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敍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數學教學隨筆1

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針對一個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齊答是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集體做出回答的一種方式,在教學中經常被應用。

齊答讓我想起了“濫竽充數”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來剛工作時的情景。剛從學生變成教師,那時滿腔熱情,上課學生齊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天天樂滋滋的。想現在孩子真聰明,當教師多輕鬆,快樂。後來,時間久了,發現許多學生在我帶領下,知識、能力等都沒長進。我才知道齊答問題時許多學生隨聲附和。我給學生“創造”太多當“東郭先生”的機會。

一,齊答不利於培養潛能生理解與思考能力。齊答、搶答問題,使大部分學生不能條理清晰地深入思考,他們還沒思考好,結果就被一些優秀生説出來了。久而久之,不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有一部分學生即便有了新想法,無機會表達而被眾聲掩蓋,不利於學生個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也很難把握住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脈搏。

二,不利於學生完整性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齊答、搶答時,學生倉促思考、追求速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述答案。有時,這種表達是以犧牲其具體、形象、準確和完善美為代價的。而這恰恰對學生表達能力的鍛鍊與培養形成致命的破壞。

三,不利於調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體學生思考速度快慢不一,但在老師的追問和自身攀比心理作用下,學生就要搶答,學生為“強”而“答”,不是為“答”而“強”。速度會成為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因素。這時,學習差一點的同學幾乎爭不到回答的機會,他們就會逐漸失去興趣與信心。長此以往,課堂就成了滋養懶惰的温牀。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個人素質無從提高,成績出現兩極分化。

四,不利於老師及時準確地掌握課堂反饋信息,從而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學生齊答、搶答,表面現象往往會讓老師只看到課堂最理想的一面,從而過高估計自己的教學效果,認為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但實際情況可能是:參與者少,旁觀者多,學懂的少,糊塗的多。就像我當時一樣,還認為自己的設計多適合學生。

但齊答反饋面廣,在教學中也有自己獨特的作用。

(1)國小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適應性差,師生的情感還未得到充分溝通,齊答可以消除答問的緊張、畏懼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思考問題,為逐步過渡到獨立回答問題做鋪墊,如果要他們面對全體同學獨立回答問題,從心理上會產生緊張、畏懼感。教師提問採用齊答的方式,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消除畏懼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齊答是一種集體行為,每個學生都置身於“大流”之中,他們大都力求表現自己不甘落後、自尊、自強的心理願望。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的認識或行為在集體的壓力下,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傾向。創造學習氣氛和教育情境,產生學習共鳴,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他們就容易接受問題,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由於齊答是集體行為,有互促作用和很強的感染力,加之齊答的問題一般較易,所以就便於使學生獲得成功。而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3)齊答可以是全班、小組或幾個人的集體行為,這就給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個學習競爭的機會,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風尚。如果教師再輔以適當的激勵,他們就更能強化“不能在老師、同學面前顯露自己的無能,不能因為我一人給集體丟臉”的心理。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去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齊答面廣,但學生情況不一,在齊答時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並且注意每一個學生的狀態,控制和把握好齊答的時機和內容。

數學教學隨筆2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了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學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為學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為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學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啟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敍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裏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網絡,更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建構了。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為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了教材,瞭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學生也理解了、瞭解和有了。學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裏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為行為。學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地落實在自己地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地設計,那麼,對學生學習來説,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為: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地思維內容轉化為學生地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啟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啟發學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地同時,提高課堂教學地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地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地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課本與學生之間地活生生地中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老師地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地知識,具備該具備地各種能力,提高應有地素質。因此,我認為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地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地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學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為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瞭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機地滲透給學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國小數學教育任務。

數學教學隨筆3

有些孩子憑藉一年級的識字量來完成一些題是相當有困難的。這時就出現了孩子靠猜測填寫的情況,不是孩子理解能力有問題,也不存在孩子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而是識字量太少阻礙了孩子順利讀題,進而造成不理解題意,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針對這種現實,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幫助學生細心審題。

