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活着讀後感11篇

活着讀後感11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11篇

活着讀後感1

我相信我很早之前就開始構思這樣一篇文章,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讀完一本書,感到了失落,這種陌生的失落持續了很久,這倒不是因為書的內容讓我傷心,而是真真正正的因為我讀完了。那時我才剛上七年級,並不具備理解其深意的能力,但這種感覺還是頭一回,於是,就像一部宂長的史書一般,直到今天,總共四年,我仍在不斷地去感受這本書。就彷彿攀登一樣,攀得越是長久,越是高險,看到的就越是遼闊。往往讀者讀完後的內心活動是牢牢被書抓住,以至於不知所措的,感悟到的會逐漸銘心刻骨,而通讀一遍就能高談闊論,提筆寫下讀後感的,除了虛榮和冷清,還有什麼內心可言呢?讀後的感,不以歇息回味的感,説謊罷了。就像耶穌説的:“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四年前讀這本書,只是順手一翻,看見裏面的一些字眼,便知這是以近代中國為背景的家庭故事,覺得裏面的故事挺有趣,又剛好合我的味口,就拿來讀。在新華書店裏幾個小時便讀完了,的確,這裏面的故事很吸引我,但倉促之間我又讀得有些沒有頭緒,而我當時只是喜歡裏面不知是收集民歌的少年還是福貴身上發生的故事,雖然腦中很迷糊,但同時很充實,這是我在那時那地的體會,自己多讀了一本書,多聽到了一個故事。

那時看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小孩在聽故事。有一天,在新華書店裏,又見到了這本書,是在推薦閲讀的書架上,竟全無印象,翻看幾頁也全無相識之感,我同樣覺得故事有趣,又剛好合我的味口,便讀。只是這一次是買了帶回家讀。也許是那時思維更加的奔突,覺得好,但讀着讀着,便有了似曾相識之感。終於,我捉摸着,回憶起來。我像撿到了寶藏一樣,似乎自以為是緣,便開始寫感想,但是,我覺得空虛,這種空虛是無法抵抗的,我張開口,可一説出話便是在敍述書裏的故事,末了再加點這故事怎樣的感人,我覺得空虛。於是拋了筆,欠身去捧書接着讀。但我始終都像是一個看客,在一個家庭的旁邊佇立,就這樣看着,看着,像長流的細水一樣永恆,不起波瀾。

這樣又持續了兩年,沒有太多的感想與言語,但也總會嘗試寫一寫,總不稱心,我開始覺得兩次偶然相逢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即使自己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像福貴一樣變得坦然,平靜,令人興奮也不驚訝,令人悲傷也不苦痛。即使不斷品味這書中的“現實”。有時我會想《活着》變成一個童話故事,或者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現實作品,如果成為這兩者中的一個,我的不解與悲傷也許就能得到緩和,而與此同時我的力量就會消減許多。

然而這些天,在老家,黃昏剛過,我合上書,起身緩慢走到後院,有些微風吹來,看還殘餘些的陽光下,母親們大聲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喚他們回家,在泥土地上四處飛奔的小孩們跑着叫着相互追逐,母親們身上有些泥土,褲腳還有些損碎的菜葉,遠遠彷彿就能聞到青草的氣味,她們那麼質樸,質樸的就像腳下這片土地,我抬起頭,看夜上的天空,紫藍的,很高,那些殘餘的陽光被漸漸收回。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時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我猛然想起書中的句子,在這廣闊土地襯托出來的高遠的夜空,彷彿想要遠離人間,但在我的注視下,又好像怕羞似的逗留,天上有星光浮動,她們浮動得好像在一片小池塘上的萍草,不服氣這黑暗,奮力想擺脱,卻最終還是躊躇着,則黑夜變得不安了,有蛐蛐叫喚,有蛙叫喚,拂動的葉片一意想要飛舞,不管樹幹有多麼堅固。嗤嗤的聲音在眼前一過,沒有蹤影,只見後院一棵極高的樹,上面搖晃兩下,有一段灰濛濛的巢,安靜了。

我一時間慌了神,眼中如夢如幻,看起來像故事一樣,星,樹,房屋,紫藍色的天空,夜下灰黑色的大地……。這些事物錯綜起來,糾纏着又忽地散開,無比寬廣的展現在我面前,這淡淡的白光,更着一縷微風,再加上婆娑薄霧,眼前只有一片融合的光影。頭腦被書中人物的聲音所充斥着,不斷的迴響,重疊,一次次反覆着,像是在訴説,對象不是旁人,正是我。我竟至於無可奈何的境地了。

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猛然間意識到,我一直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讀書,所以吸引我的永遠都是這個故事,這個絕望,悲慘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福貴經歷的種種苦難,但倘若我只是一個旁觀者,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但如果我成為福貴,我所感受到的,是苦難的一生中充滿了幸福與感激,當幸福與感激鋪設出我同樣的一生,我可能會常含喜悦的淚水,把苦痛都埋入流駛的時間中,讓時間來使他煙消雲散,由時間來創造出敍述,這樣,一生的故事就會在時間裏變得浩瀚。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總有很多事物讓我感動,無論是房屋上升起的炊煙,在田地裏茁壯生長的莊稼,還是孩子們的嬉笑,老人們的歌聲,都讓我感到真實—我仍存在於這片土地。無論舒展還是扭曲着的生命,都很安詳地在眼前浮動。我感受到“活着”這個詞他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摧毀,也不是來自於吶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給予我們應當承擔的,忍受生命奪去我們曾經擁有的。我與生命互相感激,又互相仇視,誰也不能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我會變得平靜,變得高尚。

在這樣的心態下,才能尋找活着的真理,他不是虛幻,也不是現實,他應該是單純的,對一切事物平視的超然,善與惡都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沒有抱怨,只有對苦難的承受,對世界的感激,而因此,人活着本身就是為了活着。

目前的造物主,還是一個怯懦者,他暗暗使天地異變,卻不敢毀滅世界;暗暗使人們死去,卻不敢長存屍體;暗暗使人們受盡苦難,卻不敢使人們永遠記得;暗暗使人們痛不欲生,卻還是使人活着。他用昔日的風流來襯托今日的淒涼,他用一切的荒唐來掩飾一切的絕望。他日日斟滿一杯微甘的苦酒,遞給人間,使怯懦者哭泣,癲狂,以至於死去,使勇敢者悲傷,喜悦,以至於輕泊。造物主,怯懦者,畏懼,懲罰,於是低頭,於是伏藏,勇敢者於是高尚。

在閲讀這本書的經歷中,有時候會影響我的人生態度,而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有時候同樣會影響我的人生態度。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活着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

活着讀後感2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似曾記得,第一次面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己都不是。後來,隨着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對於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因此,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天凌晨起牀,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面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着自己降的同時還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擇逃避,仍不甘落後地勤奮努力、不懈奮鬥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那時的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進入大學後,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於自己為什麼活着,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己腦海中,活着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閒去欣賞夢裏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面對繁雜的工作、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雲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佈的烏雲,把自己壓得都快透不過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後自然是成長與收穫,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麼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着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一定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呢?

