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通用11篇)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通用11篇)

國小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於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國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小編帶來的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通用11篇)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1

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看似平常,並不平常的課堂教學,藴含着眾多的教學規律。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學知識與學做人、學知識與提高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等這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出,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又在課堂教學中運行。它以何種形式來組合,又以何種形式來優化就可能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怎樣來認識課堂教學規律和抓好課堂教學質量呢?聽課評課是一種行之有效地研究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怎樣去聽課,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

(一)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

俗話説,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習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準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麼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看看課文寫的是什麼,是怎樣寫的,有沒有難點、疑點;同時自己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文,準備怎樣教法,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準備,匆忙走進教室,懵裏懵懂地聽,不理解教者的教學意圖,不熟悉教材,就不會有較大的收穫。

教師去參加教研活動聽公開課也要做準備。由於大多數教師平時埋頭教學工作,對某些教學理論,學術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聽較高一點的公開課會有一些不適應。這就需要在參加教研活動之前,千方百計去了解與鑽研一下與之相關的學術理論,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温自己所積累的資料。這樣能拓寬視野,縮短與學術的差距,這樣去聽公開課就會收穫更大一些。

(二)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皋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釐,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

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視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聽課者的目的,可以適當有所側重,一般説來對熟悉的教師,由於對其班級情況有所瞭解。

可着重就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於名家的課,宜着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三)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俗話説,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應進行反覆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作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一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

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長期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於進行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

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課外的功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思考對自己也會有很大幫助。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2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

其一,教師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遊戲作為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並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為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樑,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勝心,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後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教師一開始並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説,男生兩勝一負,説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準,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於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説”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往往只滿足於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於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然後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衝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遊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遊戲引入新課連加,並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為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課最後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

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説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總的來説,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説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遊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遊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説,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密切與生活的聯繫,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練習為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緻點。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緻,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説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並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遊戲中進行,為後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後,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台套圈時,能否交給台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於匆忙,流於形式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今天我們有幸聽了中心國小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和諧統一。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去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讓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同時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從這節課的教學實施上看,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興趣。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課伊始,教者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為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做孕伏和鋪墊。在例1的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填表並交流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各多少平方釐米?然後通過例2的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觀察、彙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可以沿着長擺一行,共用5個小正方形;沿着寬擺一列,共由4個小正方形,説明每行5個小正方形,共可擺4列,共需要擺20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20平方釐米,最後出示試一試中的長方形,學生在小組裏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學彙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剛才的實踐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總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充滿了觀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説一説,親歷操作——思考——交談——抽象概括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交流與思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中發展自我。

三、知識遷移、主動建構,推導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基本觀念有兩條:一是兒童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應十分強調活動;二是主體的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其中“同化——順應——平衡”是建構的基本環節。在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者先出示一個長方形並求長方形的面積(長5釐米,寬3釐米),然後藉助多媒體演示:將長方形的寬分別增加1釐米、2釐米,使之變成長都是5釐米,寬分別為4釐米、5釐米的兩個長方形,並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並引導學生觀察長為5釐米,寬為5釐米的長方形:這是個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的?

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否推導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討論並交流: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建構,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納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也只有經過學生主動建構概括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優化了學生思維過程,取得了認識上的平衡。

四、拓展練習,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完成基本練習後,教者設計了一道拓展題進行深化練習,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邊長為10釐米),學生獨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積,再請同學們將這張正方形紙沿着某條線對摺,使這張正方形紙對摺後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幾種折法?會求出對摺後圖形的面積嗎?學生根據要求對摺成長方形或三角形,並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10×10=100(平方釐米) 100÷2=50(平方釐米),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我們雖然沒有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但我們會在今後學習中進行研究。最後一題的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在題目的拓展、延伸中動手操作,並設置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懸念,始終讓學生思維處於興奮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創新,滿足了學有餘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當然,蔣老師這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合作交流還有些不到位的地方,關於有效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後將會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層面,在校本教研時做進一步探討。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4

評課作為教學研討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經常開展。然而我們平時較多地關注上課、説課討論好課的標準、好課的設計與落實,較少把我們的視點聚焦於評課方面。

底氣造就了大氣

大氣的評課猶如一篇宏偉的文章,從大處入手,從理念思考,有理有力地闡述。大氣是優秀評課者的追求,然而大氣是需要底氣作後盾的,這份底氣來自於評課者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積累與理解;來自於評課者對的教學方法、模式的實踐與反思;來自於評課者對課程教材的思考與挖掘

歸納成就了提升

優秀的評課決不等同於面面俱到的評課,需要突出重點、歸納共同點、揭示令人深思之處這一切都需要運用到歸納,而良好的歸納能力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在具體操作中,就如曹培英老師介紹的那樣,找準評課的視角,視角可以不同、但觀點需要精闢,以點帶面、以一破十,最重要的是,歸納的過程需要評課者注重平時對理論的積累,同樣需要評課者對眾多的視角進行整合,選取最有價值的一點或幾點展開,歷經這樣的過程,對評課者而言同樣是一種業務的提高。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而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更是教學活動中過程性評價的`重要體現。能否使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和多樣性,以便激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潛能的提升和發展。

把握公開課的評價角度

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宏觀管理過程中,通過一定規模的公開課教學,開展評價活動,使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確實是推進新課程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在這樣的活動中,除遵循課堂教學評價的一般規律外,針對不同的授課目的、把握不同的評價角度尤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活動的效果及影響,如對授課人的教學評價或者對一個教研羣體的評估。

