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工作方案 >

課題實施方案 15篇

課題實施方案 15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實施方案 ,歡迎大家分享。

課題實施方案 15篇

課題實施方案 1

一、課題名稱: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培育一所好學校,必須培育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教職工隊伍。如果把一所好學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廈,那麼,優秀教師就是支撐起這座大廈的棟樑。名教師是優秀教師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重要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之一。單單一個名教師,也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對於一所好學校來説,名教師就是教職工隊伍的引領者。所以,在新課程改革高潮漸起的今天,各個學校都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對優秀教師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師和優秀教師,並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發揮模範引領帶動作用,是擺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內外研究同一研究領域的概況

關於名教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名教師的內涵、名教師教師的思想品德、現代教育觀念、法律意識、知識結構、基本技能、良好心態、外在形象、教學藝術、教育科研、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索與研究,並出版了《優秀教師全書》、《新課程優秀教師管理實用手冊》等專著。美國學者還專門研究了“美國成功教師的五個標準”、“成功教師的15條特徵”、“成功教師八要素”等,對指導中國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走向成功發揮了重大作用。

關於學校優秀教師與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關係研究,國內外也有所關注,但並不是很多。如有的學者從教師專業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關係出發,強調從以往關注教師的自治和個人發展,轉而強調名教師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發展的同伴互助、引領示範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積極的夥伴關係,以使雙向學習,在此基礎上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通過互動彼此支持,以減少教師由於孤立而導致的自發行為,從教師作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動。

2、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1)有利於建設研究型學校,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激勵教師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於加強學校教師伍建設,推動學校管理改革,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學期,我校課題研究的內容是“名師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名師的成長環境、培養途徑、作用與效益、與教師隊伍成長之間聯繫等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貼近名教師的工作實踐和成長心路歷程,探索名教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的`主力軍與引領者作用,並且結合這個課題,研究發揮名教師作用的途徑與策略。

(二)預期目標

認真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精心組織實施,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有利於名教師的成長、充分發揮名教師的模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的教職工隊伍管理評價體系,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在逐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階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後形成《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論文獲報告。

五、《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總召集人:李國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統籌、全程跟蹤課題研究。

課題組長:楊建濤。具體主持課題研究,總體構思、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步驟、研究方法,協調組織不同階段研究工作,彙集研究經驗,並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副組長:虎二偉。負責本課題與學校整體教科研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工作和評價工作。

副組長:劉二定。負責組織課題研究,處理研究材料,進行研究指導。

課題組成員:劉法憲、楊春霞、魏麗霞、楊炎秋、張喜風、李世紅。負責子課題研究管理、實踐研究、資料蒐集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開題階段:申報課題,由上報上級科研主管部門備案,並通報學校教科室,由學校教科室牽頭,課題負責人確定實驗小組人員,明確人員責任分工。研討課題實驗方案,做好前期研究準備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為第二期研究階段:在此實驗研究階段,主要研究名教師的培養途徑成長環境與教師隊伍建設之間的聯繫。

3、20xx年1月——20xx年5月為課題第三實驗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研究和總結名教師在教師隊伍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學校在名教師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創新成果,彙集資料,優秀課例成果彙報。總結研究成果,彙編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針對調查中瞭解到的名教師的學習、生活、工作現狀,廣泛收集和查閲有關資料,收集國內已有的影響名教師成長的各種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經驗,對其進行分析歸類,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3、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優秀教師工作實踐成長經歷作個案研究。

4、經驗總結法。廣泛收集和總結各學科各年級優秀教師影響個人成長的各種因素並進行歸納整理。

5、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師培養策略

七、《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課題網絡,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制度。

2、由課題組組長負責開展活動,組員之間結成研究夥伴,定期彙報、交流。每月月底舉行課題組長例會,經常對課題進行階段性分析,並指導下階段工作。

3、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實行不定期檢查,並進行階段性工作彙報和總結,校行政進行監督和管理。

4、籌集經費,保證本課題各項研究工作正常開展。

5、與上級教科室領導多聯繫,及時彙報課題研究進展,確保課題紮實地有成效地開展。

課題實施方案 2

所屬學科:語文

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口語交際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但老師們往往輕視這一環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由於受民族方言影響,不能在交際情景中用普通話準確的表達。民族地區學生由於視野的侷限,在交際情景中無話可説,缺乏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興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課標要求和“教學排序”等理論,研究出適用性,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二,課題界定

“民族地區”,主要指少數民族聚居區。“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是指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的序列計劃。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技巧及對數學活動的調節,控制過程。

本課題以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調查為基礎,針對其現狀展開研究。

三,課題支持性理論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

2,孟軻指出:“盈科而後進。”

3,美國查爾斯M拉格魯斯的'“教學排序”論。

四,研究內容

1,調查民族地區國小中段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2,在教學活動中探究科學的序列計劃與交流技巧。研究對教學活動的調節,控制。

五,研究過程

1,調查階段(20xx年6--8月)。調查恩施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現狀,完成課題方案的設計,向恩施州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課題,請求立項。

2,思辨階段(20xx年9月)。深入學習孟軻及拉格魯斯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聯繫,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3,實施階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論指導下展開學習實踐,實施研究。並請專家指導,以手記等形式展開中期研究成果。

4,總結階段(20xx年6月至8月),總結,反思,撰寫結題報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預期成果

1,調查報告一份

2,研究隨筆,案例,教學反思,小論文若干篇

3,結題報告一份

4,反思隨筆若干篇。

20xx年xx月

課題實施方案 3

高效課堂,它的核心不是課堂,而是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方式去研究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根據英語學科課程的特點和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經過年級組全體英語教師討論提出以下高效課堂實施方案:

一、分組活動方面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全面參與教學,在課堂中劃分小組,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可以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將本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6人,班內設一張評價表,張貼在牆壁上,每週一總結,評出最佳小組,給予表彰獎勵,對有問題的小組及時反思,限期整改。

二、課堂教學方面

完整的一堂課應當包括三個部分——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後鞏固。

課前預習

任課老師可以以作業的方式,讓學生結合預學案提前預習,自查自糾。此外,根據內容的多少和難易,老師可靈活採用課外預習、課堂前半部分預習或者整體課預習等方法進行預習的學習。於此同時,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於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課前周密認真的預習準備為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小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課中探究

在一節課的錢10分鐘,教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之內。

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並結合自己已準備的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儘可能地讓學生回答,教師儘量減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內容的`陳述,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後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並舉手代表本小組提出一個與本節內容有關的最想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酌情解答,或請學生回答。教師還要評出優勝組和最佳答題手。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都保持高漲狀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後鞏固

由於許多簡單的知識在預習和新授課是已經解決,為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老師只需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選擇習題,少而精地佈置一些強化訓練作業,讓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按時交上,逐一批改和精講。

實踐證明,真正屬於學生的課堂才是學生受益最大的課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不斷地探索與總結,研究出適合我們實驗中學的高效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課題實施方案 4

