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從業資格證 >社會工作者 >

家庭社會工作考試知識點

家庭社會工作考試知識點

家庭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地發揮家庭的社會功能,服務焦點既可以幫助家庭克服面臨困難的,治療修補取向的,也可以協助家庭發揮家庭成員的潛能的,成長髮展取向的。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家庭社會工作考試知識點,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家庭社會工作考試知識點

  內涵

家庭社會工作需要運用家庭系統的概念、增能的觀點;家庭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地發揮家庭的社會功能,服務焦點既可以幫助家庭克服面臨困難的,治療修補取向的,也可以協助家庭發揮家庭成員的潛能的,成長髮展取向的。關注整個家庭成員的需要。

  特徵

針對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溝通交流方式進行干預;協助家庭成員改善家庭困擾產生的環境因素;為家庭成員提供直接、具體的支持和幫助。

  基本功能

增強家庭的能力;結合家庭的治療和支持,保證家庭維持有效的家庭功能;促進家庭功能的改善,維護家庭成員滿意的生活方式。

  家庭的類型

①核心家庭:是由一對夫妻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

②主幹家庭:是由父母親和一對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

③聯合家庭:包括父母親和多對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

④重組家庭:夫妻至少一方帶有子女。

⑤領養家庭:通過法律長久收養子女的家庭。

⑥寄養家庭:父母親暫時託管和撫養未成年的子女。

⑦單親家庭: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主要內容

①改善親子關係的服務:以父母親和子女關係的改善為重點,增進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家庭社會功能。

A、家庭行為學習:假設孩子在家庭生命週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學齡階段就需要與不同的同齡夥伴交流,學習新的行為;青春期階段,嚮往新的自由空間,也需要學習新的行為。需要與父母親之間進行溝通交流,與孩子的父母建立良好關係,指導父母親在孩子做出適應的行為時給予獎勵;不當行為時,給予懲罰。

B、家庭照顧技巧訓練:針對與孩子溝通交流有困難的家長進行家庭照顧技巧訓練的學習。

C、行為問題和親子衝突的消除:一方面矯正孩子的行為問題,另一方面教育家長學習與孩子相互的溝通和交流的技巧,消除親子衝突,把行為問題和親子衝突的消除放在一起解決問題。

D、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將家庭教育(如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教會他們認識家庭的內涵)、技能訓練和社會支持(如家長學校)綜合在一起的服務活動。要求為家庭成員提供專門的教育,讓家庭成員掌握有關問題的必要知識,並對家庭成員進行溝通技能和問題解決技能等方面的訓練,改善家庭成員之間及與社區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把有類似經驗的個人和家庭連接起來,擴展受助家庭成員的社會支持。目的是增強受助家庭成員的溝通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改善夫妻關係的服務:婚姻輔導(如關注夫妻角色學習的,可以運用行為學習理論作為指導;如果注重夫妻溝通交流方式改善的,可以運用家庭系統理論;如果強調夫妻平等關係的.,可以採用性別視角。);家庭暴力干預(對家庭施暴者進行心理輔導,如組建男性控制憤怒小組,幫助家庭施暴者控制自己的情緒,改善衝突處理的行為方式)。

③我國開展的家庭服務:

A、家庭的救助和幫扶:生活救助;醫療救助。

B、改善親子關係的服務:家庭生活教育(宣傳、講座、知識競賽、娛樂活動等形式)、有關家庭的主題活動;家長學校(育兒方法、培養子女成才的技巧、合理處理家庭衝突的技巧)。

C、改善夫妻關係的服務:婚姻調解;婚姻學校。

  重要理論和概念

①家庭系統理論:家庭成員的問題是整個家庭不良的溝通交流方式導致的(不能把家庭問題歸結為某個或者某些家庭成員導致的,而應該把問題放在整個家庭的處境中,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方式及這樣的方式如何產生和維持問題的具體過程);家庭所面臨的危機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某個家庭成員出現問題時,不僅這個家庭成員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溝通交流方式,對問題作出迴應,同時也會影響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要求其他成員作出相應的調整。

②家庭生命週期理論:強調家庭成員的互動交流關係及需要會隨着家庭的發展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徵,每一個家庭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需要家庭成員去面對,讓家庭成員感受到一定的壓力。

③家庭抗逆力:強調任何家庭在問題面前都擁有應對困難的能力,並通過克服逆境的過程尋求新的發展。要求從不利的危機因素和有利的保護因素兩方面去考察家庭應對逆境的過程。家庭抗逆力的三個方面:家庭信仰系統(家庭成員對問題的看法);家庭組織方式(家庭的彈性、連接性);家庭溝通過程。

④生態系統理論:微觀系統(家庭);中觀系統(家庭和學校);外部系統(社區);宏觀系統(社會文化價值系統)。

  主要方法

①原則:

A、家庭處境化原則:家庭是家庭成員生活的自然場境,在觀察和評估家庭成員的需要時,把家庭成員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和了解之間及家庭成員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互動交流狀況,關注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

B、幫助家庭成員增能的原則: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有效幫助家庭成員克服困難的方式是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

C、家庭個別化原則:每個家庭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溝通交流的方式,要求從受助家庭所處的特殊處境和方式着手,把握家庭成員的真實需要。

D、滿足家庭成員需要的原則:既要關注家庭成員目前的需要,也要關注家庭成員的長遠需要。

②實施步驟:

A、接觸階段:與受助家庭約定初次會談時間和安排;為初次會談做好準備;安排第一次會談。(閲讀受助家庭的有關資料,查閲與受助家庭類似的其他家庭的一些文獻研究,瞭解受助家庭的基本情況;初次會談時,使用評估表、機構的介紹材料或孩子的一些玩具等)。

B、開始階段:與受助家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全面評估受助家庭成員的需要;明確服務介入的目標和基本安排。(家庭成員評估包括五個方面“家庭成員的問題”、“家庭成員的能力”、“庭系統的互動方式”、“家庭與外部環境的交流”、“家庭的生命週期”。)

C、介入階段:問題;總目標;階段目標;介入方案。

D、結案階段:與受助家庭協商服務結束事項及總結和鞏固整個服務活動的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mo/cyzgz/shehui/xk4e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