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梵高》讀後感

《梵高》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梵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梵高》讀後感

《梵高》讀後感1

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偉人。不僅讀到了他一生悲慘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讀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更讀到了他在低谷中執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讀到了他釋放於畫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沒有完滿的愛情,無數的金錢,甚至是健壯的身體,但他擁有的是一顆渴望生活的心靈,飛向美麗的藍天。讀這本書,我為梵高受到的不公憤慨過,但我更敬佩他能傾盡生命,用愛來描繪這個世界;我為梵高能有提奧這樣一個弟弟而高興,也為他們之間不辭奉獻的友情而感動……

在體味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熱愛。無論艱辛、痛苦、還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應該滿懷對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梵高並沒有抱怨社會,他將傾訴和希望繪在了畫板上,祈願明天會更好;他也沒有報復社會,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時間去檢驗,更洗滌了現代無數人的心靈!如此説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現實的不公呢?為何不在心中繪出更藍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師的精神,歐文·斯通在本書中描寫的文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對於一位在困苦中掙扎,並且不斷成長的偉人,歐文·斯通作為一位傳記家,並沒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內心編寫心理,卻將一絲一毫的細微變化轉筆為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傳神。這樣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歷程,反而起到了真實、深刻的效果。在寫作中,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些描寫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表現人物,使之生動逼真。

《梵高》讀後感2

邁入大學校園,讀到第一篇文章《梵高的墳塋》,讓我深受震撼。作者範曾,作為一名畫家和文學家,他帶着對梵高深深地景仰,憑着對藝術精華的哲學思考和執着追求,為梵高放聲一呼,也為天下不幸才士放聲一呼。

作者稱梵高為“藝術的殉道者”是因為在作者的眼中,作為一位卓絕天才的梵高,卻被歷史、被歲月所埋沒。來到法蘭西等待他的卻是貧窮和飢餓,是被棄之不顧、被徹底忘卻的悽慘身世。

他寂寞困頓,孤獨卻不屈,一位偉大的天才,如輕煙一般淡淡升起,又飄過,無影無蹤。

藝術的心靈相通,是作者和梵高惺惺相惜。文中有對梵高自裁死前的描寫,最讓我感動的是,他開槍後並沒有倒下,而是一路流淌着鮮血回到卧室,他流淚,一言不發,只有一聲聲悲慘的呻吟。這呻吟無論是控訴、是不甘、還是尊嚴都能讓人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慘烈。

他一生幾乎沒有朋友,他執着的畫着所有大師們不屑畫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卻迸射出火一般的激情與力量,這種光芒終於在他死後的多年綻放。我們在為這種美麗所震撼的同時,也感到了1種深深地悲哀,為天才的命運而悲哀。

作者是在冬天來到梵高的墳塋的,它坐落於一所極平凡的公墓裏:寒酸、簡陋。但是墓碑上卻有碧草在刺骨的寒風中顫動。不屈的生命,正如不屈的梵高。

讓我們永遠銘記梵高的人,梵高的畫,梵高的精神,並以此自勉吧!

《梵高》讀後感3

合上了最後一頁,梵高的故事還在腦子裏迴響。

梵高最後最後的激情創作是在阿爾,法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在那裏有強烈的陽光與恐怖的西北風,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畫架,晚上帶着幅滿意的作品,趕着黑夜歸來。阿爾惡劣的天氣,營養不良,失眠,長期的精神亢奮(這是他畫畫的唯一動力),他患了可怕的癲癇病(更像是精神分裂)。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一個妓x,他被送進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復時,又開始創作。可是隨着精神的衰退,梵高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漸消退。為了不給他弟弟增加負擔(梵高從開始繪畫時,經濟來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x槍結束了生命。而他永遠都不知道,他的繪畫成為了博物館的珍藏品,被後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艱辛的。但梵高卻並沒有為此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十年的時間表達着他的藝術。他在阿爾畫的“向日葵”,被當時的一位欣賞藝術的醫生説:“我這一身,如果能創作這一幅畫,就成功了。”不論在惡劣的煤礦,還是精神極度痛苦的阿爾,他都認為繪畫是工作,是梵高能存活唯一精神動力。有人説,只要長期的堅持一件事,不管怎樣也會成功。或者更準確的説,長期從事時,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單純對事業的追求。

