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作為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角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而且教材的設計完整地呈現了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過程、角的特徵、角的變化、角的.畫法,所以對於學生來説,教材就是一個很好地自學材料,所以這節課我就放手直接交給學生自主進行了。

課堂一開始我就直接點明本節課利用10分鐘自己閲讀課本,然後我來提問,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一聽特別興奮,還沒試過這種完全放手的學習方法呢,一個個認真地閲讀起來。我開始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1。什麼是角?2。角有什麼特徵?3。怎麼畫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個角嗎?

學生們獨立學習完成,一個個地舉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問題,並且説出從課本那句話找到的答案。很快我們就總結出了角的特徵:1個頂點2條邊。在畫角環節,選取學生上台展示,邊演示邊説過程,重點一起分析了先畫什麼,為什麼強調必須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為什麼必須是筆直的線,學生們認真閲讀教材後都能回答到點子上,而且因為是自己的發現,成就感頗高。

最後再讓學生們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為明確了角的特徵,孩子們你一嘴我一嘴地説起來,異常興奮。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總是害怕學生學不會、學不透,有的時候真的是我們太過憂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你會發現學生總能給你驚喜。

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給學生之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主觀能動性越強,學生的學習力就越強,而學習力正是我們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課堂上放放手,你少講點,讓學生多思考、多説説。畢竟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我們就不用講了,在備課時一定要善於甄別那些課程內容能夠放手交給學生,如果是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課時,你這樣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説不定還會打消學習積極性呢。所以該放手就放手,不該放手千萬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在教學導入的環節,用一朵雲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麼圖形並説出理由。引發思考:你認為角是什麼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在教學時,我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裏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

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徵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後,讓學生談談你是怎麼折的',説説角的各部分名稱。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為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引導,讓學生説説哪裏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可先導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麼有關?引導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後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在教學完本課時後,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1、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在課一開始就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給圖形分類,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形象的發現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教授新課做好了鋪墊。在學習新知這一大塊,又精心的設計了四個環節的學生活動,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2、合理引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中獲得充分釋放,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共同體驗了學習進程中的苦與樂。

3、利用多媒體優勢,把抽象知識直觀化。

一位數學家曾經説過:“數學這一學科是如此的嚴肅,最好不要失去機會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課件在數學課中創設情景,可以營造出歡快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直觀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畫法,這樣就能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

在教學環節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樣把握整個教學環節和有限課時的衝突,有沒有更合理的環節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一)認識角。教學時採用小組活動形式進行,每四位同學一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在引入部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學生會按角的大小來分,會按角的開口朝向來分,或者會按邊的特點來分等等;通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還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通過找身邊的角,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二)比較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

(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三)畫角。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認識角》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的必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在生活中,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繫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我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有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住;做過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認識角、找角、折角、比角、畫角。針對這幾個環節,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我從學生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出發,用一朵雲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麼圖形並説出理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為角是什麼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從而引出課題:角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其次,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的環節時,我讓一學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學生指出三個點。我趁機在黑板上點一點問“這是角嗎?”“怎樣才能是角?”。讓學生進行猜想教師再進行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來。設計這環節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物體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過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來。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對角並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對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樣準確的描述。在點出一點後,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很肯定的回答,這不是角,只是一個點。

當教師問學生怎樣才能是一個角的時候,學生紛紛指出還有兩條直直的線。當教學到這裏時,教師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那怎樣才是。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裏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當我完整出示一個角後,我清晰的聽到了幾個呼氣的聲音,忙着答道這是角。顯然學生對完整出示的角顯得很興奮。在指角的時候,我不單單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更注重請學生指出,兩邊之間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長就是角的大小。以便於高段的數學接軌。

最後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徵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後,讓學生談談你是怎麼折的,説説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標出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角在哪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為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的引導,讓學生説説哪裏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由於在引導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學時,不管老師怎麼引導,還是有部分學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度無關,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教師可以把這一環放在一邊,可導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麼有關?從而進行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後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在教學完本課時後,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通過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有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認識”這本節課,又聽了各位老師的點評,收穫很多。本課是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畫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這節課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兩點:

1、結合生活情景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探索數學的興趣。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是與他們周圍物體的作用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説:兒童的理解來自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

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特別是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國小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因此,我在教學時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製作學具等,來幫助學生學習。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兩個大小一樣、兩條邊長短不一樣的角來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是這個環節的設計不是很好,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還理解得不透。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如果這樣的話,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活動角,並帶到課堂上玩一玩,然後組內交流,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玩”起來,不一會兒,個個爭先恐後地要求發言:

