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語錄名言 >

孔子語錄十二則

孔子語錄十二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名人語錄吧,語錄是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先生的言行,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你知道什麼樣的語錄才能稱之為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語錄十二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語錄十二則

孔子語錄十二則1

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譯:孔子説:“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説:“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諡為‘文’。”)

3、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5、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1《述而》(譯:孔子説:“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麼難呢?”)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孔子語錄十二則2

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9、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1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1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9、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21、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23、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24、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5、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論語·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

2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31、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32、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3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衞靈公》

37、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衞靈公》

3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4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3、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44、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4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8、《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9、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50、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語錄十二則3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説:“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1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孔子語錄十二則4

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0.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2.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6.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17.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18.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19.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0.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1.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4.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6.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2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29.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0.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1.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2.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3.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語錄十二則5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的運氣也不好,顛沛流離,政治上也不受重視。但是“君子固窮”。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求道的開心溢於言表,類似釋迦牟尼的捨棄王位出家,人間不義的榮華富貴無異於煙雲。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的內心是包羅寰宇的`,生活上是簡樸和隨遇而安的。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現在的人往往百篇萬字,仍是“假、大、空”的風花雪月和無病呻吟,最多是三國孔明所説的小人之儒就不錯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得道的人才可以“惡”人,要不然就是“嗔”念未除,會有業障。得道的人“隨心所欲不逾距”“惡”人也是愛人。

列子也説:“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 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聞道悟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惑、憂、懼就是無知、無仁。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現在人多不畏天命,信奉“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哲學。 作奸犯科,無所不能,真可謂無法無天。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下來就知道求道的是有善根的人;遇到各種報應仍不知悔改,就是民斯為下矣。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三思而後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最後君子方能“從心所欲,不逾距。”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見不善如熱湯,退隱也要求志行道,現在的人是死活也不願“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窮富不是君子的標誌,內心的道德才是。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謀而合。“一貫道”的名稱也來自與這句經典。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相忘於江湖,“大道廢仁義出”,大道在才是無為而治的堯舜黃金時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入鄉隨俗,不過是“言忠信,行篤敬。”的不變之道,還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的。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語錄十二則6

1、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2、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3、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9、放於利而行,多怨。

1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1、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2、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4、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1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7、過,則匆憚改。

18、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19、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22、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23、巧言亂德。

24、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5、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8、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29、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30、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33、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3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5、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7、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3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9、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1、聽其言而觀其行。

42、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3、不學禮,無以立。

44、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45、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46、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8、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51、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3、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54、禮之用,和為貴。

5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56、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57、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8、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5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0、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61、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6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3、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64、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5、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6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語錄十二則7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説:“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孔子語錄十二則8

1、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2、能發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名句

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2、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1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孔子的名人名言

1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7、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18、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19、巧言令色,鮮矣仁。

20、道不同,不相為謀

21、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巧言亂德。

24、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5、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7、禮之用,和為貴。

2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9、改是,聽言信行,更察言觀行,發於宰我之晝寢

30、道不同,不相為謀。

31、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3、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34、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5、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36、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7、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3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3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40、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42、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名句

4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44、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4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4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9、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50、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51、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孔子語錄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5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54、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55、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56、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名句

5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8、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語錄

5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61、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62、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6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6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6、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孔子語錄

67、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68、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70、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孔子語錄十二則9

1、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4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5 、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6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7 、父母,唯其疾之憂。

8 、放於利而行,多怨。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0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1 1、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 2、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 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 4、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

1 5、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1 6、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 7、巧言令色,鮮矣仁。

1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 9、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 0、君子博學與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 1、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2 2、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2 3、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 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2 5、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2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 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 8、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語錄十二則10

1、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4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6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7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

8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0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 4、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 5、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1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 7、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 8、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1 9、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 0、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 2、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2 3、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2 4、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2 5、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 6、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 7、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8、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 9、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3 0、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標籤: 語錄 孔子 十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yulu/g593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