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人教版《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人教版《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3篇)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本篇課文篇幅較長,按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順序進行敍述,情節曲折生動,富於變化。

我首先介紹什麼是民間故事,我國的民間故事相當豐富,如《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等。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想想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嘗試給相應的自然段編列小標題,同桌交流編列小標題情況。接着精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突出重點段落。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這樣能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記憶更加深刻。

在複述課文之前,要求學生將課文的小標題自由朗讀一遍,再齊讀一遍。分四人小組合作複述,要求學生複述課文時,儘可能運用課文中質樸流暢、生動優美的語句。再請3到4 個人小組複述課文內容,並組織學生進行評價。

我給學生出了個小練筆:題目是《鵲橋相會》,請設想一下,如果牛郎與織女相會時,會説些什麼?並提醒大家,不要寫成“牛郎説,織女説……”的對話記錄,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當時這兩個人內心會怎麼想,把當時牛郎織女見面時的神態、動作刻畫出來,就更生動逼真了。學生邊寫,我邊巡視,看到了許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維,孩子們的想法讓我看到了他們思維碰撞的火花。最後,讓學生在課後收集一些人們耳聞目熟的民間故事,下次課在班上交流。

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有興趣。只是時間有些匆忙,學生編寫小標題的時間沒有給足。因此,學生概括的小標題不是很準確。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牛郎織女》是我國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故事中奇幻的想象,神奇的內容,不僅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讓我們這些大人們百聽不厭。這篇文字內容很多,篇幅很長,一共有2200多字。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文字多的長篇,再根據單元目標“創造性複述故事”的要求,我思來想去,決定採用扶放結合,講演並用的方式教學。

第一課時除了完成當前的字詞句教學之外,我還精講了牛郎“童年”這一部分。在講授的過程中,我抓住牛郎童年的不幸和老牛做對比。老牛在牛郎的照顧下,吃的好,喝的好,睡得好,可是牛郎呢?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兩相比較,讓孩子們懂得牛郎的身世悲慘,居然不如一頭老牛。

第二課時,重點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演“成親”這一部分。其中,這一部分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道破天機;

2、紗衣留人;

3、互訴衷腸;

4、同意成親;

5、回到草屋。然後我把班級分為四個大組,分別表演這五個部分。孩子們一下就投入其中,好不快樂。大家有的演,有的説,有的講,整個教室裏頓時話語綿綿,氣氛熱烈。最後我請各個大組的同學上台為大家見故事。每個人都盡情地展示自己表演的才能,或説,或演,精彩紛呈。

看着孩子們如此地對原作進行了更新的演繹,我的心裏説不出的高興。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學《牛郎與織女》一課時,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文章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問題一出,學生擁躍發言:有的説,他們沒有戀愛就結婚;有的説,他們孩子是人還是仙沒有交代;有的説,老牛怎樣知道這麼多的事?有的説,人與仙結合可以生小孩嗎?等等。我明知這些問題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曉學生會為這些問題所不解,但問題終究是問題,是不能迴避的。雖然上述學生所提問題中,不是該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但我認為可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且正是這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才充分體現了該課的神話色彩,反映了語文課的文學性和浪漫性特徵,為今後學習語文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

韓愈説:“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説明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説:“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可見質疑的重要性。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説:“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問罷了。”可是傳統的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圈圈裏跳,於是乎出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傳説:某老師在上課時畫了個月牙狀的東西,問學生説這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表看法:鐮刀、豆角、髮夾等不一而足。但最後教師説:“你們都錯了,應該是小船。”。聽課者無不譁然。所幸的是,課改的春風吹進了中國小校,新課改教育理念強有力地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語文教學日漸豐富多彩了。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本次公開教學我執教的是《牛郎織女》,這篇課文是一篇民間故事,它通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內涵。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學情調查”環節,我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旨在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以便課上閲讀的時候,知道從何處入手去閲讀民間故事。第二個題目是回憶故事情節,完成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複述課文。第三個問題是為本節課做準備而設計的。

在“設疑探究”環節,我也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的設計,是讓學生走進文本,研讀文本,瞭解人物關係,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第二個題目是想通過具體的段落閲讀,認識王母娘娘的性格特點,體會細節描寫,便於寫作。第三個問題是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民間故事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一、學生樂學,敢於表達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閲讀文本,瞭解了人物關係。學生們根據問題,認真閲讀課文,不僅找句子,還寫批註。在回答的時候,能通過文中句子談個人體會,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學生不僅能走進文本,還能走出文本,不單單是以往的“讀句子”,而是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闡述個人看法,暢所欲言。尤其是一些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並敢於交流,我覺得這是我班學生一個最大的進步,這顯示了學生閲讀能力在逐漸提高。其實,我一直在追求這樣的課堂,今天這一節課上,我至少看到了希望,所以感到很欣慰。