生活總是那麼的平淡卻又那麼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麼活着”。而與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人為什麼活着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該書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華的凝結,更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砥礪自己的勵志讀本,書中闡述了ru tǐ與靈魂、意識與現實、宗教與科學、自由與犯罪、慾望與煩惱、逆境與考驗等種種關係。作者稻盛和夫認為人是有靈魂有前生和來生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藉助一個ru tǐ來不斷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人的ru tǐ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着步入另一個提升過程的開始。而意識在很多時候是起着決定性作用的。書中也舉了一個關於醫生把麪粉當作藥丸給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人的意識有時候確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曾經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真的出現了妊娠反應,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並未懷孕。科學家解釋這種現象成為心理性假性懷孕,這種假性懷孕反應與真正懷孕反應一模一樣。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想象成什麼樣就會按我們想象的那樣發展,積極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消極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極的方向發展。對於宗教與科學,其實宗教是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所説,宗教是在科學不夠先進、人們為克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下產生的。所以宗教與科學是相互矛盾的,現代社會都提倡科學,但很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沒法解釋。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謎及時光隧道。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科學去解釋,而在宗教書籍裏卻能得到相關的答案。對於自由與犯罪,稻盛先生在書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認為自由就是人們作惡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縱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從型養成為所欲為的習慣,而不懂得剋制自己某些不好的行為。書中還講述了現在的父母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而且很多國家還提倡父母不應該讓未成年的孩子參加任何勞動,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為人只有勞動的壓力下才學會如何剋制自己。確實如此,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如果從小不勞動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小孩從型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無限包容並不代表別人的無限包容。當與別人產生衝突時,這種人往往採取最極端的方式,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對於慾望與煩惱,其實自己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慾望與煩惱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呆在家裏不出門倒舒適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滿目的東西,而自己又不能把它們全部買回來,導致為此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煩惱都是由慾望產生的。而對於逆境與考驗,其實很少人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會充滿了驚濤駭浪般的傳奇,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面臨不同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後再爬起,在這反反覆覆中經受準驗並且成長,最後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難後一蹶不振,或許經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還是跌倒。這兩種情況就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戰勝路上的障礙,所以不斷升級,但有些人早早地放棄,所以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讀完該書之後似乎讓自己曾經迷茫、痛苦時的困惑有了些許答案:其實人活着就是為了去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在承擔責任的過程自然會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而這些艱難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鑄就高尚靈魂的關卡,只有當你努力的通過了這一道道關卡,你才能歷練出高尚的靈魂,才能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去幫別人實現他人人生價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尋到屬於自己幸福。

正如書中所説:宇宙的造物主將種種考驗加諸在人類身上,然後觀察他們如何面對考驗。其實在漫漫人生路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一個人如何面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實幸運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強的承受力才能經得住人生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幸運的環境中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不管我們所認為的幸與不幸,都不該成為停止前進的藉口,權利與金錢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因為某一天我們的ru tǐ消失了,但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永遠在那裏,我們的靈魂就不會被遺忘。

活着讀後感3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同事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同事對我説這本書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所以,我也就一直未看這本書,直到前天看到華商報連載餘華的《兄弟》,而且當天看到許多報紙都提到《活着》這本書,突然想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徐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氣恨而亡。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接二連三地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書中有幾個場景讓我覺得很感動,至今想起仍感悲涼。第一個場景是福貴為生活所迫把啞巴女兒鳳霞送人後,鳳霞自己跑回家的事情。福貴雖不忍,仍是堅持把鳳霞送回那户人家那去。那一路走得不僅讓福貴難受,我心裏也很難受。鳳霞是個啞巴,她心裏怎麼想我無法從他們的語言中得知,可是作者在這裏描寫的父女之間的動作表現充分的表達了父親的不忍和女兒的不捨。其實很多時候文章催淚不一定要那種浩大的抱頭痛哭的場面,只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竟能表現的淋漓盡致。"鳳霞是個好孩子,到了那時候也沒哭,只是睜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臉,她也伸過手來摸我的臉。她的手在我臉上一摸,我再也不願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鳳霞就往回走,鳳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緊緊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帶她回家了。"就是這樣一個摸臉的動作,徹底的打動了福貴的心,也打開了讀者心靈的缺口。這個場景在我腦海中深深的定格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一個場景,《活着》還稱不上悲痛的故事。我覺得全書最感人的場景應該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因縣長的老婆生孩子大量失血而獻血的時候抽血過多,最後結束了幼小的生命。我明白福貴看到有慶屍體的那一霎那所產生的殺人的念頭,也痛心當他發現自己的仇人就是曾經的戰友春生的那種矛盾。在那麼短的時間裏,福貴從悲痛到無奈,經歷了最孤立無援的日子。福貴強忍悲痛,每天善意的欺騙妻子家珍兒子病了。傍晚的時候騙家珍説去城裏醫院看望兒子,其實是到兒子墓前陪伴兒子至半夜。妻子終於覺察到些什麼了,那時候妻子的身體不好,福貴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兒子有慶的死亡而過去了。可是妻子比福貴想象中堅強,她可能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叫福貴揹她去看看兒子。福貴把妻子背到村頭,妻子説到村尾去,"福貴,你別騙我了,我知道有慶死了。"她這麼一説,我站在那裏動不了,腿也開始發軟。我的脖子上越來越濕,我知道那是家珍的眼淚,家珍説:"讓我去看看有慶吧。"我知道騙不下去,就揹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聲告訴我:"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我驚歎於這個女人的承受能力,要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兒,是父母的全部生命,尤其是女人,女人是脆弱的,可是有時候女人比男人還要堅強,尤其是作為一個母親的時候,沒有人比女人更為勇敢,更為堅強偉大。

我始終沒有想到可憐的苦根竟然是活活的撐死。可憐的苦根,剛出生就沒有母親,父親在他四歲那年被板車活活夾死,剩下一個苦命的外公。與外公相依為命的日子不長,每天被外公叫起來割草,苦根身上有着有慶的影子,填補了福貴生命中的遺憾。但是作者沒有讓幸福眷顧福貴:一次苦根病了在牀上養病,福貴心疼苦根,煮了半鍋豆子給苦根。待富貴回到家發現苦根嘴半張着,能看到裏面有兩顆還沒嚼爛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裏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其實我寧願苦根是病死的,也不希望他是撐死的。是命運,是貧窮,是什麼造成苦根的死亡?諷刺啊,這樣的一個命運的諷刺竟然從一個孩子的身上表現出來,在這個情節的安排上可以説作者對苦根是十分殘忍。既然苦根的出生已經奪走或者説代替了鳳霞的位置,那麼至少也應該讓苦根完成他的使命——陪伴福貴這個可憐的命運的玩伴。苦根撐死這個悲劇讓福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再次受到重創,也是最後一次的重創,從此以後福貴的生活的情感再也不會有致命的打擊了,因為所有的親人都已經離他而去了,活着的福貴只是一種形式,一個例行公事了。

這本書,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可是在那麼多死裏面,讓我們看到了活着的艱難,活着的困惑,面對那麼多人的死亡,讓我們理解了活着的可貴,活着的必要,在眾多親人的死亡面前,讓我們堅持活着的毅力和信心。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隨時可能離開我們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剛強,隨時抵抗着命運的捉弄與嘲笑。死了就是死了,這的確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事實。但是活着的終究是活着。餘華在書中説"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務所活着".

