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國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會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説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後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後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採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後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採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着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麼?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麼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説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並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分組交流、討論:

1.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麼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於什麼?

4.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麼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並逐漸壓入水底,然後放手。

一是體會:手的感覺;

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

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説明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複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係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説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並引導學生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説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並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説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係。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並説明自己的收穫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麼有關?

教學設計説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台、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台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設計: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2)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無論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掌握簡單的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

實驗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頭、乒乓球、釘子、木塊、鈎碼、測力計、筆、盆子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文彥博樹洞取球故事,好嗎?

生:好!

師:從前有個小孩名叫文彥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當他們玩得起勁時,皮球掉進了旁邊的樹洞裏。小朋友都望着樹洞興歎:“唉!沒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當大家都手足無措時,文彥博鎮定地説:“有辦法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取到樹洞裏的球呢?

生:給樹洞灌水。

師:為什麼給樹洞灌水能把球救出來呢?

生:因為水能把球浮起來!

師:你們真聰明!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有關浮力的現象。(出示板書:浮力)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一)活動一:判斷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

師: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發現的,文彥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麼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想一下,我們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塊、鈎碼、乒乓球、釘子、石頭。如果把我們準備的6種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塊都會浮起來。

生2:乒乓球也會浮起來。

生3:鈎碼、釘子、石頭會沉下去。

師:大家都説了自己的猜想。現在我們來親自試一試,究竟我們的猜想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呢?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填在表格一的“實驗結果”那一行裏。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學生分小組進行試驗並填寫表格)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結果是怎樣?

生1:上浮物體: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

師板書:上浮物體: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體:鈎碼釘子石頭

師板書:下沉物體:鈎碼釘子石頭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為什麼他們能浮在水面上呢?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可以知道了。

師:首先把氣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覆幾次,看看手有什麼感覺?

(師動手壓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壓一壓,感覺到手有一種向上託的力,被壓到水底的物體又被一種力託到水面上。

師:手的感覺和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説明了什麼?

生2:水有浮力。

師引導: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

師問:你們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樣嗎?

生齊答:豎直向上。(課件演示)

(三)活動二: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師: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現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課件:演示實驗的操作順序)

師:現在我來教大家怎樣使用測力計。力的單位是:牛頓(N)現在老師出示三把測力計,誰能準確讀出以下三把測力計的讀數?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頓。

師: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頓。

師:第三把呢?

生3:0.1牛頓。

師:現在老師説一説稱鈎碼的實驗步驟:(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講解)

師:首先,在空氣中用測力計測量一下鈎碼的重量,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鈎碼在空氣中的重量。接着將鈎碼緩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鈎碼浸入水中,但鈎碼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針平穩後,再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鈎碼在水中的重量。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做完後,請來告訴老師你的實驗結果是怎樣?

(學生分組活動並記錄實驗數據)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一下,哪個讀數大?哪個讀數小呢?學生小組討論並齊答:在空氣中讀數大。

師追問:為什麼在水中會變輕了?

生齊答:因為水中有浮力!

師高興地:那麼怎樣計算鈎碼的浮力呢?現在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説説鈎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組組長展示實驗記錄表。

師問:你知道鈎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嗎?

該組長:物體浸入水中,變“輕”了多少,就是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氣中測到的數減去水中測得的數。

師問全班:你們同意他的説法嗎?

生齊答:同意!

師肯定並表揚該組長!

師強調:通過表格一和表格二,我們已經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説: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應用。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瞭解有關水的浮力現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很普通的力,與人有很密切的關係,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水的浮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哪些應用呢?(出示圖片)

師:我們回想一下在三年級下學期學到哪篇課文有關浮力的呢?(撈鐵牛)宋朝時的出色工程家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隻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鐵牛拉回了岸邊。

師:(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圖片)這幅圖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浮出水面。

師出示木排圖:這幅圖哪裏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載人。

師: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浮在水上的航標燈,它用來指揮海上的交通。以上這些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多媒體出示圖片)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你們曾記得在二年級語文下冊有一篇《稱象》的課文,曹操的兒子曹衝利用水的浮力稱出大象的重量。這頭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稱,也不能砍了再稱。於是他想出一個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趕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然後把大象趕上岸,再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最後稱一稱石頭的重量,石頭的重量等於大象的重量。