1.注音呈現。

數學學習中的專業術語,可以通過加拼音的方法呈現。

如:“高”、“矮”、“輕”“重”“長”、“短”等等。因為這些字詞不能用其

他語言代替,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老師和家長在這些字詞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為其注音,並教孩子正確讀出字音,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2.熟圖替字。

在“比一比”“認位置”這樣的單元學習中,經常遇到兩個物體相互比

較,以及在後面“認識圖形”“分一分”部分,老師和家長完全可以用一些孩子熟悉的物體圖片來代替漢字,這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感知的過程也很深刻。

3.熟字代字。

在創設情境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人物、動物、植物的名稱,為了避免因為生字造成孩子審題困難,我們可以儘量採用學生熟悉的字來代替。

4.解釋説明。

對孩子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進行適當解釋。

如:“三盒蠟筆中有兩盒是小明的,小明最多有多少支,最少呢?”教師要適當的解釋“最多”“最少”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找到解決的方法。

5.多讀加印。

古語“讀書百變,其義自現”,有的老師或者家長給孩子的示範讀一遍就可以了,又怎麼能要求我們的孩子認真審題呢?孩子不僅從您那兒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方法。如果您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孩子如何來讀題,那我想孩子對審題也會更加關注,所以,要多讀幾次,加深印象。

數學教學隨筆4

本節課所教學的統計知識,是在學生對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我力爭在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在教學這節課時,學生已有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認識到了兩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晰地比較,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在教學中,首先我出示了姚明單手投球和雙手投球的畫面,鼓勵學生猜測:是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並上學生説説自己猜測的理由,結果一部分學生猜測雙手投球比較遠,是因為雙手比一隻手有力;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單手投比較遠,這是因為自己喜歡打球,是在實際活動中得出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於是我引導學生體會要想知道哪種情形比較遠,還得用數據説話。在此出示小組同學的投球情況表(讓數據説話)。

其次是讓學生對單式條形統計圖進行回憶,進一步明確製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為新知做好鋪墊。然後通過例題中單手投球和雙手投球的數數量的統計,逐步出示單式和複式兩種統計圖,通過兩份單式統計圖的展示、比較,逐漸引導過渡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讓學生髮現單式統計圖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並逐步完善。

在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時,我提出:“你能在一個統計圖裏描述上面你們所説的這信信息?”這時的學生興趣很濃,都有躍躍欲試的感覺,我發現時機已到,於是提出:你能繪製嗎?試試看。這時我把時間和空間都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繪製方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提問,讓學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時,也發現了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既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又能直觀地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和比較。

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兩種數量是需要區分的,每個數量之間需要捱得近一點的,這樣更便於比較數量的.多少變化。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了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特點。從而掌握了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和步驟。

在分析數據、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以鼓勵、肯定的語言激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使學生樂於發現問題、善於解決問題,激活他們的思維狀態,使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數學教學隨筆5

數學學習不僅是獲得答案,而是“瞭解答案為何是它”的過程。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學生親歷探索知識產生的全過程。要進行知識的探究必須的一定的經驗積累,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探索知識就是水中月、無要木。鄭老師的課堂從很好地組織了各種活動,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高效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導入環節中鄭老師從玩俄羅斯方塊入手,運用俄羅斯方塊的情境圖引入,來觀察比較各種圖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出示課件,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初步理解圖形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梳理,從而使學生積累了“割補法”、“重疊法”等數學活動經驗。

在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的角度體會形狀變了面積大小沒有變的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畫一畫、標一標、小組討論的方法來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拼剪。學生在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積累了研究圖形的.活動經驗。這樣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機會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有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處。

總之,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學習鄭老師方式方法,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悟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

數學教學隨筆6

(一)

課堂教學儘管是由很多變量制約的,但是每次課的教學,教師在備課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綱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選的例題和習題,有整體的教學規劃(使之有序),有學情分析(可以出現的結論預測)“四明白”即明白知識點,明白重難點,明白思維切入點,明白板書設計(便於小結)。在實際教學時,只要不照本宣科,那麼,還課堂給學生就會物化為累累碩果!

