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語錄名言 >

恩怨常在一念間的人生感悟

恩怨常在一念間的人生感悟

一碗飯、一塊肉,既可以引來刎頸之交,也能招來殺身之禍。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恩怨常在一念間的人生感悟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晉國人靈輒三天沒有吃飯,餓暈了,倒在翳桑這個地方。在這裏種田的趙盾發現後,舍飯相救,靈輒得以活命。

後來,趙盾當上了諫議大夫,且以耿直敢諫聞名。晉靈公偏偏喜歡聽好話,因此對趙盾屢次犯顏直諫懷恨在心,打算找機會除掉趙盾。

一天,晉靈公召趙盾入宮飲酒,暗設伏兵,欲借“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而殺之。此時已成為晉靈公甲士的靈輒,實在看不下去,便捨命救恩人,趙盾得以虎口脱險。

趙盾怎麼也沒料到,當年自己用一碗飯救下的人,如今真的成了救命恩人。命運的安排真是巧妙得令人驚歎!

晉朝官員顧榮施炙的故事,同樣説明了這個道理。

一次,顧榮應邀到同僚家做客。就餐時,大家見到美味烤肉都大快朵頤,顧榮見端肉的僕人十分豔羨、渴望地看着烤肉,便動了惻隱之心,將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了僕人。大家見了,都譏笑顧榮不顧自己的身份,顧榮卻説:“哪有天天端烤肉的人而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

後來,顧榮逢亂世渡江南下,每遇危急之時,常有一人暗中相助。顧榮最終見到那個人,便問他是誰,為什麼要救他,那個人説:“我就是您當年賜給烤肉吃的那個僕人啊!我要報答您的施炙之恩。”

《左傳·宣公四年》記載了另一個可笑的故事。

有個楚國人向鄭靈公進獻了一隻大鼈。鄭靈公一高興,就讓眾大夫一起享用。這樣的'分享本來值得稱道,可鄭靈公偏偏有權就任性,他召公子宋參加品嚐會,卻不給公子宋鼈肉吃。受到侮辱的公子宋大怒,遂“染指於鼎,嘗之而出”。意即你不讓我嘗,我偏要嚐嚐,便伸出手指在煮鼈的鼎中蘸了蘸,嚐了嚐美味,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出宮中。

被惹惱的鄭靈公為了挽回面子,決定找機會殺掉公子宋。而公子宋也深知自己的舉動觸怒了鄭靈公,早晚有一天會遭遇不測,就先下手為強,把鄭靈公幹掉了。

僅僅因為一塊鼈肉,兩個人就結下如此冤仇,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可見,恩不在多寡,一粥一飯足可讓人感恩不盡,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命相救;怨不在深淺,一句冒犯的話語即可埋下致命禍根。

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母親,十分注重從小事抓起,教育幼時的“二程”要善待每一個人,對身份低賤的僕人也不可冒犯、怠慢。正因為如此,“二程”後來才有那麼寬廣的胸懷和容人的雅量。

眼下,我們常聽説或看到這樣的“新聞”,某人只因被行人多看了一眼,就怒氣衝衝地説:“看什麼看,再看老子就宰了你!”雙方因此發生衝突,甚至釀出命案,讓人感慨不已。

當然,也有人因為當初受恩於別人,哪怕是幾毛車費或幾塊飯錢,也會念念不忘,甚至千方百計尋找恩人以求報答。

兩相比較,孰優孰劣,不是一目瞭然嗎?近知恩圖報者,遠睚眥必報者,誠為交友之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yulu/e6xp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