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12篇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12篇

《目送》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給大家分享《目送》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12篇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1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紙質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終於將一本並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捨,激盪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於一個整天關在校園裏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説,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

“目送”,一個多麼温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捨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後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於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温暖的筆端一一呈現。

我安靜地讀着這一切,於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温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歷不無關係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於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人非的變遷。

我常自比為三毛,因為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於稀泥中的人,對於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麼地不忍擦去,因為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

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於是,我們只有站在風中目送着遠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捨。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麼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説對於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麼對於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着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

在圖文並茂的意境中,讀着、感悟着那點點滴滴的温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温暖的浪花。

我想着,在某一天,當我與作者現在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自靠在斑駁的牆影中,在夕陽的餘暉下回想着我人生的點滴,那感覺,是温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

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歷的“目送”,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悠長而不捨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着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着人世的一切。

如果説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温暖、回憶與念想並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麼,在最後的一系列關於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則是為讀者設下的一級級台階,讓讀者看着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後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

於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2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書房看到龍應台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來》,為其所寫的温情的親情和坦率的詞彙所感染,於是果斷借閲,讀後意猶未盡,發現這是她系列人生書作的第一冊。於是四處尋找第二冊、第三冊,偶然在一個高鐵站等車時在車站書店發現了龍應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書《目送》,於是欣喜之中果斷買下。

這本書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認為它就是二十一實際的《背影》,作者以獨特的、深邃的視角對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愛,對兒子之念進行闡述和描寫。在她的筆下,寫到她的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她第一次去大學任教時因羞於自己的小貨車掉頭而去的背景,愧於父親癱瘓時因忙於工作而未能在醫院伺奉父親而留下父親低垂的背影,以及對父親的去世,她目送父親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場的背景;對於她的母親的逐漸老去,甚至已經不太記得她的女兒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親去陽明山旅遊,第一次帶她去坐了捷運快車,看着她母親坐在凳子上拍照時時亮卻迷離的眼睛,她看到了旁邊另外一個老人的背影,母親的形象變得更加嫻靜,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單,作者於是花了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她日益衰老的母親;更是陷入母親坐火車時記掛着“家”而嚷着“天黑我要回家”悽然聲音的深思:母親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對於孩子,作者如世間的萬萬母親一樣,目送着兒子的背影慢慢長大,目送着兒子的背影從蹣跚學步到步入學堂、從兒子剛入學堂時的怯怯眼神而不斷回望到十六七歲時埋怨母親管束太多而毅然離去留下不再回頭的背影,到上了大學之後,甚至是連同坐一台車時兒子也是戴着耳機聽着只有他一個人呢能聽的音樂,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車開走前的公交站台。於是,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她的緣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斷的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父母永遠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對於幸福,她説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來了;幸福就是你還有時間等着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父母,他們還能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家再叫你起牀。所以,時間,總是無法停留,就如數不清沙漏裏邊的沙子還有多少粒,也聽不見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是的,生活的壓力,壓得我們有了逃避回家冠冕堂皇的理由,對於我們日漸老去的雙親,我們真正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又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能夠給予的往往只有逢年過節的回去聚首,甚至是偶爾的幾通電話,父母給予我們的卻是無微不至的關愛,無窮無盡的牽掛。孝道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立人之本,莫要等“子欲養而親不在”,莫等閒,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想想父母送你出去讀書時因揮別而吃吃不能放下的手臂,想想父母在你毅然決然轉身離開時隱藴在眼眶中的淚水,多陪陪父母,因為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對於孩子,我們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開始注視這孩子成長的背影或歡欣或憂傷,我們能交給他們的也是自己逐漸逝去的時光,所以,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以身作則,從心做起......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3

一、關於親情

一直以來便很喜歡龍應台的作品,她用犀利的一支筆寫出世界上最難以言盡的温情。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是疑惑的。是誰目送着誰,這背影裏又有着怎樣動人的故事?讀完全書,我才知道,這是親情最樸素的表現。

很喜歡書裏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小時候,每每出遠門,母親總會早早地開始唸叨,汽車緩緩開動時,我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然後別過頭不讓她看到我的狼狽。那時的母親,心裏想必也是極為不捨的。後來,外出求學,離開家的時間更多了,出門在外的日子總是格外想家,再後來,生命中多了些坎坷,也愈發地明白家對於我的意義,是那樣的不可替代,那樣的彌足珍貴。許多人都説不想長大,因為長大後的世界就會變得現實可怕,可對於我來説,長大讓我心存感激,知道了生活的來之不易和這個世界應該時刻珍惜待之。

二、關於成長

年幼時,我們都有一堆的玩伴,呼啦啦地來,呼啦啦地去,那時的我們堅信身邊的人可以一直陪伴我們,直到世界末日,我們想不出會有什麼理由能夠將那樣深厚的感情磨滅。後來,我們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終於知道很多感情都敵不過一個叫“時間”的東西。才逐漸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三、關於幸福

“你幸福嗎?”還記得這是央視前幾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那麼,對於幸福,你是怎麼定義的呢?我也曾經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究竟對於我來説,什麼才叫幸福呢?是擁有數不清的財富,一個貼心的愛人,有個可愛的孩子,還是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呢?直到我讀到《目送》裏龍應台關於幸福的詮釋,我才明白這就是我心裏那呼之欲出的答案,“幸福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一種安全感,有安全感才不會時時恐懼。在你感覺不幸的時候,家人、朋友在身旁默默地支持你,你並不孤單,他們帶給你安全感,這就是幸福。”幸福,各有各的不同,我只願在餘下的人生裏,能對着“我的”幸福珍之惜之。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4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一位出名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目送》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目送》作品,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5

