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作文 >

關於詩的作文【熱門】

關於詩的作文【熱門】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詩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詩的作文【熱門】

關於詩的作文1

敦煌,一個古老的名字,拉開奇妙的歷史畫卷,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連在一起。可有誰知曉,這美妙畫卷幾十年前竟是個沙海茫茫的不毛之地。誰改變了這一切?20xx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

“寸草不生,滿目荒涼……”故事在樊錦詩對敦煌的第一印象中徐徐拉開帷幕。從她口中,敦煌那時的樣貌漸漸顯露:土砌的房子,被污染的.飲水……我還了解了那裏的大環境:漫天飛舞的風沙,狂風盤踞的恐懼“地獄”,沙塵盡情肆虐的“家園”……當時在那兒實習的北大的科考隊,生活就如同在水潭中掙扎的魚一般,痛苦艱難。因為嚴重水土不服,她們不得不停止工作。但就在樊錦詩回鄉調養身體不久,由於敦煌急需專業人員,她又聽從祖國的召喚,來到莫高窟工作。

然而這一去,就是大半輩子。為了這段瑰麗的畫卷,樊錦詩與丈夫分隔兩地,兩個兒子出生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樊錦詩——這位敦煌“女俠”,卻將一切的兒女情長都拋至身後,視敦煌安危如生命,紮根大漠,為敦煌而忙碌,從未間斷。

這些事蹟,不只是向我們展現了樊錦詩老人為敦煌作出的奉獻,更展現了她身上為了敦煌永不放棄的精神。五十七年,一個人的大半輩子啊,獨自堅守,隻身擔負光陰中的自然輪迴,任誰都受不了吧!但她眼中,這些不過是白駒過隙,塵灰一粒罷了。她甘願用生命作城,守護敦煌。正如她所説:“我的心好像一直就在敦煌,要去守護好敦煌,這就是我的命!”是啊,“敦煌之女”用她一生的執着,寫下一篇平凡而偉大的詩歌。

在給她的頒獎辭中寫道: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我也曾經疑惑過,明明有更好的選擇,樊錦詩老人為什麼會選擇隱居塵世,一心向敦煌?我忽然聯想到我的書法老師,全國第一位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卻有着“小舟從此逝,滄海寄餘生”的闊達。當老師瞭解我的疑惑後,只是對我説:人這一生,為了利益與慾望拼命,最後得到的只有頭破血流;相反,堅持自己的喜愛,不管周遭會發生多大的變故,也能活得稱心如意。是啊,或許,這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秉持的清靜堅守吧。

看完“感動中國頒獎盛典”之後,我倍受鼓舞。雖然成功的路上總有很多荊棘,但歷史總以樂觀的態度寬慰我們。我會向樊錦詩老人學習,堅持自己心中所愛,努力做出成就,即使前路一片阻礙,我也會披荊斬棘,為夢而堅持。

關於詩的作文2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顧老師的這封辭職信被網友評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一夜之間這封辭職信火了,顧老師也火了。但是顧老師的心卻早已在路上了。

我想大多數人也是一聽一看一樂,然後繼續低頭伏案工作了。然而,身不能至,心嚮往之。總覺得這鋼筋水泥的格子間禁錮了你的想象力,世俗的責任壓斷了你飛翔的雙翅,總盼望着有一天也能任性一次,瀟灑走一回。但是這次説過無數遍的説走就走的旅行始終説説而已。並且用“我五行缺錢”、“春天來了……我帶着你,你帶着錢”來自嘲,自我安慰。

其實我們都明白,這和任性,有錢沒多大關係,我們缺少的是一顆勇敢的心、一個獨立的方向,缺少的是一種對自我意識的.追求。

林清玄説:一個人最可悲的不是不想追尋,而是早已忘記了追尋。

三毛能寫出撒哈拉,不在於她走遍了萬水千山,而在於她是三毛,一個一生不停追尋的奇女子;王洛賓被稱為西部歌王,不在於他踏遍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或是清澈如淚水的青海湖,而在於他是王洛賓,一個始終做夢,追夢的有情人。