立項號課題名稱新入園幼兒的適應性研究負責人陝師大錦園幼兒園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適應性"是新入園幼兒整個學前教育的"序曲",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幼兒園是幼兒進入社會的初級階段,是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生活轉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對於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適應性"問題逐漸成為學前教育重要課題,幼兒入園適應的問題,涉及家庭、學校、社區的諸多因素。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否能儘快的適應,將形成集體性其社會化發展的轉折時期。

幼兒從自己的小家庭進入幼兒園這個集體的大家庭,這是幼兒獨立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轉折,這次轉折會給孩子在生活習慣、行為規則、生活環境方面帶來諸多的不適,在行為態度上表現為:哭鬧、如廁困難、不理會老師與其他小朋友,如果幼兒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會影響幼兒的性格發展和交往能力。

幼兒入園前與其他幼兒交往甚少,比較缺乏適應集體交往的技能和經驗。再加之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單獨活動的習慣,入園後難以與班裏的其他的幼兒交往,不適應過集體生活,不能夠成為集體的一員,產生了"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這種焦慮直接影響到了家長,爸爸媽媽工作不專心,爺爺奶奶對教師的工作持懷疑態度,因此,如何幫幼兒克服焦慮、儘快的適應是家園共育的首要任務。

我園每年都會有些新入園的幼兒,以託小班最多,適應困難也是在託小班較為突出,他們大都在2-3歲之間,他們的腦中樞神經發育並不完善,對周圍事物的認知,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那麼,如何讓幼兒主動去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減輕和降低新生入園時的焦慮程度,幫助孩子輕鬆、愉快、順利地渡過"入園關"。對於幼兒的身心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將是我們努力的主要方向。

這一適應性問題越來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隨着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0--6歲孩子的早期教育、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這一課題的提出,能幫助成人更清楚地認識新入園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過程、更理性地看待在適應過程中出現的適應障礙、更有效地進行入園適應性教育。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適應性障礙"

適應性障礙雖是人羣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它的起因是在環境變化、職務變遷、生活學習出現挫折和不愉快的事件,加上個體的不良個性,而引發的一些情緒反應、及生理功能障礙,並導致學習、工作、生活及交際能力的減退。

幼兒入園不適應障礙的主要表現在園表現在:早晨入園哭鬧、食慾不振進餐困難、很難入睡午休、精神緊張造成排泄失禁、拒絕參加各種活動、情緒不穩較容易被感染或波動、過度黏人、不與其他孩子交流、攻擊同伴、精神沮喪很少説話。在家表現為:不願上幼兒園、生活反常不規律、情緒波動、容易發脾氣,不願提及幼兒園及與幼兒園有關的事物。這些觀察記錄新入園幼兒適應期在園和在家的情況。

二、研究範圍

2-3歲新入園幼兒,在進入新環境中的不適應,產生的焦慮情緒。

三、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我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活動環境,採納幼兒可接受和樂於接受的教育手段,變幼兒強制被動接受為愉快主動的適應,緩解幼兒入園的心理焦慮,使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從而增強適應力,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順利完成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過渡。

1、探究幼兒焦慮的原因,針對不同幼兒的行為表現,尋找解決幼兒情緒困擾的方法,儘量擺脱對於父母的依賴情緒,從而建立起對老師、其他小朋友的安全感、信任感,儘快適應集體生活和教育活動,逐步實現家到幼兒園的平穩過渡。

2、通(xtong)過家長會、講座、問卷等形式,使家長理解幼兒在園生活,減輕家長的顧忌和憂慮,幫助家長學習正確育兒的方法,更好的與家長溝通,實現有效的家園共育。

3、通過理論學習、交流經驗研討等活動,使教師開拓思路,克服個人的侷限、及主觀思想,幫助教師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埝和方法。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的對象:

2-3歲新入園幼兒。

二、研究的方法:

採納行動探究發為主,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家訪專題講座為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實踐研究。

三、研究的步驟與舉措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4月)

調查研究新入幼兒園的幼兒情況,通過家訪、問卷調查摸底。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5月-11月)

(1)、前期體驗

首先組織家長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進一步熟悉老師,結識新夥伴,瞭解自己所在的班級、活動室、衞生間、户外活動場地。還可以帶孩子選好睡覺的小牀,在孩子放茶杯、毛巾的地方貼上自己的照片,初步感受幼兒園有趣的生活

(2)、問卷調查

主要採取問卷、談話的形式瞭解幼兒的喜好、性格、呢稱、家中的親人,掌握幼兒的資料,有針對性的設計方備。

(3)、熟悉環境

幼兒面對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陌生感和焦慮的情緒,新學期的開始班級的佈置為迎接新幼兒的到來尢為重要,教師應該根據本班年齡特點,把班級佈置的温馨、漂亮,儘量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4)、召開家長會

召集新生家長開好家長會,對我園新生適應能力培養和訓練的目的、意義、教學內容、園內各項活動及方法進行詳細介紹和説明。組織家長參觀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宣傳我園的.辦園宗旨、辦園方針及辦園水平,展示教育成果,教育質量,師資水平,並幫助家長分析孩鄒屜園不適的種種原因,希望家長能真確對待,積極支持和配合各項訓練活動的順利開展。

(5)、教師的作用

幼兒入園後開始接觸認識的第一個人應該是老師,老師的態度直接決定於孩子的情緒,所以,早晨接孩鄒屜園,老師一定要熱情,具有親和力,讓孩子感覺老師像"媽媽"。老師的表揚是孩子的精神食糧,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滿信心地去戰勝困難,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的內在動力。因為老師的誇獎和讚揚能使幼兒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幫助孩子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享受戰勝困難後的成功和喜悦。激勵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樹立自信,充滿信心,勇往直前,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和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敢於挑戰新的事物,主動適應新的環境。

(6)、家訪工作

走訪、調查新生家庭,通過談話交流和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幼兒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科學地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入園前的培養和教育,如:請家長有意識地給孩子講講有關幼兒園的故事,利用故事和兒歌使孩子嚮往幼兒園的生活,並幫助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他們學習本領的地方,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7)、家園共育

開展親子活動,給孩子、家長和教師進一步提供互相熟悉瞭解的機會,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家長的參與性,增進家長之間、幼兒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繫與交流,消除幼兒初入園時的陌生及恐懼心理,促進孩子依戀對象的過渡和轉移,同時也為今後的家長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礎。

3、第三階段:總結提升(20xx年12月上旬)

進行相關資料的彙總,並進行鍼對性分析,總結有效地指導方法,完成初稿。

4、第四階段:結題階段

依據初步的研究結果,進一步修改,使其科學化、專業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預期的效果

新幼兒入園的初級階段就在適應性方面出現不同情況、區別在於適應期的長與短,而入園後的一兩週則是幼兒入園適應中一個關鍵時間界限。對於本課題的研究,我們通過調查、觀察記錄、實踐總結、反思及其最終結果來發現和解決新入園幼兒的適應性問題,緩解了新幼兒入園焦慮以及縮短了適應時間,得以幫助新入園幼兒順利度過適應期。

二、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1、研究成果在典型教學案例集

通過對幼兒園的環境佈置,轉移幼兒的焦慮情緒,通過觀察法,瞭解集體及個別幼兒的情緒及行為,及時做隨筆記錄。

2、研究報告

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體現它的社會價值,我們選擇利用網絡博客的形式來將我們的研究課題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時也用這一方式呈現給課題評審員們。