二、教學節奏不夠緊湊,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整節課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從容容開頭,匆匆忙忙收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學設計存在欠缺。“學情調查”中關於複述課文的一項耗時太多,這屬於我課前估計不足造成的,事先我想用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足夠了,但沒想到居然用了十多分鐘,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再者,在理清人物關係問題的設計中,我以為學生會抓住課文內容簡要分析,沒想到學生太想表達了,重複性回答等致使耗時太長而我又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因此,到後兩個重點問題時已經沒有時間認真解決了,只好草草收場。

三、學習方法及情感價值觀體現不充分。

由於時間匆忙,因此所設計的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取向的教育沒有體現出來,使本節課失去了靈魂。另外,讓學生感受民間故事的寫法,也是應該讓學生了解的,也沒有點到,感覺整節課容量太小,這是一個失誤。

四、提高備課能力及駕馭課堂的能力刻不容緩

通過此次公開教學,讓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教材處理、駕馭課堂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我們進行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還需下一番功夫。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經過老牛的幫助,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便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趕,卻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樸實,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牛郎吃苦耐勞,織女賢惠淑德。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

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如何讓學生通過平實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呢?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導課時,我列舉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歸類區分。這樣一來,順理成章的就講到了“七夕節”的由來。又讓孩子們大顯身手,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家喻户曉,先讓他們講講自己聽説的內容。

二、根據相關點,引導先進行復述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學生讀文後,,然後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理清思路,概括標題。對於概括內容,很多孩子總是沒完沒了,於是,我在這裏設計讓學生根據內容概括小標題,這樣的效果真的不錯,內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點,學生興趣也很濃厚。

四、抓住重點,突出主題。同樣的年齡,牛郎卻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憐”不言而喻,孩子們以自己僅有的價值觀和生活體驗來加以評價,哥嫂的虐待,命運的不公,都沒有讓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折服,他的善良、勤勞表現的是淋漓盡致,這也是本堂課所重點突出的問題。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五,循循善誘,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牛郎的勤勞善良,讓他得到了老牛的幫忙,織女的愛慕。循循善誘也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着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後,拆散了他們,並帶着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出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文章的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通過課文中的一些字詞句,説説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一切都按我預設中的進行着,同學們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了評價,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很多同學都説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勞;織女也是美麗賢惠;而老牛是知恩圖報。所以他們三個人的生活過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但在舉手的學生都回答過後,我發現他們説的要麼是牛郎,要麼就是織女或者老牛,卻沒人説另外一個人——王母娘娘。於是我就問學生,那王母娘娘給你的印象是什麼?幾乎沒有沒人舉手。等了半分鐘左右,有同學舉手了。

一生説:我認為王母娘娘脾氣十分暴躁,因為課文第八自然段中説了,“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會暴跳如雷,對織女進行嚴厲的懲罰。於是我乘機引導學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場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説:老師,我從課文第九自然段看到:“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認為,王母娘娘是個六親不認的人,她連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也不認,她太壞了。抓住這個句子我組織學生説了另外一些描寫王母娘娘的詞語,如“鐵石心腸、心狠手辣”等。通過這些環節學生對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學生在潛意識中對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較欣賞,而不願面對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確實很單純。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牛郎織女》(二)是一篇略讀課文,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第一、要讓學生了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結局;第二、要給牛郎織女繪製連環畫並配上相關的文字,而且只需要一節課就結束這一篇課文。看看長長的一篇文字,該如何在一節課就完成所有目標呢?開始的時候,有一點燙手山芋,無法下手的感覺,但是隨着對課文的梳理,慢慢就有了思路。

第一步:快速默讀全文,思考故事結局。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孩子們讀完課文之後,就能夠用一句話説出故事的結局:牛郎和織女被天河分隔兩岸經過奮鬥,每年七夕相見。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要去他們思考: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呢?聰明的孩子稍微一思索就紛紛説出“幸福生活”、“織女被抓”、“鵲橋相會”這三個部分。

第二部:教師引領,學做連環畫。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説自己想給其中的一個部分——幸福生活,製作成連環畫。我準備配上織女一手牽着一個孩子,在夜色中看着天空,牛郎靜靜地坐在織女的身邊,老牛躺在他們不遠處。我給這幅畫配上這樣的文字:牛郎織女幸福生活,牛郎耕田,織女織布,夜晚一家人靜靜地在暮色中享受幸福的時光。

第三步:孩子有選擇地為故事製作連環畫。小組交流,大家開始為自己喜歡的`部分配上圖畫並寫上文字。先組內分享,再全班交流。孩子們上了講台之後,紛紛説出自己選擇的部分並給這一部分配上圖畫並添加文字,講得精彩紛呈,不時博得其他同學的陣陣掌聲。

