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工作方案 >

關於人才培養方案4篇

關於人才培養方案4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麼什麼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才培養方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人才培養方案4篇

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xx發展觀和人才觀為指導,以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目標,在醫療實踐中加快培養年輕的專業技術骨幹。

二、人才梯隊建設的目的

(一)人才無斷層

當醫院內的某個職位由於人員的變動、長假、退休或辭職等種種原因出現空缺時,保證有合適的人選接替這個位置。

(二)順利交接保證目前的人選確實勝過他的前任,而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培訓方式:

(一)根據和培養對象簽定的`“協議書”和個人培訓計劃,採取以在崗位自學為主,結合集中培訓、跟師學習、參加學術交流、進修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

(二)宏觀調控,統籌安排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農村衞生人才培養,是一個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的系統工程。根據全院衞生事業發展的需要,醫院的衞生醫療服務人員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

(三)為實現這一目標,我院在衞生人才培養方面具體措施為:

1、合理安排各層次人員比例,按照區衞生局的要求進行人員配置。

2、由我院主持農村衞生人才培養規劃的實施,保證政策的延續性。

3、積極統籌調動衞生教育資源,在人才培養上做到優勢互補,統籌兼顧。

4、方向明確,形式多樣針對人員的培訓以提高學歷、推廣適宜技術、講授常見病和多發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積極開展衞生專科人才培養。培養同時應重視師承,分層開展。

三、以人為本,堅持“三個並重”

(一)培養和使用並重。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發揮其價值和潛力。人才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養、鍛鍊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現有人才的同時,將人才的培養擺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潛力,積極探索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極力為優秀人才脱穎而出創造有利條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為現有技術骨幹提供必要的臨牀工作條件,為其發揮聰明才智、充分施展才華創造條件;

(2)通過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發揮院內老醫師的作用。

2、積極做好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繼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我院從政策、財力和時間上對現有人才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1)充分發揮院內有臨牀經驗醫師的傳、幫、帶作用。

(2)積極鼓勵科室內的小講課。各科室每月都要組織1—2次科內小講課,或堅持進行疑難病例討論、臨牀經驗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學習。

(3)聘請上級醫院的專家來院進行講學和技術指導。

3、每年選派優秀醫務人員外出進修、學習根據需要,醫院每年選派優秀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深造。醫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員學習回來後要向全院講授所學的內容、體會及外院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等。醫院也會對外出人員開展新技術情況進行評估。

4、對新職工實行對其進行業務培訓。

(二)積極引進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多形式,多渠道廣納賢才。主動到各醫學院校或面向社會招納賢才。想方設法為優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條件和工作環境,以事業留人,以感情和適當的待遇留人。

(三)激勵與考核並重把品德、能力和業績作為人才評價的重點。臨牀醫師、醫技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德、能、勤、績四方面對醫師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在院內公佈,進入醫務人員個人檔案,並直接獎金掛鈎。

四、保障人才隊伍穩步發展

重視、關心優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聽取他們的建議和要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和困難,改善工作條件,為其創造良好和諧的工作環境。

人才培養方案 篇2

學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實施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以來,我校青年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青年學科帶頭人脱穎而出。為進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選拔培養力度,根據《東北林業大學名師英才工程實施方案》精神,結合我校“十·五”期間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學校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十·五”期間繼續實施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現就選拔培養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規定如下:

一、培養目標

學校通過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的實施,力爭用5年的時間選拔出80名左右年輕的優秀人才作為“拔尖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和扶持,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學校重點建設的各學科領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並且使他們都成為本學科領域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從而保證我校重點建設的各個學科能始終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二、選拔條件

1.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謹求實、科學民主的治學作風。

2.團結容人,有與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獻身教育、獻身科學的無私奉獻精神。

3.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學術思想活躍,勇於開拓創新,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培養前途。

4.掌握兩門外語,其中一門能熟練地進行學術交流。

5.能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從事教學活動。

6.具有博士學位,職稱為副高職以上。

7.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年齡一般不超過40週歲。

8.在具備上述各項條件的.同時,還須具備以下任意兩條:

⑴ 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自然科學、發明創造、教學成果)三等獎以上1項或省部級二等獎以上1項或省部級三等獎2項。以上各獎均應是獲得證書並在課題中承擔主要任務者。

⑵ 近5年獨立撰寫並正式出版有學術價值的專著或主編過由專業指導委員會批准出版的本學科全國統編教材1部。

⑶ 近5年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篇;或在國內本學科領域最具權威的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以上;或所發表的論文有一篇被sci收錄,有3篇被ei收錄的。以上所發表的論文要求本人必須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⑷ 在國際學術機構擔任職務;或在國內一級學會擔任理事以上職務者。