3、完成課題實驗總結報告,撰寫相關論文,形成研究成果

通過對家長的問卷調查、家訪、談話相結合,更具體的顯示了新幼兒入園適應的不同問題,教師針對不同類型採取相應策略,家長與教師應利用自身條件從不同角度做好教育工作,使教師更好的總結經驗,完成論文。

課題實施方案 5

一、課題的提出

審視當前學生的閲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籲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麼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於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閲讀質量與閲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針對目前學生的閲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閲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並通過閲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説過,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閲讀對於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意味着成長的伴侶,意味着心靈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園,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願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鋭,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閲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閲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閲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鑑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麼”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閲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藉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於通過童書閲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與閲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採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閲讀的方式開展閲讀活動。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閲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閲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鑑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閲讀童書,以閲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閲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五、實施步驟

研究時間是3年。

1、準備階段(20xx.7~20xx.10)

(1)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兒童階梯閲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2)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童書的閲讀、選擇與推薦工作。提出若干兒童閲讀的“主題”,並把它們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中。

(3)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讀書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及存在的問題,討論引進童書,進一步推進讀書活動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20xx.11~20xx.1)按低中高三個年段,以閲讀課為主陣地,結合讀書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童書的推薦、介紹和閲讀指導,並由實驗教師及時做好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工作。

3、總結階段:(20xx.2~20xx.6)整理課題研究相關資料(活動方案、閲讀隨筆、讀書報告、學生習作、論文案例集等),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六、課題組組成

課題實施方案 6

一、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背景

估算教學是世界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許多國家已經把估算納入數學課程標準。加強估算教學和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為我國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加強口算,重視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標準》對估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學段中分別提出:“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估算從原來大綱中作為“選學內容”發展到現在課程標準中重要的必學內容,其意義已經得到重視。雖然老師們也在估算教學中進行着積極探索,但是由於我國的計算教學歷來重視運算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強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致使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了許多困惑,如估算教學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如何評價估算結果?估算是否要有“統一”的標準?甚至有人提出與新課程完全相反的觀點“估算似乎不大有必要成為課本中的一個內容”。由此可見,估算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我們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案例分析、教師訪談、查閲資料等方式,發現造成“估算教學難”主要因為下四方面的矛盾:

1、教材提供的資源與產生估算需要之間的矛盾

要求學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適宜估算的題目。教材中的情景有關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輕、並且脱離實際,有些確實沒有必要估算:因為學生的口算能力早已達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設置這樣的估算內容,似乎有點牽強。學生感受不到估算的價值和必要性。

2、估算的本質特徵與教師認識之間的矛盾

研究表明,教師對估算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對估算策略缺乏全面瞭解,對估算結果的評價缺乏評判標準。這些都是對估算的本質特徵認識不清引發的:

開放性。估算問題往往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得出的結論多種多樣。

推理性。估算問題不僅要計算,還要用計算的結果做推理和判斷。概率的判斷則要求更高。這比單純的計算題要複雜一層。低年級學生由於缺乏經驗,對這類問題自然會覺得困難。教師往往只注重技能訓練,缺乏思維的提升。

策略性。估算問題與數的加減不同,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選

取估算策略。導致教師不知如何教學。

3、精算形成的習慣與估算特點之間的矛盾

學生從一開始學習計算,就在教師的影響下,對計算逐漸養成了“計算要準確、結果應唯一”的觀念。而估算是允許有誤差的,且結果多樣。這樣,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有了一個極大的反差,學生不願意主動選擇估算.

4、估算對學習者的要求與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之間的矛盾.

估算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一定的筆算、口算以及運算定律的掌握和運用基礎上的。在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時,還需要有相對廣博的知識與常識。估算時要涉及到合理猜測、對運算結果範圍的估計以及靈活推斷等思維活動,遠比直接口算和筆算所進行的思維活動複雜。因此,對於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國小生而言,學習的困難就顯得較大。

基於以上四個矛盾,我們提出本課題的研究,以期解決估算教學難問題。

(二)研究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1.估算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的數量所進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隨着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複雜的計算都可以由計算機或計算器來完成,但是與此同時,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估算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曾經有一個學者做過一個統計,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精確計算的機會和粗略估計的機會進行比較發現,後者多得多。如,人們在使用工具進行計算時,由於操作上的失誤會使計算結果有很大的誤差,這就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並對其合理性作出解釋。另外,估算還可以用於平時的計算,在計算前對結果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合理、靈活地用多種方法去思考問題;在計算後對結果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最有價值的檢驗結果的方法。在國小階段的計算教學中,與估算相關的內容也很多,如估計商的近似值、試商、用估算進行驗算,等等。所以估算能力是現代化社會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們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重視、加強估算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潮流。

2、通過估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估算因其屬於非嚴格運算,其數學教育價值長期未被重視(或認為沒有多少教育價值),在原來的教材中在教學估算的過程中,基本思路是採用“四捨五入”法進行估算。如:26+12+35≈30+10+40=80;289×4≈300×4=1200或者290×4=1160。

教師在這樣一種教材的支持下,其教學必然引導學生記憶、模仿用“四捨五入”法,遵循“記憶事實——運用算法——算出答案”的模式。“學會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如果將目標定位於僅僅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只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及學生主動建構和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是相桲的。因此,注重估算的方法靈活和策略多樣,應是新課程理念下估算教學的新追求。

3、通過估算,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國小生的思維根據其年齡特點帶有靈活性,然而又有侷限性。教師應通過各種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估算就是一個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力理論:估算(computationalestimation)是估計(estimation)的一種,最常見的估計包括:估算、估數和估測,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估算,估算也是國際上研究最多的一種估計。一般認為,估算就是對運算結果的估計,即是得到一個計算題的粗略答案的一種過程,是一種猜出合理的近似值的技能。Reys&Bestgen(1981)認為估算是心算、數概念及各種計算技巧的綜合運用,即是以心算的過程快速的算出答案,而且此結果與正確的計算結果有合理性的接近。我國學者司繼偉(20xx)對估算的界定為:估算就是個體未經過精確計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識對問題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種估計形式,是心算、數概念和算術計算技巧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Reys等人(1984)認為估算是一種能力,它具有四個特徵:①不借用紙筆,以內在的方式出現;②是快速的心算;③估算所呈現的答案不是精確的,而是一個概數,但其結果往往是重大決定的依據;④估算能對問題的答案做一個較粗略的演算過程。概括地説,估算就是通過心算而得到問題合理的近似答案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點:①以快速的心算為主要計算方式;②以合理的猜測代替精確的計算結果;③心算、數概念及各種計算技巧的綜合運用。

課題實施方案 7

一、課題的提出

(一)現行數學教學中的眾多問題要求我們必面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

1、教師備課更多考慮的是自己怎麼去教,很少思考學生應該如何去學。教師課上講的過多、過細,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機械地記。

2、不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感覺數學枯燥乏味,失去學習信心,逐步走進學困生行列。

3、違背學生認知規律,課內損失課外補,題海戰術氾濫,使很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4、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做到以學定教,“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這一思想意識淡薄。