《梵高》讀後感4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雖然出版至今已過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確實,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我,顛覆了我以往認為梵高只不過是個瘋畫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慘卻又輝煌,他因為愛烏蘇拉變得隨和,當過畫商,工作認真,卻又因為烏蘇拉的已婚遭受打擊,重新變得性格乖僻;他因為熱愛上帝變得虔誠,當過傳教士,幫助礦工,卻又因為福音傳教會認為他親身幫助礦工的行為野蠻、不體面而解僱了他,他變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熱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拾起畫筆,儘管起初畫得潦草,卻十分有靈魂,一看,便知道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博里納日的礦工。

一切都由此開始,儘管他的一生可以説是不幸的,但或許正是這種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畫中別人難以畫出的生動與靈魂。

《梵高》讀後感5

這是我的第一本與畫家生平有關的書,之前對梵高的瞭解,僅僅停留在一幅《向日葵》上,讀完最深的感覺是一種壓抑和孤獨之感,果然想要與現實作對就要承受不尋常的質疑和無人理解的孤獨。還好,梵高還有弟弟——一個即使會吐槽他但仍然愛他支持他相信他的弟弟。家人的支持永遠都是那麼重要,在這羣港灣裏好像連愧疚都會變成是一種堅強。

每一次,整幅的畫面佔據書頁,金黃色的麥田大片大片,沒有一句對白,我都能感受到梵高奔走於自然又陶醉又孤單的心情,或許獨處的靜謐過後,我們能走進紫羅蘭色的神祕世界裏,那裏所有的真善美都純粹的讓我們心疼心動又欣喜。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在等待好友到來的那段日子,在向日葵地裏,他採下幾株嬌豔的向日葵,插入瓶中,又精心對照、勾勒,最後完成可以裝飾卧室的温馨之作,美麗且永恆。在生活中我們也曾這樣等待,無論是那個放在心間的朋友,還是那個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機會。

最後,分享一句最觸動我的句子:我希望你將擁有的家庭之於你就像大自然之於我一樣。我沒有妻小,孑然一身,當我看着麥穗、松枝和草葉片時,卻感到無比安心。當我來到當我來到郊外作畫,我就能感覺到聯繫我們所有人的共同之處。

最大的治癒也許就是離開這些喧囂,走進自然吧。

《梵高》讀後感6

合上了最後一頁,梵高的故事還在腦子裏迴響。

梵高最後最後的激情創作是在阿爾,法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在那裏有強烈的陽光與恐怖的西北風,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畫架,晚上帶着幅滿意的作品,趕着黑夜歸來。阿爾惡劣的天氣,營養不良,失眠,長期的精神亢奮(這是他畫畫的唯一動力),他患了可怕的癲癇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一個妓女,他被送進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復時,又開始創作。可是隨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漸消退。為了不給他弟弟增加負擔(梵高從開始繪畫時,經濟來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槍結束了生命。而他永遠都不知道,他的繪畫成為了博物館的珍藏品,被後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艱辛的。但他卻並沒有為此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十年的時間表達着他的藝術。他在阿爾畫的“向日葵”,被當時的一位欣賞藝術的醫生説:“我這一身,如果能創作這一幅畫,就成功了。”不論在惡劣的煤礦,還是精神極度痛苦的阿爾,他都認為繪畫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動力。有人説,只要長期的堅持一件事,不管怎樣也會成功。或者更準確的説,長期從事時,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單純對事業的追求。

《梵高》讀後感7

你們知道梵高嗎?寫《梵高傳》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文·斯通,書中介紹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當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壯麗輝煌的油畫時,我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了!

梵高這個人本身長得奇醜無比呢!他長着一雙呆滯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魚尾紋在他眼睛旁,目光顯得很憂鬱,並長着一對粗眉,它們讓人覺得不搭配;還有一雙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個鷹鈎鼻,鼻子向下塌,並且是禿頂呢!他的行動也很笨拙,呆頭呆腦的。

梵高一生清貧,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畫。梵高對畫畫簡直着了迷,別人以為他瘋了,叫他“伏熱”,“伏熱”的意思是“紅鬍子的瘋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熱愛大自然了,他熱愛嬌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羅蘭色的天空、熱愛翠綠草地和淡青色的風!他對萬物充滿了熱愛……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時候一幅畫都沒賣出去!但他死後他的畫賣了大概有九千萬的法郎!我給你舉個例子:梵高在世的時候一幅《紅色的葡萄園》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後這幅畫是四千萬多的法郎!梵高為了繪畫奉獻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給割了下來,並且讓自己神志不清,神經受到破壞以至後來去世了……這是多麼不幸呀。

我看完了這本書,覺得梵高做事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畫畫,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繪畫中。我想我們應該像他學習,全力以赴。每當我們做完事後,應該首先問問自己:“我們全力以赴了嗎?”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温森特·梵高!

