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三年級教學教案

三年級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教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教學教案

三年級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靈活運用多種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計的精確度。

2、通過活動,逐步形成空間觀念,養成估計的意識和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複習長度單位

師:同學們,大家已經認識了很多長度單位,誰來説説?

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

2、比劃

師:誰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有多長?也可以從你的身上找出這些長度。

3、猜一猜

師:出示1米長的綵帶。

猜:有多長?你是怎樣猜出來的?

4、揭題

預計學生可能説是看出來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長比出來的等,即“估計”出來的,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板書課題“估計”。

二、展開活動

1、畫一畫

(1)不用尺子,你能畫一條長8釐米長的線段嗎?大家一起來試一試。

誰覺得自己畫的8釐米最準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反饋2個學生的作品)大家畫得準嗎?請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彙報:你是怎麼畫得這麼準的呢?有什麼好辦法嗎?

師:剛才大家都談了不用尺子怎麼畫,如果現在請你來畫,你能畫得更準確嗎?

還想再試試嗎?

(2)不用尺子畫一條長12釐米的線段和一條長2分米的線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説一説自己的方法,眼力有進步的同學請舉手,恭喜這些同學過關。

2、估一估

(1)估計鉛筆的長,你覺得用什麼做單位比較合適?

(2)估計一下課桌的高,用什麼做單位比較合適?誰來量一量?

(3)估計一下把鉛筆盒圍一週是多長,用什麼做單位比較合適?再量一量。

(4)估計一個同學的身高。

(5)出示:一個盒子,現在要用綵帶圍盒子一週,需要多長的綵帶呢?小組中討論一下,然後把你認為需要多長的綵帶剪下來。看看哪一組的同學眼光最準。學生反饋,説説是怎麼想的。

(6)拿出小組中課前準備好的包裝盒,先估計一下用綵帶圍一週需要多長,然後剪下來,實際圍一圍。最後彙報。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並記錄下來。

三、聯繫生活

1、圍一圍

(1)請5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圈。

師:5個同學手拉手圍一圈,周長大約是多少?先估計,再測量。

(2)估計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長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幾個同學?

(3)師:人們經常用這種方法估計出大樹或是大柱子的周長,你能估計出來嗎

2、比一比

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你能説出哪條路近,哪條路遠嗎?(出示課件)

3、想一想

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6米,寬3米。如果一面靠牆,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還想進行哪些有趣、有挑戰性的估計呢?比如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長度、雷峯塔的高度等,課後再去實踐研究,好嗎?

三年級教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通過單元主題圖創設情境逐步引入有餘數的除法問題,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體會餘數的意義,並明確餘數小於除數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能夠正確口算和筆算有餘數的除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我制定的:重點: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

難點: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思,並明確餘數小於除數的道理。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並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啟發教學法。

學法:學生通過觀察交流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五、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本”,設計了這四大板塊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引導探究,感悟新知。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説第一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家孔子曾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引入“快樂數學園”情景圖,“同學們,小動物們在佈置房間呢,這是它們掛的氣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發現?(按黃、紅、綠排列)。你們能很快説出第18個是什麼顏色的嗎?(綠色)。(出示編號檢驗猜測結果。)”

“挑選你們喜歡的編號讓老師猜猜看。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又快又準嗎?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們也能行。”

(二)引導探究,感悟新知。

在這個環節,首先出示場景,“我們週末要開場聯歡會,用鮮花裝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場景圖)

這一環節複習表內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對豎式有初步認識,為下一步更好地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感知餘數的產生

“同學們,23盆花都擺上,每組5盆的時候,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學生還剩3盆)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同學們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樣,大家互相交流的時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們都寫成一種形式,即23÷5=4(組)3(盆)

(板書:23÷5=4(組)3(盆))

剩下的3盆我們怎麼稱呼它呢?我們大家一起給它取個名字吧?我們叫它餘數。我們在商的後面點上6個小圓點,然後寫上餘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

豎式怎樣列呢?引導學生列式,並分析每個數字的含義(商4表示可以擺4組,餘數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於4組餘3盆。

當我們平均分物體的時候,並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時會有多餘的數產生,這個數被稱為餘數。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擺幾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現在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並列出相應的算式。

教師展示學生列式。

接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餘數和除數,“同學們,你發現了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餘數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出餘數與除數的大小關係:即餘數必須小於除數。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俗話説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因此我針對本節課的重點精心設計了這樣三道題,首先讓學生判斷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及時鞏固“餘數比除數小”,接下來通過“動手練一練”熟悉“除法豎式”的基本結構,最後結合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這樣的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有餘數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數學遊樂園”情景,“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老師快速猜出氣球顏色的奧妙了嗎!”,你們也來試試吧!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有什麼收穫?(讓學生説一説,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請同學們從以下提供的練習和活動中,挑選喜歡的一項或兩項在課外完成。這樣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學習和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選擇量力而行,以便於因材施教。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潔明瞭既顯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用彩色粉筆標記重點,使學生一目瞭然。

三年級教學教案3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國小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藉助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後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後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

難點: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於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説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説出年、月、日之間的關係,能閲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

(2)能夠説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説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説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紮實。②儘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説、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曆、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説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曆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並注意聯繫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下面説一説教學過程程序。因為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説這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可以知道:在日曆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慾,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説出年、月、日的關係,能閲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説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慾。

出示完目標後,教師將沿着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着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曆並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曆,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後請同學們打開書80頁,這是1993年的年曆,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曆。由於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後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曆之後,藉助於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繫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993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麼是大月,什麼是小月後,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麼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曆,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後我説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説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後,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後,我用幻燈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裏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並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係,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

標籤: 教案 三年級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ex03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