5、以考定教,平時的教都為期末的考而服務,不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6、少數優秀學生獨佔課堂,後30%的學生經常被忽視和遺忘。

7、情境創設有生活味卻沒有數學味,有活動卻沒體驗。多媒體包辦一切,甚至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干擾源。

8、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不能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場面很少見。

9、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探究式學習流於形式。

10、總以分數論英雄,很少關注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只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卻忽略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上述不足並不是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上都存在,而是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或多或少的會出現類似問題。鑑於此,我們就必須要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學,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提高,學校的發展呼喚符合我校實際的教改新舉措。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教學方法簡單陳舊,教學費時多而收效少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製約着我校數學教學工作的前進步伐,多年來,我們曾借鑑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三段式”教學法(課前預習、課上展示、課後總結)但效果並不明顯。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實現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的長足發展,我們就必須轉變觀念,改革教學。當前,“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就擺在大家面前,所以,我們要全力借鑑,用心思考,早日探尋出一條符合我校實際的數學教學新路。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課題研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為中心,追求數學課堂的高效率。

研究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又要實事求是,統籌兼顧。遵循數學教學規律,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結合我校實際全面探索旨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經驗和做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研究,掌握優秀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率,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二)具體目標

1、熟練掌握“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大體框架併合理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

2、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三步讀書法”。

3、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4、培養學生閲讀課本習慣,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外閲讀。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預習和自學的良好習慣。

四、實驗措施和方法

(一)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沒有充分的備課就不會有精彩的上課。

1、教案。教師可以繼續使用共案,但同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體現“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結合自己班學生特點做好共案的使用修改記錄。

2、學案。鼓勵教師設計學案,設計學案要以“確定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設計探究重點,準備教具學具,設計教學過程,撰寫教學後記”這幾方面入手。(具體設計框架請老師們參照《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182頁)

3、集體備課。一定要利用好每週一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時以研究學生、分析教材、設計教法、優化學法為主,力求用“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去備課。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我們進行教學改革和課題研究應該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課堂教學。

1、轉變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

教師的教應該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以學定教”。課堂上並不是看教師講的什麼樣,而是要看教師導的什麼樣,最終歸結到學生學的什麼樣。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思維靈活,潛能巨大,只要教師啟得有道,引得有法,學生便能自會,便能獨創,如果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創造,那麼數學就沒有生氣,教學思路就會枯竭。

2、認真領悟和運用“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結構模式。

今後我們的數學課堂要以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模式為主要授課方式,希望教師能把這一結構模式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

學生活動: 自主嘗試 自主交流 自主歸納 自主練習

(主體) 自讀自悟 質疑釋疑 回顧整理 嘗試評價

教師活動: 創設情景 靈活組織 誘導反思 查漏補缺

(主導) 分層指導 歸納總結 當堂矯正

3、大力推行“三步讀書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步讀書法”既初讀(以整體着眼,通讀教材),細讀(逐字、逐句細讀教材)精讀(回到整體,帶着問題閲讀)。

(1)實驗初期我們要致力於在學生中培養滲透“三步讀書法”加強學法指導。

(2)儘快讓學生掌握如何有效的閲讀數學課本。

(3)培養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4)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

(5)努力實踐“三步讀書法 二步讀書法 快捷讀書 自由讀書”的上升發展過程。

4、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尤其對於我們60---70人的大班額來講意義更加重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善加利用。

(1)在給學生分組時要按學生綜合能力的好、中、差分成若干異質小組。

(2)合作小組以四人(前後桌四名同學)為宜,便於組內成員間交流。

(3)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監控和指導。

(4)減少對個別學生的評價,儘可能多的對該組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5)鼓勵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幫助本組的學困生學習,組內最後的學生能夠學會是評價該組是否達標的底線。

5、培養學生在參與中進行質疑和釋疑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話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是增強學習信心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最佳方法。也是調動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質疑和釋疑能力,多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造質疑和釋疑的機會。

6、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

(1)把“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作為自己工作的基點。

(2)努力為學生創造“興致勃勃地學習,聚精會神地思考”的學習氛圍。

(3)千方百計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4)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5)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7、注重課上小結和課尾總結,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習慣。

(1)課上小結必不可少,它可以把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概括,便於學生理解。

(2)課尾總結意義重大,它可以理清學生思路,強化知識鞏固。

(3)總結更多的是由教師組織引導,但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疏理、歸納概括的學習能力。

(三)作業

教師每天除了備課、上課之外,可能用時最多的就是批改作業,教師費時費力辛辛苦苦,學生消極怠慢無動於衷。所以,如何進行作業的留、批、改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具挑戰性課題。根據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堅決不留機械重複性作業。

2、作業(包括課外作業)留量一定要適中。

3、作業必須在當堂課上完成。

4、作業中的錯誤之處一定要學生自已改,及時改。讓學生明白錯在哪,為什麼錯,養成自己改的能力,終身受用。學生改後教師再批,仍可讓該生得優或滿分,保護學生作業積極性。

5、改革作業本中只打√或×的單一做法,選用“——”、“ ”、“?”等多種批改形式。例如,學生因抄錯了數而造成整題錯誤的,可在錯數旁畫“?”。算式正確只是得數錯誤的可把得數用“ ”圈起等等。

6、評語不單單就是“優”“好”等字樣或打一個分數,而是激勵學生上進或指出錯誤原因的話語,評語也不一定都在作業結尾處,也可在作業中的關鍵位置出現。

7、面向全體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所以本學期開始我們大力提倡按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給他們分層佈置作業。

8、作業書寫格式要統一。倡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小報,記數學課外閲讀筆記。

9、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學生自批互改作業,把批改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師的單邊活動變為師生的雙邊活動。切記學生自批互改決不是找幾個優秀生代替教師批作業,而是把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在教師指導、學生批改、師生講評的過程中達到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效果。(具體做法,詳見《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第六章)

(四)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對教師而言,能否以“教學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反思意識、反思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1、繼續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篇數不統一要求,字數也不進行限制。

2、教學反思不等同於教學後記,反思可能會發生在上課前、上課中、上課後,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隨時都可記錄。

3、教學反思學期末要進行評比,記入綜合考評成績,學校將選錄優秀反思編輯《教師隨筆集》。

(五)數學課外閲讀

數學課外閲讀是數學教學的組成部分,它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展,又是培養學生教學語言水平、數學交流能力和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指導學生數學課外閲讀方面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師要在實驗初期對學生數學課外閲讀進行引導和指導。

2、教師要精心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以數學家成長故事、趣味數學、數學奧祕等方面的書為益)

3、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習慣。

4、與書香班級建設相結合,適時組織數學讀書交流,好書推薦活動。

5、提倡讀寫結合,在閲讀時可適當做讀書筆記(摘抄或心得),也可通過數學日記或小報形式來反饋課外閲讀情況。

(六)評價

數學評價不是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裏重點説一下對學生的評價措施:

1、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不要等學生做錯了再去批評,而是要在做題的過程中就給予指導和矯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是否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

2、很好的利用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是一種主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記錄為主,通過對學生行為表現,作品等內容的記錄再現學生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它的正確使用。