……

活着讀後感4

一度覺得失去一樣自己喜愛的東西是如此的痛苦,比如一件心愛的玩具、一件裙子、一個朋友、積攢的壓歲錢、一個親人、一個喜歡的男孩子……。

童年的記憶中父母從來沒有給我買過玩具,泥巴、石子兒、紙飛機幾乎就是童年的所有記憶,如果我那時候得到了那隻哨子那麼我的童年便終於有了一件正正的玩具。記得那是小阿姨送給我和弟弟的一個公雞哨子,我們倆都很喜歡都想佔為己有。等到阿姨走了之後我和弟弟就為了爭玩具而大打出手,媽媽發現了之後一把把哨子搶過去當着我和弟弟的面把它砸了個稀巴爛,還惡狠狠地説“我讓你們再爭!再爭!”。我和弟弟坐在原地難過地哭了一下午,還為此“痛恨”過媽媽。那可是一件多麼好的寶貝啊。這是記憶中第一次開始嘗試失去,所以儘管過去十幾年還記憶猶新。

長大以後我開始明白失去這件事情會是生命裏的常態,不過每一次它發生我還是止不住像幾歲時那樣痛苦並痛恨奪走這一切的人。《活着》這本小説讓我開始回憶起我人生中對人這樣“東西”的失去。真正意義上讓我感到難過的是我外婆,但是好似小時候與她不是足夠親近所以那樣的難過程度已經幾乎忘記。不過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我的親人會一個個離開,於是那段日子變得擔心甚至恐懼母親會因為難過而隨外婆去,當然後來證明我顯然多慮了。

親人大多都還健在,有時他們會很高心然後大笑,我也大笑但是笑着笑着就開始眼淚模糊,他們全當我是笑過頭了。其實我是想着總有一天我會失去這樣一些人這樣的一些美好便忍不住傷感,每到到這裏我就會強制自己的思緒不要繼續追究下去。這算是對失去時光的一種惋惜吧。和對親人的失去一樣,我覺得失戀一樣會有這樣的痛苦情緒在裏面。

可能到現在為止我仍然覺得失去是一件無法想象,異常痛苦的事情。青春期的我曾經幾度有自殺的想法,最後都是害怕失去這個世界沒有辦法對自己下手,於是在高樓的護欄上只剩哭的力氣卻沒有跳下去的勇氣。所以我開始覺得失去這件事情原來還是活着的動力,你害怕失去證明你在乎,你在乎,於是你會選擇讓自己身體的各種機能去感受它的存在。

在沒有讀餘華的小説之前從來沒有覺得失去原來是件小事兒,我一度認為這部小説會像其他的小説一樣,幾個無關緊要但足以體現悲劇意義的人死了之後以壞人死掉、好人圓滿而收場,或許還會帶着諷刺一下時代。直到慢慢看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字裏行間一個個死掉我就開始覺得有些殘忍,難以承受這種徹頭徹尾的悲劇。感覺自己的心先是被傷害之後逐漸出現裂縫最後徹底地被撕得粉碎,然後心就不再有感覺開始發現這就是一本書而已。直到讀到最後看到富貴的坦然我才開始默默覺得原來他也和我一樣,不過如果現世中像他這樣的人真的存在,他肯定會發現這就是人生而已。或許作者也是這樣面對時代面對各種事物,超脱到世外發現原來這就是現實而已。

我發現終究我們低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我們捨不得失去難以忍受傷痛,就像糖果稀缺的年代得到一個糖果要分幾天吃掉一樣,當吃完的那一刻我們才會知道其實也不過如此。一個人的承受能力到達一定的限度之後會變得圓滿,因為一切都可以看開了。我也曾一度思考海子為什麼會卧軌自殺,難道是因為他已經看淡所有失去了麼?像所有為藝術殉道的人,我一直覺得他們是走到了某種極端的困頓,過於活在自己製造的精神天堂裏,容不得一點沙子。或許這就是他們的存在哲學吧,看開一切之後發現腦袋意識到世界的不完美甚至虛偽,以及這樣世界的基礎無非就是人的動物性。我也會想為什麼富貴沒有選擇離開這個悲愴沒有親人的世界呢,我想他和海子們一樣也是真的看開了,失去——不論是某種感情物質或者信仰,其實都不是什麼大事。在肉體之外的一切都被看得很開。甚至連生命都看淡了,一切存在於周遭的事物也就輕如鴻毛也重如泰山。活着也僅僅一種存在而已。

我想“海子們”死就死在他們的精神世界實在是太遼闊了吧。

在經濟學當中我們學過一個概念叫邊際效益,可能 失去 這件事情造成的邊際痛苦量也是遞減的吧。但是如果富貴是個知識分子還是個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恐怕他的邊際痛苦可能又不一樣了,因為連同那個時代的不公和荒唐會加劇他的痛苦,是否他也會變成“海子們”呢?我一直這麼想,可見失去這件事情是大是小還是和一個人世界觀多少有些關係了。

很多東西想到了極致就是一條絕路,我老是做出這樣的設想:地球的外面是什麼,外面的外面又是什麼,一想到我死了之後這個世界還是按照原來的樣子自己運轉,等到人類消失甚至地球毀滅之後這個宇宙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而現在的文明、現在的個人、渺小的小感情相比都小到納米級別。我忽然發現只有富貴才遵循着宇宙一樣的規律——對一切自然消亡、偶然發生的置身事外。他順其自然,無論周邊怎麼樣發生變化,他就按自己的方式按自然新陳代謝的方式、按一切事物相互運動的方式存在着,就像身邊的人死去一樣:二喜剛好就被水泥板夾死,差一秒都可能沒有關係;還有苦根和豆子,剛好就遇到了那麼一個貧窮的年代,剛好就吃地撐死了……。還有很多,讓我不禁想到了螞蟻。小的時候經常玩螞蟻,輕易就會捏死一隻,在這樣的一個故事裏我感覺其中的人物被作者輕易就捏死一個。回望現實社會,那裏不是這樣輕易地一個人就被碾死在路中央,戰爭年代一羣一羣的人相互廝殺……同樣對於生命我想説,不要去追求它的終極意義,否則你不免感到沮喪或者説超脱。我認為海子們都是死在一種終極思考中的,於是他們看不到任何意義,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親人在門口翹首盼望着回來。我是瞧不起那些輕生的人的,但是又覺得或許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出路,於是出於對死者的尊重我開始理解。

前幾年我的一個阿姨因為家庭不和先是喝掉了整整一瓶農藥,後來洗胃後勉強活過來但是留下了嚴重的疾病,後來他生了一個女孩。這加重了家庭內部的矛盾,不多久剛出生的孩子就死掉了,沒過多久她在自己哥哥家裏上吊死掉了。到了很多年後的今天看着她留下的一個可憐的大女兒我不禁感慨,她的丈夫又娶了一個女人。我想要是她知道這一切就會發現他活着或者死去都沒有產生什麼影響,聽説她在遺囑當中寫到“你去找一個比我更好地女人吧,既然你們一家人都那麼討厭我,我就去死,去遂了你們的心願。”那時我也沉浸在某種憤怒和難過當中還寫了一首關於她詩。到今天我開始看淡,也為她看淡。

生命是一座圍城、青春是一座圍城、愛情也是一座圍城、名譽是一座圍城、金錢還是一座圍城.....我們一生,不斷地從一座圍城走向另一座圍城的狹路上,開始從失去這件小事兒中逐漸開始領悟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5

如果外星人到地球看到的第一個生物就是這個總是帶着笑臉的無臂鋼琴師劉偉,那他一定會覺得地球人都是像他一樣的兩肢生物,如果這時候再出現一個四肢健全的人,也許還會覺得那個人身上畸形多出來兩支東西,如果硬説有什麼不協調的地方,那一定是“劉偉”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名字跟他不尋常的人生。

男版維納斯:最美的是夢想

作為盧浮宮鎮館之寶之一的維納斯塑像,無論你是否可以真正領會這尊塑像背後的藝術價值與意藴,卻一定知曉她作為“人體美”的象徵。已經有了無數閃閃發光各類頭銜的劉偉,雖然無法撼動維納斯肉體美的巔峯,也許可以象徵人類的另一個方向,屬於生命的堅韌的力量。