⑸ 已經或正在使用雙語進行教學者。

⑹ 近5年是國家級科研項目或國家及省部級各類科研基金項目的主持人,其個人獨立支配的科研經費在10萬元以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項目,個人獨立支配的科研經費在5萬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開發和科技成果推廣中成績顯著,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為國家和區域經濟做出突出貢獻並被國內同行一致認可者。

三、選拔程序

選拔拔尖人才必須按以下程序進行:

1.根據選拔條件,個人提出申請並填寫《東北林業大學拔尖人才重點培養對象登記表》,學科或專業進行民主評議,然後由所在學院按照條件要求組織專家進行初評。

2.各學院經過初評產生的候選人要向學校人事與專家工作處提供《東北林業大學拔尖人才重點培養對象登記表》、代表其學術水平的論文、著作以及鑑定證書、獲獎證書、課題立項説明書等有關佐證材料。

3.學校組織專家進行會議評審。候選人在規定時間按規定要求要向評審專家彙報個人學習經歷、工作業績以及科研等情況,並闡明自己近3年的學術計劃。同時還要回答評審專家的提問。

4.評審會專家評議討論並投票表決。

5.學校對專家評審通過的人選進行公示。

6.學校批准公佈。

四、選拔範圍

拔尖人才選拔的範圍包括學校規劃確定的所有學科和專業。同時,學校特別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以及邊緣學科領域裏尋找新的生長點。凡近年來在一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領域內有較為深入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符合上述選拔條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報。

五、支撐條件與組織管理

1.為確保此項計劃的順利推進,學校將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東北林業大學名師英才工程領導小組”負責抓這項工作,由下設在人事與專家工作處的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

2.學校為確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條件:

(1)為每位拔尖人才配備一台筆記本電腦。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貢獻津貼100元。

(3)學校每年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參加國內重要學術會議的差旅費用。

(4)每年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書報資料費補貼。

(5)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導師。

(6)對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學校優先予以考慮解決。

3.對拔尖人才的任務要求:

拔尖人才不僅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還必須完成下列科研任務:

⑴每年必須在東北林業大學中文學術期刊目錄a類所規定的雜誌中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或在國外著名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1篇。上述發表的論文要求均應為第一作者,且必須是以東北林業大學名義發表的。

(2)3年內必須申請獲得一項省部級科研項目,且本人必須為第一主持人,個人可獨立支配科研經費在10萬元以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經費在5萬元以上者。

(3)5年內必須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學術專著;或獲得一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4.學校的拔尖人才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進行一次考核,兩年進行一次評估。完不成規定任務指標,經評估低於三分之二票數者,將取消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資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種優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況下將不再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繼續培養:

(1)經民主推選並經組織批准為學科帶頭人;

(2)年齡滿45週歲;

(3)有嚴重的學術腐敗問題和學術製假者;

(4)由於種種原因不宜作為拔尖人才繼續進行培養者。

6.實施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是我校在新世紀之初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重大舉措。各個學院要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為他們的成長創造寬鬆、自由、和諧的工作環境,並且要注意給他們壓擔子,讓他們積極參加所在學科重大科研項目,安排他們到一些重要崗位上去鍛鍊,以增長他們的才幹,培養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還要積極為他們出國考察、訪問及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交流創造條件,特別是要積極推薦他們到有關學術團體中擔任職務,提高他們在國內的知名度。

人才培養方案 篇3

自Google公司提出“雲計算”概念以來,雲計算[1-3]得到了產業界的廣泛關注。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雲計算平台,如Amazon的AWS,微軟的Azure,Google的GAE等;國內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也推出自己的雲計算平台。在我國,自《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雲計算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以來,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指導及規劃政策促進雲計算髮展[4]。同時地方政府對發展雲計算保持高度熱情,我國累計已有30多個省市發佈了雲計算戰略規劃、行動方案或實施工程。如北京政府開展“祥雲工程”;上海政府開展“雲海計劃”;無錫市基於IBM雲計算技術架構搭建商務雲、開發雲、政府雲等多個平台[5]。隨着雲計算技術的成熟,高校怎樣根據技術的發展培養合格的雲計算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根據學校的定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技能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根據調研企業需求,設置雲計算人才培養的相關課程,為雲計算人才培養教學計劃提供建議。