五、課堂小結。

師:現在我們回想一下,今天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生1:知道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有上浮、下沉、懸浮

生2:學習了浮力的應用

生3:怎樣計算浮力的大小……

師:人們對浮力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只要我們注意認真觀察,就不難找到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的事例。這節課同學們表現非常不錯!相信你們一定收穫不小!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4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並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並設疑:乒乓球為什麼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並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鬆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並提出實驗要求。

巡迴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麼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彙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説明,得出結論,並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敍述:乒乓球受力情況,並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衝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麼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並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後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迴指導。

聽取學生彙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後得出結論。並點出這一結論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帶着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後讓學生展示答案並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釐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為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説出題目答案並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説出收穫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大膽敍述自己的收穫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並表達能力。

四、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後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係的過程。

【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將氣球和鐵塊分別扔到水裏會怎樣?但同樣用鋼鐵製造的輪船為什麼就不會下沉?如果製成潛艇卻還可以浮沉自如,又是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對於九年級的學生對浮力已有一些瞭解,通過情景激活學生腦海裏的知識。學生通過蒐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講授新課1.研究什麼是浮力

學生研究:把乒乓球壓入水中。觀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有什麼感覺?

(設計意圖:不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還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力是豎直向上的,對浮力方向有一個初步認識,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後排開的液體的多少有關做好鋪墊。)

過渡:在水中上浮的物體,顯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塊這樣的東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學生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實驗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測量方法。

(設計意圖: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排除錯誤觀點“只有上浮的物體才受浮力,下沉物體不受浮力”。通過實驗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一種方法,並通過觀察再次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為下面的探究做鋪墊。)

過渡:水會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浮力,那麼空氣會不會也對其中的物體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飛的氣球(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託力。)

演示2:把一物體放入水中用稱重法測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體展示,增強可見度。)

(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稱重測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過渡:小的物體可以用稱重法求浮力,那麼像輪船這樣的大傢伙又該怎麼測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結合課件展示,幫助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這一重要原理,同時採用新老教材兩實驗相結合的辦法,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障礙。)

隨堂練習

1.將一物體系在彈簧測力計上,稱得其重為100牛頓,將它放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80牛頓。則物體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頓;B、80牛頓;C、20牛頓;D、120牛頓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後,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後漂浮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

A、浮力變大,重力變小;B、浮力不變,重力不變C、浮力變小,重力變小;D、浮力變小,重力不變。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識,掌握重點。)

小結

最後,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穫、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佈置作業

1、P97動手動腦學物理3、4、5。

2、課後查閲資料瞭解浮力的利用。

板書設計

五、浮力

1.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向上的託力稱為浮力。

2.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為:F浮=G排=ρ液gv排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6

一、前置學習

1.動手操作,感受浮力,引入新課。佈置前置性作業,自學知識。

各位同學,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就學習過這樣一個故事,請看屏幕(幻燈片2)。那麼,文彥博是依靠什麼科學道理,讓這個球自己上來的呢?對,就是浮力,今天,我們就學習這個新的內容“浮力”,(幻燈片3)板書。

下面,我們也來實踐操作這個故事,假設這個泡沫就是球,我們來讓他浮起來,誰來試一下。做的很好,下面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一個學習環節—自學。給大家3分鐘自學時間,自學後完成3個作業。(幻燈片4)。(1)什麼是浮力。(2)我們能測試浮力嗎?