原本是產於1987年的合格產品,原本也應該穩穩妥妥地過一把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的第十個年頭彷佛是從命運的列車上被丟棄,意外失去的雙臂埋葬了少年綠茵場的夢想,如果你跟我一樣在他回憶自己經歷的時候試圖在他的身上尋找那時留下的蛛絲馬跡,結果只能是徒勞的,那些灰霾要麼是被深鎖在內心的深處,只有黑夜的夢魘得以窺見,但是我更傾向於第二種可能,苦難的東西已經成為這個大男孩身上的養分,深入骨髓,隱匿於血液,成為支撐着他的成長。

12歲的劉偉開始學游泳,出色的成績使他在19歲的時候已經可以為殘奧會的金牌而努力了,“我以前學游泳的時候是很苦的,那時候差不多就是遊100米喝75米的水,但是那時候就想咬着牙堅持。”然而時隔9年之後人生第二次急轉彎,細胞嚴重損害的劉偉必須做出新的抉擇,又一次成為命運的棄兒。

也是“北京爺們兒”式的性格使得劉偉可以以“多大點兒事兒”的精神驅散不幸的煙霧彈,淚水流過之後,還可以繼續享受豔陽天。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事情堅持下去就可以熬到終點,當我們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可以找到足夠多的理由堅持走下去,同樣我們可以找到許許多多放棄的理由。

“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雖然有很多困難很多不順,但是畢竟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你不可能與生俱來什麼事情都會。而且我心中一直有一樣東西支撐着我,可以説是我所有精力的力量源頭,那就是夢想。”

如我們所有人見證的一樣,劉偉在音樂中獲得的第三次新生,而且日益強壯。

達人亦凡人:我做的都是小事兒

這是一個全民勵志的時代,幾乎所有的暢銷書榜單都有勵志書類的身影,年輕人都需要給不知所措的自己打上一針強勁的雞血,用來確認自己的手裏還掌握着自己的明天。80後逐漸進入而立之年,姚明、劉翔、韓寒、李宇春……這麼幾個數的過來的名字即使媒體的焦點,依然成為困惑焦慮青年的“夢想導師”。劉偉,這位中國達人秀總冠軍,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也成為80後的樣板式人物,人們開始把他的名字與上述幾個名字並列在一起評價比較。

提到媒體的評價,他欣然接受,並沒有中國式的欲迎還拒,“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喜歡,我當然很開心”,話鋒一轉,“但是我並不會過多在意這些評論。不要過多在意別人的看法,眼睛跟嘴巴是長在他們身上的。他人的看法並不會因為我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得到很大的改變。”劉偉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勵志的標杆,他一直在做的就是那個滿口京腔的音樂大男孩。

在開始寫《活着已值得慶祝》這本自傳式的書時,劉偉覺得寫書好像不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夥子應該乾的,之所以這麼做的初衷是“想到也許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很多人明白生活沒有那麼複雜,那麼困難,突然就有了一種使命感。”打字對劉偉來説依然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情,用腳練習打字的那段經歷堪稱折磨,這次寫書劉偉説也花了他大概半年的時間。“我就是想把我這種努力生活但是知足常樂的幸福告訴大家,在我看來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很多人用金錢買不來的生存。每個人的生存都是有一定意義和力量的。”

這個大男孩還一直不忘感謝他的媽媽,提到母親的時候,他用了“可愛”這個詞,一起打麻將打牌,把劉偉當成平常的孩子,有時候迷糊,有時候比一般的家長嚴厲。沒有虎媽狼爸,再普通不過的親子關係。

劉偉是一個很容易讓你產生交流欲的人,你在他身上看不到達人的光環,“我覺我做的都是小事,我懷着夢想去堅持自己想做的,然後做到自己能做的,僅此而已。”

版本X.0:夢想在音樂 我不是娛樂圈的人

有了以自己故事為藍本的電影《最長的擁抱》,電視劇《我的燦爛人生》展露銀屏,也寫書了,還發行了個人首張EP,這不是一條標準的造星路線嗎?也許我們當中不少人已經認定劉偉成為娛樂圈的炙手可熱的新星。這個問題,劉偉堅決地給了個“NO”的答案,“我不是娛樂圈的人”。

在達人秀之後,劉偉的人生走上了快速道,他就像是天文學家突然發現的超新星,所有人都向他投以關注的目光,不管“娛樂至死”這個説法是否準確,但是我們一定可以肯定這是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見證了太多選秀活動出來的新人成為天際轉瞬即逝的流星,眨眼間就被消費掉了。“我一直走在我所堅持的音樂夢想的道路上,所以幕前的曇花一現不會成為我考慮的問題,也就不會有擔心被遺忘之類的問題。”

足球小子到游泳冠軍再到鋼琴師,如果按照軟件的更新升級話,劉偉現在已經是一個夠炫的版本,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梁祝》更可以視為劉偉在音樂上成熟的一個標誌,完成了一個對於一些音樂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完成的夢想。如果劉偉就此止步,他依然有足夠多的資本使他居於“勵志導師”之列,只是在他接下來人生的規劃中並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小節的休止符。正式表演15天前接到演出通知,並沒有特別充裕的時間給劉偉來進行排練以及與交響樂團配合,他依然驚豔了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切更加堅定了他的音樂夢想。“接下來我要做的最多的就是學習,學習如何製作和創作音樂。如果是升級的話,一定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慢慢讓自己成長為更好的音樂人。”

在採訪的最後,劉偉送給大家這樣一段話作為結尾:“沒有夢想是可悲的。哪怕你的夢想與現實發生了衝突,但只要你能負擔得起這樣的後果的話,那就去做吧。有夢想就邁開雙腳去走,看不到希望並不代表不在希望之中。”

活着讀後感6

史蒂夫·喬布斯,他是20xx年《巴倫週刊》全球年度“最受尊敬CEO”;他是計算機界、數字音樂界以及動畫電影製作領域的跨界奇才;他是信奉“做每一件事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要改變世界”的“佛教徒”。看完本書,我最大的感慨是,能做成大事的人,都必然有着鮮明的性格。和很多偉大的人物一樣,喬布斯的優點和缺點同樣鮮明。和普通人相比,喬布斯的性格非常複雜立體,充滿了各種難以評價的側面。

正如書中所説,“史蒂夫有着商人對待自己商品那樣的熱情,有着福音傳道者宣講福音那樣的激情,有着狂熱分子為實現目標而一往無前的毅力,還有着一個窮困的孩子想要獲得成功的決心與意志。正是由於史蒂夫這種混雜的個性特徵,才一方面使蘋果電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讓他樹立了很多對手和敵人。”儘管複雜矛盾,我們無法否認的是這種性格的巨大魅力。正是這種人格魅力,使得他與平庸之輩有了本質不同。像喬布斯這樣的人,是無法模仿的。然而我們仍然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首先,他有着對電子行業的單純的熱情。這使得所有工作都變成渴望。

去阿塔裏公司應聘的經歷就很好的説明了這一點。喬布斯去了公司,説自己不會走,除非公司僱用他。那個時候人事主管甚至想要不要叫警察,可是當該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奧爾康和喬布斯交流過之後,他便同意了讓喬布斯留下工作。對此,奧爾康説:“我真不知道為什麼僱用他,他除了想做這份工作且有一點活力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但我正是看中了他內在的那種活力,具備這種活力就能把這份工作做好。而且他還有一種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的概念是‘一個人內在的想象能力,並不依靠外在的東西’。他的思想很單純,沒有任何的雜質。”單純的對工作的熱情和嚮往,為喬布斯贏得了第一次機會。其次,他是一個實幹家。對於自己有着熱情願意為之奮鬥的目標,他總是立刻開始着手執行,而不是僅僅沉浸在對未來的暢想之中。阿塔裏公司的奠基人諾蘭布什內爾是這樣評價喬布斯的,他説:“當他想做某件事時,他給我的計劃表都是按天和星期計劃的,而不是按月或年計劃,我喜歡他的這種行事風格。”