人生總要做幾件或一件讓自己值得回味而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到垂暮之時唏噓後悔。世界那麼大,我們可能走不了多遠;事情這麼多,我們可能處理不完。但是,人生總要突破,也只有突破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出現。不要被安逸的環境催眠,不要被物質生活的假相矇蔽,固然有很多艱辛,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剝離,可以用眼,用心去觸摸一個全新的世界。

有些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精神萎靡,麻木,雖生猶死;精神健碩,蓬勃,雖死猶生。

精神萎靡的人,固步自封,困死自己;精神健碩的人,開拓進取,鮮活自己。精神麻木的人,一潭死水,泛着腐臭的氣泡;精神蓬勃的人,一眼清泉,跳躍着靈動的迴響。精神萎靡的人,眼中只有柴米油鹽,久而生厭;精神健碩的人,卻是步走蓮花,處處生香。精神麻木的人,皮鞭打在身上,也會無動於衷;精神蓬勃的人,無需鞭策,因為他們一直在路上。

此時,坐在辦公室裏的我,耳邊響起了許巍蒼涼又温柔的歌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關於詩的作文3

第一次喜歡上詩,是一年級,媽媽要求我背詩的那個午後。雖是不得已地背,但不可否認的是,我還是喜歡上了那首名為《敕勒川》的詩。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每每讀完這首詩,心潮澎湃。長短不一的詩句總讓我感覺到一種狂放的美感。像是置身天地間,觀太陽噴薄而出,鷹桀驁地在玫瑰金的天空飛翔。金色的陽光在每一滴草尖的露水上折射出晶瑩的光芒,微風輕拂,草微彎,潔白的羊羣隨風若隱若現。草原在召喚着我,對草原的憧憬把我小小的`心空撐得很大很大。

此後,生活有時會百無聊賴。幸好,有詩帶我去遠方。

冬天冷得發抖的時候,想起“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就有甜甜的暖意。考前總是很緊張地背書再背書,成績出來後又很幼稚地產生“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氣。細雨如絲的日子,有時就在家裏發發呆,一個潮濕的句子不經意間漫上心頭:“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想象九百多年前那個少年在漠漠清寒中登上小樓,和我一樣,感受到了曉陰中的無賴。這無賴,竟也可以如此深婉、輕盈,夢幻一般。

生活並非總是風平浪靜或者和顏悦色,有時很猙獰。幸好,有詩來撫慰我的心。

總是聽不得別人吵架,也很害怕聽到。躲在自己卧室裏靜靜聽各種聲響絮亂繁雜地尖鋭響起,有些麻木,又有些想哭。隨手翻開唐詩三百首,竟覺得它厚實得有些温度。正巧就翻到李白那一首《行路難》。我讀下去,“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低聲念着,立刻感到了一陣深深的共鳴:人生,有多少無奈啊!然而,看到了最後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愣了一下,旋即笑了。是啊,李白何時會感傷到最後?這才是真正的李白啊!我彷彿看見李白白衣飄飄,傲然地踏出困境迎接朝陽的那一刻。咬了咬嘴脣,生生憋回了淚。又念上幾遍,呼吸漸漸平穩,心,又鼓起了風帆。揚了揚嘴角,又抱緊了手中的詩,踏上了那擁有萬千風景的遠方……

生活更多的是庸常、煩瑣,有時甚至是壓抑和困境。這時,沏杯茶,讀一讀詩吧!靜讀一首詩,你將會看到那瑰麗的遠方。

關於詩的作文4

一生一世一夢繁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題記

笑望碧空雲卷霞飛,閒看庭院花開花落。翻開歷史塵封的書頁,低聲吟唱醉人心腸的詩句,時而淡雅,時而激昂又時而憂傷。低眉頷思,若能在淺吟中感悟人生,領悟成長,在詩詞裏取其精華剔其糟粕,此生無憾。