在雲計算平台中,OpenStack和Hadoop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開源平台。OpenStack雲計算平台,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計算、存儲等)。20xx年就坐擁51%的'市場佔有率;時至今日,OpenStack產品在開源雲計算市場的佔有率已達69%。Hadoop的出現是計算技術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使實用的大規模分佈式計算和存儲成為可能。Gartner也估計,20xx年,該市場規模將快速增長至8.13億美元。AlliedMarketResearch調查報告顯示,20xx年至20xx年,全球Hadoop市場份額將以58.2%的年複合增長率,從20億美元增長至50.2億美元,增長幅度超24倍。基於OpenStack和Hadoop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本人在51job中搜索OpenStack和Hadoop的相關人才技能要求,為課程設置提供依據。

1OpenStack人才技能要求與課程設置

在51job搜索“雲計算”招聘職位,共搜索到8755條結果。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從業的相關職位有:雲計算運維工程師,雲計算平台開發工程師等。其中Openstack運維人才技術需求崗位數為583個,各企業相同的需求:熟悉linux系統的監控和常用服務的安裝、配置;熟悉網絡基本配置;熟悉MySQL等數據庫的維護工作;熟悉OpenStack產品及各個組件(Nova,Swift,Quantum或Neutron,Cinder等核心組件);熟悉KVM、Xen等虛擬機技術。同時有少數企業根據企業的業務需求提出自己的技能需求,主要有:熟悉SDN相關技術;熟悉Bash等腳本編程語言,熟悉Python語言;熟悉負載均衡技術;熟悉常用開源監控工具,如Nagios、Zabbix等。

搜索到的Openstack開發人員崗位數1009個,主要技能需求為:熟悉Libvirt,熟練使用ComputeAPI、ImageAPI;熟練至少一種虛擬化技術;能基於OpenStack模塊進行二次開發。雲平台前端開發需求崗位8個,主要技能要求:精通html/xhtml、DIV,CSS等網頁製作技術;精通JavaScript、Ajax等Web開發技術;熟悉?Web框架和類庫,如Django,bootstrap、angularjs、jquery。雖然雲平台前段開發需求少,都此類人才不但可以從事雲平台的前端開發,也可以從事Web開發的前端開發,市場需求量很大,因此也單獨列出。針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擬定培養OpenStack相關人才培養的主要課程:①高級網頁設計與製作,內容有Html,css,JavaScript,JQuery;②網絡操作系統,內容有Linux操作系統的安裝、使用、性能調優,Shell編程;③雲計算概論,內容有OpenStack安裝與維護;虛擬化技術;常用開源監控工具和負載均衡工具;Libvirt使用;(4)雲計算應用開發。內容有Python編程,OpenStack組件API。

2Hadoop人才技能要求與課程設置

在51job以“Hadoop”為關鍵字進行搜索,結果有6737條,統計各企業對人才技能的要求,總結為:熟悉Linux系統;熟悉Linux/Unix環境下的Java編程;熟悉hadoop相關各種開源項目;掌握MapReduce處理問題思想;熟悉SQL數據庫操作(Oracle、MySQL等);能處理海量結構化數據的挖掘,挖掘算法優化,進行數據分類及分佈統計。根據技能需求,擬定Hadoop相關人才培養的主要課程為: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網絡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Hadoop大數據處理,主要內容有Hadoop體系結構,HDFS,Map/Reduce,HBase。

3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

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從所教學對象的特徵出發,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中,需要精心組織,課程知識點的講授按照有組織、由易到難得順序開展;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小的案例的使用,通過一個完整的案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理解相關知識點的使用方法,從而積極參與到課程中來.

人才培養方案 篇4

建設智能製造創新基地

蘇大應技院智能製造創新基地由企業信息中心、工廠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技術中心、製造生產過程執行管理技術中心、先進製造綜合技術中心、自動化工程設計技術中心、工業機器人技術中心6個技術中心組成,總體呈現兩大特點:

(1) 各中心之間緊密聯繫,學生的專業能力隨着學習與實踐呈階梯式成長;

(2) 所有技術中心以星型結構對全廠進行覆蓋,運行數據統一上傳到企業信息中心形成全廠數字化管理。

① 企業信息中心

② 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

技術中心效果圖

1、企業信息中心

企業信息中心按照未來先進製造企業設備互聯互通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設計,主要由三層構成,每層分別對應基礎設施、核心平台和業務應用服務。