第三,他有探索未知的勇氣。喬布斯和他的創業夥伴沃茲都願意嘗試不可能的或者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正是這種探索的勇氣和激情,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甚至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也正是這種勇氣,使得喬布斯和沃茲最終創立了蘋果公司。

第四,他有着認定了目標就一定堅持到底的韌勁。保羅?特雷爾是喬布斯的第一個主顧,他經營的店鋪後來成為美國第一家計算機零售連鎖店,也就是彼特商店(ByteShops)。他曾經答應,只要喬布斯和沃茲能夠生產出電路板,他的商店就可以幫他們銷售。但這第一位合作者對喬布斯的評價是:“任何人都會説,史蒂夫是一個咄咄逼人的合作者。”

因為喬布斯永遠會堅持自己的意見,即使在沒有談判餘地的情況下,也會設法使對方同意。接下來的經歷,同樣能夠説明喬布斯的執着。在生產計算機之前,要購買元器件,而在購買元器件之前,必須要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或者至少是銀行貸款。史蒂夫把產品訂單揣在口袋裏,不知疲倦地跑遍了整個硅谷,以尋求資金支持。在經歷了多次拒絕後,史蒂夫來到一家比較大的產品公司—基魯夫電子公司(KierulffElectronics)。鮑伯?牛頓是基魯夫公司的經理,他回憶説:“史蒂夫是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小夥子,但仍顯得羽翼未豐。”不過史蒂夫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他和特雷爾一起檢查確認這份訂單的真實性。

對於那些做事遠沒有史蒂夫有決心的人可能會説“好吧,我過幾天再給你打電話”,然後就離開了,但史蒂夫沒有這樣做,他沒有離開,而是一直等到牛頓給特雷爾打了電話。特雷爾當時正在參加電子行業的會議,但最後牛頓還是給他打通了,他得到的確認消息是,這個坐在他辦公桌旁邊的瘦小的年輕人確實有一份價值2.5萬美元的訂單。打完電話,牛頓就放心了,然後他就允許史蒂夫賒欠一大筆貨款,購買了基魯夫公司2 萬美元的電子產品。這份堅持,使得喬布斯與很多有着激情和夢想,卻最終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區別開來。第五,他擅長鼓舞周圍的人,讓同一個團隊的夥伴被他的工作熱情所感染,從而和他分享一樣的目標,一起為之奮鬥。

對此,巴德?特里布爾回憶説,“他的這種能力是一種複雜的混合體,裏面既有能夠迅速轉變不良狀態的能力,也有善於鼓動幹勁的能力,偶爾還加上他頭腦裏的創見能力,他的這些能力足夠讓你失去正常的判斷力。”在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公司的時候也一直在他身邊的好友邁克默裏也曾説:“史蒂夫做事從來不像我們一樣有所顧忌,這與他的出身背景和早期的成功經歷有關。他不願受任何東西的束縛,他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因此,即使他是一個愚蠢的人,他的身上也有一種誘人的光環,這種光環籠罩着你,讓你凝聚在他的周圍,讓你激情四射,讓你一直待在他的研發組裏。”

這也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喬布斯身上同樣存在的那些鮮明的缺點。比如説有的時候過於豁得出去,以至於對於誠信的堅守不夠,有的時候過於剛愎自用,我行我素,對別人的考慮不夠。這些缺點使得他沒有能夠很好的團結到真正的朋友,也使得他樹敵太多,而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擁護他支持他的人很少。正是這一點,導致了他第一次重大的失敗。這次失敗,無論對於喬布斯本人,還是對於我們來説,都是很值得借鑑的。

工作中,無論多麼有能力,有熱情,有堅持的毅力,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我們都不應忽視與人的溝通和交流,尊重他人意見,團結工作夥伴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沒有這一點,再大的天才,也會變成孤獨的將軍。而一個人,即使是天才的將軍,也無法贏得一場戰爭。以上就是喬布斯帶給我的啟發。雖然天才的成功是不可複製不可模仿的,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從喬布斯身上,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活着讀後感7

總夢想着,作為“紅迷”的我,能在《紅樓夢》各種譯文版中加上我寫的序,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這樣一部壯麗宏大的文學鉅著。每每對人提及,得到的回答無非是:“放着那麼些個專家學者作的序不要,人家偏偏就看上了你?”我總消極地的堅持着,臉上掛着尷尬的笑。時至今日,雖然內心深處還保留着這個夢想,但我也知道,有些夢想,就是實現不了。為《紅樓夢》寫序,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我寫序的熱情依舊不減,於是才有了這個似乎有點不自量的題目。好在我寫這些東西無非是自娛自樂,絲毫沒有發表或者公開的意圖。少了些焦躁的目的,便多了幾分寫作的快樂。周國平有一段説日記的話:“日記是最純粹的私人寫作,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隱祕領域。在日記中,一個人只面對自己的靈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説話……”我覺得這段話用在寫文章上也未嘗不可,一個人只有在面對自己的靈魂,不為外物束縛,才能寫出超凡脱俗的作品來。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為書寫序的權利,發不了不要緊,大不了當作日記。能夠當作日記的文章並不多。

中國人謙虛,一味地貶低自己,替人作序叫“佛頭着糞”,作跋叫“狗尾續貂”;而這種謙虛的另一種表現則是過分地抬高他人,在介紹某個作家作品時,動輒“大家”、“鉅著”,讓人驚詫整個青黃不接的當代文學史,真的迎來了春天?至於我這篇序,姑且還是讓餘華“佛頭着糞”吧。

首先説到他的《兄弟》,因為這是我最早看的餘華的作品,看了上部過後,覺得不對胃口,和想像的太不一樣,於是沒了看下部的衝動。對於我這是很少出現的情況,我看書向來是有始有終的。或許就像許多評論家説的那樣吧:荒誕的故事情節,失敗的人物刻畫,沒有力度的文字表現手法。以致有人揚言要給餘華這個曾經的牙醫拔牙,拔掉他的“黃牙”、“假牙”、“雜牙”、“黑牙”。措詞之激烈,可見一斑。