(二)

把國中數學課程比喻為一棵樹,根深才能葉茂。

1、使學生真正懂得學習數學的目的,使他們真正對數學感興趣,這就是這棵樹的根,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真動力。

2、國中數學課本最基本的概念及運算,好比這棵樹的主幹。所以無論如何要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清晰簡明、精煉紮實、貫通一體為要,同時要反覆提煉、歸納,使之在學生心中變得愈簡明愈好。

3、圍繞課本上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靈活運用的習題,好比這棵樹上的枝葉。充分運用這些習題培養學生應用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解決種種具體問題的能力。

4、樹的枝葉不宜太多,太多了學生會太累。也不能太亂,

太亂了學生會太煩。更不能用別的樹上的枝葉來折騰學生。

5、當學生在做任何習題時,最好能時時提醒他們要從樹的.主幹上來理解,從而使他們能從種種貌似繁雜習題中,看到它們其實是課本中基本概念的簡單運用的真面目。

6、時時使學生心中只有一棵簡單清晰、有條不紊的國中數學之樹的體系,有一充滿勃勃生機的根及堅實簡明的主幹支撐着國中數學知識的全體。這樣學生就能夠在任何時候都能以從容輕鬆的心態來應對任何貌似複雜,但實質上是很簡單的問題,也就不會感到數學知識雜亂無章了。

一旦使學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課、作業、考試,也無非是課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運算的變體形式,真正知道這一萬變不離其宗的迷底,學生就不會被日積月累的知識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輕鬆、清醒的心態來應對各門功課、考試乃至將來的會考、大學聯考。

其實,各門功課的學習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點清楚,就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在知識的末梢上過多地消耗精力和時間,到頭來,反倒沒有精力去重點知識了。

(三)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

1.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2.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3.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4.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5.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

6.反思

數學教學隨筆7

教材簡析:

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起,每冊安排一個單元,相對集中地介紹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經驗上升為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首先讓學生學習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並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並主動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

基於這樣的教學重點,我在設計時,是這樣去做的:

1、重視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關注具體問題的解法和結論。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信息資源,將現實情境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提煉相應的經驗、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視對策略的體驗,而不只是關注策略的應用。解決問題教學的本質應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問題的解法和結論。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可以在傳遞中習得,但策略卻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中感悟獲得。

學生在反覆比較中形成策略,在應用中體驗策略。由“原來的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到“自覺地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我看到了論壇上,大家給我提出來的建議,我會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的。

1、想把題當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全部讓學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覺課堂上重點不是很突出。

2、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對學生的針對性的評價比較少。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平均數意義,會求平均數;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過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體會學平均數的必要性。

平均數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特徵數。為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數據,我們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概念引出平均數,而是在學生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學平均數的必要性。

2、讓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加深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體驗。

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發生,有的不可能發生,還要進一步體會有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轉盤”和“拋圖釘”兩試驗活動。設計這些試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這將促進他們主動修自己的錯誤經驗。

數學教學隨筆8

“探索規律”作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滲透函數思想的主要體現之一,是隸屬於《標準(20xx)》中“數與代數”領域的正式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國小數學“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為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特點:有效注意力時間短,舊知遷移能力弱,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注重為新知搭建“梯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

我的教學意圖有三個:一是讓學生學會找規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規律;二是能夠用規律解決實際的問題;三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圍繞着這三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遊戲導入;2、感知規律;3、發現,總結規律;4、應用規律;5、延伸規律。

在設計“遊戲導入”環節時,我給出兩組電話號碼,男孩記一組,女孩記一組。女孩記得那一組有規律,很容易記,男孩記得一組沒有規律,不容易記住,引出問題衝突,讓學生了解學習找規律的必要性,揭示課題——找規律。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感知規律”,通過找“熊大、熊二”和“小羊們”的規律,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初步感受規律中“一組”和“重複出現”的含義。為學生學習新知搭建梯子,讓學生在心裏感受規律的特點。第三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總結規律”。這一環節,出示“例1”主題圖,通過彩旗的規律讓學生髮現規律,並總結規律,引導學生用完整簡潔的話説出發現的規律。利用彩花、彩燈和小朋友進行鞏固。第四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應用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鞏固練習中我採用的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孩子獨立完成。