3、個別談話與作業分析。對個別學生要經常性談話,指出他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作業進行分析,做出正確判斷找出問題根源,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4、引導學生課上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真誠的評價他人。

5、分數不代表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部,希望能夠正確對待考試。

6、通過研究,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五、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7——20xx.8)準備階段

1、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暑假期間)

2、學校制定實施方案,教師制定實驗計劃。

3、召開開題會。(學習方案,佈置此項工作,全體數學教師交流座談)

第二階段(20xx.9——20xx.6)實驗階段

實驗年級(三、四、五、六年級)對此項實驗進行實施。定期研討與小結,收集整理過程材料。

第三階段(20xx.7)總結階段

(1)學校撰寫實際報告,教師寫出實驗總結。

(2)教師要結合此項實驗的開展情況撰寫經驗論文,期末進行交流。

(3)總結各項研究成果及做法,疏理經驗,為下一年的實驗工作做準備。

六、保障措施

1、為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學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定期組織交流研討,解決重大問題及督導檢查實驗開展的各項工作。

2、為了保證這項實驗的順利開展,所有數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閲讀《數學課程標準》和《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把它們作為自己工作的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儘量為實驗教師多爭取外出學習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理論培訓。

3、確保實驗班級和實驗教師的穩定杜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4、加強研究氛圍,充分利用好週三業務學習時間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教研組活動,確保實驗順利開展。

5、在教師課堂教學考核中,把落實“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做為評優的重要依據。

6、為鼓勵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在學期末對課題成果顯著的教師在綜合考評中加分,並獲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及獎金。

課題實施方案 8

一、課題名稱:

幼兒園遊戲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探索與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題”,在開發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創設已漸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的熱點。《綱要》中也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墨子曾説“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就特別強調環境的作用,而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並深獲幼兒教師的喜愛。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

區域活動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能力按規則自行選擇各區域的活動,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生動性,促進兒童在不同的水平上獲得相應的發展,因此區域活動的開展,為幼兒自主性發展培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平台。

材料是區域活動開展的有效載體,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可以説幼兒是在與材料的“對話”中獲得發展,材料是幼兒進行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學習的工具,是幼兒的第一本書。不同的材料會與幼兒進行不同的“對話”,體現其不同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指導是一項創新工作,教師如果要讓幼兒在活動中成長,就必須隨時關注孩子,在瞭解孩子的興趣點後,去創設更好、更貼近孩子的區域活動和教育內容,併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和指導,讓孩子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獲得經驗,在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新《綱要》對幼兒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師應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必須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幼關係,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教育不應是“灌輸”,而是“分享”。每個幼兒按照他自己的“大綱”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大綱規律,為幼兒創造環境,尊重幼兒心理髮展的外部表現,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其成長。本課題的開展將引導教師進一步理解新《綱要》精神,在豐富多彩的區域實踐活動中,獲得更科學的研究兒童、觀察兒童的技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同時,開展此項課題研究,順應了我園園本發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等適合每一個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

三、研究任務:

1、各年齡班區域設置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

3、研究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組織策略,充分發揮區角活動的價值、功能。

四、研究內容:

1、如何通過投放材料使活動區發揮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種類、來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區域活動正符合這一要求。在我們看來,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和指導及活動後的評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然而,在這其中活動區材料的投放與豐富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是否滿足幼兒的種種需求,是否給幼兒帶來真正的收穫。此外,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讓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投放活動材料,提高區域活動的教育實效性。

2、區域活動——是指教師在尊重幼兒個別差異的前提上,根據幼兒的學習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適合的環境,讓幼兒能在此環境下主動並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在此活動中教師是觀察者、指導者和準備者,其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還在於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活動時由幼兒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獨立、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區角活動是區域活動和角色遊戲的整合,不僅能讓幼兒獨立、自主的探索、求知、並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滿足幼兒善於模仿的特性的同時學會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計劃、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是區域活動開展的關鍵,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六、課題研究措施:

區域活動通俗地説是幼兒活動的小區域空間,它是通過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和交往的場所。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相比,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得隱性,而

創設環境和材料提供則是開展的關鍵之關鍵。因此,以區域活動為切入點對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鼓勵幼兒與材料交互作用,分析總結激發幼兒探究材料的性質、特點,進一步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為以後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據。

1、在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使材料與孩子階段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2、在區域活動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要兼顧個別差異,避免一刀切。

3、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豐富且功能多樣性。

4、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及時調整補充材料。

5、區域活動材料的分類:如將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

6、區域活動材料的收集、製作。如通過家長和幼兒收集、教師引導收集、製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和教育個案的形式體現。

2、課題研究結題,形成一篇終期成果報告。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將開展與課題研究有關的一系列研討、觀摩活動和論文交流會,以此豐富課題的研究過程。

八、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09—20xx.10):

(1)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2)課題組成員培訓,並收集相關的理論資料及實踐資料進行學習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

(20xx.10——20xx.05):

(1)組織教師開展各班區域活動內容及材料投放情況的調查。

(2)進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區域活動設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動,做好活動觀察記錄。

(3)開展一系列區域活動評比活動,班級之間互相交流自己在區域活動設置中的經驗。

(4)分析課題進展情況,舉行相關的成果展示、經驗交流等活動。

3、總結匯報

(20xx.05——20xx.07):

(1)教師根據自己在開展區域活動中的經驗及反思,及時總結小結,形成理論,並能互相交流討論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九、課題組人員分工:

郭紅利:負責課題的設計、實施、撰寫研究報告。

甘冰絨:負責課題的實施、協調和資料收集。

詹麗:負責中班組課題的研究實踐和定期的總結。

許瑩:負責大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劉玉霞:負責小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課題實施方案 9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國小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後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國小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並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瞭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瞭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餘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國小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彙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閲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課題實施方案 10

一、課題的提出

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台戲的序幕,也彷彿是一首優美樂章的序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對新授資料的巧妙的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貼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成長髮展規律。

數學課堂導入是指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啟始環節,也是課堂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一堂課的開頭,十分重要,精心設計並組織好新課,巧妙而又準確的導入,能夠先聲奪人,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拓學生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喚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慾望和學習動機,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樑。

(二)情境引入為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的構建供給線索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所以在教學中合理的情境引入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他們始終堅持進取的思維狀態,才能到達:思有方向,學有目標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資料

(一)國小數學典型課堂導入案例的分析

經過教案以及網絡蒐集一些典型課堂導入案例,分析其從哪些角度引入本課,是怎樣研究的。在具體教學中是如何做到承上啟下的。這些導入是如何在吸引學生的同時,又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的。

(二)國小數學課導入的類型的研究

處理好課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熱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這是肯定的,但用什麼樣的導入方式起始,卻是應當認真推敲的。絕不能採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機械照搬套用。不一樣的學科、不一樣的教材、不一樣的學生要選用不一樣的類型。所以針對不一樣課型進行課堂導入設計,再和同事討論、修改,然後構成教案進行課堂實踐。

(三)創設貼合教學資料要求的課堂教學導入情景

經過前面的研究、學習,針對本科目某一課進行教學設計,與同科目教師共同研究,構成教學案例。在課堂中進行實際課堂教學,課後經過學生的反饋瞭解教學效果,根據學生反饋及時修改教學設計,並再一次進行課堂教學。最終創設出貼合教學資料要求的課堂教學導入。

