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

讀完了《春江花月夜》,想必你心中已經泛起了陣陣漣漪,所思所感亦是豐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春江花月夜》讀後感,歡迎閲讀參考。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篇1

全詩由情入景,最後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遊子緊緊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後,(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恆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詩人在空靈而神祕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恆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問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識,表現了對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這些奧祕的興趣。同時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説中,又表現了對人生的執着和讚美。詩人在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相遇中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2、詩人把對人生意義的滿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愛上。詩中“白雲”“清風浦”分別象徵行蹤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別的所在。詩文以深情的筆觸讚頌了純潔的經過昇華的男女情愛,創造了神祕,美妙,動人的情,景,理的有機融合境界。

這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抒情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結構精妙嚴謹而又自然天成,韻律圓美流轉而又富於變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儘管作者留詩只有二首,但僅憑這首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篇2

讀完這首詩,這時只覺得餘韻裊裊,美不勝收。詩的一開場,就壯麗的描繪出整個天地間,春江月夜的場面:“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連海,一望無際,分不清是冮還是海,皎潔的明月,也隨着洶湧拍打的潮水從海面升起,此時真是氣象萬千。光是這個“生”字,就讓整個“春江月夜”的畫面鮮活起來了。“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灩灩”,是月光在水面閃動的樣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點點,流過了萬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處的春江,沒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水曲曲折折地流過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灑在花樹上,就像是綴滿了雪珠一樣,一片晶瑩剔透。這時天地間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了,連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淨了世間萬物的顏色,將整個大千世界,浸染成像夢一樣的空靈幽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個江天渾然一色,乾淨得沒有絲毫的雜質,這時只看到空中皎潔的一輪明月。在這樣澄淨的天地中,讓人神思飛馳,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見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歎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繼,轉世輪迴沒有窮盡,但比起來,江月卻是永恆的。一輪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麼人似的,卻好像永遠都不能如願,只留下了滾滾的東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所思念的人兒哪,像白雲一樣的離開了,只剩下住在江邊的姑娘,愁思萬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誰家的兒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樓上,有個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光好像也在憐憫着姑娘一樣,在樓上徘徊着不忍離去。但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粧鏡台上,也遍灑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悵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遠方的那個人嗎?兩人雖然望着共同的月兒,卻聽不見彼此的呼喚。真想隨着月光把相思遙寄給他呀!可是遠飛的鴻雁,卻不能把月光也帶去,而低頭看看水中的魚龍,他們卻潛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紋。向來以傳信為務的魚雁,如今也無法捎去音訊了!“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姑娘昨夜夢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將老,而思念的人兒還在天涯。江水帶着暮春流走了,月兒也西斜了,即將落入江潭,這一切更襯托出悽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迷茫的海霧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問離別的人兒啊!有的還遠在碣石,有的阻在瀟湘,天各一方,他們之間的路途是多麼的遙遠哪!在這美好的夜裏,不知有幾個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樹叢,還掛着落月的餘輝,勾動着人們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

欣賞完了這首詩,到此真是蕩氣迴腸,餘韻裊裊,令人低迴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氣,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對宇宙時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張若虛用人生中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抒發了他最深沉的探問。整首詩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遼闊,悲情高遠,把全詩從純粹讚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懷人世間的情愛,昇華到對人生歸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卻歎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轉世輪迴沒有窮盡。然而輪迴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來經歷這紅塵中的生老病死嗎?張若虛在千年以前,悲憫人生的不能超越,而發出了這樣的探問,然而在千年之後,我們真的找到答案了嗎?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篇3

沒有春光,只有秋風蕭瑟;沒有江水,只有車流如濤;菊花殘留瓣,百花待明年,無花來點綴,只有這寂靜的夜給人一種離愁之感。我沒有張若虛那般才華,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可是那一分情感我卻約麼捕捉到幾分。

浮華中總容易忘卻自己是誰,累了,是該一個人出來靜靜走走的。除了空氣,不要誰陪,除了心靈,不需要誰來交流。看那風景,風景好似打開回憶的鑰匙,一下把思緒拉到記憶與想象之中,昨日與期望的將來在腦海熒屏上沒有中場的播放。

看那車流滾滾,如之江水,載來也許是欣喜,載走的或許是憂愁。時間也是在這浮華無意中悄然流去,想想自己,已將成大人,可是擁有什麼呢,又得到什麼呢,只有記憶中年輕嬉戲玩鬧。想起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感慨人生之渺小,相對於宇宙之無限,人生這一輩子也至多一彈指間罷了。正所謂,天地無極限,人命若朝霜,在人生這短短几十年中,我們又能留住什麼做些什麼呢。

一片美景之中,是不該有太多憂愁的,多的應該是激情與喜悦。塔頭望天,那匆忙中早以不曾仔細去望過的星空依然明亮。似盛開的花,似江水中跳出的魚,何等美妙。怪不得多少詩人的名篇中中不乏星星來點綴呢。比起月兒,星星就好似一個玩鬧的孩子,也的確活潑可愛多了。