通過本次賽課我的收穫是:

(一)深刻體會備課從“厚”到“薄”的過程。

這次賽課讓我真正明白了備課要從厚到薄的含義。在開始磨課時,教案中詳細到課堂上的每一句話,甚至還要想出多個預設,在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和調整中,初稿教案終於寫成,一共有13頁,但第一次試講還是失敗告終,需要從頭再來,又進行了第二次備課的過程,過程是痛苦的,這次定稿也有十頁,進行了第二次試講,又因為一些細節,需要調整,終稿確定時是七頁,最後一次在學校的試講時,整個教學流程已經爛熟於心,最後登上比賽場時,教案只剩兩頁。通過這次賽課,讓我明白,厚就是做最充分的課前準備,薄就是將這些備課內容爛熟於心,完全內化吸收,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遊刃有餘,處變不驚。

(二)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在第一次試講中,我就忽視了孩子的認知規律,沒有任何鋪墊就開始講例題,不管怎樣引導孩子的思維都打不開,而且課堂氣氛也很沉悶,本來可以動手實踐的數學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最後的效果確是孩子一張張茫然的小臉,李老師對那節課也只説了一句話,“不行,重來”。這讓我深刻的明白了,遵循孩子認知規律的重要性,如果在教學中能夠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課堂教學目標才可以水到渠成的完成,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總是直觀的、感性的、形象的。本課開始通過兩組電話碼號的記憶比賽,引出問題衝突,讓孩子直觀、形象的發現規律的存在,再通過兩組有規律的卡通形象,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讓學生漸漸明白,規律是一組一組出現的,為孩子們攻克本課難點(一組,重複出現)搭建了扶梯。當進入例題新授時,只需簡單的點撥,就可以引出規律的表達方法。這時找規律孩子們已經內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而乘勝追擊,拋出找規律的學習目的是用規律。在應用規律的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三)教學媒體的使用要合理恰當

第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熊大熊二”等動畫元素,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正所謂:學中樂,樂中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快樂氣氛包裹着整個課堂,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第二方面,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突破新授難點。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大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能把教材中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弄懂教師難講明白的內容,突出了教材的重點,從而突破新授難點。本課多媒體課件中涉及到形狀、顏色、人物、數字等多方面的規律。如果沒有多媒體的配合,根本無法完成這麼多類規律的展示。如:本課“一組”和“重複出現”學生不是很容易發現和理解,在出示熊大、熊二時,用虛線將一個熊大和一個熊二圈出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一組,再一個一個的出示虛線畫出的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重複出現。利用多媒體功能成功突破了本課新授的難點。

(三)課堂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在鞏固環節中,孩子們需要用畫筆塗一塗,塗出自己喜歡的規律,孩子們畫出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兩種顏色一組的,也有三種顏色一組的,甚至有孩子畫出了變化的規律,讓我很是驚喜。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有的學生髮現老師的衣服是有規律的、班級桌椅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聲音和動作都可以是有規律的。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注重數學課堂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可以培養孩子思維的延展性、靈活性。如果孩子的數學思維打開了,以後的數學學習也會更輕鬆。

數學教學隨筆9

人數,但回顧這半個學期來自己的數學教學工作,感覺無論是課堂教學效果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都不容樂觀。尤其是在本次期會考試中,成績相比七年級時下滑較大,同時也暴露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特別是幾何知識解決問題時所存在的缺陷: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基本性質、定理定義掌握不牢,練習不夠,運用知識點十分不熟練,思維缺乏想象能力和創造性。經過試卷對試卷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結合平時上課學生的表現與作業,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一、思想認識不夠,過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

我這學期接了八年級一班,由於前兩個學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特別是上學期教育局的抽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因而過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解題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課,忽視了部分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造成其學習困難增加,成績下滑,進而逐步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後面的繼續教學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二、備課過程中準備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知識點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從本次期會考試成績來看,數學成績處在中等及稍偏下的學生成績下滑較大。回顧自己在教學中所進行的'備課工作,以及針對性練習,感覺難度過大,沒有估計到中等生的學習能力,無形中給中等生的聽課和理解增加了難度,造成其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運用知識的能力下降。通過調閲部分中等生的期會考試試卷,發現中等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知識點混淆不清,解題思路混亂,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三、對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的監管力度不夠,放鬆了對他們的學習要求。