(四)積累一批有探討價值的個案,探究原因。

四、課題研究的重點

構成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的多種策略和具體操作方式,為實施新課程供給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成功經驗,經過多樣性的有效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和學習態度本事得到同步發展,異常是加強導入教學的'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以學生為本上來,促進新課程理念的轉化。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經過行動研究,進取探索有效課堂導入的策略。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文獻研究、資料分析法、教育實驗法和調查總結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的實施。

(一)文獻法:查閲、收集與本研究課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者專著、論文和資料。經過圖書館查閲、上網搜索等方式查找有關導入設計及相關的文章,瞭解前人或他們已經做的研究工作,明確研究課題的科學價值,找準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資料分析法:很多收集國小數學課堂典型導入案例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三)教育實驗法: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

(四)問卷調查法:調查實施課堂導入對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進取性的程度,學生對課堂導入的滿意程度等情景。

(五)訪談調查法:經過與學生應對面直接交談方式收集資料。瞭解導入設計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的效果以及他們的看法與意見。

六、課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1月

本階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工作,針對課題研究任務查閲相關資料,學習有關理論,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認識本課題的價值,研討、制定開展活動的方案,組織開題工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1月-xx年5月

(一)國小數學典型課堂導入案例的分析

(二)國小數學課導入的類型的研究

(三)走進課堂,有意識地對課題進行嘗試性課堂教學。

(四)積累一批有探討價值的個案,探究原因。

(五)初步構成一些激發學習興趣的措施及方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

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進行課題總結。

七、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一)構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相關材料的資源包

(三)構成圍繞課題的研究論文集、教學設計彙編、教學案例集、課件等

八、課題研究保障條件

(一)研究資料獲得保障。學校資料設備等軟硬件設施齊全,適合進行教學研究。學校已建成學校網站、電子閲覽室、教師課件製作室等多個交流平台;學校圖書資源豐富。

(二)研究時間保障。一方面,本課題的參加者是一線的年輕教學骨幹,有着充足的時間和精力。

(三)學校條件保障。隨着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本事普遍提升,科研手段日益更新。同時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優先安排課題研究中各項活動的所需場所、人員和時間等,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課題實施方案 11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科研五年發展規劃為指導,依據教育部《關於實施農村中學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和陝西教育局“教科研工作要點”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不斷提升教師的師德、師能和教科研水平,切實加強我校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師德好、業務精”的教師隊伍。

二、總體目標

強化“科研興教、科研強校”的意識,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以建設一支“師德好、業務精”的教師隊伍為目標,堅持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素養和文化知識素養,開展有學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培訓,培養能滿足現代教育發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師隊伍,讓全體教師獲得可持續提升。

1、課題研究:開展“教師教育科研常識”的專題講座、討論,邀請專家指導和引領,力爭有1~2個市級以上的立項課題,圍繞主課題立數個縣級、校級子課題;做好自治區級、市級立項課題的過程管理和結題工作;做到使每位教師都具有教科研常識,創造人人蔘與課題研究的學習型校園。

2、教師培訓:依據計劃,按照以“整體推進、分層發展、協同優化”的基本策略,通過多形式、廣渠道、大強度推進教師培訓,13年做到每位教師通過校本培訓24課時以上,分層培訓和上級部門培訓達人均24課時以上。通過校本培訓和上級部門培訓,力爭每個專業30%的教師成為校級骨幹教師,10%以上的教師成為市級專業骨幹,5名以上教師成為石嘴山市學校知名教師。通過師徒結對、教師定期繼續教育培訓,增加學校專業化的培訓,“研究型”教師比例達85%以上。

三、組織機構

組長:薛建

副組長:朱欣榮

成員:常江濤 韓瑞

四、具體措施和工作

1、營造科研氛圍,強化教育科研作用

通過宣傳、參與、督促、檢查等措施,強勢推進,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教

育科研是實踐先進理論,是解決教學教育實際的、現實的問題,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的最佳路徑,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全體教師相信科研、依靠科研,主動的參與科研。比如:開展學習教科研培訓活動,每月兩週星期五下午為教師的學習時間,形式多樣。再比如開展“請進來,走出去”活動,邀請專家、領導來校指導,以教研組為單位一年外出學習一次。再如為教研組訂閲《信息快教科研訊息報》,讓教師瞭解教育最新信息。

2、完善管理體制,加強科研管理工作

依據《榆林市教育科學研究管理制度與工作條例》、《20xx年榆陽區教育局工作要點》和我校實際情況,修改完善《鎮川國小教育科研工作條例》,制訂學校09年校本培訓計劃,將教科研有關工作序列化、常規化,“到什麼點就做什麼事”,利於教師早明確、早準備,提高科研工作質量。

3、普及課題研究常識,促進教師課題研究意識

教師課題研究氛圍不濃,極大原因是因為教師不懂、不會,覺得層次高深,難度係數大。如果普及課題研究常識,比如每位教師都瞭解教育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以及課題研究是解決現實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惑與疑慮,是教學需求,是為有效教學服務,是為減輕教師負擔服務,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何樂而不為呢?積極組織教師進行“教師教育科研常識”專題系列講座,做好石嘴山市xx區立項課題的過程管理工作,且及時向教師彙報課題研究內容及進程。邀請教科研專家對課題進行指導,提高課題的可操作性。

4、以評比為抓手,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學校本學期開學第2個月進行新教師的彙報課展示,舉行教師基本功競賽,優質課、説課技能競賽,教學設計、教育教學案例、專業課教師技能操作評比,

在評比、競賽中激勵教師不斷學習,強化教學技能的訓練,提高教師的自我素質。

五、工作具體安排

1、理論業務學習:

a、每學期分發1本業務學習筆記,開放教師閲覽室,為每位教師業務理論學習搭建學習信息平台。

b、有組織、有計劃開展教科研培訓的'活動,邀請領導、專家來校進行《師

《課題研究》、等專題講座或校內教師教學研討。

2、專業技能提高:

a、師徒結對,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強化青年教師的成長。

b、以活動為載體,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開展新教師的彙報課活動,開展教師基本功競賽,教師的教學技能優質課、説課競賽,教學設計、案例評比,專業課教師的技能操作競賽,開展教研組每月一節的研討課,一學期兩週的推門聽課和課堂教學診斷課活動。

c、落實教師定期下外出培訓工作。

d、邀請其他兄弟學校教師來校指導工作。

e、收集教學設計、案例、反思等,彙編成冊。

3、教研組建設

a、定期開展教研組活動:每週兩節課為教研組的集體備課學習時間,每月兩次教研組安排的組內交流課和評議。

b、外出學習:對於兄弟學校先進的、或具有特色的教學經驗,各教研組組織一次外出學習和交流,回校後形成學習調查報告,並組織組內討論學習。

c、學期末,各教研組對活動進行總結。

4、課題建設

a、開設“教師教育科研培訓”系列專題講座。

b、積極組織教研組、教師申報榆陽區、市級、自治區級的小型課題。 c、定期召開立項課題會議,做好課題的過程管理,收集、整理課題資料。 d、成立校教育科研學術委員會,做好論文評審送交前的指導工作。

