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一水孕育吉安城美文欣賞

一水孕育吉安城美文欣賞

有一條河流,它由嶺南的大庾嶺逶迤而來,劈山破巖,一路向北,浩浩蕩蕩,縱貫江西全境,最後注入鄱陽湖,它就是贛江。在贛江的中游,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吉安,古稱廬陵,吉州。這是一座有着千年榮耀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

一水孕育吉安城美文欣賞

在東晉鹹康八年(342年)之前,這裏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幾處小小的村莊,零星地散佈在原野,丘陵之間。由於這裏河汊眾多,塘坑密佈,加之緊鄰贛江,村民便利用這裏獨特的地理條件,亦耕亦漁,亦農亦商,日子過得平靜而自由。但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就在東晉鹹康八年,被徹底打亂了。太守孔倫,慧眼識珠,他看中了這裏優越的地理條件,於是決定把廬陵縣衙,從吉水的石陽搬到了這裏——孔家灣。從此,這裏開始熱鬧起來了,人口急劇膨脹,房子也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了。由於舊城規模較小,難以容納急劇增加的城市人口,於是,廬陵郡治所,先是在隋開皇十年(590年)由孔家灣遷至城西的趙公塘,後又在唐永淳元年(682年)遷至城北的北門街。至此,廬陵郡治所已經三易其址,蓋因其發展使然。

孔倫,作為吉安古城的開基祖,他的確很有眼光,選址極其高妙。吉安古城,地處贛江中游,是江西南北水上交通的重要樞紐。它隔東贛江與青原山相望,南有禾水和神崗山,西有天華山,北有真君山、雲騰嶺、瑞華山和螺子山,贛江在這裏形成一道向內的弧形灣。這裏江面開闊,水流平緩,是天然的渡口和水運碼頭。這對於在運輸上主要靠水運的古代來説,我們不能不佩服孔倫的遠見!吉安古城的水運極為發達,那時,贛江之上,桅杆林立,千帆競發;達官富賈,販夫走卒,絡繹不絕;南北貨物,互通有無,林林總總。一座小城,便因了這贛江,而空前繁榮起來了。

説到水運,不能不説這裏的碼頭和渡口。吉安古城的贛江邊,各種碼頭和渡口,星羅布,猶如一顆顆晶瑩的珍珠鑲嵌在江岸邊。渡口,行船停泊,商旅打尖之所,其上,往往有旅店客棧分佈;碼頭,裝卸貨物和上下行人之地,近旁,往往有驛道和貨倉。首先是金牛渡,它位於贛江西岸,與白鷺洲相對,是廬陵古城八大著名景觀之一。傳説鐵枴李在吉水的黃牛洞趕來一條金牛,沿河而上,走到白鷺洲渡口邊,天已大亮,他正準備騰雲而去,不料金牛反咬一口,將繩索咬斷,很快潛入水中,沉到河底。金牛不時還向岸邊吐水,岸邊便出現了一眼泉——“金牛泉”。現在的金牛渡口,還有台階遺存,附近的婦女經常從這裏沿階而下,在河邊浣洗衣物。在晨煙或暮靄之中,金牛渡,宛若金牛的傳説,幽靜而神祕,令人遐想。其次是梅林渡,它位於贛江東岸,當時是贛江兩岸百姓重要的水上通道, 井岡山大橋建成後,此渡已廢。據説,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於崇楨九年(1636)十二月七年級日上午,從吉水縣城西門乘船溯贛江而行,船折繞到吉安螺子山對岸的東面,就曾停泊在此。因為時近傍晚,再加上天下起零星小雨,於是徐霞客一行就在梅林渡口住了一晚。凌波渡,它位於沿江路與河東街之間,當年沿江路大碼頭稍上處,有一幢磚木結構的樓房,門楣上掛有“凌波古渡”的牌匾。乍一聽“凌波渡”三個字,就有一種詩意流淌在心間,讓人感到十分輕盈和飄然。這個渡口原來是私人控制和管理的,主要經營贛江兩岸的客運業務,後來收歸官府管理。據錢鍾書《圍城》描述,抗戰時期,淪陷區許多難民流落到此,他們在河東江邊搭草棚居住,形成了一條“難民街”(解放後改稱河東街),一些難民為了謀生,也幹起了載客渡河的營生。而大榕樹碼頭、福建碼頭和餘家河碼頭,則是有名的貨運碼頭。大榕樹碼頭是福建商人建設和控制的,他們在大榕樹碼頭不遠處建了“福建會館”——“天后宮”。餘家河碼頭,舊稱餘家渡,主要為本地貨物的裝卸、儲存、中轉,是當時吉安的主要碼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門碼頭和渡口,如搬運河沙的南湖碼頭,裝運食鹽的鹽碼頭,收集尿液的尿碼頭等等。這些渡口和碼頭,人來人往,裝貨卸貨,帆船擠擠挨挨,號子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靚麗的碼頭風光。

東晉以前,這裏還是蠻荒之地,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到了隋唐以後,由於南遷避難的北方世家大族,溯贛江而上,最終通過這些渡口和碼頭,上岸定居於此,再加上在此任職的官員和遊學的士人的教化之功,吉安古城逐漸呈現出一派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景象。這些渡口和碼頭,不僅給古城帶來了它鄉的豐饒物產,而且也帶來了異域的`燦爛文化。這種物質和文化的不斷交匯和融合,最後形成了獨特的廬陵文化。可以説,吉安的興盛,離不開千里贛江,離不開贛江邊上的這些渡口和碼頭。