生1:我們發現角可以自由地變大變小(用角演示)

生2: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交流時,他們發現了用重合法驗證:兩個角大小一樣,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關係,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生3:我組發現下面的圖有3個角。

反思:

⒈動手實踐也是教師角色轉變的體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只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動手實踐才能實現。假如我不讓學生動手實踐(玩活動角),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精彩的片斷。這正是教師角色的徹底轉變,才為學生動手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遠遠超出了教師所預想的深度和廣度,真正展示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⒉動手實踐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發展為本。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課堂實踐證明,只要學生能夠動手實踐,實踐中有了自己的體驗,學生創造潛能就會得到巨大的激發。從這節課中,我讓學生玩一玩活動角(動手實踐),並生成疑問(兩個角誰大誰小),促使學生交流,實現了生生互動,在自由、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轉變了學習方式,收穫了“”有3個角的新知識,而這一切又恰恰是學生在充分動手實踐(玩活動角)的基礎上才實現的。

⒊動手實踐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新課程要求我們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落實。從這一節中證明:學生動手實踐,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落實。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角)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角的認識與動手能力),同時也經歷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較與什麼有關的過程(過程),並在過程中學會了“重合法”(方法),當然,學生在玩活動角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情感),真正實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新課標明確指出: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例子裏,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數學知識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本着促進學生髮展的宗旨,讓學生觀察、猜測、思考、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創造自己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

片斷一:

多媒體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生邊拍手邊唱歌。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剛才播放的這首歌是什麼歌曲嗎?

生:《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師:誰來告訴大家少先隊員的標誌是什麼?

生:紅領巾。

課件出示紅領巾實物圖。

師:紅領巾代表紅旗的一角,是老一輩革命家用鮮血染成的。我們應該珍惜和愛護它。

師:(課件閃動紅領巾圖中的一個角)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呢?

生:這是角.

師:對,這是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新課程觀要求教師和學生對現行教材有一個深加工、再創造的過程,以師生互動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科學、周密地設計教學內容,使其呈現生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很難想像那些抽象的、學生所不熟悉的學習材料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因此,課的引入注意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習新知,這樣既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片斷二:

(課件出示主題圖並突出: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鐘面上的角、足球門框上的角、小朋友們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等)

師:同學們,你能從這幅圖中找出一些角嗎?同組的同學一起去找找,看看哪組的同學找的最多。

(各組的小朋友們都很認真地在找角,有的小組還給角做上標記或號數)

師:哪組同學能説一説你們發現了哪些角?

生1:我們發現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們發現老爺爺剪綵刀上有角。

生3:我們組發現操場上有角,足球門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們做操時伸開的雙臂形成了角。

生5:我發現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之間也形成了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現在,請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説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小組活動

師:哪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

生1:我們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2:我們找到了窗户上的角,

生3:電腦上也有角

生4:我們找到桌子上的角和椅子上的角

生5:課本上也有角,

生6:我們組還發現大屏幕上也有角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使全體學生“人人受益”,而非少數人蔘與、多數人陪襯。在此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並且互相説説,一方面是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同時也讓學生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親身經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發展。

片斷三:

課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龍頭實物圖

師:這些物品中有角?

指名學生上台指認角。

師: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我們來給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就變成了這樣.這些圖形都是角。

(課件顯示各種角)

師:角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

生1:角有尖尖的頂部。

生2:角有兩條直直的線。

生3:角有兩條平平的線。

生4:角有一個點。

生5: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中留下來的。

……

師:為了叫起來方便,你能給角的各部分起個自己喜歡的或好聽的名字嗎?

生1:角的點是尖尖的,叫尖點。

生2:我認為角的點在尖尖的頂部叫頂點。

生3:對,課本也叫做頂點。

生4:角的線是直直的,給它起個名字叫直線。

生5: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兩條線叫做滑線。

生6:老師,我覺得他們應該叫做邊。

師:剛才同學們給角的各部分起了好多好多的名字,那麼它們到底叫做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課件顯示:頂點、邊)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在這環節能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一方面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過在這環節教學中也有個人反思的地方,比如當學生回答“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留下來的”時,如果能及時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話去引導“生活中能沒有角嗎?”這樣就更能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並及時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導學生,調控整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上完這堂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通過觀察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特徵;二是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三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説説為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説説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在動手操作環節中,學生領悟的不夠,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還是讓孩子感悟太少,應該把這個環節吃透,再後面進行的話就很順利了。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內容,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內容。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這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和對所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這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知道發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積極的、有價值的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本次課例對於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識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課堂實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學設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體現了教學與知識的聯繫

