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語錄名言 >

犀牛角有哪些正確的鑑別方法

犀牛角有哪些正確的鑑別方法

犀角的鑑定不難,但由於禁獵,犀角變得十分珍貴。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犀牛角鑑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犀牛角有哪些正確的鑑別方法

  犀牛角鑑別的方法

鑑定犀牛角,別説區別亞洲犀牛角還是非洲的,就是犀牛角和牛角,有照片從電腦上也難辨,必須上手試。

我告訴你鑑定犀牛角的常識,你自己看看吧:

一、犀共分五類:非洲兩類——黑犀、白犀;亞洲三類——撒馬利亞、爪哇、印度。前三類有雙角,後兩類是單角。犀角的成分是由縱向的角朊纖維所組成的固體集合體。

以上五類犀角的共有鑑別特徵是犀角表面有“魚籽紋”“竹絲紋”。

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沒有的如同皮膚髮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類似皮膚雞皮疙瘩的感覺,故其紋亦可稱“髮絲紋”。

這裏有區分牛角和犀角的幾個小方法:

1、犀角屬涼血性,有藥用價值,其味應有我們固有的涼血的味道,比如薄荷,麻油等類似味道;而作為牛角的仿品,則自身會帶有腥味,而造假者為了掩蓋其難聞的味道,往往加以刺鼻之香料,所以,牛角仿品的味道是——怪怪的。(中國古代醫學中,腥臭之物一般要調動人之元氣,很少有入藥功用,何況為涼血之物。)

2、現在牛角在仿犀角中,好多為了色澤上達到仿真效果,達到所謂的紋路,色正之類的,會在真角上片下一層貼在牛角上,但這些都會有接縫,注意看會有看到,且有日久者,表皮會剝落,筆者就有見到底部一半為桔黃色一半為蜜紅色的仿品。

3、真的犀角價值也是非常高的,作為雕工而言,一是要小心翼翼,精工細雕;二是基本應用為淺浮雕,如果有大的雕刻或是挖空的.雕工,請收藏者注意了。

4、光澤及潤度,犀角要像玉一樣温潤,光澤是由裏向外自然而發,而非強光,這要多上手體會。

二、非洲犀和亞洲犀的區別:

(1)從表面上看紋路,紋細的是非洲犀,紋粗的是亞洲犀;

(2)犀角底部的形狀——橢圓的是亞洲犀,圓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長方的是非洲白犀;

(3)非洲犀尺寸大,亞洲犀尺寸小.(亦稱廣角);

(4)犀角底部凹腔處旁邊的“裙邊”——裙邊闊的是亞洲犀,裙邊窄的是非洲犀;

(5)用熱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發熱,無腥氣而清香。

大部分明犀角製品還是亞洲犀。非洲犀製品要到乾隆時期才開始大量生產。從落款而言,目前所見的有鮑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鄧銘,伯雅,長至前,陳賢,敦復堂,方弘齋,合卿,和愚,胡見中,胡思生,胡星嶽,胡允中,姜呂尚,蔣仁錫,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順堂,劉司農,祕閣珍藏,宂清樓藏,瑞之,商銘,觴雲堂,盛輔功,兔牀,興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樞,子京(項元汴)等。

  判斷犀角杯的新舊

判斷犀角杯的新舊則要看雕工,看作品屬於哪個時代的風格。從故宮的藏品可見,明代犀角杯風格大氣、圓渾、花紋不滿,莊嚴高貴,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雜,刻意顯示刻工技巧,這是兩個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風格上的區別,明代朱元璋實施海禁,多數犀角都是從非洲、爪哇、印度走私來的,材料稀少珍貴,所以雕刻家採用磨工淺浮雕,而清代海運進一步發展,進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員直接從國外淘買,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鏤雕刻意展現刻工。

  犀角不可能低價拍賣

2011年底,我國出台了禁止公開銷售象牙犀角的文件。拍賣行人士表示,儘管國家近期不會放開市場,但犀角的高價決定了其擁有者都有較強的實力,不可能低價出手。

事實上,在2000年之前,犀角收藏還是一個偏門。1994年至2000年間,犀角上拍量32件,成交價多為十幾萬元或者數十萬元, 超過50萬元的寥寥無幾。進入新千年之後,犀角拍賣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升温,表現在投放量放大,成交率升高,成交紀錄不斷被刷新。

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末犀角雕雙螭海棠形杯以1076萬港幣晉級“千萬元俱樂部”;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又有兩件犀角器均以3986萬港元的高價,打破了這項拍賣的世界紀錄。

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松竹堂珍藏30件拍品全部成交,總成交額高達2.37億港元。同年6月,北京古天一拍賣行犀角專場中,15件拍品同樣百分百成交,成交額高達6266.4萬元。同年12月5日,北京保利“酌兕觥”犀角專場中,21件犀角器拍出6046.9萬元。這一年秋拍中,北京翰海投入犀角器30件,北京匡時投入33件,也全部成交。

  犀角大收藏家聚集在香港與歐美國家

很多人認為,犀牛角越重越值錢。而專業藏家則認為,作為藝術品,犀牛角的質地、工藝、形狀同樣重要。亞洲犀角質感細膩、凝重、美觀,非洲犀角是作為亞洲犀的補充,才進入中國市場的,其商業目的性強,藝術性也較低。

業界人士告訴記者,近年出現在拍賣會的犀角雕,多數來自於歐美的舊藏,原因是一些博物館經費不足或其他因素,而不得不把部分藏品拍賣。

玩犀角器的大收藏家,也都聚集在香港與歐美國家。其中,被業內所熟知的是香港名醫葉義,北京故宮現存的100多件犀角中有81件是他捐贈的。除此之外,美國藏家黃蕙與霍滿棠分別藏有犀角器40多件與80餘件,也是業內公認的專業藏家。

中國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流派:

一是北京派,代表宮廷藝術,取材厚、大,表現皇室題材,工藝精美,不計工本材料;

二是蘇州派(包括嘉定),工巧薈萃,講究文人氣息,多取材蘭亭雅集、東坡遊赤壁等題材,用料次於皇家;

三是廣東派,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以花卉為主,用料較薄。

中國歷史上,犀角雕刻工藝在明清達到高峯,現存的亞洲犀角雕刻作品絕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作品。亞洲犀角絕跡後,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則是在清中葉以後,大多是為了貿易,作來料加工。此外,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質,還要看製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yulu/3qlq22.html