5、骨幹教師培養

a、校內、校外結對培養。

b、“走出去”學習。

c、寫教學反思,對當前教育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有效的科研活動。

6、研究型教師的培養

a、定期下參加各級各類的教育教學培訓。

b、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拓展教學科研的研討氛圍。

7、評比

對於本次學校以上的校本培訓為主的教科研活動中,評比出學期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優秀教研組,給予精神鼓勵和一定的物質獎勵。

課題實施方案 12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態勢席捲全球。

縱觀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無一例外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且所有的變化都體現着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又是當今世界競爭的焦點。

然而,所有的競爭又都源於一個基礎——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能夠促進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快地發展教育,很自然地成為教育工作者思維的集中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提出了課程改革,提出了優化教學過程等新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選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台,參與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給每個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時,也給他們創造了認識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以此為突破口,動力區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着重研究和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學實踐,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在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的同時,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創建學習性社會做好奠基工程。

關於這一點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拓寬學生思維的領域,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世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開啟了學生智慧的閘門,學生上網查詢需要的信息,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料,在知識的殿堂中他們可以自由地採擷,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將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通過這種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

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現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

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機會。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改變學生認知的方法與途徑,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條件。

中國的教育多年來一直堅持“填鴨”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務”。

而現代社會的“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是終身學習型的。

這就在要求學生要永遠處於學習中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要不斷地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改變學習方式的單一化、絕對化,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培養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領域正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這一要求,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是終身學習的主人創造了條件。

(四)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大限度地促進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

社會的發展瞬息萬變,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提供後續人才,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要求綜合人才的培養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會中,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點,從這一基點出發,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會更好地體現出來。

(五)信息技術的應用會使教育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成長,使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的發展,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與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的育人功能。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社會的發展是以教育的發展為前提的。

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定位於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以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質的飛躍,更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的需要。

(六)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更好地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性,充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教育園地裏百花齊放,各種人才層出不窮。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現代教育應該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使學生不僅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在為每個學生接收終身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同時,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七)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進智力資源,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種智力的支持,將為學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將導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進而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動力區國小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在以上思想認識的指導、驅動下,樹立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過這種目標明確、手段科學的教育實踐活動,達到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效果預測

(一)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教師首先掌握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並以此為平台,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去收集、處理信息和資料。

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技術,掌握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並在不斷地學習活動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2、教師實踐新課改所提倡的指導式的教學模式,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並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給予鼓勵性、發展性的評價。

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的親歷性學習、體驗性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享獲取新知識的喜悦。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學生收集、處理、交流、彙報信息、資料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指導、點撥、總結和昇華。

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愉快地進行自主和合作學習。

(二)課題研究的效果預測

在“建網就是建學校”思想的指導下,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應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

教學中注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整合,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三、提出課題的依據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與支持

1、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偉大力量,加快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學生的學習中”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傳統的學習方式,這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轉變,而且會帶來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這種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將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爾濱市的教育發展而言,“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於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搶先一步就等於搶先一個時代”。

當今的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方法,選準人才培養的切入點,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支持

1、教育家薩奇曼的研究訓練理論指出:

(1)“使兒童發展起探索材料、處理材料的認知技能”,會使“每個兒童”能夠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邏輯與因果性概念”。

(2)“通過具體插圖的分析,形成概念,發現變量間的關係,使兒童展開迄今以來沒有過的新型的學習”。

(3)“利用發現的喜悦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這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2、利用信息技術反映事物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在實現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的基礎上,改變學生學習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全方位地創設濃烈的學習氛圍,以生為本,在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延伸中,使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都得到激勵。從而。

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這正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追求了教學與教育的統一,小處着手是培養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大處着眼是“達到了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目的”。

3、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這一探究的目標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即初步感知道德認識——這也是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實現的教育功能。

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交流、討論與教師歸納、昇華小結,使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與整理。

使學生懂得了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有關,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關係不大或無關,從而,產生學習的愉悦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

這正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四、實驗堅持的原則及進行實驗的方法、措施

(一)實驗堅持的原則

1、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從學科特點出發,堅持生活性、實踐性、活動性、有效性原則。

3、在遵循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核心的前提下,堅持教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原則。

(二)實驗採用的方法、具體措施

1、方法。

(1)行動研究法。

即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課題、確定課題,並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然後再恰當選擇適合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具體內容,課前佈置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學生帶着問題,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2)實踐反饋法。

即通過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具體操作中,觀察、評價學生實際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總結實驗取得的成果。

2、具體措施。

(1)上課時,教師導入新課後,結合問題,學生展開交流。

內容包括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方式方法、困難、體會以及學習問題探討等等。

(2)、圍繞學習問題,結合資料,學生進行彙報,以反饋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彙報過程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點評,教師適時引導、點評、總結,進而昇華問題的道德認識,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中獲取新知、培養能力,形成道德行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五、實驗中各變量的確定與處理

將實驗中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確定為自變量,學生、收集的信息及處理信息的技能確定為因變量。

在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本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教育的專門性的角度考慮,其他學科對學生的影響忽略不計,視為無關變量。

六、實驗步驟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一)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學實踐活動(研討課、階段性小結、教案記載)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階段小結(研討課、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成果彙報、形成論文,課題結題

(二)成果形式

彙報課、論文、結題報告

(三)實驗對象的確定

動力區工農兵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師——劉洪波

動力區風華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師——張春鳳

動力區鍋爐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師——李慧敏

七、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論證

(一)領導重視

隨着國家“科研興教”理論的提出,“科研興校”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參與實驗的工農兵國小、中山路國小以及鍋爐國小、風華學校的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項課題實驗。

(二)參與實驗的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實驗教師張晶老師、袁琳老師等曾多次在市、區做過公開課,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勝任課題的實驗工作。

(三)建立課題研究的保障機制

1、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負責人:張喜芬(課題組組長)

課題組成員:張春鳳、劉洪波、崔秋紅、李慧敏

2、明確分工

(1)課題組組長負責課題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驗進行過程中負責整體協調與溝通,進行階段性成果的總結、課題計劃的調整,宏觀調控實驗的進程。

(2)各實驗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在堅持既定原則的基礎上,開拓思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中,加強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課題實施方案 1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1、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習所必須的條件。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方式,是學習活動組織的模式。

2、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於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1、通過研究,在各學科教學中構建新型自主學習教學樣式及其策略。

2、通過研究,致力於培養、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

(1)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和一定的能力。即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樹立學好知識的責任感,並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到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勵下不斷學習。這種自我激勵表現為:在學習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價值,並奮發自強,不甘落後。

(3)創造性地學習。不滿足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財政部,探索新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

(4)培養責任感。就自主性的個性層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社會層面,我們主要發展學生對社會價值的體認和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3、通過,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形成融科學性。

四、研究對象:

1—6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試的研究方法與組織形式。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有關鍵的操作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考慮支建構主義理論(課題理論依據之一)本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採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相結合。同時,實施三大策略:學習理論,尋找研究的支撐點;解讀案例,通過解讀,進一步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在研究中提練本質,對經驗進行系統化。