如果説碼頭和渡口是連接吉安和外地的紐帶,那麼橋樑就是溝通吉安城區的“津葉一渡”。在吉安古城,河叉縱橫,河上自然少不了各色橋樑,有木橋、石橋,有平橋、拱橋,當然也有竹木架設的浮橋。因為有了橋,古城便多了幾份靈動和美麗。橋上橋下,人來船往,兩岸垂柳,隨風披拂。橋兩端的街巷,打鐵的,賣豆腐的,沽酒的,賣布的——“清明上河圖”的熱鬧場景,在這裏經常上演。城北的迎恩橋,元代是一座官橋,官員在此跪接聖旨,領受天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場面壯觀。習溪上(也即今天的後河)有太平橋、鐵佛橋、習溪橋等,最有名的是習溪橋,南宋廬陵人劉辰翁在《習溪橋紀事》中道:“為官藥肆,為旗亭,歌鐘列妓,長街燈火,飲者爭席,定場設賈,呵道而後能過。”文中再現了當時習溪橋一帶市場繁榮的場景。至於,始建於宋明時期的景福橋、福善橋,幾經毀損,官民同修的佳話更是傳頌古今,流芳百世。吉安古城逐漸形成了“東通舊市,西通城隍岡” 和“南眺福善(橋),北望習溪(橋)”連通兩岸的格局。因為有了橋,古城人懂得了溝通和交流,逐漸便有了豁達和包容的品性,古城,也因此變得更具魅力。一時間,文人墨客,達官巨賈,鹹聚於此,流連忘返。徐霞客在《江右日記》中道:“八年級日飯畢,抵吉安郡”。“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里闤闠,不減金閶也。”“闤闠”就是街市,“金閶”是蘇州的金門﹑閶門。意思是江邊的十里長街,可與蘇州媲美。蘇東坡遊覽廬陵城後河時,也不禁感歎道“巍巍城郭闊,此地風光半蘇州”,他駐足過的橋後人稱之為“半蘇橋”、橋畔的亭子後來也成為了“半蘇亭”。與此相關的,還有“半蘇巷”,“半蘇廟”等。也許,蘇軾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一闕殘詩,竟然點亮了後河的千年風景。如今的後河,宛如一條纖纖的玉帶,輕輕挽著吉安古城的小蠻腰,顯得千嬌百媚,風情萬種。

其實,吉安就是一座由水浸潤而成的城市,是水孕育了它的繁華。這可以從它諸多的古地名中,一窺端倪。你看,它東有坑陂、石磯頭、石溪頭村、江子頭村、前坑、螺湖橋;西有螺塘頭、烏泥坑、大溪、井古塘、南塘村、石塘邊;西北有上南塘、下南塘;北有雕塘、大塘、黃泥塘等。這些“陂”“塘”“坑““溪”,似乎暗示着這裏與水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千百年來,贛江水滋潤着這裏的百姓,灌溉着他們的心田。廬陵人,正越來越顯得大氣而包容,靈動而智慧。自孔倫築城於孔家灣,歷經數百年,三易其址,屢擴其疆,至唐永淳年間,終成規模。由於來此為官的賢侯大力提倡讀書,“耕讀傳家”的廬陵家風也逐漸形成,一時間,廬陵城中,私塾書院眾多,官學私學並舉,碩師大儒開壇講學,四方學子聚集講論,盛況空前。唐中宗時,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被貶官到吉州,擔任司户參軍,公務之餘,他創辦了“相山詩社”,教城中百姓子弟讀書吟詩,開吉安讀書風氣之先河。又過了四百餘年,南宋的周必大,從丞相位上退休還鄉,在相山詩社的舊址上建“詩人堂”,每年春秋兩季舉行詩會,吸引鄰近州縣的學子云集於此,形成了“詩人堂上客,參拜杜參軍”的人文盛況。城中的白鷺洲書院,相傳是南宋時吉州知州江萬里創辦的。從這裏曾經走出了狀元文天祥和無數進士舉人,宋理宗為褒獎書院的育人業績,欣然御賜“白鷺洲書院”牌匾一塊,自此,白鷺洲書院蜚聲海內,成為了江南三大書院之首。由於這裏文風鼎盛,英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自隋唐以來,廬陵舉子高中狀元者十七人,中進士者超三千人,至於考取舉人者,有一萬有餘。這種人文盛況,就是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

吉安古城,它那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名人賢士的眼光,也留下了他們的歷史印記。因為歐陽修,便有了“永叔巷”“永叔路”;因為文天祥,便有了“狀元橋”“文山路”;因為蘇東坡,便有了“半蘇橋”“半蘇巷”;因為王學士,便有了“陽明路”“陽明書院”。他們踏着贛江來到了這裏,又被贛江送往異地他鄉。我徜徉在古城的小巷,讀着這些留有歷史温度的名字,我的心也變得温潤起來了。

吉安古城,宛如生長在一池活水中的荷花,如傘蓋的荷葉流動着生命的翠綠,如火炬的菡萏閃耀着灼灼的光芒,如蜂窩的蓮蓬跳躍着富貴的金黃,好一座由水孕育而成的生機勃勃的城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wenxue/k12k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