如今,面對新的教材新的版本,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積極思考才能夠應對新的要求。如今的每一篇課文,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挑戰,也能成為一種戰勝自己我的樂趣。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學生對於本課所講述的這個民間故事都非常熟悉,課文的語言文字又通俗易懂,所以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這課我應該教一些什麼?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為今天的課確立了兩大內容和目標:一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讀懂人物;二是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

第一板塊,我讓學生找出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主要人物,然後讓學生自學批註,圈圈畫畫,結合課文語句談談對人物的認識。接着我嘗試性地放手讓學生來講,請了三個同學到台前主持“人物評論”交流,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沒想到同學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對人物逐個進行了交流、補充,甚至爭論。

首先是牛郎,他們先説了牛郎的勤勞能幹,又從後文讀到了他的重情重義;其次是織女,除了心靈手巧,他們也讀出了織女的敢於抗爭;接着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應該説,孩子們的理解是相當到位的,我預設的,他們都談到了,有些我沒想到的,他們也談到了。

在充分討論交流之後,我首先肯定了同學們的思考和發現。在此基礎上,我話鋒一轉,請學生再次瀏覽課文,找找這樣的一篇民間故事與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它要表達的是什麼?作者又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故事的?

首先,我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除了剛剛講到的牛郎、織女、王母,還講到了哪些人物或動物。孩子們找出了兄嫂、老牛、喜鵲等,然後我們把這些人物分成了三類:天上的,織女、王母;人間的,牛郎、兄嫂;而老牛和喜鵲則是溝通了天上和人間的“橋”。然後告訴學生,民間故事往往用奇異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人與動物的種種關係,從生活實際出發,又超越現實,往往有異想天開的成分。老牛做媒,喜鵲搭橋就是表現手法。

第二,我們找到了民間故事的一些語言特點:一座山、一個湖、一片樹林……同時每小節開頭都有表示時間線索的詞語。

第三,懸念的設置。人物出場的懸念,第三小節,第四小節,第六小節老牛的皮這個懸念。讓學生明白懸念讓故事的情節不斷往下發展,也調動了讀者的閲讀興趣。

第四,反襯的運用。兄嫂對牛郎冷酷、王母對織女的無情,反襯老牛對牛郎的好,牛郎與織女之間的真摯感情。

最後,讓學生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故事為什麼把王母寫得法力無邊?再讓學生説説牛郎織女一年一見,美滿嗎?這時,出示故事的背景,讓學生明白把王母寫的法力無邊正是對當時統治階級一手遮天,殘酷統治的一種影射,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為故事安排了一年一見的情節,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對封建統治者的抗爭。

老師講的是學生的空白點,也讓這些空白點成為孩子的生長點。在學生了解了民間故事的這些特點之後,我又補充了另外三個民間故事《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讓學生根據課上學習的方法去閲讀,讀故事,品人物,再想想作者是怎樣表現的。很多同學找到了孟姜女哭倒長城,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蝶,雷峯塔的倒掉等到都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封建勢力的反抗,而化蝶、塔倒也是人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這樣讓學生透過民間故事的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真正做到了會讀。我想這就是本堂課孩子最大的收穫吧。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語言淺顯易懂,對於文中所涉及到的幾個人物,學生也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圍繞幾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在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再次去體會感受。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小組合作完成對課文的脈絡的把握,列出小標題,展示彙報後,全班一致通過“名字由來——相依為命、老牛牽線——樹林相識——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鵲橋相會”這樣的提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方便複述課文。為了降低學生複述課文時的難度,對於“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導學生按照“知道下落——發誓抓回——闖入家裏,抓走織女——心急如焚——,攜子追趕”的順序説説這段課文的內容,以分散複述課文的難點。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對於課文的結構層次,文中的人物等內容,學生都能比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學生好像對於任何一篇課文都不怎麼感興趣,好像都是在應付老師,沒有多少的主動。在《上好課的智慧與策略》中的“課堂教學中的師德修養”一文裏,我看到這樣的話“要能低下身子去傾聽學生的聲音,瞭解學生聽課時最想知道什麼,已經知道什麼。……我們應該讓學生帶着學習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近教師。”讀後,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問自己:在上課之前,對學生我瞭解多少?在上課時,對學生我知道他們掌握了多少?在課後,對學生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嗎?對於學生,我知道他們希望我怎樣去教他們嗎?……一連串的問題之後,我如坐鍼氈。原來我的教學是處在空中樓閣,對學生我一無所知,我怎麼能上好課呢?怎麼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調動起來呢?“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思想與學生思想交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教師思想單向灌輸的過程。”這種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瞭解的基礎之上。