風吹樹葉飄,有一絲冷。也似有一絲古道西風瘦馬的淒涼之感。但我此刻奢求的不是這一份孤單的淒涼之意,我要尋的是一番美景之中安慰,落葉飛揚,黑色之中只能看到一點一點,但那卻不像樹與葉分別時的傷感。更像一曲生命讚歌下的舞蹈,葉飛如蝶舞,美好不帶憂傷。

美景雖好,終須歸來,夜深終要歸於寧靜,我雖不貪於睡眠,但睏意也悄然爬上眼角,睡吧,夢裏也許會到一個地方,那裏,春江美景,皎皎明月......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篇4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的一首名詩,詩中描繪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並在景物中藴含了細膩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詞句優美,發人深思,被譽為是“孤篇蓋全唐”的傑作,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張若虛也僅憑這首詩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於語文課上老師佈置給我們小組的作業是“談談《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認真的看了幾遍《春江花月夜》,並上網找了它的譯文及其評析,甚至聽了幾遍這一首古典音樂。理解過後,真算得上是感觸良多。

我覺得,用我膚淺的文筆實在沒法評論這一首絕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來形容這首詩的詞語卻覺得他們無法表達我心裏的意思。很難想象有人可以寫出這樣的詩,在當時的背景下,以長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寫流傳多年的樂府詩,又用傳統思婦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在內涵和形制上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性,可謂空前絕後。

張若虛先生在感受美麗月色的同時,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種深沉的宇宙意識。確實,人生苦短,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們只是大自然裏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會因為我們而改變,就像若虛先生所説的“人生代代物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滿了離愁別恨,這源於我們對生命的追求,我們若不甘於平凡,就得為了我們的目標和理想去奮鬥。在奮鬥的時候我們不可能總是把親人帶在身邊,這樣就出現了別離。雖然別離對我們來説是一種痛,但這種痛我們又必須去忍受。帶着親人的思念與祝福,我們含着淚上路。生命有太多的無奈,但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我們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靈的困境,將伴我們生命的遠行。

那樣的美景下,詩人卻在優美中覺得悲哀,這感受當下又有多少人能體味?然而,因為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詩人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和絕望,其“哀而不傷”的基調,讓我們敬佩與汗顏。在當時的背景下,學者離家萬里,一去就是幾年,而作者尚且能夠如此樂觀豁達,在當下的我們,離家求學不過幾十里,相聚不過一年半載,環境也大為改善,基本上什麼條件都能得到滿足,如果不能還靜心學習,還有什麼顏面回家見父母、親人?有什麼資格談論人生理想、奮鬥目標?

《春江花月夜》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當下,就應該好好奮鬥,為了自己目標和理想,為了父母,我們應該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誘惑,用心求學,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為我們的青春買單。

  《春江花月夜》讀後感篇5

江月待我,河山待我。

我讀《春江花月夜》時心裏有一片曠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領悟了幾分“以孤篇蓋全唐”的氣勢,只是品着張若虛筆下消失不見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瀲灩,花在夜色中悄然而開。我以為這是中國千年詩歌史上最華美的一章,你看這些一切組成了一個多麼美好的夜晚呀,它們彷彿等着我的到來。這時候,盛唐氣象就這樣在面前鋪展開來。

唐人似乎永遠有我們不可及的風度,他們的存在,無時無刻不隱現在他們的筆下。以後沒有一個朝代像唐人一樣滿篇壯麗山河,也沒有誰像唐人一樣不著一字“我”,卻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的邊上是不是站着志氣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長安高樓一聲長笛是不是有趙嘏相倚?你聽見那浣衣女子劃舟撥開蓮叢的笑聲裏有王摩詰的興致了嗎?

自然與“我”的存在,幾乎可稱是唐詩最動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彷彿生來有一種自信,似乎山河眾多美景,從冥冥遠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來,這也許是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氣概,可我更願意相信,唐人這種關乎宇宙意識的美學認知,其實也是源於與自然靈契相合。

登山則情漫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川湖海,從一開始便能觸發人心中最隱祕的震動。我與自然同在,這其實是一種生命狀態,一種令人拋棄社會與世俗尋歸自我的真實。山林與歲月同壽,我在山林,便與時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與日月同輝……

我實在是羨慕極了唐人與山水這樣緊密的關係。自然由於唐人的存在,已經快成了盛唐的代號——海上生明月,陽春召煙景……這樣的親密與自豪,實在是久違了。

我記得玄武湖人滿為患的呻吟,也聽過鐘山不堪重負的歎息。自然在當代人的印象裏,到底淡褪成陰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沒有人有幾分張若虛的豪氣,能寫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為待我。現代人彷彿從山水畫意裏抽身而去了,山河淪為景點,到處有我在,卻再沒有那一顆顆與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沒有了那獨笙幽篁的身影,沒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邁,連柳子厚恐怕也無法對現今的西山講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時大抵已經結束了。

然而歲月還在,江月仍待。

也許有一日,可赴山河舊約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g56p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