紅顏醉,胭脂淚,伊人待君君未歸。很多人都曾堅守兩情長久在於朝夕,相知相伴。此時秦觀發出了《鵲橋曲》的感慨,“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點醒萬千離愁,真摯的語言,深深的文字驚漾牛郎與織女那可歌可泣的.傾世之戀的同時,感歎自己似有似疑的情愫也成為過往,往事如煙,也因此成為情人眼裏的千古絕唱,造就段段人間佳話。

戰時亂,家難歸,感時濺淚淚難揮。身處國家動亂,烽煙四起,戰火連連,百姓惶恐,流浪逃災。杜甫不禁抹淚傷懷“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不禁讓我歎息,可憐大好河山如今竟是戰亂時起,慘不忍睹,百姓無安寧,又想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會現象以及那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人——杜甫,憂國憂民,一生熱愛祖國卻始終被遺棄的偉大詩人,他已無法看見一個時代的輝煌熱鬧。最終依賴於歌吟,也最終湮滅於歌吟。

春風吹,萬物蘇,含苞待綻綠枝芽。又是一個生機勃勃、朝氣蓬髮的暖春之季,於是白居易感言那春的點綴——小小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看似柔弱卻剛毅的小草,哪怕寒雪侵襲,風雨交加都不曾彎下枝丫,昂頭站立,不屈不傲的堅守最後的尊嚴,如果有一天它倒下了,並不是他認輸了,而是在泥土裏聚集一身力量,等待來年的輕風把它喚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它拼命地往上爬最後終於鑽出了地面,與大地共存,風兒共舞,與清泉共飲、飛鳥共旋。

“斷橋邊,青石巷,青煙漫卷黛瓦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高歌暢飲、把酒臨風,拉開萬縷情思纏繞心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寄託心中思念和憂愁,以及雙眼蝕明之後的豁達胸襟,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笑問世間,淡然面對世事變遷。

詩,中國文學之魂,博大而精神,韻寓傳神,引人入勝,詩之精髓,入骨三分,讓我們共同去詩的海洋暢遊吧!

關於詩的作文5

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檔檔節目都獲得好口碑。這是熒屏之化的一次拔亂反正,是對人心深處那個“純真年代”的迴歸,它讓我們看到了浮躁社會的希望和出路,這就是用傳統文化救治人心,用文化的“真善美”重鑄國民的靈魂。

《中國詩詞大會》之火,印證了高曉鬆歌詞中的那句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或許有人要問,都21世紀了,為什麼還要讀那些古董?不得不説,這些年來我們總是東奔西跑,忙忙碌碌,只懂追求實用,心靈漸漸空虛,審美日趨低俗,早已忘了如何詩意地生活。審美是一生的大事,人生不該只有眼前的苟且,還須詩和遠方。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需要也可以借古詩詞來陶冶一下情操,洗滌一下我們的心靈。這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宗旨,也正是其火的根本原因。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再次崛起的精神支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琴書畫到,《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是我們華夏五千年的驕傲,中華古典詩詞博大浩瀚,深邃曠達,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精神寶庫。中華民族有過輝煌燦爛的前天,也有過近代屈辱的昨天,在今天這個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古典詩詞中的雄心壯志,豪情萬丈,可以激勵我們鬥志昂揚,再創輝煌。

現代生活離古典詩詞很遙遠,當今是網絡時代,聊QQ,玩微信,刷微博,點贊朋友圈似乎成了生活的主題,網絡也被各類搞笑,滑稽,低俗,作秀的視頻所充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詩詞大會》能火,正説明了中國人的詩心詞意,傳承中華傳統文明的一次有益的嘗試。

當然,再熱贊《中國詩詞大會》的同時,我們還須指出,古詩詞的打開方式不應當止於背誦。僅有背誦,不懂欣賞,不深究內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僅停留於“知道主義”,那是很難形成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基因鏈條的。對詩詞大會最好的態度,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場大會,看完熱鬧也就散了。事實上,比起背誦,日常的吟唱,體悟更為重要。

高曉鬆説得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要創造詩意的生活,不妨從閲讀古詩詞開始,實在沒時間,哪怕偶爾翻翻,體悟一下古詩詞之美,也是極好的。

中華詩詞,國之重器也!我們要享用與傳承並舉,讓它助我們在長征路上青春煥發,詩意盎然!

