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作文 >

重陽節思念作文

重陽節思念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思念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重陽節思念作文

重陽節思念作文1

星期一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説:“今天九月九日哦。”我這才想起今天是重陽節,我婉兒一笑説:“對哦,今天是重陽節。”

重陽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因為《易經》中把數字“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旺逢兩個陽數相疊,所以成為“重陽。”重陽節染着菊花的香氣,披着輕含的霜露,浸着烈的美酒,載着殘陽中回味不盡的厚重心事。

放學後,我獨自一人騎着自行車,在華燈初上的街道旁的林蔭道穿梭。夜,很靜,路邊的燈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的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裏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蕭瑟的秋風吹過,空氣中瀰漫着一股秋的氣息,惟獨少了翻耕了的土地和到花的芳香。一片秋葉跳着像蝴蝶樣絕美的舞蹈,將落在我的車籃裏。我從車籃裏拿出這片早落的黃葉,看着它心理覺得有點淒涼,不禁回想起往年的重陽。

以前重陽的時候,我,爺爺,奶奶等一家人都會去登山,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未完的登山之旅。有時,我是在走不動了,就哭着要奶奶揹我。即使上山的時候,我們覺得很辛苦,筋疲力盡;可當我們站在山頂飽覽壯麗的山色時,頓時所有的辛苦都被拋諸腦後,感覺神清氣爽。天上,山上,到處都是秋天的身影。空氣中瀰漫着一股秋的氣息,我們的心情也如秋日的碧空一樣空闊明朗。

不久,我們沐浴者秋風下山了,那時的野菊花漫山遍野睜開的爛漫。我下山的時候總要採上一大把,拿回家插在花瓶裏。

碎碎重陽,今又重陽。而此時的我呢,卻遠離家鄉,不能與爺爺奶奶一起登山採菊叻,一想到這裏,嚴重不禁閃着晶瑩的淚花。

我把手中那片剛才飛舞的`落葉夾在書中,騎自行車迎着蕭瑟的秋風回家了。

還沒進門就問道一陣陣香味,推開門一看,爸爸媽媽做了好多菜。才各式各樣,琳琅滿目,我趕緊洗了手坐下來吃飯。吃飯的時候,媽媽還時不時幫我夾菜······從這些美味佳餚裏我吃出的是親情的温暖。

吃完飯,我趴在窗台上,仰望夜空,仰望月亮,仰望滿天繁星,讓它們寄託我對爺爺奶奶的思念,把它傳達給家鄉的爺爺奶奶。窗外,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我再次拿出那片早落的黃葉,可我心裏卻暖烘烘的。以前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返了,雖然空氣中沒有了翻耕了的土地和稻花的芳香,卻仍浸透着秋的氣息。黃葉落了,卻化作“春泥”來養護其他的綠葉。我雖沒能與爺爺一起登山採菊,卻有爸爸媽媽陪伴着我。

讓我們追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遙想李清照“簾卷西風時”的情懷,重讀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讓融融的詩意縈繞重陽。讓重陽寄託我們深深的思念。

重陽節思念作文2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在古代民間,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至於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詩人王維更留下千古傳頌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這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已經被商業化,失去了文化底藴。往年的重陽,都沒有放假,這個傳統節日已經漸漸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這個節日去登高應節,去緬懷故人。所以,漸漸地,重陽節演變成了老人節。我們七八十年代這一輩,除了生活的無奈,還剩下些什麼?今年的重陽,同樣由於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陽,又將會怎麼樣呢?

標籤: 重陽節 思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zuowen/zz1r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