企業信息中心能夠讓學生掌握雲計算虛擬化技術基本概念、體系結構、技術原理、業務模式等主要內容;全面瞭解影響數據存儲、讀取效率各要素的原理特徵與應用準則;理解海量存儲的系統構架、管理機制、技術應用;最終具備對於雲存儲平台系統的開通調試和配置維護的能力。

2、工廠數據採集

與監視控制技術中心

工廠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系統(SCADA)可一站式廣泛接入現場智能設備,通過多種方式從底層的傳感器、變頻系統、伺服系統、PLC以及各類智能設備採集數據,同時將數據重新整合,以行業標準協議或業務系統接口推送到相關平台,為製造執行系統、企業管理系統和互聯網雲端提供數據服務。

工廠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技術中心可以使學生掌握PLC靈活編程組態能力,通訊能力;變頻調速理論、內部結構原理和外端子功能、變頻電路搭建、變頻器安裝使用方法及設計能力;伺服控制系統硬件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伺服控制系統的位置、速度、直線軸、旋轉軸等運動控制能力;主流現場總線主/從、點對點等通訊技術;SCADA系統特點、結構、技術層面的知識,SCADA系統網絡拓撲圖設計、SCADA組態設計與應用能力。

3、製造生產過程

執行管理技術中心

製造生產過程執行管理技術中心融入了當前在智能製造中最熱門的系統----製造執行系統(MES)。該中心包含兩大功能:第一,通過製造執行系統在線虛擬仿真實訓平台認知並學會使用製造執行系統;第二,通過搭建工廠數據模型,基於先進製造生產線進行製造執行系統二次開發。

該中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製造執行系統的原理與發展趨勢、基礎構架、歷史數據庫、Plant Application、C#等MES的開發技能和SOA框架技術;理解資源管理、產品管理、生產調度、生產執行、質量控制、產品追溯等功能模塊的原理和關係以及製造執行系統的開發模式;熟悉製造執行系統的管理與應用、工廠數據化建模、OEE的計算與模型構建、工單與調度管理、停機管理並創建停機原因樹、歷史數據庫的存儲過程、SDK開發與調試;瞭解製造執行系統的需求分析與規劃方法。

① 先進製造綜合

② 自動化工程設計

4、先進製造綜合技術中心

先進製造綜合技術中心整合了光、機、電、氣、智能倉儲等技術發展的前沿科技,該實訓平台採用企業使用的真實生產設備,按照製造企業的真實場景搭建一個柔性製造生產線的實踐環境。產線的各單元既可獨立運行,單獨開展相關實訓課程,也可以聯動運行,實施生產線全流程的教學實訓。

實踐學習讓學生精通PLC的組成、原理、指令和編程;掌握變頻技術、伺服控制技術、灌裝產線的生產工藝、行架機械臂的使用、各類主流現場總線使用方法、SCADA系統搭建及使用方法、製造執行系統的開發方法等。

5、自動化工程設計技術中心

自動化工程設計技術中心以工程項目為主體,模擬真實工程項目流程的.形式進行教學與實踐。通過在工程設計技術中心的實踐學習,使學生明確自動化工程的主要內容、各節點核心任務及自動化工程師的職責等;掌握自動化工程項目的實施流程、讀圖與識圖能力、動手接線能力等。

6、工業機器人技術中心

工業機器人技術中心的建設以“工業4.0”為背景,緊貼“中國製造20xx”發展戰略,結合當今最前沿的工業機器人技術,以智慧工廠和智能製造為主題,分為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其中硬件建設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示教編程實訓室、工業機器人工藝實訓室和智能製造生產線實訓室;軟件建設主要包括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實訓室。

安裝於實訓室計算機中的機器人屬公司自主研發的機器人編程軟件,是專門用於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及仿真的PC應用和開發程序。學生在剛接觸機器人時,為防止危險情況發生,均需要在虛擬控制器上完成一系列動作。

① 工業機器人焊接工作站

② 工業機器人去毛刺工作站

工業機器人基礎教學工作站綜合了理、虛、實一體化教學特徵,採用“模塊化、簡易化”設計方法,可使學生充分學習工業機器人及其周邊應用技術,確實掌握相關實操技能。

智能製造電子裝配生產線建設方案結合了當前最前沿的工業機器人技術,以“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xx”為建設背景,融合了工業機器人技術(Robotics)、智能傳感器技術(Sensors)、智能倉儲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MES技術、智能視覺技術、RFID技術等多項前沿技術,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工業4.0特徵。學生通過在該機器人生產線的實訓,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標籤: 人才培養 方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fw/fangan/5pwx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