本次期會考試不僅中等生的成績下滑,少數平時數成績較好甚至單元測試可以拿到100分以上(總分120分)的學生考試成績很差,勉強及格甚至不及格。像張曉雪平時很優秀,而這次只考了87分,安來傑考了54風。究其原因是對該部分學生在課後的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去關注,未能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並給以指正,導致其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學習也不如以往認真,作業也馬虎了事,最終成績出現重大危機。

四、沒有抓緊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從這次期會考試來看,相當部分學生存在着計算方面的問題,稍微複雜一點的計算錯誤百出。有部分學生甚至不會找全等三角形對應邊、角,常用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SAS”、“ASA”“SSS”這幾個定理都沒有掌握好,至於角平分線性質及判定定理和線段垂直平分線性質與判定就更不用説了。相當部分學生分不清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的區別與聯繫,不會進行簡單的開方計算。和無理數有關的內容一塌糊塗。

通過對前半期的分析、總結和反思,下半期的數學教學主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入手,着力解決前半學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和不足之處,備課的過程中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補救措施,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強對學生課後學習和練習的監管和督促力度,加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其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全面提高班級的數學成績,為今後的數學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做好每堂課的課後教學總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留教學死角。

數學教學隨筆10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國小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國小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温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國小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國小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國小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國小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國小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國小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國小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國小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國小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着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説:“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説:“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説:“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裏利用國小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國小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導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國小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國小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國小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説:“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裏,既對國小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悦”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國小生受了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國小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國小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國小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國小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教學隨筆11

在國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有的好一些,他們接受這方面的知識會比較快和輕鬆,而有的學生總是不得法,學習起來就非常困難。所以,培養學生推理與證明能力的過程是一個有一定難度和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是,教師要嚴格遵守邏輯規律,正確運用思維形式,作出示範,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為幾何離不開圖,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識圖、畫圖、分析圖形,正確的把圖形認識清楚,從圖形中找條件和結論,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學會推理與證明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一個人能否嚴密的思考問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麼,在國中幾何推理與證明的`過程中如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與證明能力呢?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探究、歸納、猜想、證明,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感受幾何語言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熟悉推理論證的能力。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些最基本的圖形入手,讓學生學會抓題目的關鍵,抓視圖的感覺,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讀題、讀圖的感受,交流收穫。

三、讓學生自己多動手操作,由直觀到抽象概括,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啟迪,突破重點與難點,打好學習幾何的基礎。

四、推理能力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言表達及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小組交流,或師生互換角色,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教師的示範作用是最關鍵的,同時鼓勵學生多想“我應該怎麼做”。教師給學生規範的板書,展示給學生一個比較規範的樣本,以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學中時刻注意幾何的學習方法滲透。證題時,可採用逆向分析,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再正向分析,使用綜合分析法。

數學教學隨筆12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要使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要選擇好思考的材料,創設思考的情境。如教學新教材一年級“整理與複習”中的開放性題目□○□=12,14=□○□時,先讓學生獨立地解題,然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算式都寫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説,教師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

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其實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教學隨筆13

國小國小數學教學隨筆國小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國小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國小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國小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國小數學,必須認真學好國小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國小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國小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國小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國小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國小數學風采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國小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教學隨筆14

教師教學需要精心備課,既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儘管有時已經在備課上花了一些功夫,可是課堂中還是不斷有問題產生。我們通常情況下把它稱為課堂生成。動態生成是課堂預設的補充和提升。準確處理課堂生成,會使課堂更精彩。