2.自學、回答檢測。

(1)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浮力?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為水的浮力。(幻燈片5)

(2)第二個問題,我們能測試浮力嗎?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測量水的浮力。(幻燈片6)那怎樣測試,這麼行嗎(幻燈片7)?應該這樣(幻燈片8)。

3.質疑拓展。

我們簡單的自學了以下學習內容,你們看,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這麼多實驗用具,你們想用它來驗證那些科學道理呢?今天老師給同學們準備的實驗道具足夠2個實驗所需,一是相同物體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測試,二是不同大小物體的浮力大小。(幻燈片9)

二、合作實驗,體會學習。

1.出示實驗課題一(相同物體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測試)幻燈片,合作體驗。

現在,我們進行第一個實驗,請看大屏幕(幻燈片10)。找同學來讀一下實驗的目的和提示。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是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但是,當我們移動他在水中的位置時,他的浮力=重力+拉力。好,下面請大家根據老師的提示開始操作實驗。請組長分配好組內人員,定好實驗步驟,認真記錄。(幻燈片11)

(1)實驗操作,記錄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總結收穫,提出問題。

好,請大家準備好實驗報告單,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物體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對於剛才的實驗,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

2.出示實驗課題二(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幻燈片,合作體驗。

剛才,我們知道了物體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那個,不同大小的物體,他的浮力有什麼變化?能預計一下結果嗎?可以結合剛才那個實驗的結果。

同學們預計的不錯,我們來實踐操作一下,看看我們預測的對嗎。請看大屏幕,組長分配好組內人員,定好實驗步驟,認真記錄。

(1)實驗操作,記錄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總結收穫,提出問題。

好,請大家準備好實驗報告單,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通過以上兩個實驗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排水量越大的物體,受到浮力越大。

三、擴展學習。

下面,老師做個實驗,請大家用今天的實驗結論,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把泡沫所料放在水中,一鬆手,為什麼他會上浮?

四、總結評價。

今天,我們的實驗非常成功,我們知道了排水量越大的物體,受到浮力越大的這個道理。在實驗中,紀律最好的小組是,實驗操作最好的是,總結較好的是,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

今天的作業是,請看,沉入水裏的橡皮泥,我們怎麼讓他浮起來。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物理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理解調節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係,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狀、體積相同的鐵塊、木塊各一個,捲成一團的廢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個,自制潛水艇模型,潛水艇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演示:先讓學生注意鐵塊、木塊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後把鐵塊、木塊一同浸沒水中,同時放手,讓學生觀察。

依次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各受到什麼力的作用?為什麼一個浮起,一個沉下?

2.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為什麼?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為什麼?

3.木塊、鐵塊的體積相等,為什麼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導學生認識是因為密度不相等)

小結:像鐵塊、木塊這些實心的物體,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們浸沒在水裏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體的密度跟水一樣,它將怎樣呢?

二、講新課

將橡皮泥、廢牙膏(鋁的)分別放在2個玻璃水槽旁。

教師講:橡皮泥、鋁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學生分別做這2個實驗,並讓他們每個人試着説明自己採用的辦法為什麼能達到要求。然後,教師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結。)

小結: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這時,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雖然沒變,但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邊講邊板書:

三、浮力的應用

1.採用“空心”的辦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師講:密度小於水的物質,像木材,做成獨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運送更多的人和貨物。密度大於水的物質,像橡皮泥、鋁,做成空心,也能調節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關係,使它下沉、懸浮或漂浮。現在看看技術上怎樣利用這個道理。先看看輪船。

問:輪船是鋼鐵做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還是比水小?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小結邊板書。)

2.浮力的利用

(1)輪船 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隻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麼叫排水量)

討論:這隻船如果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變不變?它排開的水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為什麼?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潛水艇受到的重力大於、等於或小於受到的浮力來實現下潛、懸浮、上浮。

(3)氣球和氣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後問學生)

問:氣球、氣艇採用了什麼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氫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麼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麼辦法?

三、小結(略)

四、佈置作業(略)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9

一 教學目的:

1 讓學生明白什麼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計算問題。

二 教學重難點:

1 阿基米德定律的由來及其科學性。

2 如何解決浮力的計算問題。

三 教學過程:

1 引入:讓學生説説,在準備洗澡的時候,把自己泡入浴盆的時,水是怎樣滿溢出來的?

