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最新的《傷逝》讀後感(精選7篇)

最新的《傷逝》讀後感(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的《傷逝》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的《傷逝》讀後感(精選7篇)

  《傷逝》讀後感1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説,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於魯迅,把這篇小説當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説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説現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説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歎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着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打趴下。

1、當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並未認識到物質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當結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説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衝動下的遺恨。

在這裏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嚮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是因為彼此同是舊環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利!”,而後涓生卻連當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後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甚至想要忘卻,因為他覺得“可笑,甚而至於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麼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士如魯迅也為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現真實後)——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為着這阿隨。”當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為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局的不同

責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築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牢騷、推卸責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為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持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説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着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

“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向着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嚮導。”嘗試失敗後,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説的弱者。

3、敍事結構的不同,導致文本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並未自覺。”由於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説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説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當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錶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並非是涓生的一人敍述維度,因此對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正是他逃避責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了一個人的矛盾與複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討厭“舊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麼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為自己,也為自己愛的人。

  《傷逝》讀後感2

對於我來説,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説《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裏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説,往往書裏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裏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裏有這麼一句:“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説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着。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脱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為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説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裏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裏,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傷逝》讀後感3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説,小説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述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感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資料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終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述,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個提倡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終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感情的過程,那裏能夠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着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温習的必修課,而涓生之後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職責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杯具性的人物,她對感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進程。

  《傷逝》讀後感4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裏,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説《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説:“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説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説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説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説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説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向覺得自我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感情住在哪裏?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對象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靠男人,那便會使自我走向脆弱……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並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實”吧。

  《傷逝》讀後感5

孤身枯坐,會議往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哦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生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實際上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而開的活路;我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頹唐的多。

——題記

魯迅主張:“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説、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雖然生在民國,但依然被封建禮教所壓迫和束縛着,他們為了真理,勇敢的去反抗了。

涓生愛子君,仗着她逃出寂靜和空虛,他們作為熱血青年,不顧胞叔和鮎魚須為代表的反對,毅然的真愛,子君就是涓生的繆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們期望着感情的美輪美奐,共同去打造感情的豐碑,他們相信彼此的堅守,他們堅信着感情的無堅不摧。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願意經過感情把自我的心靈和肉體,不自我的一切一切獻給涓生。她只明白,花瓣的美麗,也許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總要有花萼的承託。夢想是偉大的,然歲月也是無情的,精神的充實和靈魂的嚮往總須有物質的供給,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涓生對感情的大無畏,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膽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沒有瓜藤,瓜怎樣可能長大,在感情面前,涓生做的那麼激進。明心地明白,感情必須時時的更新,生長,創造,然他們卻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寧和幸福。

如果用花朵和果實來比喻感情和婚姻。花朵是很完美的,玲瓏,美麗,燦爛與喜悦,讓人視覺、味覺上如痴如醉,那夢想般的美麗,成為人生中一道光環般的風景。花而實,感情誕生出婚姻,果實沒有花朵那種絢麗,它承載着實實在在的職責,他已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無無限追求,更有了職責的承擔。

涓生和子君的杯具,留給我們的是遺憾和心寒,那樣的時代,不管是誰的生活,都是一場苦難。

  《傷逝》讀後感6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説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後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於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築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後,正是由於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後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後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熱情,得到感情後的滿足,拋棄感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感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感情而死。其實這種感情杯具的產生,並不完全歸咎於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説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於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願為感情捨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於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後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於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於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為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感情而捨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感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感情才能永恆。

  《傷逝》讀後感7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那裏所説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活力,使她們甘於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歡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歡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理解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齊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應對子君。子君一向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此刻屬於自我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我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主角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一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我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我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我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主角,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能夠亂髮脾氣,不能夠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當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我的天,就是自我的一切,一切都應當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我,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能夠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之後,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我還能夠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麼什麼時候,女性都應當自我解放自我,進取地建設自我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我,把自我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我提高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主角中都應當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標籤: 讀後感 傷逝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v6e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