關於詩的作文6

歷代詩人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箏詩令人賞趣。風箏成為娛樂用品,當在唐代之後。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當時放風箏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

南宋大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詩不但生動地刻劃了紙鳶的姿態,而且令人想見那放鳶子的孩子是多麼天真,多麼可愛,多麼歡樂。

明代時,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就很普遍。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風箏迷,他寫了《風鳶圖詩》25首,如“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風箏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風箏製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們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曾這樣描繪兒童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情景,構成了一幅生活氣息的畫面。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描寫兒童風箏放不上天,急待恕罵天公,使一個天真而又剛健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實,喜愛風箏的決不單是兒童,還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詩人的《北京竹枝詞》寫道:“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雲端。”揚州鄭板橋《懷濰縣》詩吟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北方萬人觀賞,南方風箏如雪,南北相映,蔚為壯觀。清末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云:“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這首把風箏特徵和神采寫得有聲有色,並洋溢着樂觀向上的情緒。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斷線風箏為謎底更有情趣:“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在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箏的詩,構思精巧,繪聲繪色,各呈妙趣。女詩人陳長生的《春是信筆》詩云:“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詩人駱綺蘭的《春閨》詩曰:“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關於詩的作文7

媽媽是一名平時喜歡寫點小詩、幾篇散文,頗帶點文藝氣息和情調的國小老師。

她喜歡創作,她熱愛文學,她總想着,把自己這麼多年來寫過的文章,編成一本書。

她也是這麼做的。

不惜投下重金給出版社,幾番波折,終於,那一疊厚厚的、印着她自己名字的書被運送到了我家。

而我,趁她不注意時,拿了一本她的文集,想要暗地裏偷偷了解一下年輕時的媽媽,於是我翻開了那本文集。

那是一個陽光微暖的午後。

光透過木質的簾照在我手中的文集上,留下一格一格斑駁的影,就好像她的人生一樣,總有些殘缺。

我翻開了第一頁,那是她的自述,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到大一點的學校,到更遠的地方去教書呢?我總是笑笑不作答,其實我只是想靜靜地呆在自己的家鄉,只想把我們這一方水土上的孩子們教好,那就好了。”

是的,媽媽於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個温婉如水的女子,少有見她真的`生氣的時候。我記得她説過從二十出頭剛畢業就在我們本地的唯一一所國小教書了,至今,也已經有二十餘年了。

也許她在這片土地上曾受過不公平的待遇,但她好像從未想過離開或改變,我明明記得,她是有機會的。

我彷彿看到二十幾歲的媽媽,對着她的第一屆學生,揚起一個堅定的微笑,那,是她的青春。

再往下翻,我不出所料見到了自己的身影。她説,我幼時每每在她歸家,還沒到家門口,我就已經蹦達着出來迎接她了,她便總有些疑惑,便問我為什麼。

我答道:“因為我認識你的腳步聲了。”這些年已被我遺忘的點點細節,在她柔和的文字裏,無聲的敍述中,彷彿又一點點鮮活起來。

年輕的女人帶着一身疲憊回家,而剛到她膝蓋那麼高的小女孩笑嘻嘻地跟她説着今天的趣事,這是好的青春。

我突然間明白了為什麼她這麼喜歡寫點文字記錄生活。

因為,這是她的青春。

而語言,讓她的青春不朽。

我記起一句詩——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而此刻,我只願她在不朽的詩中,與時間共長。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zuowen/4o6d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