2、實驗變量的操作方法

“教學中開展自我學習”,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學習活動,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獲得理智的挑戰。這裏,“自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而更多地看作課堂教學的目標。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英語等其它課程,新的.課程標準都把經歷、體驗、嘗試、探究作為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因此,我們也把這一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去發現,去經歷,去探究。我們讓自主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根基,成為能力生成的橋樑,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成長的渠道。

3、變量的控制與觀測

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因素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我們用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瞭解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情況(強調:不僅僅是根據成績的數據)。其中問卷測評形式一般屬於半投射式或半開放式,這樣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狀況,以便及時總結以制訂後繼策略。

六、組織機構:

負責人:戴豔平、楊紅英、

主研人員:陳錫銀、劉超、陳青、沈和、顧明剛、徐榮海、魯瑩瑩

劉冬、李建平、江曄、王軒、徐黎明

七、研究計劃進度

1、20xxX。10—20xx.2(起始階段):文獻研究,課題論證,開題。

(1)20xx.10—20xx.12成立課題組,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2)20xx.1—20xx.2完成課題研究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實施階段):實驗班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階段總結,調整、修正方案及操作過程

(1)20xx.3對實驗班學生採用新的學習方式,着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調查。

(2)20xx.4。推出自主學習研討課,培訓學習。

(3)20xx.5推出多節研討課,組織教師對課列進行分析,不斷改進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據研究情況寫出論文,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一份。

(5)20xx.7寫出個案分析和論文各一篇,總結自主性學習的策論和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收集校本教材的有關資料,進行中期評估。

3、20xx.10—20xx.1(總結階段):召開課題鑑定會,結題。

(1)20xx.10針對中期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結集成冊。

(4)進行校內經驗交流;

(4)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結題論證。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們覺得,國小語文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師生雙方的智慧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升。

實驗為課程的動態生成構築了一個平台,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站台,為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個舞台。經過三年課題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動中,實驗班的學生大多數具備了良好自主學習習慣,交流討論時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2)撰寫論文及實踐成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測

課題實施方案 14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鎮,學生都是農村兒童。家長在外打工的佔大多數,相當的一部分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在家的多為大字不識的老人家,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孩子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都不盡人意。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説:“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麼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

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於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鋭的心面對學習。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裏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於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

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1]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後,得出較有説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

查閲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一)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慾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着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

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着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

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穫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並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達到動情、感知、曉理的預習效果,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4.故事激趣,激發“知”趣

對於情節性強的新課,教師可在預習前埋下伏筆。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的開頭,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預習,以此激發學生對新知的“知”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以“導法”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一個人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實驗教師根據國小中段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預設以下幾種預習方法:

1.讀。 “讀”是一種最重要的預習方法。預習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遇到重點篇目,要反覆朗讀。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2.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生詞的形、音、義。將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劃出來,及時請教他人,做到能初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藉助各種學習資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如作者介紹、課文寫作背景等,以此達到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大概內容的預習目的。

3.思。每篇課文後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前預習時,不妨讓學生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與老師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着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

4.寫。即勤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註釋,含義深的句子

課題實施方案 15

通過研究喚醒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

一、問題的提出

1、從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銷蝕。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沿襲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在外力強制下的被動行為、他控行為。學生常常在盲目、“無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和作業,很少能獨當一面地從事完全自控的學習活動。這種缺乏能動性、自覺性的被動學習,完全喪失了促進主體成長和發展的長遠價值與意義。從指導與自主的關係來看。傳統教育過於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牽得比較多,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大力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敢多指導。因而,如何正確認識指導與自主的關係對推進素質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2、從學校自身的發展來看。我校開展立項課題《自主創新教育》研究以來,營造了和諧融洽的校園人文環境,引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了教師潛心教研的氛圍。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強課題銜接,故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3、從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因此,倡導自主學習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從教與學的關係來看。教學方式決定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一個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概念,是對學習本質的概括,是高品質、高質量的學習。一般指在教學條件下學習主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

“指導”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實踐給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指點式的培養活動,它側重於對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幫助和引導。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達到喚醒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構建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形成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2、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品質得到培養。

四、主要理論依據

1、主體性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活動,即主體活動,是個體自覺地與客體(活動對象)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只有通過主體活動,才能對客觀世界發生作用,才能主動地認識客觀事實,並在這一過程中改進發展和完善人本身。

2、統整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學生有特定的自然稟賦,在特定的自然社會和家庭環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薰陶,產生不同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思維習慣和認知結構。應該重視學習者先前所建構的知識和經驗,並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

五、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自主學習不僅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有區教學能手、教學新秀,他們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六、研究內容

1、研究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2、研究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形成的指導策略。

七、實施思路、操作原則及研究方法

1、實施思路

具體實施時,首先從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入手,增強教師指導的意識;其次,把指導的側重點放在課內,並做到緊密聯繫課外。

2、操作原則

為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教師應根據課題方案和自身實際自主選擇研究內容,創造性地開展研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

(2)差異性原則。受教育者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條件差異,有環境影響的不同,也有教育條件的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異的個體都要達到統一的教育目標,而應當按照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師生合作原則。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4)整體發展原則。要把課堂教學與學生身心素質各方面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發展整體,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形成一個相互協同的整體。教學力求面向學生整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5)反思性原則。反思是回顧已經做過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標、進展,提出改進的方案,應用從教學中或從他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的一種能力。實驗中,教師要具備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指導行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篩選法、調查法。

(1)行動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計劃,研究中實踐計劃,觀察學生反應,研究後觀察效果,反思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活動。研究週期可長可短,範圍可大可小,研究人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每一次研究都應該有計劃、實踐、觀察、反思這四個環節。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與實施階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師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3)經驗篩選法。蒐集、整理課題研究材料,篩選有用的,剔除無用的,然後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來進行總結、提煉。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4)調查法。運用採訪、座談、問卷、一般統計等方法瞭解、掌握課題研究情況。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八、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

工作目標: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課題,開題論證,修定課題方案。

(2)蒐集國內外關於自主學習的資料,瞭解自主學習研究的進展情況。

(3)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形成各學段學生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

(4)開展調查研究,弄清各學段學生原有自主學習的情況,並對照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及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研究情況確定本課題研究的若干個支撐點。

2、實施階段

工作目標:

(1)點上實驗:如何指導國小生自主學習,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有哪些;怎樣認識指導與自主之間的關係;從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的規律與原則可以遵循。

(2)追因調查:弄清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應對。

(3)驗證研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並修定國小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4)課題研究中期評估。

(5)下階段課題研究規劃。

3、總結階段

工作目標:

(1)蒐集實驗中積累的資料,從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篩選出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面上推廣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課題研究。

(2)結題彙報活動。

(3)完善校本培訓、公開課展示、實驗經驗交流、“新綠杯”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教科研先進個人評選等制度。

九、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3、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經驗集。指導策略分三個層次:一是帶有全面指導意義的指導策略,二是學科指導策略,三是個案型指導策略。

4、國小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5、其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活動和物化成果。

標籤: 實施方案 課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fangan/993d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