2 讓學生看書,實行先學後教的理念。

3 阿基米德定律的學習。

老師進行解釋:浸在液體裏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量。這個定律也適用於氣體。它的公式是:浮力= 液體比重乘以排開液體的體積。 當物體全部浸入液體中的時候,被排開液體的體積等於物體的體積。當物體浮在液麪,也就是説只有一部分浸入液體的時候,被排開液體的體積等於浸入液體那部分物體的體積。當物體浸入水中的時候,由於水的比重為1克/ 立方厘米,所以浮力數值等於排水量。然後告訴學生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比重計及潛水艇的物體浮沉的例子。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

4.能認識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運用實驗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提出問題:

1.船為什麼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觀看。過渡語:看完了沒有?

二、先學

(一)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P49——P52內容,要求邊看、邊劃、邊記。

1.看課本p49圖10.1-1回答,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據圖10.1-3總結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3.看演示實驗:測量鋁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學會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課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你能舉例説明嗎?

(二)學生自學教材

老師巡視,瞭解學情,掌控學生高效學習,時間到,問完成的請舉手?

過渡語:合上書,獨立完成自我檢測

(三)自學檢測反饋

要求:6分鐘完成自學檢測題目,要求書寫認真、規範。讓四個小組的基礎較差的同學到黑板完成,書寫成績和題目成績記入小組量化,要求書寫認真、規範。

1.鴨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鋼鐵做的輪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説明水對他們有xxx力。

2.你遊過泳嗎?當你的身體浸入水中體積越大,你會感覺到水給你向上的託力xx這個水對你向上的託的力其實就是xxx力。再比如,我們從水中抬起一個石頭要比在空氣中抬起感覺要xx(“輕”或“重”),這些事例都説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xxx,它與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測力計測出銅塊重為1N,將銅塊沒入水中,測力計的示數變為0.87N,銅塊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產生的原因是xxx。

三、後教

(一)展示交流,統一答案

先交換學案,然後更正。2分鐘時間讓發現問題的學生到黑板上用紅筆更正,提出先學中未解決的疑惑,小組或全班討論解決。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實驗設計,小組長組織進行探究實驗,展示交流,老師給予即時評價。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2浮力產生的原因:xxx。

實驗:將一去掉底的礦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蓋,向瓶中加入水,可觀察到乒乓球xxx(會不會上浮),因為乒乓球下底部沒有受到壓強作用。xxx將瓶蓋蓋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觀察到乒乓球xxx(會不會上浮),此時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蓋上瓶蓋後,向瓶內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體壓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壓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浮力。

結論:浮力產生的原因是

(三)同學總結,調查學情.

四、當堂訓練

(一)過渡語

請同學們合上課本,完成學案訓練題。10分鐘完成。

(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彈簧測力計下掛一石塊,下列情況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最小的是()

A石塊在空氣中B石塊在水中C石塊在酒精中D石塊在鹽水中

2.某同學將一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燒杯中,當它浸沒在水中後,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將該金屬塊浸沒在鹽水中則受到鹽水的浮力將3N。(填“>”“=”或“<”)

3.一金屬塊在空氣中稱重27N,把它全部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7N,則該金屬塊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學生交換批閲,小組長檢查小組互評,老師瞭解學情

(四)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能通過實驗證明上述結論的正確性。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浮力的存在、稱重法測浮力的大小

教學工具

鋁塊、燒杯、水、彈簧測力計、鹽水、體積不同的圓柱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浮力

1、什麼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後,木塊從水裏浮上來,最後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裏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麼?力的方向如何?

小結:從水裏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施力物體是。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和豎直向上的。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可見,從水裏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鋁塊放入水中,放手後鋁塊在水中下沉,並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鋁塊受浮力作用嗎?50頁圖10.1-2

甲圖:鋁塊受到豎直向下的和豎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係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鋁塊所受的重力。

乙圖:鋁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水。

鋁塊靜止不動説明:鋁塊受到的重力一鋁塊受到的拉力十鋁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於鋁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所以鋁塊受到的重力一鋁塊在水中秤的讀數十浮力。彈簧測力計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鋁塊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鋁塊重一鋁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鋁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説明浸入水中的鋁塊也受到浮力。

稱重法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

(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所受的重力G。

(2)把物體浸入液體中,記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

(3)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產生的原因

我們知道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那麼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呢?觀察課本圖,完成下列問題。

為什麼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豎直=,方向。

歸納:浮力產生的原因。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1、物體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沒有)關係。

2、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填有沒有)關係

3、如果將上述實驗過程中的水換成煤油或酒精重複上述實驗,我們會發現物體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課堂練習:52頁1-5題

四、小結:略

五、佈置作業:練習冊.