今天我們講的是圓錐的體積。原來的每次實驗,都是採用細沙,可是最近搬辦公室,原來的細沙沒有及時搬過來,因此,這次我用的是有顏色的水。

先讓學生觀察要想求圓錐的體積,怎麼辦?猜想可以轉化成圓柱體。為了方便研究,我們採用等底等高的的圓柱和圓錐來研究。並出示探究活動要求。在探究的過程中,當學生看到第一次將圓錐中的水倒入到圓柱中,恰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時候(圓柱體上面標出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處),都感到很驚奇,第三次倒入之後,看到圓柱體內裝滿水,竟自發的鼓起掌來。學生是喜歡做實驗,讓事實説話,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結論和老師告訴的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已經總結出來了,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讓學生敍述出實驗的結論之後,我設計的是進行相關的練習,可是學生意猶未盡,希望把水一次一次的再倒回去。看到學生的情緒高漲,我開始操作。把圓柱體內的水倒入到圓錐體中,圓柱體內的水恰好少了三分之一,還剩下三分之二。當我看到圓柱體內水佔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突然想到這樣的一個題目:

把一個圓柱體削成一個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下列哪個選項是不正確的:

A、削去的部分是原來體積的1/3。

B、削去的部分是剩下體積的1/2。

C、剩下的體積是原來圓柱體積的2/3。

D、剩下的體積是削去體積的1/3 。

這樣的題目經常考察,這裏有三部分:原來的圓柱,削好的圓錐和剩下的材料。這個問題學生經常出錯,總是找不到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這個情景正好能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學生看到圓錐體中的水和剩下的圓柱體內的水,一目瞭然。

在備課的時候,不是這樣安排的,但是當課堂的情景出現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情景改變自己的教學設計,按照課堂生成進行授課,有時會有意外收穫。我想我的學生在以後碰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會想到今天做的實驗。

我前幾天聽了一節數學課,一位老師的設計是這樣的:讓學生在等待上課的時間出示口算卡片,讓每位學生計算一道題。這個設計很符合一年級的教學,也有數學味。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上課鈴響了才組織課堂。可是他仍然按照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讓每位學生開小火車計算一道口算題,耽誤了很多時間,也是剛開始上課就感到有些枯燥。實際上,這個時候可以改變教學設計,讓一列或兩列學生計算,直接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教師要有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改變教學內容的教學機智。

數學教學隨筆15

當了近二十年國中數學一線教師,在使用實驗教科書的同時,用了較長的時間查閲了各種資料,現就我個人對數學新課程下如何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有關傳統數學課程的情況分析

傳統數學教學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理論性太強了,且有部分內容沒有實用價值性(當然最近幾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數學思想與實際應用的聯繫);另外由於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數學被認為就是做題目。題海戰術是教師和學生應付考試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這樣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體系上與傳統的課程體系有巨大差別,特別表現於教材內容、目標定位、師生關係、學習方式等方面。在內容上分四個領域:“數學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與統計”、“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敍述;具體目標中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同時也指出數學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新數學中教師不單純教,學生不單純學;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和教研人員,必須全面理解數學課程標準,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新數學教材上增加了各種練習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的語言,顯得圖文並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如做一做、聽一聽、説一説、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更符合孩子們的口味。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也是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教材中“遊戲是否公平?”、“跟我學”、“試試看?”等極富情趣和創意的字詞會令我們身不由已的進入數學的世界。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接觸新教材,我們可以立即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數學、新氣息、新思想、新理念,不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學習的渴望,更為廣大教師、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2.新數學課程標準下教學的情況分析

新課程的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無可質疑,但在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傳統課堂所沒有的“新現象”,如課堂“亂哄哄”,學生們高談闊論,情緒高揚,數學課象物理、化學課一樣,也做起了實驗;學生常常會製作一些小製作、工藝品等等;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學習上也出現了“問題”,如計算能力差、易出錯,表達能力不強,思維不嚴密等,這又與傳統課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鮮明的對照,不由得讓許多家長憂心忡忡:數學到底怎麼學?學什麼?甚至數學教師也在説這課還怎麼教。其實,新與舊的最根本的差異是體現在基本理念上。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它推崇“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大眾化數學的思想”。所以我個人認為數學新課堂教學應具有應有的對策。

標籤: 隨筆 教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wenxue/w9kw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