於是又過了好久,我才又敢看餘華的作品。看《活着》就是在這個時候。不長的故事,只花了一上午的時間。

一貫的大時間跨度,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的紈絝子弟福貴,因為沉溺賭博輸光了家產,生生地將老爹氣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強行帶回孃家。家道的敗落倒似乎讓他一下子長大,明白了肩上的責任。不得以,為了維持生活,他從贏走他家家產當了地主的龍二手裏討來五畝田地,與母親、女兒一道勞動,過起了農民生活。一年後,妻子帶着半歲的兒子回到他身邊。其實從某種意思上講,這樣的生活,也未嘗不幸福,就像福貴的娘説的那樣:“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但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連男耕女織式的平淡生活幾乎都成了奢望。為了給母親治病,福貴帶着僅剩的妻子從孃家帶來的兩塊銀元,到城裏買藥,沒想到陰差陽錯卻給的軍隊拉去當了壯丁。在戰場上,福貴忍受着飢餓與寒冷與死亡的三重壓迫,九死一生,最後成了解放軍的俘虜,幾乎是僥倖地撿回一條命。歷經波折,他終於回到了家裏,一家人抱頭痛哭,卻得知母親早已去世,而女兒鳳霞也因為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真個是物是人非啊。接着是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地主龍二因不配合人民政府,被判槍決。緊接着又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全村大鍊鋼鐵,吃大鍋飯,用歷史課本上的話説,那個時候,生產關係並不適應於當時的生產力發展。這造成了在三年饑荒中,村裏人幾乎餓死。俗話説,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了讓兒子有慶上學,逼於無奈,福貴夫婦只得把女兒送給人家。就是這樣一個夫妻倆熱愛的兒子,卻因為給產後大出血的區長夫人獻血被庸醫無情地抽乾了血液!而那個區長正是福貴在戰場上認識的好兄弟春生。一家人痛不欲生,家珍的病也一天天重了。文革來了,春生、隊長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成了走資派。可喜的是鳳霞的婚事終於有了眉目,男青年萬二喜雖是偏頸,但人卻實在,自然而然地和鳳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後鳳霞有了身孕,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歡樂。然而好景不長。鳳霞生把孩子生下來不到十分鐘,因為大出血,死在了奪去有慶生。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着》給予了尖鋭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着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着》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着》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着》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餘華在冰冷中敍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讀後感8

讀書雖不少,卻未動過寫讀後感的念頭,非是無感,而是擔心自已遜色的語言會在別人生動的文字披上一件不太適合的外衣,掩蓋了其內在的五彩紛呈。

可偏偏內心的感覺又定力不足,好似不經事的小姑娘經不起半分誘引,通常一遍讀下,便已生出許多感想來,再讀,那讀過之後的感覺,便有如瑩白的波浪翻滾而來,不吐然又不快。這其中又以餘華的《活着》更為甚之,整部作品,真切樸實,不染鉛華。合卷感歎:只有真正的文學大師,方不需以華麗的詞藻來渲染文章,更多時候,語言摒褪華麗,反倒顯得真實。

《活着》一文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此書以主人公"富貴"跌宕起伏的一生為線索,命運看似不經意,卻又唸唸有詞:有因必有果。狠狠地將他由"福"與"貴"之中推倒在稀泥地裏,曾經風光得意的少爺,被別人捏中了軟辮,從賭場親手將自已推入坎坷的生活之中。全文以"活着"二字緊緊栓牢整篇,命運、人性、掙扎及在苦難之中建立的舍之不去的情,深扎人心。

他嗜賭如命,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身染重疾,富貴前去求藥,卻半途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幾番波折後回到家,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歷經種種磨難的富貴,卻從這塊稀泥地中,一次又一次爬起,一次又一次地走近更完整的自已。他以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

全篇語言平淡冷漠,卻又正是這些才打動了我的心。幾次潸然淚下,卻又似乎不僅僅是為"富貴".其實這篇文章,只是一個"活着"的縮影。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如此樸實的想法,卻令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那就是家珍自苦難中栽培的希望,她的活着,只是為了與她的家人相依相伴。

人生中的意外,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你不能因這些逗號,絆住了腳後跟,慌張的存活法,不能解救自已,反會將自已推入落崖的風口,稍不小心,就會摔得粉身碎骨。作者餘華在此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是的,忍受,才是活着的意義。但並非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只是為了忍受活着的痛苦。生命中有些事你也許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開心地活下去,只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因為開心地活着也是你的責任。當有一天,你可以安靜地與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可以看着他們老去或者陪着所愛的人一起老去,或者讓你孩子看着你老去,那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忍受有多麼值得。

我是個很奇怪的人,這兩年經常會哭着哭着,就生出一些笑意來,因為我發現,在上天替我關上一扇窗的時候,卻又慷慨地為我打了另一扇寬廣的門。

在這扇大門內,它交給我大把充盈可隨意支配的時間,當許多人不自覺地在時間面前,做了江心一船,崖邊一馬,對着倏忽而逝的"生活"感歎不已時。我卻可以沉靜淡定地手執書卷,在奶油般的燈光下,安靜地找到自已的方向。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擁有的卻又意味着正在失去,忙碌,卻遺失了快樂與自由。"疲乏、睏倦、累"這些詞每天好似彈珠般,自一個人嘴中跳出又蹦向另一個人的心間,如何更好的"活着"成為人們每日不得其解的隱形問題,李斯臨刑前,顧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那一刻,他深知,他的所失遠勝所得,攜子同遊竟成了奢侈一夢。

而我的生活,存在的是"減號",減輕生活的重量,減速生活的步伐,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減去內心的忿怨停一停,澱一澱,而後,透過狂激紛亂的內心,打開另一個千尋淵沉的世界。除卻工作,我更喜將自已交付文字,無論詩歌、散文或小説,都是我精神的饕餮大餐。

美國短篇小説家艾米麗·卡特曾稱《活着》為一部"永恆作品",我想這並不是謬讚。它讓"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看到了生命的厚重與沉痛,它給我們以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

我們似乎都不可避免地在生之無限渴望與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中存活,看過各種各樣的死亡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在久遠的年代裏,除卻戰爭,只有生老病死。而如今,自殺,車禍,當然還有驚人的天災人禍,就像戰爭年代充滿仇恨的子彈,一不小心就會戳中你脆弱的心臟。大家不免惴惴不安數着自已可憐的命數,而後更加慌張地投入了一個又一個忙碌的戰場之中,卻殊不知,越是這般小心,自已就越是加快了親近死亡的可能。

每日上班,我都會經過一條小巷,時常會碰見一位衣衫粗襤的老人,起初我以為她是位行乞者,然而當我向她遞過錢時,她卻笑着搖手。她以拒絕來守住貧窮的尊嚴,也許她無可依靠,日子可以過得窘困,人卻不可以卑微,在她平靜的臉上,你看不到半分愁苦,她只是不慌不忙地存活在自已的世界裏。

其實生命只是一場記錄,每一天都在記錄一篇詰屈聱牙的經文,當生命終止時,你不必驚訝於它的長度,卷卷都覆蓋着你遺留的指温,你也無需期待有人可為你講解,筆墨酣暢的絢麗處便是一場華麗的演出,色調暗淡的着落點,只是一處失意的轉角,人生其實沒那麼複雜,所有的迷底只為了證明,這個世界,有你的足跡。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塊田地,拔除那些苦難,我們仍然可以種桃,種李,種春風。可巧的是,我的朋友們也都在讀這本書。活着,其實真的很好!找一個適合自已生存的"活着"法則,例如我,例如現在,於安靜的時光中品讀人生,真的很不錯。人生何來那麼多的計較,傷感,怨恨,好好活着,有所愛的人,有至親的家人,有三兩摯友,再多的苦難也會磨練出另一種光彩炫耀的希望來。其實人生就是一道減法運算,減至最後,當年邁之餘,坐在屬於你的人生田地時,你會發現,活着真的很好!

