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第二學歷 >自學考試 >

2016年自考專科《國小教育》複習真題

2016年自考專科《國小教育》複習真題

2016年10月自考於今天(22日)開考了,《國小教育》考試下午進行,我i幫助考生考前加深對知識點的鞏固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自考專科《國小教育》複習真題,供大家考前複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信息請持續關於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6年自考專科《國小教育》複習真題

  1、筆記依據目錄

  散文

寡人之於國也………………………………孟軻

秋水(節選)…………………………………莊周

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

論毅力………………………………………梁啟超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蔡元培

容忍與自由…………………………………胡適

咬文嚼字……………………………………朱光潛

吃飯…………………………………………錢鍾書

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

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羅素

馮謾客孟嘗君………………………………《戰國策》

垓下之圍……………………………………司馬遷

張中丞傳後敍………………………………韓愈

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司馬光

前赤壁賦……………………………………蘇軾

先蚍事略……………………………………歸有光

馬伶傳………………………………………侯方域

西湖七月半…………………………………張岱

秋夜…………………………………………魯迅

香市…………………………………………茅盾

愛爾克的燈光………………………………巴金

紀念傅雷……………………………………施蟄存

苧小弟………………………………………宗璞

都江堰………………………………………餘秋雨

我與地壇……………………………………史鐵生

螞蟻大戰……………………………………亨利梭羅

  詩歌

蒹葭…………………………………………《詩經》

湘夫人………………………………………屈原

陌上桑………………………………………漢樂府

飲酒(其五)…………………………………陶淵明門

行路難(其一)………………………………李白

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長恨歌………………………………………白居易

早雁…………………………………………杜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柳永

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賀鑄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

一句話………………………………………聞一多門

再別康橋……………………………………徐志摩

雨巷…………………………………………戴望舒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舒婷

我願是一條急流……………………………裴多菲

小説

嬰寧…………………………………………蒲松齡

寶黛吵架……………………………………曹雪芹

斷魂槍………………………………………老舍

哦,香雪……………………………………鐵凝

金鯉魚的百襉裙……………………………林海音

苦惱…………………………………………契訶夫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

  (1)寡人之於國也……孟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他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於“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孟子》共七篇。

  二、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説,是一篇論辯性議論文。

  三、主旨。

本文中心論點是“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現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評統治者在災荒年景歸罪於年成不好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戰國時期社會不平,階級對立的實質。

  四、層次、段落。

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全文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災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為二、三、四段。孟子以戰為喻,説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辦法,依然與鄰國無本質區別,從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體而詳細地闡明瞭王道仁政的主張,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舉措,要不違農時,發展生產,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時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這樣則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災荒之年,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現狀。然後以殺人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過失歸罪於年成,那麼“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願望就會實現。

全文到此歸結到總的論點。全文的結構特色以“民不加多”為線索,展開了論述。

  五、學習要點。

第一點、本文體現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就是富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對戰爭,使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正如課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違農史,要數罟不入誇池,要斧斤以時入山林,以達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鼈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樣的魚糧豐收,萬木繁茂的景象,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愛民,體現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確實受益。孟子具體提出,要給民以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黎民不飢不寒,使民確實豐衣足食。

富民、愛民,以民為本,這樣作為一國之王,才能受到萬民的擁戴,才能做到國富民強,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

  六、寫作特點。

寫作特點有三點:

  第一點、説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

文章開頭寫梁惠王自以為治國比鄰國君主盡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戰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這裏運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識到自己和鄰國國君並無本質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梁惠王的自滿情緒基本已被掃除。在論辯中已處於劣勢,孟子趁勝追擊,因勢利導、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體措施。勉勵他施行仁政。併為梁惠王描繪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圖景,這是應用揚的説理方法。然後以殺人怪兵器為喻,批評梁惠王沒有對人民施行仁政,這是運用抑的方法,最後梁惠王只要不把責任歸罪於荒年,則天下之民至焉的願望定能實現,這又是揚。這是説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善用比喻生動形象

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兩個比喻來增加自己的觀點的説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説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麼質的差別。

(2)用拿刀殺了人卻説“非我也,兵也”作比喻,來揭露統治者把“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的觀點。

孟子通過這兩個比喻生動形象的佐證自己的論點,使單純的説理變得妙趣橫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説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

  第三個特點,文中的排比句:

孟子在這篇文章中大量的運用排比句式,或遞進、或類比,使文章氣勢雄渾,使自己的論述的觀點更加具有説服力。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4)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七、疑難詞句。

(1)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兇,就是凶年,災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棄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這裏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直,僅,只。

(5)數罟不入誇池。數,細密的意思。

(6)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就是供養,活着的人。喪死,為死者辦喪死。

(7)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白,指鬚髮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讀望,用作動詞,即王天下,以仁政統治天下的意思。

(9)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歸罪,怪罪。歲,指一年的農事收成。斯,是這樣。焉,代詞,指梁惠王。

  八、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

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翻譯:丟棄了盔甲,託着兵器向後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戰士恥笑跑了一百步的戰士行不行。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飢餓,不受凍,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翻譯: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曾想到打開倉廩加以拯救。

  (2)秋水(節選)……莊周

  一、作家作品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並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後學者所作。

  二、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説理的論説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於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四、層次和段落

本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説。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後,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於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

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

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

  第一段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後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

  第二段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侷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説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侷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儘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五、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

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説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説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

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

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説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説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侷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説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侷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儘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dexl/zixue/r3e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