課後小結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2、知道密度計、氣球、飛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安排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親歷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檢驗、應用、推理、解釋}——創造——發現,使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物體沉浮現象的樂趣,獲取物體沉浮的經驗認識,增長探究物體沉浮的本質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思考等科學能力,為後續乃至終生學習能力及達到高級的思維水平準備認識基礎。讓學生初步瞭解浮沉條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參與制作密度計的實踐活動和成果的展示活動,感受到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對實驗現象認真觀察和對實驗操作的科學態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2、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3、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實驗,激發學習慾望。發展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謀求內部協調統一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及施教策略】

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施教策略:

1、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以打撈沿船引入新課,並利用FLASH模擬潛水艇下潛、上浮;巨輪在海上航行;飛艇在空中飛翔等現象引入到浮沉條件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邊學邊實驗,在實驗、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並用FLASH製作動態的受力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3、用多媒體制作潛水艇、孔明燈等浮沉原理並結合演示實驗,讓學生掌握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教學難點及其克服策略】

難點:影響物體浮沉條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總結得出,加深認識

【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採用主體參與教學策略。具體應用:

1、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係;

2、創設問題的情境;

3、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和不斷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力。

4、要善於發現每位學生髮言中的積極因素(哪怕只是萌芽),並及時給以肯定和鼓勵;

學生控制策略: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與實際相關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帶着與自身相關的任務進入學習,使學生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教學設計策略:本課的設計採用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模式,通過各種學習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教與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並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如學生實驗,課件展示等),學生通過自己製作密度計等實驗不僅僅提高了綜合素質,而且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2、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在實驗中學會研究,初步學習探究式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1、準備學生分組實驗(2人一組):400ml燒杯,200 ml燒杯,50 ml燒杯,鹽,水,酒精,雞蛋,量筒,鉛筆,鉛絲

2、密度計,潛水艇模型,自制熱氣球(教師演示用)

3、製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

【教學過程】

引入:你知道俄羅斯和“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嗎?假如把打撈沉船的任務交給你,你將採取什麼措施?(打開POWERPOINTRT,學生瀏覽有關“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有關圖片,學生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開頭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這個情景圍繞學科教學內容展開,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與深化,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關聯,而且稍高於學生現有的基礎,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沒有一個明顯的正確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學生也許不可能一開始便獲得對提出問題的全面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想法也許很幼稚,作為教師,要肯定學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進而進一步提出問題)

新授

一、研究影響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因素

打撈沉船與物體的沉浮有關,今天我們就親自來來探究影響物體浮沉的條件。

探究過程一:將實驗桌上的石蠟塊、小瓶、牙膏皮分別投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水中的浮沉情況。

提問: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並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學生實驗,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發現過程)

結論:控制物體浮沉的途徑:

1、保持物體重力不變,增大浮力使物體上浮,減少浮力使物體下沉

改變液體密度

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

保持物體所受浮力大小不變,減小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上浮,增大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下沉。

(設計理念:影響物體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講授,教師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是面對教師和課本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而是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本設計中,教者想盡量用學生身邊的器材如石蠟塊、小藥瓶、鉛製牙膏皮鉛筆等設計實驗讓學生先動手實驗,再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激發自主探索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從而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探究過程三:探究物體在什麼情況下會下沉、上浮或懸浮,即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

研究物體的懸浮條件。

將雞蛋放入濃鹽水中,逐漸加入清水,使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改變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的位置,觀察雞蛋懸浮時的狀態。

分析雞蛋懸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懸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研究物體的下沉、上浮條件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上浮。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上浮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時,滿足:F浮 G物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下沉。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時,滿足:F浮 G物

分析討論得出物體漂浮時的條件:

分析雞蛋漂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狀態 漂浮 懸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關係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設計理念: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並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實踐,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體驗,逐漸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探究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在這裏,教師需精心創設一系列的教學情景,教師的功夫,主要花在設疑,導疑上,最後的釋疑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多媒體演示:解釋下沉、上浮和懸浮所表示的運動過程.(由學生填入物體所受浮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提出問題:產生漂浮和懸浮的條件都是F浮=G,它們有區別嗎?