評課內容:

1、評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的確定:全面、具體、適宜制訂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導向性。

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課標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儘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2、評教材處理

知識教授得準確、科學,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精心組織、處理教材:根據教學規律、教學目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充實與處理,重新組織、科學安排教學程序,選擇好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材系統轉化為教學系統。

3、評教學程序

(1)看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有一定的獨創性,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好

(2)看課堂結構安排

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恰當

(a)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要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要看有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要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b)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要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沒有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c)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要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的現象。

(d)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要看優、中、後進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後進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e)計算非教學時間,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有沒有脱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4、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看教師是否適時、適當地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腦、電視、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5、評教師教學基本功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融洽。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準確清楚,説普通話,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等熟練程度。有的還要看在課堂上,教師對實驗的演示時機、位置把握得當,照顧到全體學生。課上演示和實驗操作熟練準確,並達到良好效果。

6、評學法指導

(1)要看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

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學法指導的內容是否熟悉並實施

7、評師生關係

(1)看能否充分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2)看能否努力創設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如何評一堂數學課?既看學生,又看老師。

看學生:

①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

②看學生是否體驗、感受、經歷數學學習過程。

③學生是否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了什麼。

④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了什麼?得到哪些有助於自身發展的能力。

看老師:

①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是否得到和諧時學生愉悦的學習交流。

②是否對學生進行有效性指導。

③是否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

④是否關注了課堂上的生成。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5

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複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遊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才不會重複、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台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藴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説一説”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後反饋時,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説一説、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並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並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

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並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麼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脱機械重複、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台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遊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台灣館有2條路,台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麼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台灣館再修一條路,台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儘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要是你以後也能這樣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經驗,這樣的題目也難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簡便,從這就看出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6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並掌握它們的特徵。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複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着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後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説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7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繫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着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後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在這裏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彙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裏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採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於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8

國小數學聽評課心得體會 為了打造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育“名師”,講“名課”,創“名校”,我校於2012年3月和4月進行了聽、評課活動。數學組的每位教師都積極參與,經過教師的精心準備,都展示了各自的風采。大家都採用“5+10+30”的教學模式。用自主學習卡引領學生課前自主探究,課上讓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一、直觀而有效的情景創設

各位教師都能按照學校的要求,有導語,有目標,有自主學習卡,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及時點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小組合作交流作用。特別是李春花老師在講《乘法的分配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學生進行情景教學,這樣,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這樣,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一盞“指明燈“

新課堂中強調,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變為“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楊寶茹老師在講《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時,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以自主學習卡為引領,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去學習,老師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三、特別注重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李秋霞老師在執教《找規律》時,在時間安排上恰到好處,什麼時間合作學習,怎樣合作?正確處理好了合作學習與自主探

究的關係。李芳老師在講《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一課時,注重了小組合作的實效性。也就是説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小組合作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恰到好處,什麼時間合作學習?必須在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時。合作學習的過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廣泛的空間,這樣對問題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讓學生們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充分發揮了小組的作用。體現了合作精神。

四、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各參評教師在設計練習時的思想比較新穎,練習的安排從基礎到提高到拓展,層層遞進,不斷開放,科學實在,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本節課的新知識,也符合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五、教師評價要及時到位並且多方位。

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位教師都注意了及時評價及多種評價方式和手段的運用,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不斷,如“你真細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評價語言,在學生的心裏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對於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

六、注重“板書”的設計與書寫。

多年來,由於多媒體課件的閃亮登場,教師的板書也好象置於被人遺忘的角落,悄然隱退了。殊不知,課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書的,課件的呈現具有瞬時性,況且課件的作用是“輔助”教學,怎麼能替代一目瞭然、提綱攜領的板書設計呢?板書也是教

師基本功的一個側面反映。這次公開課,每一位老師都在板書的設計上下了功夫,有的老師書寫工整,排列有序;有些老師匠心獨運,如王變英老師能將板書內容以座標出現,形象直觀,更具效果,併為課堂增了色添了彩。每位老師的板書不僅列出了本節重要的知識點,並且將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精心的勾畫了出來,使本節所學知識更加的清楚明瞭。也同時使我認識到,“板書”應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發揮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古人云: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各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和不足之處,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加強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不斷改進,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9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説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説説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10

今日聽了汪蕾教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教師的這節課,經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構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本事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經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一樣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台

汪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教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經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係。可是,如果能讓學生自我模仿,自我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教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經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麼”。為學生供給了發散的思維空間。供給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如何聽課國小數學評課 篇11

今天上午聽了我們年級組劉老師的一節課,現在我就對這節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劉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本節課教學劉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準確,時間安排恰當。教學中,劉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節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本節課的亮點有一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上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變魔術”活動吸引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開始,劉老師設計的兩個魔術使我們學生充滿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初步接觸“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簡單有效地突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觀地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後面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劉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資源,提供一定的數學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比如:在講“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的問題時,當絕大部分學生都難理解時,劉老師及時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三、練習設計的數量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先讓學生判一判,再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的實例,最後讓學生來設計。練習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但是再好的一節課也有它的遺憾之處,下面我就説説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劉老師的在上課時缺少使用實質性的鼓勵語言。她每次總説“你很棒”或“你很好”等。是不是可以用“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的知識真淵博啊”等等來代替它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v3jz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