《梵高》讀後感8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為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為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説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温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温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讀後感9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們説,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 + 繪畫 + 死亡,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每天,他只會一個人沉浸在他的畫中,畫布、畫筆、顏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侶。風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無人的麥田中畫畫,需要的錢再多,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將錢花在自己熱愛的畫畫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經不能維持下去 …… 始終一個人過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經追求過愛情,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以表示自己對她深深地愛。他也曾經有親情的相伴,弟弟提奧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畫畫的資金都來自這個唯一的親人,他一直都有這個弟弟的支持與關愛。

可是,或許就是因為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愛?也許連他自己也難以明白。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有打中心臟,他掩着傷口回家,漸漸地變得虛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時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懷中離開了這個讓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讓那一槍了結自己的一生。他其實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陽一樣渴望生命,可是,這世界讓他失望了,或許正如書上所説,破碎會帶來快樂。選擇離開,他便可以不再絕望。

《梵高》讀後感10

翻開文學史就會發現,大多數藝術家都經歷過苦難的人生。梵高也不例

梵高有四位對他有影響的人,他第一愛的是烏蘇拉,然而烏蘇拉的結婚卻是他無法接受的。這使心靈脆弱的梵高變的陰沉抑鬱沉默寡言。直到他遇見凱,他才知道現在的愛情是多麼的深邃豐富,而凱的“不,永遠辦不到,永遠辦不到”使我們又一次看到,他瘋狂的愛被無情地拒絕了。在這,我不得不想到梵高為了凱,把手放在蠟燭上這事——這是多麼真誠的愛,多麼執着的愛,多麼深沉的愛!無法想象,能有什麼事重要得也能讓我們忍受那火燒的灼痛?後來他與茜恩的結合,或許已經沒有愛情了,但是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到天底下還是有使生命值得下去的事,可是茜恩的種種要求使他明白自己的無能。當瑪高特出現時,梵高是真的體會不到愛情了。瑪高特的自殺竟無法使梵高感情上受到很大傷害,他更在乎的是鄰居對他的厭惡……

他渴望擁有一場愛情,卻五次被殘忍的拒絕。

他歷盡心血,廢寢忘食,只是為了用他的雙手繪畫出自己的畫,卻沒有人懂得欣賞。

他付出了血的代價,卻被人們當作精神病。

他還未真正地享有過一次榮譽,就這樣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梵高》讀後感11

我想,這是本令我難忘的書。一部進當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淚的書。我與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樣,並非冷漠、無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煙塵喧囂所掩蓋。能夠觸動心靈的,少之又少。感謝推薦此數的人。

當我看完序言,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書,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淚。單純的,莫名的,想為這個瘋子流淚。

是瘋魔成就了梵高,還是他的才能將其印象癲狂的深淵?書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種種缺點,種種瘋狂,通過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現在眼前。

作者在附記中談到,對於當初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篩選、刪改。不知如果將其添滿會是什麼效果。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能使讀者儘可能的體會到,是什麼造就了梵高,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瘋癲。

細細體味這些人,就更加能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未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敍述這個事情。"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還懂得了好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印象派。

《梵高》讀後感12

性格決定命運,我一直非常相信這句話。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異常的極端,卻往往與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無法合拍。梵高的一生,是很極端的一生。青年時,志向想成為一名教士,併到最艱苦的礦場去傳教,最後卻發現教士的虛偽,並因此產生了對上帝的懷疑。之後,開始學畫畫,並開始瘋狂一般的工作。的確,當人心中有某種無法宣泄的情緒時,往往會找一個方式來疏導它,更何況是像梵高這樣內心極其澎湃的那種人。

就像我們經常説的,天才和瘋子,往往也只有一線之隔。他們的共同點是,不按常規出招,達到某種極致。梵高的那幅鉅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黃色那是一種像太陽一般熾熱的顏色,充滿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但也是一種讓人混亂的顏色,一種迷離的色彩。他的名畫系列,向日葵和麥田系列給我們的印象應該是深刻的吧。他的這兩個系列的畫,我也是喜歡的。

天才註定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反過來説,孤獨的絕大多數實際上是庸才。所以我們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獨來安慰自己的孤獨,來給自己阿Q一下,來給自己***一下。自從看了梵高的自傳,他給我的感覺是一頭在黑暗中受傷的野獸,獨自在暗處舔着自己的傷口。他是那麼地渴望愛情,那麼地渴望友情,但這些東西,對於他來説,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標籤: 梵高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mxg9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