啟發思考:兩種情況下v排與v物關係不同

(教學設計理念: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考慮結合國中學生特點及教學的要求,選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媒體,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現象的感性認識、到對問題的理性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對概念、規律的正確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的五種情況(“三狀態”:漂浮、懸浮、沉底。“二過程”:上浮、下沉)有比較深的認識。)

二、研究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人類利用浮力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最初可能從抓住漂浮的樹木免於滅頂之災得到啟示,而抱住或騎在 一段樹幹上順水漂流。這是人類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於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體浮沉的例子嗎?

(由學生舉例,教師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個FLASH:大屏幕上展示萬噸巨輪在大海上航行;潛水艇在水中潛行;飛艇在空中遨遊等動畫,色彩鮮豔,聲象並茂,同時刺激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對浮沉條件的應用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此時提出問題:它們是如何利用物體的浮沉條件來工作的?)

應用一:密度計

探究密度計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點

密度計(利用鉛筆和一小段鐵絲),要求:使自制密度計能豎直地漂浮在液體中

自制的密度計放入清水中,鹽水中、酒精中,觀察自制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深度,你有什麼發現?

結論: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它是利用漂浮條件工作的。

(教學設計理念: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的主要場所,教師要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敢於“放”。學生習慣了老師在台上講,在台上演示,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課,被動看實驗的慣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應有所創新,把自己的三尺講台向學生開放,使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感受與探索未知,學生自已製作一個密度計來探究密度計的刻度特點及原理的效果,事實證明不知比教師在講台上再次強調效果好上多少倍)

應用二、潛水艇

介紹潛水艇: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察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用艦艇。

問:採用什麼方法可以使潛水艇下潛、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體演示,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結論: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教學設計理念: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教師調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五官並用地進行學習,同時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三:氣球和氣艇:

閲讀課文思考。

問:其體內充的是什麼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麼能夠升空?

問:節日氣球、熱氣球、飛艇能不能無限制升空?

問:若要它下降,可採取什麼方法?

(這部分教學設計中,筆者把教材中原來由教師講授的部分內容必為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學、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根據問題或綱要閲讀課文,找出重點、鑽研難點,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可設計實驗加以解決,筆者在上這節課時,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擬熱氣球升空實驗,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應用四:打撈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結實的鋼帶將其托住,在鋼帶的兩端固定浮筒,現在浮筒中注滿水,使筒沉到船附近與鋼帶結合,然後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佈置作業

(1)課外小實驗:浮沉子的製作

(2)課外小調查:就我國在長江中打撈中山艦的故事寫出一個綜合報告,並就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和“泰坦尼克號”沉船打撈問題寫出建議,要求從報刊、雜誌、網絡、電視台的科學頻道和時事頻收集信息,從科學書刊、科學雜誌瞭解浮力的知識,沉船打撈技術,過去的打撈案例等。

(設計理念:課外的學習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它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3

分配學生驗證課題:由於時間關係,而且我們要驗證課題的因素較多,所以我們全班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組同學分別驗證實驗1、2、3、4,做完實驗後把合作探究過程和分析課題的結果向全班彙報,並與其它各小組合作交流、總結判斷: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實驗報告)。

((1)驗證實驗1:取相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使其全部沒入水中,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浮力。由於三者的密度(物體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重)無關。

(2)驗證實驗2:把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幾種不同形狀,分別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形狀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 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3 )驗證實驗3:把同一塊膠水瓶浸入的不同液體(水、酒精、鹽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關