活着讀後感9

讀完整本書後我很憤怒。

作者寫的這句話我喜歡:“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

書中女主人家珍如果放在現在社會她一定是個有作為的女人。她代表了那個社會一代人的生活環境及中國女性所具有很多優點,可謂是三從四德。但也反映出那時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故事裏的男主人福貴家經歷,我很疑惑最後活下來的為什麼是他?換作現在人或許以各種方式自殺了。我自己的觀點分析是,家珍的聚給福貴組成了一個温馨的家,龍二被槍斃也帶來一個重生的福貴,他徹底和自己的過去説拜拜。但對家珍來説她的壓力痛苦付出始終未變,有慶的死家珍實際上倒下了家跟着也慢慢沒了,家珍的散帶走了一個温暖的家。在家珍的生命裏,有慶的死使她第一回開始憎恨社會憎恨世態炎涼。我想福貴不是完全瞭解家珍的。為什麼我這麼説呢?看苦根的死,他根本不是個好男人,一直都是。他連個孩子也照顧不好怎能照顧好家珍和其它人呢?聽鄰居對家珍的評説無是非。想想她付出很多。福貴活着就促成這個故事的傳播。

附言:有慶的死使我想到20xx年發生在江西一個六男孩雙眼活活被挖,兇手竟是朝夕相處的人。驚人相似。我頓時也驚出一身冷汗,原來這麼多年過去了,農村地貌雖然變化萬千,可人的思想並沒扭轉。大家都太在乎表面現象確無意識人內心那股強大叛逆前進的思想。

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故事裏的男主人福貴家經歷,我很疑惑最後活下來的為什麼是他?換作現在人或許以各種方式自殺了。“其實我也很想問大家,如果你們是福貴,經歷了那麼多,你們有勇氣活着嗎?

有,我非常肯定,因為在經歷過很多事之後,你會覺得大富大貴是活,窮困潦倒也是活。

他們那個年代的信仰就是吃飽穿暖,順其自然,聽從生命的召喚,需求層次就停留在那。

有時候讀書,頭腦裏若沒有那個時期的一些影像,你看活着會有很多不解的。但是電影給你創造出來了。

活着就是表達一件事。

歷史給人的踏實感那是無法言明的。

好好活着,所有不能讓你死的都能讓你堅強,好好活着。

鍛鍊自己強大的內心,這個社會永遠擊不跨你。

世界沒有給希望的時候自己不能給自己希望,比較可怕。

明白自己為什麼活着,生命才會更精彩。

餘華的書讓人看着很絕望,讓人窒息。

鏡頭語言畢竟是有限的 文字能展現更多鏡頭表現不了的東西 但是通過鏡頭 人物故事主題卻也更為集中 這很考驗導演功力的 很多人説活着是張藝謀拍過的最好的片子 很大原因是故事本身好。

書中有一點,福貴極少提到老丈人,家珍的孃家在幫助家珍婆家時福貴似乎描述不多,可能作者有些偏心。

餘華是”先鋒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説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以極其冷酷的筆調揭示人性醜陋陰暗的角落,罪惡、暴力、死亡是他執着於描寫的對象。

我們不是為了瞭解他,而是為了更瞭解自己。(關於讀作者)

我覺得他們之所以寫小説,就是因為小説可以把他們藏到背後,他們也許並不願意讀者打探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誰也不知道前面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我最喜歡的是,富貴媽的説的,只要人活的高興,就不怕窮。

我覺得活着是一種純粹的慾望,也是一種責任。

活着為了體驗生命的過程。

人為什麼可以淡然,是因為心裏可以放下很多東西。

活着,好沉重的話題。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活着是一個很重大的責任,就像小説裏,富貴的所有作為都是為他他的家庭,活着也承擔家的責任。

鄙人見解,我覺得最大的是一種責任,有太多的你必須要做的事,責任這方面淡然不起來啊,有時想人真的連有死的資格都沒有。

人要是經歷很多,他對生的意義會看的更重。

討論也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會有什麼結果出來 只是希望大家能在交流當中 更加了解自己 瞭解作品 瞭解活着的意義。

書讀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

楊絳:想得太多而書讀得不多。

我覺得作者的手段,只有一個就是不斷摧毀樹立起來的美好形象。

雖然一氣呵成 但是覺得用力過度了,節奏掌握的不對,到後面不能再讓我感動了 而是和福貴一樣 對人物的生死麻木了。

有點過於為了表現死的悲而用各種方法營造死亡。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經歷的很多,其實只不過是自己經歷的方式跟別人有些不同而已。

被安排,肯定到最後會被現實妥協,最後的最後,最大的會是不甘心!

大多數都想要自己的人生 但是往往到了後面都不得不妥協。

有人選擇抗爭,好比你翅膀硬了,有時候你就有抗爭的底氣。

努力!不一定有好的結果!但是我一定有個自己喜歡的過程!

打着愛的旗號做的事情是最可怕的。

沒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我覺得書中有個觀點不對——人不能只為了活着而活着。

那個時代的人就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的吧。

讀第一遍,我覺得心被撕扯,讀第二遍,我覺得或許人生就是這樣,讀第三遍,我覺得自己非常非常幸福。

餘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因為他能給予人們幸福感。

對於幸福每個人的觀點不一樣……喜歡錢和房子的人也不能否定,畢竟他們覺得那就是幸福,他們得到了,就覺得幸福了。

人生就是可能意料不到的時候陷入絕境,我很慶幸今天,它沒來,這就是我的幸福。

沒有什麼幸福不幸福的……我覺得幸福不是恆定的。我會因為一件突如其來的小事感到幸福,也會因為一件準備已久併成功的事感到幸福。

生存法則不允許他再不懂事了。(書中人物苦根)

要麼死,要麼像牛一樣活着。

可以説福貴這名字是作者在這部小説中最大的反諷嗎?

也是很多勞苦大眾對美好未來的寄託吧。(回答)

不僅活着,還要有價值。

苦難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苦難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回首時能讓你記住的往往也是最痛苦的。

活:就是要嚐盡人間酸甜苦辣。死:是生命中最好的發明。

西門吹雪一個人的時候不怕,有了愛的人就怕了,我肯定也怕。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我們的幸福很多時候都在別人的眼裏。

活着讀後感10

眾所周知史蒂夫·保羅·喬布斯是蘋果神話的締造者,20xx年他被《財富》雜誌評為年度最偉大商人。

最近,多家出版社紛紛引進了喬布斯的多本傳記,最近我讀到的是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活着就為改變世界:史蒂夫·喬布斯傳》,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讀到他很多傳奇的故事,他的人生理念及智慧,對自己今後在社會上成長也是大有幫助的。

在現今世界最讓人着迷的數碼品牌就是蘋果,相信所有的電腦和手機的傳統生產商都無法想象,會有人為了買即將上市的最新款Iphone,帶着帳篷食物,提前一個星期就在專賣店前排隊。蘋果已經成為了一個神話。它將一款電子產品變成了像LV一樣的時尚單品,它是一種時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很多果粉而言,購買蘋果的產品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消費行為,而是帶有一種類似宗教信仰的膜拜。但在這些表象之外,Appstore可以運行近20萬個應用程序,電子書、itunes等以蘋果為中心,帶動起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史蒂夫·保羅·喬布斯是這一切神話的締造者。他是蘋果公司的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蘋果公司創始人,也是Pixar動畫公司的前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迪士尼公司董事會成員。他是給這個世界重新定義話語權的人。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喬布斯和蘋果的故事: 1955年史蒂夫·喬布斯生於硅谷。喬布斯高中畢業後就讀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裏德學院,只念一學期就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而退學。 1976年,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自家的車房裏成立了蘋果公司,製造了世界上首台個人電腦Apple I。1983年,“你想一輩子賣汽水,還是想要來改變世界?”,喬布斯把百事可樂的CEO約翰·史考利挖到蘋果當CEO。1984年,首台麥金塔電腦推出,蘋果公司打出電視廣告《1984》,廣告模仿佐治·奧維爾的著作,暗指挑戰IBM,引起了巨大反響。1985年,特立獨行的喬布斯被史考利和董事會掃地出門。隨後的蘋果出現了一系列的錯誤戰略,逐步陷入困境。喬布斯閉門思過後,重新創業,成立了NeXT計算機公司。雖然喬布斯技術很好,但NeXT公司一直沒有找準市場,NeXT不是非常成功。1986年喬布斯以1000萬美元從喬治·盧卡斯手中收購了電腦動畫部門,成立皮克斯動畫(Pixar)。從1995年起,該公司成為了眾所周知的3D電腦動畫公司,《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超人特攻隊》等動畫片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成功。1996年陷入困境的蘋果公司以4億美元收購了NeXT,讓喬布斯重新回到了蘋果,再掌大權。1997年,蘋果推出iMac,創新的外殼彩色透明設計在美國和日本大賣,使蘋果電腦度過財政危機。並在之後推出深受大眾歡迎的iBook、Macmini、Mac OS X操作系統、iPod、AppleTV和iTunes音樂商店等一系列廣受市場好評的產品。20xx年7月29日,蘋果公司推出iPhone移動電話,20xx年6月9日發佈新一代iPhone3G,引起轟動。20xx年4月3日,iPad上市,首月銷量100萬台。20xx年5月26日,蘋果市值達到2220億美元,終於超過了微軟成為全球科技界市值第一的企業。20xx年6月24日,蘋果最新的Iphone4首發,首日銷售100萬部。

