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作文 >

題西林壁作文4篇

題西林壁作文4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題西林壁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題西林壁作文4篇

題西林壁作文1

有一天,蘇軾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去遊覽廬山。因為,他們聽説唐代大詩人李白去過廬山,看過廬山瀑布,並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詩篇。他們也想看看這美麗的廬山。

早上一起牀,他們就開始啟程了。蘇軾和她的兄弟姐妹來到廬山腳下,抬頭一看:“啊,這麼高的山呀!”蘇軾的妹妹喊道。他們一邊爬山一邊看。他們看到山中的樹林就像一張長長的綠色的被子,小溪叮咚叮咚的唱着歌,好像在歡迎他們的到來。蘇軾和大家一起爬着爬着覺得累了,就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蘇軾説:“橫着看廬山就像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的山嶺,到處都是綠色。可爬着爬着景色怎麼變了?你們看,側着一看廬山是高聳入雲的山峯,好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利劍和一棵棵嫩綠的竹筍。”他的弟弟説:“是啊,是啊。你看從遠處看像一羣羣綠色的小綿羊,從近處看山霧環繞,神祕莫測。”接着,他的妹妹説:“從高處看下面是不知深淺的山溝,從下面仰望到處是懸崖峭壁。”

不知什麼時候,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瀑布,水留下來的聲音震耳欲聾。原來這就是大詩人李白仰望過的廬山瀑布。看完瀑布後,他們我一言你一語的辯論起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蘇軾説:“我們站在廬山的中間,看不到廬山的真面貌是因為我們就身在其中。”

遊覽完廬山後蘇軾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作文2

有一年秋天,我和我的好詩友朱熹受朋友王安石的邀請來到了他的家廬山去玩。一路上,看着廬山的美景,我在想: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王安石似乎讀懂了我的心思,説:“你馬上就會知道了。”

到了廬山,我一下車就被廬山的美景震撼了:廬山不論是遠看還是近看,都非常美麗。遠看,猶如仙境一般:山上的樹木鬱鬱葱葱,整個山被雲霧繚繞,好像披上了一層神祕的輕紗,美極了。近看,給人留下畫一般的美感,瀑布雄偉壯觀,花兒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穿梭於其中。於是,我忍不住作詩的慾望,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把筆一揮,半首詩就在上面展現了出來: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王安石和朱熹看了,連忙誇到:“好手筆,好手筆。”

欣賞完廬山美景,我們到山上的一家土菜館吃飯,那裏的飯菜真好吃呀,有蝦、紅燒肉、石魚煎蛋等。吃完飯,我提出想到山頂去玩,他們欣然答應了,到了山頂,我往下看,山下那些高高大大的房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小小練習本,行走的路人就像一個個的小螞蟻,不值一提。雖然我站在山頂上,但還是看不到廬山你的全貌,想到這裏,我連忙跑回了西林寺,在牆上又寫下了下半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游完廬山,朱熹看了看太陽説:“太陽快下山了,我們回去吧。”我們相互告別,就各自東奔西走回自己的家了。

題西林壁作文3

“哎,竟然被貶了!”

大詩人蘇軾坐在船上,慢慢的向湖南駛去。因為要路過了廬山,所以他準備和當地的朋友去廬山上玩,來散散心。

俯瞰足下,白雲瀰漫。環視羣峯,迷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雲霞外,似朵朵芙蓉出水。在陽光下遠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路兩邊羣山起伏,林海莽莽。路邊還時不時看到一簇簇小黃花。進入廬山山峯裏面,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葱葱,連環不絕。側看則峯巒起伏,奇峯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景色和氣勢也渾然不同。不管怎麼看也看不到廬山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不同的地方看廬山,看到的景色不一樣,是因為我們身在此山中啊!”詩人一邊看看自己所處的位置,一邊自言自語道。“看來如果我想看到廬山的真面目,我必須要離開這個地方,來到一個沒有任何遮擋的地方,登高望遠,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啊!”於是他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七言絕句: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作文4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説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説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峯巒 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 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 圍,擺脱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 然,耐人尋味。

標籤: 西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zuowen/edmx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