(4)驗證實驗4:把膠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無關。可能出現兩種判斷:

A: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證明F浮與深度h有關,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當膠水瓶完全沒入水中後,繼續增大深度,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證明F浮與深度h無關。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説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麼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説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麼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師:剛才同學們把飲料瓶逐漸壓入水中,體會感受飲料瓶所受浮力變化,故猜想F浮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説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可能有關。下面同學們一起驗證實驗5。

(5)驗證實驗5:把膠水瓶浸入的液體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於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説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斷: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説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與液體深度h無關。

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合作驗證,討論分析判斷,認識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重、形狀和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h均無關,而與液體的密度ρ液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且由實驗可得液體的密度ρ越大和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越多,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見浮力的大小是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G排液有關的。提出問題:F浮與G排液之間是否存在着確定的數量關係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説明只與ρ液、V排液這兩因素有關),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説明還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與G排液的關係。(投影)

(1)、學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2)、 佈置學生討論並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測物體(沉體、浮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測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兩種方法)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室提供器材:物體(1沉體:膠水瓶、石塊、橡皮泥……2浮體:木塊、蠟塊)、液體(水、酒精、煤油、鹽水……)、大燒杯、塑料杯、塑料盤、彈簧測力計等。説明:這裏採用讓學生分組,可用不同的液體做實驗,再歸納出一般結論的方法。組織實驗:桌上有同學們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組可按需要選用,我們要親自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看哪個組配合的好、實驗操作熟練、測量數據準確。

(3)、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別對於沉體和浮體討論驗證方案,設計實驗合理後,設計實驗紀錄表格,並按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沉體(如膠水瓶)全部浸沒和浮體(如木塊)部分浸沒在液體(如水、鹽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①對於沉體(膠水瓶)全部浸沒的記錄表格:(F浮= G-F拉)

膠水瓶的重:

G物= (N) 膠水瓶在液體中受到拉力

F拉= (N) 膠水瓶浸沒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計) 膠水瓶排開液體的重

G排液= (N)

②對與浮體(木塊)部分浸沒的記錄表格:

木塊的重

G木= (N)

木塊受到的浮力

F浮= (N)

(選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計)

木塊排開液體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師巡視,並幫助學生將實驗順利完成。幾組實驗報告,提問實驗中遇到什麼問題?解決方案?

師:剛才我們分別做了不同物體(膠水瓶、木塊、橡皮泥、石塊、蠟塊)在不同液體(如水、酒精、鹽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與這些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係。現在我們歸納一下我們的實驗結論。

(4)、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

①結論:浸在液體裏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誤差範圍內)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數學公式表示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適用範圍:它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

③.簡介阿基米德的發現:投影資料。

(見投影)

1、知識要點,有兩種方法可以計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

2、小結課題探究的一般過程。師: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學的合作,探究了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學們表現了很高的熱情與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課學習任務,目前國際上很多領域也採用象我們這樣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學課題,如我國與國際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學技術(投影)。

今後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將這種合作探究、學習交流的精神發揚下去。

佈置作業

1、完成提綱(達標反饋)

2、實踐性作業:動手製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輪船、密度計、潛水艇、氣球和飛艇)。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台,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麼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託的力.這個“向上託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麼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2)然後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裏,説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託的力.

(3)最後把石塊放在酒精裏,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託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説出什麼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裏有沒有受到向上託的力?氫氣球脱手後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裏同樣受到向上託的力,所以氫氣球脱手後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繫着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幹木塊等,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託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着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説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繫,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於“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繫,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於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於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説明氣體對浸沒在它裏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於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並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九年級物理《浮力》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驗證明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揭示隱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規律,糾正對浮力一些片面的認識。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的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和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它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內容,也是國中生走向社會的必備知識。對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教學策略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用實驗手段讓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然後在學生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有根據的猜想。教師安排學生通過討論並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去驗證猜想,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的方法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密度的關係等的假設。

最後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去檢驗這一假設。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利用學習性評價方法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評價。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礦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彈簧測力計、石塊、鹽、酒精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xiaoyuan/2wll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