最近,我閲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閲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台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閲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敍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台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台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閲讀總是伴隨着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閲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温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着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裏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説,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閲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閲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6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通過全書的閲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台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7

經過近一個月的閲讀,我受益匪淺,也感觸頗深。龍應台用樸實的語言、深沉的筆觸,向我一一訴説了她的人生總結。她寫生活,寫圍繞在她身邊的人和發生在她身上或身邊的平凡事。然而,透過文章字裏行間映射我們本身,我們思考,我們沉默了。我,是一個個體,但又與其他許多個體有着重要的關聯。我,是父母的至寶,是他們努力奮鬥,在這個高速發展時代追求更高的動力之一;我是哥哥的血緣之親;是摯友的前進夥伴……他們於我的付出,不是用言語計算可以表達呈現;他們本身,不是任何其他人所可以替代!

龍應台的散文,感懷過去、而對現今的評價或又一針見血。我不禁回想起對我關愛至加卻已故的姨丈。回想聽聞他的噩耗的那一刻,我依然清晰記得那巨大的愕然和後悔失落感。我在他生前是如此的頑虐;對他的感激卻已無以報答!

我猛然驚醒: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啊!陌生人一個小小的關心幫助,同學間個學期的朝夕相處,老師多年無私的諄諄教導,對手的前進激勵,朋友的默默支持,兄妹之間的濃濃親情,父母十幾年來無一日中斷的養育大恩……無論他們是否曾做過是你心生芥蒂之事,原諒他們吧!且行且珍惜,莫待事後或多日、多月、多年,自己明白過來,卻已經無力挽回二心生後悔,那便遲了!

謝謝應台!謝謝所有在我人生行進路上或短或長陪伴過我的人!我將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且行且珍惜。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8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台在送別自己兒子之後留下的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裏,父母永遠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歎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麼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為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後嗎?時間匆匆,自己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龍應台在這本散文集裏,寫了許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裏似乎都有些對時光流逝的不捨。每當龍應台寫到自己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而且十分要強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但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己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着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

屬於自己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裏,自己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己的健康,也無所謂自己的想法,什麼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該為自己的子孫着想了,於是,整天整天的想着為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獨自己為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歎時間,是否也要讚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説是父母的偉大呢?

書中的一篇寫龍母親的,最令我感慨——《回家》。為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着要回家,可是這裏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牆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着我,眼裏説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該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面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麼久了,久到似乎並不是自己的回憶,所以眼裏只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空洞的,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為什麼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己輝煌的年代裏,女兒是否也陪她一起走過。在回家的路上,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説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知道,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裏,在那裏,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為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麼大,吵着嚷着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9

《目送》這本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裏大家的人生裏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迴,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台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台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裏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裏浮現消失,然後忘記我們曾想過什麼。

所以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台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於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城市與城市的關係,歷史與當下的關係,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説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麼在這麼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屍體上的乾淨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裏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着被‘誤觸’。”領袖們多麼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裏《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佔,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10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用追。”

當我用筆在本子上記下這句話時,無言,似乎懂得了什麼,又似乎什麼都不懂,或許,我還太年輕吧。

《目送》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東西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對母親的愛、對父親死的不捨……種種的種種都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一個個巨大的感歎號,又似乎是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作為兒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龍應台的關於母親與父親。

“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對於父親的死,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而對於痴呆後的母親,作者是這樣寫道:“媽媽是那個搭上‘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我也曾想過,當熟悉的父母離開自己時,自己會是怎樣,是哭得撕心裂肺,還是淡然地接受呢?

説説我的父母吧。我的母親是一個雖然有時候脾氣不是太好,不過她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歡做蛋糕。

而我的父親呢,雖然反應好像有點遲鈍,不過他卻無條件的愛我,不論我想要什麼看似合理的東西,他都會盡量地滿足我,在我喜歡籃球足球之前,他對這些並不太感冒,之後卻為了我經常瞭解關於這些的事。

到這裏我才發現,我對他們的瞭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生日。

慚愧,還能説什麼呢。時間就好像一個巨大的鐘,有規律地運轉着,不管你開心與否難過與否,它還是會離去。時間又彷彿一個無情巨人,不論你怎麼不捨得,你也停不下他前進的腳步。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絲不苟的去對待時間,把時間裝飾成自己喜愛的樣子,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對自己的父母好。

風輕輕地吹過,像夢一樣温柔,抬頭仰望才發現,窗外的夜空是那麼的黑,彷彿深不見底的深潭。眼前滴答響的鐘,彷彿是時間運行的腳步,不帶走一絲灰塵。

這是一本不願看完的書,當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麼都懂了,到後來才發現,又好像什麼都不懂。

或許,這就是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11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衞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衞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説: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説: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評語:整篇文章,作者通過閲讀《目送》深有感觸,從而聯想到了自己,不禁發出感慨:時光把真摯的親情給越抹越淡。“不必追”實則是“要追”,作者運用反問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給予讀者以思考。最後作者用“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這簡短的幾個字作為文章結尾,不僅有力地總結了全文,更昇華了文章主題。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篇12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wenxue/5x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