上課時能從生活實際中讓學生找角,到身邊找角,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教學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學的生活化。

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動手動腦去解決和探究

本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使他們通過折一折,摸一摸,體驗到角的項點與邊的特點,通過小組內比一比活動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來為學生搭建了問題研究的.舞台,使他們在實踐操作中自己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三、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本課教學中,我能使學生在會心的笑容中輕鬆的掌握了課堂要求掌握的知識與方法,為學生創設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體現了我紮實的課堂教學技能與課堂教學藝術

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互質疑等合作探究活動,學生從學習能動性,得到激發,在自己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總之,本節課我較為滿意,同時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課異構”的確是為後上課的人帶到了許多價值的思索,可以使後上課的老師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學生的難點,怎樣才會使學生們更快樂地體驗成功、收穫知識,怎樣教才會使學生不用再教,使他們樂學、愛學,一節課帶給我們的反思的確很多,做為教師的確應該做到了解學生,瞭解教材,以人為本,將來我會一直認真探究新課程及有關理念,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今天的我,進行了新課,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不知道是為什麼,是有的地方進行太慢了。課到了最後,第一個講的班連畫角都沒有講完。後來慢慢回想,我的課確實存在問題。

1、角的初步認識,剛開始的我以圖形開頭,出示圓、半圓、之後蓋住最後一個圖形露出一個角,讓同學們猜,有的猜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問學生原因,學生説因為有一個尖尖的角。導入課題

2、然後讓學生觀察大屏幕上的校園,讓他們找到角。他們找到很多地方都有角。然後讓學生觀察老師帶來的三樣物品,剝去他們美麗的`外衣,看看這些角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現:尖尖地、直直地兩條線。

3、讓學生用三角板扎自己的手心,留下一個點。引出數學家把它叫做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

4、發現生活中的角。(這點忘了講了)

5、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在4班講的時候讓他們用學具了,所以進行地有點慢。之後得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張開大小有關,與角的長短無關。

6、畫角,先畫頂點,然後從這個點出發分別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直的線。

總結:時間把控還是有問題,應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20分鐘內把重難點講完。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這節課孫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境,準確找出物體表面的角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上課開始,孫老師利用課件展示主題圖——學生熟悉的校園一角,讓學生説一説看到什麼?找出呈現在各中圖形中的角;同時讓學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體上有角。通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充分放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新知運用新知,培養能力

孫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師組織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辯一辯,畫一畫的活動。

先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讓學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個角,説一説有什麼感受。總結出角的特徵: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樣為學生學習畫角找到了依據。

畫角這一環節,孫教師通過用美麗圖畫打扮高密慶祝“十一”國慶節,引導學生想到需要畫角,激起學生很想學習畫角的強烈願望。這裏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引一引的方法,解決了畫角這一重點。這裏過渡比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孫老師先利用同學們比較喜愛的孫悟空與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慾望,從而讓學生各顯身手獻計獻策,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利用電腦教學的優勢,通過兩角的重合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教師把鞏固知識融於遊戲創造性地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運用掌握,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後,孫老設計由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用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進一步鞏固角有大有小而與邊的長短無關,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正節課的教學設計融趣味性、知識性、創造性、思維性為一體,增強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各個環節的設計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從而使學生一舉多得。

本節課如果再在學生出現端點與頂點分得不十分清楚時,抓住一學生説的頂點時進行強調教學頂點就更好了。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畫面的角及實物角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圖形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初步瞭解角的基本特徵。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於角的正確表象:

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

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通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進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通過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動手操作具體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瞭解角的組成,然後通過動手做一個活動的角,從動態中認識角的形狀及大小變化,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三、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出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自主參與。

四、發揮想象,訓練提高。

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我讓同學們在“藍貓對話室”裏和兩位小朋友開開與心心一起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增加一道思考題,讓學生比較數學課本表面上的角和課堂練習本上的角,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把練習放在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情境中,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不足:

第一: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學生在判斷兩個邊長不一樣便角的大小一樣的角時,決大多數學孩子都説這兩個角是邊長長的那個角大,這時我沒有把兩個角做成實物的形式從黑板上拿下來,重疊在一起比一比,如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的看出角的大小與它的邊長無關。

第二: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時候也處理不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的大小時,由於時間關係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學生還不大會用,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npgz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