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後來,我讓學生把自己在學習新的知識已經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寫在小紙條上交給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我該怎樣去備課,怎樣去上課。

但願在今後的教學中,情況會有所轉機。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平淡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説服誰,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大義滅親一般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説她是大義滅親。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這篇課文是一則民間故事,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這個環節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牛郎織女》是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講的是美麗善良的仙女和勤勞忠厚的小夥,歷經苦難,終於擁有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多麼令人神往!故事敍述了牛郎從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織女在天宮沒有自由和歡樂的生活,以及他們在老牛的幫助下結成夫妻的故事,表現了牛郎和織女善良、誠實、勤勞的品格,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牛郎的成長過程為主線展開敍述。開始,敍述了牛郎小時候的貧苦生活,他細心照料老牛,與老牛結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寫牛郎長大成人後,被趕出家門,和老牛相依為命。最後,講他在老牛的幫助下與天宮的織女相見,互訴衷腸,結成夫妻。在牛郎與織女互相傾訴時,插敍了織女和眾仙女在天宮沒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經過,為故事的後續發展埋下伏筆。

通過這篇故事,學生可以對善良、純樸的人們所受的壓迫,以及對自由、安樂、幸福的渴望有所瞭解;而且能激發學生了解我國民間傳説的興趣;同時培養課外閲讀興趣和獨立閲讀能力。

一、教學成效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課前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讀過中國那些民間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民間故事之一:《牛郎織女》,它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運用上個單元的閲讀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起因經過結果如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鞏固上個單元的學習成果,也為引導孩子們抓關鍵點來總結主要內容作好鋪墊。學生們快速朗讀,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3、品詞析句,領悟人物個性特點。

在引導學生將長文讀短之後,出示閲讀提示:自讀自悟,本文出現了幾個人物?標畫相關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呢?這樣一來孩子們既要用心讀書,尋找準確的語言文字,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語言資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間的關係,為複述文章或表演或創作故事都夯實了基礎。接下來讓孩子們複述故事,水到渠成,簡潔明瞭,還清楚明白。

二、可取之處

整個課堂氛圍很活躍,因為學生喜歡讀故事,講故事,聽故事。每個孩子都能較快地融入學習,而且能自讀自悟,思維火花被激發,課堂不斷湧現孩子們精彩的理解和表達。

三、需要改進之處

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沒有涉及更有助於思維深度的問題,所以素養的提升微乎其微。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創設辯論賽,讓孩子們評一評牛郎的哥嫂的行為?織女這樣的選擇對不對?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上星期五,我們班學習了《牛郎織女》一文,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古至今,它已經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們的心靈。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説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國小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你覺得牛郎是個什麼樣的人?”“織女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緻,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對於王母娘娘,在他們眼裏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醜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醜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着力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問題,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為什麼決心嫁給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説些什麼話?

3、你是怎麼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説些什麼?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對課文的閲讀理解,拓展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和古詩《乞巧》,通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託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人要勤勞善良,要勇敢、執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牛郎織女二》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本文敍述牛郎織女婚後美滿生活和織女被王母娘娘無情地抓回天宮等事,歌頌了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爭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樣,在表達上採用十分通俗的語言,敍述如行雲流水。在內容上,上一課和本課連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課以織女的經歷(婚後生活一一被王母抓走一—抗爭)為主展開,王母娘娘酒醒後的情況作為插敍。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體會上,必須把前後兩課連在一起整體把握。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整體回顧,複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識了怎樣的織女?那麼和牛郎如此恩愛幸福的織女能夠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頭嗎?今天我們繼續走進故事,去從故事中聆聽人民的心聲。如此能幹善良的織女命運能把握在自己手中嗎?這是一個頗具深意的人生觀的折射點,不能講,只能引導孩子們從字裏行間去揣摩,去領會。

2.品讀細節,把握人物品質。

繼續自讀自悟:邊讀邊畫出現的主要人物,在旁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自讀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結局以及出現的各個人物的特點。主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專制蠻橫,使學生對織女悲慘結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辯一辯。

創設口語交際氛圍,引導孩子們辯論王母娘娘做得對嗎?織女有更好的選擇嗎?孩子們自由組織語言,在激烈的辯論中人物特點更加凸顯,處事方法逐漸明朗,為孩子的整個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鐘,自由向上的人生觀、愛情觀也紮根在孩子們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歡什麼樣的民間故事,給大家講一講?在簡單複述後,引導孩子們創造故事,列提綱,想一想會寫哪些情節?會出現哪些人物?你會展示他們怎樣的個性特點呢?讓孩子們走進創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達技巧。交流中發現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想象能力很強,整個故事敍述得條理清楚,明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k693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