徹,關鍵是老師在指導品讀句子這方面做得不夠到位。語言美必須透過句子的理解,重點詞語的理解去體現,必須聯繫上下文,必須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後才能領悟句子的含意,才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句子意思,真正實現對句子的品讀。在發後的教學中,在抓重點句子進行品讀這一方面我得多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辦領導還明確指出了我們老師上的課普遍存在以下缺點:指導學生朗讀不到位;學生的語感培養單一;上課的激情把握不夠好,不能很好地以師之情牽運生之情;教學設計上提的問題過於碎;學法的滲透沒有很好地處理。教辦領導還就我們存在的這些缺點幫我們分析並指明向。教辦領導認為我們上的課之所以存在這些缺點,關鍵是教師沒有很好很準確地把握教材,對課鑽研不夠,對課不熟。靳家彥老師説過:“我教一課書必先爛熟於胸,熟讀成誦,否則我不能走上講台。”試想想,我們老師在上課前期有多少能將課文讀熟,對課文進行鑽呢?於永正老師也説過:“鑽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讀課文。”可見,要很好地鑽研教材,朗讀課文,熟讀課文是很關鍵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朗讀方面多下功夫,力

國小6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篇三: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在本文的教學上,我力求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首先,我在教學開始時採用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閲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麼用‘窮人’作題目?”“桑娜和漁夫是真[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正的窮人嗎?”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學生讀通課文後,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然後,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物對話、心理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

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兒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桑娜這樣做的意義,從而體桑娜的善良品質。因為理解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所讓學生用充足的時間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讓學生想象: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為什麼會想到這些?接着讓學生再讀讀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瞭解省略號的作用。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桑娜的崇高品質。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重加強學生的感情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好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

因為課後小練筆是續寫《窮人》。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牽動着學生的心。因為學生平時較少練習寫續寫,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接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因為,這個故事非常感人,學生對《窮人》這篇課文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非常關注接下來的結局將會是怎樣的。於是我創造機會舉行《窮人》續寫交流會先讓他們進行小組的交流,説説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怎樣的,然後讓他們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續寫,從學生交上來的文章中,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豐富,他們充滿愛心,給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滿、幸福的好結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w1w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