年少的輕狂和早期的成功,鑄就了喬布斯不羈的個性和反叛的精神。就像第一代的個人電腦的粗糙笨拙,然後一步步演化,發展成為如今的iPad光鮮獨特的簡約外觀。喬布斯的外表也從一個青澀反叛的少年,留長髮,光腳丫,演變為成功創業者的西裝革履,在歷經挫折之後,終於成熟為一個滿臉寫滿滄桑、身穿黑色翻領運動衫、牛仔褲和運動鞋,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IT英雄偶像了。 人生的挫折和坎坷的經歷,喬布斯積累了豐富的人生感悟。沒有人能夠體會一個年少的天才在被放逐之後的內心痛苦,他説自己總在清晨醒來時,自問:“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該做什麼?”身患重病,從死亡的邊緣走回來之後,喬布斯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諦:“如果佛祖保佑我重獲健康,我將用餘生去從事造福世人的偉大工作。”喬布斯終於找到了令自己年少迷惘的問題答案。 從某種意義來説,“喬布斯”等於“蘋果”,“蘋果”亦等於“喬布斯”。蘋果與喬布斯的同一,成就了一個成熟的業界領袖,也成就了一個世界第一的科技企業。這個同一體現在他們的目標上,即使要不斷推動傳統產業的變革,就如喬布斯所言,我們只是“重新”發明了MP3、手機、電腦而已。 喬布斯一手將數字消費產品變成時尚,iPod開創了在網絡商店裏購買、下載單曲的音樂銷售模式,通過itunes下載的音樂超過100億首;iPhone將手指觸控用於智能手機,AppStore上的應用程序下載量超過30億次;iPad不僅僅是下一代個人電腦的先鋒和雛形,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會改變出版、媒體、影視等所有大眾文化內容產業。蘋果公司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製造電腦的企業,而是成為全球最大的文化娛樂內容和數字內容的銷售平台,贏得了音樂界、影視界和出版界的尊重,獲得了數以億計的擁躉,喬布斯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粉絲們心目中的最大英雄,他重新定義了這個時代 “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這是喬布斯最著名的話。

“是否成為全球首富,對我來説其實是無所謂的事情。我更看重的是,在每晚臨睡之前,我能對自己説,今天又做出了很精彩的東西。”喬布斯沒有將自己的產品僅僅看成是一件賺錢的商品,而是將其視為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一個傾注了和融合了自己生命的載體。他身體力行,以天才的創新天賦、平易的處世風格、偉大的敬業精神和無畏的領袖氣質,鑄就了我們這個信息化時代的文化內核;他追求完美的宗教般狂熱,體現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的創新精神;他不斷挑戰自我,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偉大的變革中,必會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偶像。在此真心希望喬布斯能夠永遠保持健康,再次創造業績的奇蹟~

活着讀後感11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似曾記得,第一次應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我都不是。之後,隨着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而對於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因此,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一天凌晨起牀,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應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着自我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取逃避,仍不甘落後地勤奮努力、不懈奮鬥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明白那時的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進入大學後,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我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於自我為什麼活着,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我腦海中,活着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閒去欣賞夢裏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應對繁雜的工作、應對完全陌生的環境、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雲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佈的烏雲,把自我壓得都快透但是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後自然是成長與收穫,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麼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着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必須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呢?

生活總是那麼的平淡卻又那麼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麼活着”。而與《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人為什麼活着》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該書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華的凝結,更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砥礪自我的勵志讀本,書中闡述了肉體與靈魂、意識與現實、宗教與科學、自由與犯罪、慾望與煩惱、逆境與考驗等種種關係。作者稻盛和夫認為人是有靈魂有前生和來生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藉助一個肉體來不斷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人的肉體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着步入另一個提升過程的開始。而意識在很多時候是起着決定性作用的。書中也舉了一個關於醫生把麪粉當作藥丸給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人的意識有時候確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以前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向盼望有自我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真的出現了妊娠反應,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並未懷孕。科學家解釋這種現象成為心理性假性懷孕,這種假性懷孕反應與真正懷孕反應一模一樣。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想象成什麼樣就會按我們想象的那樣發展,用心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用心的方向發展,消極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極的方向發展。對於宗教與科學,其實宗教是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

所説,宗教是在科學不夠先進、人們為克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下產生的。所以宗教與科學是相互矛盾的,現代社會都提倡科學,但很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沒法解釋。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謎及時光隧道。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科學去解釋,而在宗教書籍裏卻能得到相關的答案。對於自由與犯罪,稻盛先生在書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認為自由就是人們作惡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縱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從小就養成為所欲為的習慣,而不懂得剋制自我某些不好的行為。書中還講述了此刻的父母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而且很多國家還提倡父母不就應讓未成年的孩子參加任何勞動,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為人只有勞動的壓力下才學會如何剋制自我。確實如此,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如果從小不勞動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小孩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無限包容並不代表別人的無限包容。當與別人產生衝突時,這種人往往採取最極端的方式,所以杯具就發生了。對於慾望與煩惱,其實自我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慾望與煩惱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呆在家裏不出門倒舒適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滿目的東西,而自我又不能把它們全部買回來,導致為此

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煩惱都是由慾望產生的。而對於逆境與考驗,其實很少人會期望自我的生活會充滿了驚濤駭浪般的傳奇,大部分人都期望自我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面臨不一樣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後再爬起,在這反反覆覆中經受住考驗並且成長,最後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難後一蹶不振,或許經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還是跌倒。這兩種狀況就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戰勝路上的障礙,所以不斷升級,但有些人早早地放下,所以一向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讀完該書之後似乎讓自我以前迷茫、痛苦時的困惑有了些許答案:其實人活着就是為了去承擔屬於自我的那份職責,在承擔職責的過程自然會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而這些艱難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鑄就高尚靈魂的關卡,只有當你努力的透過了這一道道關卡,你才能歷練出高尚的靈魂,才能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去幫別人實現他人人生價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尋到屬於自我幸福。

正如書中所説:宇宙的造物主將種種考驗加諸在人類身上,然後觀察他們如何應對考驗。其實在漫漫人生路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一個人如何應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實幸運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強的承受力才能經得住人生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幸運的環境中更容易迷失自我。所以不管我們所認為的幸與不幸,都不該成為停止前進的藉口,權利與金錢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因為某一天我們的肉體消失了,但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永遠在那裏,我們的靈魂就不會被遺忘。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p1nz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